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21470800000009

第9章 领受修身智慧(9)

第五,不为家庭成员谋私利。

明朝宰相张居正颇具治国之才,但他在家事与国事的关系上处理不当,造成很坏的影响。他的长子科举落第,他怒而下令停止该科“馆选”;次子应试,他命亲信任考官,走后门让他次子做了探花;三子应试,他亲自代做答案,使其做了状元。结果,朝廷官吏竞相效尤,仕宦子孙相继得举,于是秩序大乱,朝野哗然,世风日下。

企业的领导者手中握有人、财、物各种大权,与社会有各种关系,如果想为家庭成员捞点好处,给亲朋找个好差事,安排子女上个好学校,甚至出国留学,都是不太难的。但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领导者一旦以权力为家庭成员谋了私利,就会在下属和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威信扫地。自身不正,何以正人?

“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众志成城,何坚不摧?但是,以权势压人,人则口服心不服。唯有以贤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口服心服。人心服,天地移。

【智慧金言】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卖酒的人,酿制的酒香味醇厚,做生意诚实公平,待客人殷勤周到,店外的酒旗高高地迎风招展,可就是卖不出去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人很是不解,请教一位长者。长者告诉他:你养的那条狗太凶狠了,人们害怕狗咬,不敢来买你的酒,酒变酸也就不足为怪了。恶狗比喻无德,无德有恶,有恶则寡。人们可要警惕“狗猛酒酸”。

造就自我

《西游记》与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的故事,原型就出于禅的故事。例如,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艺时,祖师给悟空打了一个哑谜:打了他三下,转身走了,是暗示他三更时分,祖师传他道行。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禅宗五祖弘忍慧眼识慧能是个人才,五祖悄然而至慧能干活的碓房,用手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转身走了。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

佛教从印度传来,但是中国佛教的特质,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国情所制约和决定的。中国佛教在形态、方法和理论系统上都存在着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相继形成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响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宗,即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及禅宗,其中禅宗至今仍极具生命力。

唐僧四众都是佛门弟子,整整14年,都在走路,谁也没有敲着木鱼念经、坐禅、烧香拜佛。你想,晓行夜宿,两头不见太阳,走路累得要死,到了住宿的地方还不是疲惫不堪,倒头便睡,那还有余力念经坐禅?妖怪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想吃一口唐僧肉,性命都难保,那还有心情念经坐禅?四众谁也没有每天想着成佛,谁也没有把佛挂在嘴边,只是匆匆忙忙地每日赶路,不辞辛苦地为做一件大善事。没有念经坐禅的唐僧四众成了佛,那些天天在寺庙里念经的和尚反而成不了佛。《西游记》贯穿着禅宗的一个道理:“禅非坐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禅宗的道理,用现代话说,就是造就自我。

达摩东度后依然保持着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即住心观静,面壁坐禅,实在是太苦了。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道,一坐就是九年,几乎身不离洞,迹不出山,这自然是传说,但这种传说令人生畏,如此艰苦的修炼法,还不把人吓跑?六祖慧能之前,禅宗修行大多讲究坐卧壁观之法,强调以坐禅为务。六祖慧能,一反传统,大胆提出“禅非坐卧”。他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他认为呆坐不但不能使人成佛,反而会使人离佛更远。如果唐僧众每日呆坐念经,只是自省悔悟,追求自我修养,而不为民众百姓做一事、行一善、除一恶,自然永远成不了佛,就拿那匹白马说吧。他口不能言,念不了经,非人乃畜,拜不得佛,可能对佛事一窍不通,但他也成了佛。他成佛因为其造就了自我,功到自然成。

《坛经》曰:“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要想成佛,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识心见性”是认识自己,修养心性,训练心智,增加智慧,做好人干善事。善有善报,禅宗正是从“识心见性”中获得了生命。

大凡到寺院求佛之人,都会受到禅师的教诲:你就是佛,人人皆佛,万物皆佛,你还寻什么佛呢?人没有必要成佛,人生来就是佛,佛性是你最内在的本性。人只要生活,像佛一样地生活,不要苦恼。如果你开悟了,那就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这不就是佛吗?

唐僧、悟空、八戒、沙僧是谁解救的呢?不是如来,也不是观音,是他们自己。他们造就了自己,也造就了自己的世界。禅宗正是教人靠自己。

对于事业而言,造就自我、造就人才、造就队伍,此乃成功之本。先制造“优质人”,再由“优质人”制造“优质工作”、“优质产品”。“欲善人,先善己。”

“你自己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这是禅机,也是《西游记》阐述的道理。

你自己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创造,应当如何创造它呢?

【智慧金言】

造就自我需要知识、技能、素质。造就自我需要磨炼,在挫折中成长,在实践中经风雨,才能百炼成钢。

清心、自律、修养

《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取经传说为主题的神话小说,书中有较多的佛教内容。取经的四个人的名字即佛教的主要观念。

唐僧名唐玄奘,又名唐三藏。“三藏”即佛教典籍的总集《大藏经》。释迦逝世的当年,他的弟子们采用集体忆诵、讨论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学说。由阿难陀诵出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称之为“经”;由优波离诵出释迦牟尼为信徒们制订的仪轨规则,称之为“律”,由摩诃迦叶诵出有关佛教理论的阐述或解释,称之类“论”,由经、律、论组成的一整套佛教典籍丛书,就是大藏经,也叫“三藏”。

到底什么是佛教?有人说,不就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么?这就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化。广义地说,佛教是一种宗教;狭义地说,它就是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4个真理:苦谛,指现实世界的痛苦现象;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对的生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

虽然佛经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容忍、无私、利他、和谐的积极一面。佛教推崇的善恶有报,与当代人遵循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黄金法则”,有着同样的道理。佛教倡导的行善之举,与当代人立足本职,造福社会的做事宗旨,一点也不矛盾。佛教强调“缘起”,即强调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关系和条件,与当代人的调查研究、追根溯源、查找成败的原因,有共同之处。一个人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百战百胜。佛经中自有智慧。

孙悟空姓名中的“空”,乃是教理的中心。明代有一个叫“悟空”的人作了一首《万空歌》,诗句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万空歌》有些灰色、悲观、消极,但也有劝世之意。它告诫人们,人在茫茫宇宙间非常渺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生非常短暂。人赤条条来世,赤条条去世,名、权、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做人要本分,不要太贪,应当清心寡欲,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猪八戒姓名的“八戒”,是佛家为教徒制定的规定,目的是让教徒在思想、言语、行动上有一个准则。戒是要求自己本身去遵守的自律性信条。佛家最常见的戒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从正面来说一是慈心,二是善良,三是贞洁,四是诚信,五是不饮酒。五戒之外,再加上三戒,合为八戒。增加的三戒是不坐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

八戒中的内容有不少戒有道理,但也有的经不起推敲,例如“不杀生”,妖怪也是“生”,杀不杀?日寇也是“生”,杀不杀?1937年,大半个中国遭到日寇铁蹄的蹂躏。南岳寺的出家人主张成立僧军,奔赴抗日战场杀鬼子,有的法师不赞成,认为杀生是犯了佛门戒律,彼此争执不休。于是,请正在南岳的周恩来“裁决”。周恩来写了八个大字:“上马杀贼,下马学佛。”有的法师向周恩来请教:“杀贼”与“学佛”联系在一起,与教义是否相符?周恩来解释说:“我国不把杀人的强盗杀掉,怎么普度众生,这是善举。杀贼是为了爱国,也是为了佛门清静。”吴承恩不是佛教徒,他对“不杀生”也是持批评态度的。书中对于唐僧形象的塑造以及孙悟空与唐僧的种种矛盾就体现了他的批评。

戒是自律,即使不讨论戒的内容,自律的观点也是对的。自律是做人、做事的前提。孔子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他把自律具体为“九思”和“三戒”。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贫思难,见思义。这“九思”就是九种思考,也是九种自律的途径。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所以戒之在色;及其长大成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不能贪得无厌。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鉴往可昭来。”“吾日三省吾身。”“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都是关于自律的警世之语。

沙僧姓名中的“悟净”,其“净”是无杂染、无垢秽的意思。佛家构筑了一个神奇的理想天国——西方净土,把涅槃境界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净土即清净的地方,在那里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了实现“净”,那就要修养,去邪杂之欲,抵制把你引向邪路的诱惑。凡是杂染、垢秽都能给人带来眼前的快乐,所以最易导致人的心智迷乱,最容易被诱惑点中穴位。这些穴位一被点中人就很容易变得不守法度、无所顾忌,贪欲致害,于是人便失去了最大的快乐。

【智慧金言】

《西游记》中体现的清心寡欲、自律自省、净洁心灵的佛经观念,应为今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