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香港回归
21616900000054

第54章

据有关资料显示,八十年代,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36.4亿增至2918.97亿美元,年递增16.5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666美元增至6768美元,增长116倍;外贸总值从176.6亿美元增至5633.35亿美元,增长309倍。香港已是世界级的现代化城市,它卓然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工商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和旅游中心,被称之为亚洲的四小。

对于英国来说,香港仍是它殖民统治王冠上的明珠。尽管连续拥有它将会在道德和声誉上付出代价,但因为它太重要了,英国政府仍不打算舍弃它。

这种意图曾给麦理浩以深刻影响。

之所以说英国关于继续拥有香港的企图给麦理浩以深刻影响,是因为他本人是很难受到外界影响的人。从一个人的角度去考察麦理浩,他应该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麦理浩是来自英国外交部的第一位外交官出身的港督。大概是他想和殖民地部的那些港督有所区别,所以他上任伊始就着手推行英式民主,对立法局进行改革。

麦理浩之前,立法局和行政局中非官守议员都必须是英籍人士。麦理浩却大量吸收各阶层华人进入两局。比如委任工团总会的英文秘书梁达诚和曾任过九龙小巴汽车售票员的王霖为立法局议员,委任从唭下层百姓工作的教会人士、社会工作者为议员,委任反对派人士如张有兴、胡鸿烈为议员等等,虽然这种民主和真正的民主相差甚远,但总比殖民者的铁腕政治要开明许多。麦理浩任期内获得赞誉最多的还有他推行的廉政风暴。他特设了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担负肃贪倡廉向政府官员贪污行为开炮的任务。这个部门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管辖,其主管是廉政专员,直接向总督负责。

建立这一机构的直接动因是1973年香港著名的总督司葛柏贪污菸件。葛柏利用职权严重贪污,银行存款竟高达1400万港元。1973年6月,葛柏在接受调查期间逃离香港。香港市民对葛柏书件非常不满,在社会上掀起了反贪污,捉葛柏的运动。为了平息民愤,麦理浩在首次立法局会议上宣布,将成立一个廉政公署专门负责这样的贪污案件。后来,葛柏终于被捉,被判入狱4年。公署成立之后,因屡屡用严厉手段打击警务处的英籍及华籍高级警官的贪污行为,使廉政公署名声大振,为此,香港电影界还以此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廉政风暴》,创下了香港上座率最高纪录。麦理浩更是政声远播。

在他任职期间,香港在住房、交通、法律和社会治安、医疗、教育、文化、环境保护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发展尤为惊人,他使香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人称麦理浩时代。

麦理浩作为一位精明的外交家,多年来,他一直谨慎而友好地处理着与中国的关系。由他制定的港府政治大要这样写道:第一条:要禁止和压制苏联及越南利用香港反华;第二条:禁止台湾政府利用香港搞两个中国的政治活动,禁止台湾利用电影在香港进行反共宣传;

第三条:要积极鼓励香港投资者支持中国的四化建设;第四条:香港要成为中国外贸中转港口的重要基地;第五条:要积极利用大陆的后勤条件,解决好香港的饮水和副食问题……

而英国政府多年来也格外留意同中国的外交关系。它是西方国家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英两国由1954年以来的代办级关系升袼为大使级的完全建交关系,英国放弃了它一贯在台湾问题上所持的立场,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并关闭了存在112年之久的英驻台领事馆。自1972年3月13日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和英驻华代办艾锡思在北京签署两国互换大使的协议后,由于两国正式外交,使英保守党领袖希思访华,从而大大改善了中英长期敌对的关系。

本来,作为老牌的发达国家,英国给世界的印象是牛气冲天的。当年国民党执政时,尽管蒋介石曾小心翼翼地和英国攀上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但英国人是看不起这个穷亲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香港被日本人占领。英国人曾受到日本人的胯下之辱。为了挽回面子,红着脸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说:倘若日本战败,它占领的全部中国领土,将由中囯收复。这话虽然有些闪烁其辞,若明若暗,但仍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一些希望。此时,美国也曾直言不讳地质问英国,为什么至今不把香港归还中国?美国人此时是一身轻,因此它的舆论也鼓噪得更凶。国民政府受到种种鼓舞,于是借商讨废除治外法权之余勇,列出要求终止1898年新界租约的条款,当即遭到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的拒绝,他说,新界问题不属于被除治外法权条约的范围。蒋介石本人也曾遭遇拒绝。

那是在1943年11月的中美英的开罗会议期间。会上,蒋介石见到了叼着大烟斗的丘吉尔。丘吉尔身穿深色西服,目光深邃而傲慢。蒋介石一身戎装,举止威严而略带拘谨。当两个人相握时,丘吉尔发觉自己的幽默感飘逝了。

威严端庄不苟言笑的蒋介石提出了香港问题,其目光如剑。他说,我和罗斯福总统就中国领土问题已达成共识,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必须归还香港和九龙。

丘吉尔轻蔑地一笑:这要看我们英国同意不同意。有什么不同意?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对。至少它现在不是。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你们用暴力用武力入侵中国,从清廷手里割占而去。现在是国民政府了,我们概不承认……不是你们承认不承认的问题,主要是我们英国承认它是英国的领土。

丘吉尔想用调侃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看到蒋介石那帝王般的目光,轻松的语调立时变得轻蔑。他的语词里充满嘲讽。就你蒋介石?就你们所谓的国民政府?在我们眼里,还不和当年的满清政府一个模样?你们文官爱财武将怕死政治腐败国力孱弱民不聊生,你们怎么敢和我们英国叫横?

蒋介石说,鉴于此,我们待战后随时可以收回香港……丘吉尔只是耸耸肩,不置可否。

丘吉尔对支持中国的罗斯福说:不通过战争就休想从英国手中夺去任何东西。

蒋介石没有听到丘吉尔这句话,但却感受到了他的轻蔑。在开罗宣言中,英国对香港、九龙、西藏领土问题声言决不放弃。丘吉尔对别的首脑说,他自始至终认为中国并不是战时必不可少的伙伴,有它没它一个样。丘吉尔在会议上绝口不谈中国的地位和中国提案。《开罗宣言》公布之后,在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竟背着同是同盟国的中国商议决案,事后又不通知中国。这既是对中国的无礼也是对蒋介石个人的侮辱。所幸的是,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新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它各方面的成功早已令世人目不睱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中囯综合国力实力大增,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声誉日益提高。中国已今非昔比。

所以,英国才格外留意同中国的关系。在这十分小心和十分殷勤的外交姿态里,还有一层羞答答不便明说的企盼。这就是对香港的迷恋。英国不想丢舍香港。

英国人向中国频送秋波,常做一些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媚态,目的就是想再打一把香港牌。可是,香港牌还能打下去吗?于是,英国人开始伸出秘密触手--

1979年3月,英国工业大臣埃理克瓦利访问中国。3月4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一项长期经济合作协定。在今后7年时间里,中英两国经济活动总额高达140亿美元。同时,英国还向中国提供50亿美元贷款互换了文件。

访问期间,埃理克瓦利曾试探华国锋总理,华说,中国将保护外国在香港的投资。这是不是承诺?

怎样保护?倘若香港被中共收回,它还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吗?

因为没有确定的语言,英国人心里仍不踏实。现在,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部李强的邀请,麦理浩将去中国北京访问。这一消息立即在英国政府引起注意,议员们纷纷发表意见,其中心语词都是让麦理浩再次充当秘密触手,让他试探一下:中国能否再次出让香港?

就这样,麦理浩带着沉甸甸的使命来到了北京。

麦理浩是两天前到达北京的。

两天的访问日程安排得很满,他会见了李强,会见了英国驻华大使珀西柯利达和夫人,还会见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王匡,还有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

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个共产党国家。麦理浩过去是从字面上了解中国的,是从香港的华人居住区了解中国文化的。他虽然是外交官,但却并不精通汉语。他年轻时当兵打仗,大好年华都空掷在血与火之中了,他错过了学习的好时机。但他仍不失是个爱学习的人。他向驻华大使柯利达交换了许多关于北京的看法。

麦理浩被人称之为新殖民主义者,作为他个人,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头衔。他和柯利达谈了一个过去从没想到过的问题,即身为一个外国人,却在一个东方国家生活了这么多年,这是不是上帝的旨意?麦理浩说,他从年轻时就来过中国,后来竟在这里生活了若干年,现在,他真的喜欢上了它,从心里爱上了它。他问柯利达,这种情感是真的吗?

柯利达明白麦理浩正处在迷惘和矛盾的境遇中。他负有英国政府的使命。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宽容和具有爱心的入,他正在进行哲学方面的推演和灵魂上的拷问。他在受着煎熬。话题是从丘吉尔身上切入的。

丘吉尔是英国政界的成功者。他是世界公认的反法西斯勇士,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在中国问题上,他却是个十足的殖民主义者。这就是说,他生活在一个悖论中,他的理论支持是扭曲的。因为法西斯是人类凶恶的敌人,难道帝国主义就比法西斯主义优越?丘吉尔并没有审视他的立足点。他那雄狮般的战斗姿态之所以给人留下难忘印象,是因为他的祖国正在遭受法西斯侵略的烕胁,他是正义之吼。谁知他转动头颅,面向东方的时候,他却站在了侵略者的立场上。这样他的人格就受到了怀疑。因此他曾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丘吉尔宣称: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只要我在白厅一天,我就要保卫英国传统并保住大英帝国。

丘吉尔这种强硬的殖民主义立场,使他成为后人耻笑的话柄。他的威严,他的执着,他的勇敢和坚毅,他的好斗,他的权威,都被蒙上一层历史的泥垢。他很快就会被时间剥蚀得体无完肤。他将会被历史掩埋。

即使是同代人,即使同样贵为总统,罗斯福就比丘吉尔先进一个时代。罗斯福就枇评丘吉尔说,他采取的是典型的帝国主义立场。罗斯福还耻笑英国人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不纯,是为了要收回新加坡才打仗的。

中国人民对丘吉尔的殖民言论给予了有力批判。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亚洲之命运》中怀疑丘吉尔鼓吹打败德国是殖民主义的阴谋。因为他一再强调欧洲第一,即一切为打败德国。打败德国后英国就可以继续它的殖民统治了。因为丘吉尔曾在1942年3月对世人说:英国的殖民地,包括印度、缅甸、马来亚、新加坡、香港,必须继续由英国统治,这是大英帝国唯一的责任。林语堂不无挖苦地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大英帝国缺乏一位有才干的首相和更多有献身精神的官员。丘吉尔辈缺乏洞察力、勇气、远见卓识和较好的政治素养。

丘吉尔在开罗会议期间曾对蒋介石不恭的态度也得到了报应。只不过替蒋介石复仇的是他的夫人宋美龄。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因为访美的成功而风头出尽。她像会使魔法那样,使千千万万美国人都热爱和崇敬她。她的笑容就像蒙娜丽莎那样令人着迷,而她的泪水也可以使众多美国人民揪心裂肺。眉头紧颦的宋美龄发表演说,公开抨击丘吉尔首相领导的政府在远东抗战中大耍滑头,并且对中囯极尽殖民主义之能事,使许多美国人一听见丘吉尔的名字就嘘声一片。

麦理浩和柯利达都认为时代变了,以顽固的殖民态度处理国际事务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丘吉尔的教训是深刻的。

麦理浩说,以丘吉尔这样的人,他应该是杰出的。但因为他没来过中国,他就很难理解中国。

麦理浩游览了故宫。在红墙碧瓦的宫阙里漫游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清代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

庄士敦是英国苏格兰人。他毕业于牛津大学,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毕业后,他被派到香港任港督的私人秘书,后又到山东任威海卫殖民地行政长官。1918年夏天,庄士敦来到北京任溥仪的英文教师。

从此,故宫毓庆宫里,一个穿着马褂长袍的外国人就常在这里出现了。庄士敦用英语导引着末代皇帝,使他在《伊索寓言》、《金河王》、《阿丽斯漫游奇遇记》中渐渐长大,用来自遥远国度的语言慢慢触摸这个令人悲伤的世界。

庄士敦在这里教了溥仪五年英语。一直到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到后来,庄士敦发现,溥仪并没有迷住大不列颠,而是他自己被中国的博大精深迷住了。

庄士敦深研过东方的佛家释典,他感到东方的佛教理论要比西方的基督教圣经不知高出多少倍。他在安定门外张旺胡同的家里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更多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他每天都深陷在里边难以自拔。他说,这些书就如同他的妻子,它们能和他作无声的谈话,也能忠实地陪伴他。他因此而终身未娶,一直独身。他被中国迷住了。他甚至还迷恋中爵人的名字,別号,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庄士敦,且还印上老道的别号。他学着中国人的礼节,与人见面并不握手,拱手为礼。

这就是被中国迷住的一个英国人的故氕。引人联想的是,当年,庄士敦也是从港督府里走出来的人。

麦理浩对柯利达说,倘若是我,如果也在北京的故宫里住上几年,我能不能成为又一个庄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