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年人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21646500000005

第5章 治病不如防病——预防疾病于未然(1)

老年人春季生活保健常识

1.宜

(1)调养情志,振奋精神。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老年人不要孤眠独坐,自生郁闷。凡事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改善不良情绪的最佳方法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戏水,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2)起居有常,防风御寒。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舒展形体,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早晨空气清新,有利于排出夜间沉积在呼吸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新陈代谢。另外,早春气温乍暖乍寒,如同孩儿脸,说变就变,常有寒潮来袭,因此在衣着方面也不可大意。

(3)饮食有节,补益阳气。由于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营养消耗相应增加,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参、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黑芝麻、柑橘、葱、姜、蒜、香菜、蜂蜜之类。

(4)强身健体,锻炼体魄。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淋漓而伤阳气,以运动后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舒服为度。一般可选择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太极拳、散步、慢跑、踏青以及放风筝、荡秋千等。

(5)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春天除了注意饮食起居外,还要注意预防各类疾病。因为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细菌、病毒易于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平时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

2.忌

(1)骤减衣物。历来养生者都十分重视“春捂”这样的养生之道。俗话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说法。早春之时,寒温交替,天气反复无常,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骤冷还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于是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偏头痛、冠心病等便会有机可乘。此外被褥也不可马上减薄,以符合“春捂”的养生之道。

(2)春困无度。“春困秋乏”,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睡眠过多,无病也会躺出病来。因为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气血运行不畅。春天的空气十分清新,老年人应走出家门参加健身活动,使身体与季节的蓬勃之气相应,从而杜绝困倦无度的状态。

(3)饮食无节。早春期的饮食以高热量为主,老年人要注意多吃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引发疾病。胃寒者早晚喝点姜糖水,有御寒暖胃和防治感冒的双重作用。

(4)情志失调。情志一旦失调,外邪就会乘虚而入,造成身体疾患。因此在春天老人应该更多地看到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

(5)过度劳累。春天是各种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如果过度劳累,或频繁出入商场、影剧院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从而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等疾患。

(6)不“酸”: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7)不“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动”,切忌“静”。老年人应该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大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易患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的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应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8)不“怒”: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9)不“湿”:立春后雨水增多,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生长和繁殖。春季养生要在防湿上下功夫。居室每天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

(10)不“妄”:老年人本来阳气相对不足,而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绪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老年人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

老年人夏季养生注意事项

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耐受力弱,适应性差,在炎热的夏季更要注意保健,防止生病。

1.心静自然凉

酷暑难当,火气旺盛,老年人应确保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切不可心烦气躁。应安其神,静其心,保持心静,情绪稳定,使整个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状态。

2.夜卧早起

夏天,昼长夜短,老年人的生活要有规律,做到夜卧早起。

3.适当活动

要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调节身体各项机能,增加对热的耐受力。

4.坚持午睡

以养精蓄锐,使精神饱满。但不可贪凉直接睡在竹席上,或直接通风的地方,更不可久吹电扇,以免受风寒侵袭而患病。

5.饮食有节

夏令,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弱,食欲较差。所以盛夏来临,老年人的食谱应以温软、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为最好,还可以喝些绿豆汤、莲子粥等,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最好少吃或不吃油炸、肥肉或生冷食物以防生痰和伤脾胃。

6.注意防晒

老年人外出时要戴草帽或遮阳帽等,防止或减少热辐射。尽量避免在阳光最强烈的时间(11:00~15:00)外出。

7.勤洗勤换

夏日衣衫要勤洗勤换,另外为防止中暑,身边应常备有一些清热解暑药,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药品。

老年人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有许多老年人对秋冬季进补存在认识误区,即只重视进补而忽略了体内的循环流通。医学专家发现:很多老年人需要的不是“补”,而是“通”,只要体内通畅,平时食物中的营养基本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不讲科学地盲目进补,往往适得其反,有害健康。

人体内的各种管道,包括消化道、排泄管道……这些管道若首尾相连大约有10万公里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它们很可能变得流通不畅,从而导致老化、硬化,进而引发疾病。管道不通,医学上称为“流通障碍”,可以导致高血脂、代谢紊乱、便秘、胸闷等疾病。专家认为,经常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同时服用一些促进流通的保健品,都是预防“流通障碍”的养生之道。

进入秋季,天气日趋凉爽,气温开始下降,气候变得干燥,人体由夏湿变为秋燥。人们很容易因一时不能适应而容易感受风寒,引发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代谢能力较差,既怕热又怕冷,对剧烈变化的气候往往难以适应,病邪极易侵入肌体,从而导致燥咳、气喘、胸痛等疾病。平素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老人,此时容易旧病复发。此外像风湿病、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也极易在这一季节诱发或使病情加重。

因此,做好秋季的养生保健工作,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生活起居和精神情绪方面,要与自然界秋收潜藏的气候变化相协调

中医认为秋天阳气开始敛降,阴气渐转盛旺。此时老人们应早起早卧,适当进行体育活动。由于气候干燥,老人们以少洗澡为宜,以防止皮肤干燥发生皮肤瘙痒症。在精神情绪方面,要安宁平静,如果过度兴奋激动,会使阳气浮动,从而可能引起疾病。深秋时节,阴气骤降,老人要格外注意保暖,衣被要随季节随时增减,以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

2.饮食方面不要贪凉喜冷,尤其是平素阳虚有寒者更应谨慎

老年人既勿贪凉喜冷,又不宜多食过热之物,如羊肉、鳝鱼,辣椒、生蒜、酒类等。因过多的热性食物容易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久而久之易生阴虚之病。入秋后,大量瓜果上市,这些水果大都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民间素有“秋瓜坏肚”之说,因此瓜果虽甜美,却不可多食,否则有损脾胃的阳气。

3.闭目养神,收聚精锐

秋季阳光和煦,原野金黄,秋高气爽,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老年人宜到公园、郊野、山林等林木繁荣、宁静优雅之地,做做闭目养神的气功。闭目,先眼肌放松,再面部放松,心胸喷涌而出,眼睛也即会有神。许多名人学士在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做做闭目养神功,即可收到养精蓄锐之奇效。

老年人冬季养生注意事项

冬季养生,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应四季阴阳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并总结出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的理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生物处于冬眠阶段,以养精蓄锐,适应明春之生机。故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1.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冬季,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奶气,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现代医学也认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脚要保暖,睡前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总之,冬季宜养藏为本,强肾助阴,以顺应自然。御寒健身。

2.饮食调摄,科学合理

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热,但不可过热。忌食生冷和黏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还要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取,适量食胡萝卜、油菜、菠菜、绿豆芽、枣、核桃仁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阴虚之人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气补或动一动就是运动,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晨起或睡前叩齿50下左右,舌在口内左右转动各5圈,鼓漱40次左右,分二三次咽津液入丹田。调息入静后,再练吹字功40次左右。吸气时两手经腰后上提至胸前、耸肩,呼气时念吹字(不出声),提肛收腹,脚趾抓地,两手由胸前落至膝,屈膝半蹲。然后,双手攀足,站立或直腿,双手下按足背或抓脚趾,稍停,反复慢做10次左右。再搓腰50~100次,最后倒退走半小时左右。也可学打太极拳或拍打功、疏通经络功等;或做慢跑、散步、滑水动作、跳绳、球类等到运动项目。

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应多在室外锻炼,以补阳光照射不足。在冷空气中活动可增强神经调节机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锻炼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另外,要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如何预防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尤以年老体弱及多病老人更易发生。

中暑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三种情况。先兆中暑一般表现为:疲乏、头昏、眼花、耳鸣、口渴、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如能让病人立即离开闷热环境,到阴凉通风处,并松开衣服,让其喝点含盐饮料或冷开水,一般即可很快复原,如果病人不便转动,应立即打开窗户通风,或用电扇吹风,并给予清凉饮料或人丹、风油精等解暑药物,也可终止中暑的发展。

轻症中暑除有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以下症状: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心悸胸闷、体温升高(37.5℃以上)、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此外,除需将病人立即搬离闷热环境外,还要脱去衣服,让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或包裹四肢和躯干,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对面色苍白、伴有呕吐和大量出汗者,应及时喂以含盐饮料(盐汽水或盐冷开水均可)。重症中暑除有上述现象外,还伴有昏迷、抽筋、高烧、休克等症状。这时就需要紧急抢救了。

为预防老人中暑,应注意下列几点:

(1)盛夏炎热季节,家中老人最好有人陪伴,事先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家中要备足清凉饮料。

(2)忌油腻性食物。食用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在胃肠,从而使流经大脑的血流量减少,人体会更感疲劳,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同时营养也不能充分吸收。

(3)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大多数人认为,中暑之后吃点生冷瓜果较好,其实不然。中暑之后脾胃大多呈虚弱之像,寒性食物会进一步损伤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痛。

(4)忌补。中暑之后,暑气未清,仍有虚症,如若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使已经消退的暑热复燃。

(5)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每天中午最好有1~2小时的午睡,家人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

(6)度夏前应请医生检查一次身体,及时治疗原发性和并发性疾症。平时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中暑的可能性。

(7)忌狂饮水。中暑病人应采用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饮水不超过300ml,切忌狂饮。因为大量饮水,不仅减弱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结果使体内的盐分大量流失,可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如何预防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上感,是由一般的细菌(如链球菌)或普通病毒(如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发炎所致的疾病。普通感冒是症状轻、病程短、传染性小,病后免疫力低,可反复患感冒。受凉、疲劳、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情绪不佳等都可以成为感冒的诱因。

普通感冒的发病大多较急,初起可有咽干、喉痛或咽部发痒、有灼热感,继而出现鼻塞、流稀鼻涕、打喷嚏、咳嗽。同时可有发烧,体温在38.5℃以下,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关节酸痛等,一般情况下1~2日可以痊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强,具有“变异”特性,不断产生新的亚型而易感者普遍存在,造成暴发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