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忌讳就一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所谓“忌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人讳言“死”,有人讳言称呼自己长辈的名字,有人忌讳谐音,正在得意的人忌讳说到失意的事情……要想沟通顺利,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你就不得不重视对方的忌讳。如果在沟通中不小心碰到了对方最不愿被提起的事情,将会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沟通,甚至还会因此和他人结下怨恨。
赵经理和沙经理很要好,志趣相投,开玩笑习惯了,嘻笑怒骂无所不说,私下里没有保留的余地,互相了解甚深,甚至对方的忌讳也是酒后茶余的谈资。在一次宴会上,赵经理喝得有点儿晕乎,为了表达对沙经理的曲折经历和能力的敬佩,他举起酒杯倡议说:“我提议大家共同为沙经理的成功干杯!总结沙经理的曲折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有人高声问:“哪三证?”赵经理提了提嗓门答道:“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老婆离婚证!”话音刚落,众人哗然,沙经理硬撑着喝下了那杯苦涩的酒。
这“三证”中的两证无疑是沙经理的忌讳,但是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让人们议论,所以表面上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内心却是充满了悲愤和凄凉。这个故事就警示我们,在称赞与自己的关系很熟很要好的人时,如果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千万不要冒犯他的忌讳。毕竟,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保留一块私地,保留一份尊严。请尊重朋友的忌讳,不要开那些残酷的玩笑。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忌讳,在与其进行沟通时你就需要事先了解清楚。比如,对方的父母已离婚,你如果不知底细,任意闲谈,在对方面前谈论其他人的父母早已离婚,说某某是个私生子……虽然你说的都是与对方不相干的人和事,但是在对方听来,却并不是这么认为,他会认为你是在指桑骂槐,揭他的老底儿。即使他不便立即发火,但内心却是很难受的,对你的忿恨不问便知。
留心对方的忌讳,在交际上原是一件小事,在彼此之间的交往中却是一件大事。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嘴里说话不慎而结了冤家,那是最不值得的。也许你花了多年心血建立起来的友谊,被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给毁了,确实非常的可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做到以下两点。
1.必须了解对方
既要了解对方的长处,又要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沟通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沟通的时候就难免会踏进对方的“雷区”,给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要善于扬善弃恶
在与人相处时,要多多讨论正面性质的话题,回避负面性质的话题。有谁希望谈论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呢?在沟通中,拿别人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即便没有触犯到对方的忌讳,但是也显露出你这个人的人品和道德,更何况忌讳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负面的话题中。因此,回避负面的话题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与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正面谈论对方的忌讳,即便是为了特殊的需要或者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原来的目的,还有可能引火烧身。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曾经和朱元璋一起讨过饭的两个伙伴听说后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决定前往京城会会这位当年的伙伴,也好沾点光。
其中一位朋友比较有学问,他对朱元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此话很中听,又勾起了朱元璋以前的回忆,于是下令奖赏了这个伙伴。
另一位朋友听说此事后,也兴冲冲地跑到京城,一进金銮殿他就指手画脚地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下肚子里。”朱元璋一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在众多大臣面前竟然揭他的短儿。于是下令拖出去斩了。
后面的那位穷朋友说话不得当,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尤其是在群臣面前揭短,也难怪会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无论是谁,口无遮拦地说话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有危险,但是和对方结下怨恨,终究是没有好处的。
一般来说,在沟通中除了需要注意到上面所提到的两点外,还有些话题是不宜讨论的。一是不要询问对方的工资收入、财产情况、个人履历、服饰价格等私人生活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多数人都忌讳谈论的话题,如果你一味地提问,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这种失礼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会自讨没趣。二是不要询问女性的年龄,是否婚配。现代职业女性对于年龄和婚姻问题十分敏感,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在与女性沟通时,切莫用“太太”一词称呼对方,也不要谈论他们的体形肥胖,以免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如果谈话中,一旦对方表示不愿回答你的问题时,就不要再继续追问,赶快转移话题。如果已经引起对方的反感要立即道歉,以免给自己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说话,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切莫走错路,踩到雷。
人脉箴言
许多人交友都会涉入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客套。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同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人际关系的密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距离产生美”,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
7远离谣言,不做令人讨厌的“小喇叭”
沟通是为了传递信息,这种传递是相互的。而那些让人讨厌的“小喇叭”——散布谣言者们,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单方面传递了并不真实的信息,而致使双方无法建立正常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即使面对面谈话,也会出现双方对某个问题理解下的偏差,更何况完全是从另外的人那里听来的,或者是自己只凭一点儿表面现象作的所谓的推断,事情本身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而且还会在传递的过程中造成信息的缺失,使得听者接受的信息和事情的本来面目相差很大。这就是散布谣言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原因。
最有力证明这一点的是中国历史上“穿井得一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地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拢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这个故事寓意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从别人嘴里传达出的另一个人的信息。同时,也在劝诫我们,与人沟通时不要四处散播毫无根据的话,否则而就真的是在散播谣言了。所谓散播谣言,就是说别人的闲话,即“到处闲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隐私的谎言”。换句话说,就是背后对他人品头论足。
一个人说另一个人的闲话,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隐私目的,或者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是为了满足某种阴暗、狭隘的心理。他们或透露一些别人的隐私,或影射一下别人的人格,不管是直接散布,还是委婉传播,不管是添油加醋,还是扬沙子泼凉水,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亵渎、一种践踏,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更个利于彼此之间的和睦相处。这是沟通中最为忌讳的事情之一。
一些无聊空虚和无所事事的人,听到那些琐碎的、无关自己痛痒、又涉及别人隐私的话,就会一传再传,而且添油加醋,使整个事件严重起来。可见,谣言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它就像瘟疫一样很容易扩散开来,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战国策》上讲过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参告别了老母,离开家乡,到费国去。不久,费国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弄清情况,就去告诉曾参的母亲:“听说你的儿子在费国杀死人了。”这时,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这个消息,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的儿子是绝不会杀人的!”她照样安心地坐着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不理睬,还是织她的布。过了不久又跑来一个人,同样说:“曾参杀人了!”听了第三个人的报告,曾参的母亲害怕了,立即丢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墙跑了。
古语说“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面对谣言的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连曾母这样深明大义的人都相信它是事实了,更何况像我们一样的凡夫俗子呢!可见谣言的杀伤力。爱散布谣言的人,在其所处的社交圈中,是绝不会漏过一个人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能自成一体地创造一些情节、事端。他可能让无辜的人恐慌,甚至陷入深深的苦恼中,相信每个人都对他深恶痛绝。
人脉箴言
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原则是相互尊重。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像那些谣言传播者一样,在别人的眼中也就无异于跳梁小丑,根本得不到别人的平等对待,自然也就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沟通中切记不要做让人讨厌的“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