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经的智慧
21656000000027

第27章 读圣经学做事(5)

于是,何仁便一个人住在焦山顶上,潜心修道,每日用木钻去钻石磨。不知不觉中,四十年过去了,那块石磨也被何仁钻开了。原来石磨中暗藏一本太上老君留下的修道秘籍。何仁精诚所至,石磨洞开,终于得道成仙。

同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必须掌握基础知识,确立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先站稳了根基,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圣经箴言

坏人走的路,你不要走;邪恶者的榜样,你不要学。要躲避邪恶,不要跟从,只管走自己的路,拒绝与坏人同流合污。坏人若不做坏事就睡不着觉,他们不害人便不能成眠。邪恶是他们的面包,残暴是他们的美酒。马太效应:要合理掌握和使用你手中的资源

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我还要加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因而这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

这里的“多”和“少”所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妨简单地理解为“资源”。资源可以解释为做某事所需具备的某些条件。资源包括金钱、设备以及你所拥有的任何看得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创意、理念、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素质;还可表现为人际关系、某种资格或特殊的机遇。其实,“马太效应”中所谓“强”与“弱”,就是指其可掌握和使用的资源的多与少。我们先来看一下“新东方”例子:

在北京乃至全国,许多人都知道新东方学校。这所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出国考试培训,包括托福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几种考试培训项目,也包括英语口语、国内英语考试、计算机应用等培训项目。每年在新东方培训的学生达到数万名,这个数字要超过北大或者清华的学生总数。今天,新东方学校被称为出国培训的黄埔军校。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与技巧,还有信心、勇气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是俞敏洪。俞敏洪的人生格言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后来这句话成了新东方的校训,成为数万名学子的箴言。据说,俞敏洪的资产已经达到数千万了,而他现在的学生数每年达5万,总数大大超过了20万。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北京的著名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也有人千里迢迢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到新东方学校听课,而这些学生中又有不少人成为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有一位在北大工作多年的朋友说,在中关村,他最佩服俞敏洪,因为俞敏洪是在不依赖任何机构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所以,俞敏洪也是中关村的英雄之一。俞敏洪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合理掌握和运用手中资源的结果。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至少两次面对巨大的人生困境,但他做出了两次重大的选择,最后获得了成功。俞敏洪的成功史为所有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吹响了成功的号角。

俞敏洪是江苏省江阴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6岁的俞敏洪高中毕业后在家里喂猪种地,做着一般农民做的工作。但俞敏洪与众不同的是,他每天晚上都在油灯下复习功课,因为他有一个梦想,他想考上江阴师范学院。后来,江阴县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但是俞敏洪的成绩特别出色,三年后,俞敏洪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要考北京大学。但在当时,北京大学在江苏招生的名额很有限,这谈何容易?但俞敏洪连考3年,终于梦想成真。俞敏洪通过连续3年的枯燥生活——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练习,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俞敏洪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后来开始在民办学校兼课。他在一家民办学校中创建了外语培训部,而且名声日隆。后来,他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他的积蓄在不断增加,而追随他听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第二年冬天,俞敏洪曾在北京图书馆门口站在垃圾桶前对数千名热情的学员进行演讲,那次演讲使俞敏洪下定了决心:“我是一个年轻人,我要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去办自己的学校。”然后俞敏洪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这是他在自己的生命中第二次做出重大的抉择。

但创业何其艰难,当时俞敏洪的积蓄很有限,成立学校需要办手续、租教室、购置设备、贴广告、疏通各种关系,等等。俞敏洪当时一年十几次和妻子为重新寻找一个住处而奔波。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俞敏洪在一个四面漏风的教室里迎来了第一批学员,但只有13个人。

招生的人数与俞敏洪的期望相差很远,他处在困境之中!一般的人到这个时候就很容易退缩了,但俞敏洪没有。那个四面漏风的教室当时晚上还经常停电,俞敏洪发给每个学员两支蜡烛,灯灭了,蜡烛点燃了,教室里烛光摇曳。俞敏洪笑着说:“你们看,这样的困难我们根本不怕。只要我们这样面对,以后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们绝望吗?”正是这种东西成为了俞敏洪的支柱和新东方的精神。

几年后,俞敏洪回忆道:“新东方创办的整个过程是从一点点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希望的过程。新东方最初只有10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但是现在新东方有几万平米的教室和办公楼。它的发展过程是充满艰难的。记得那一年冬天新东方成立的时候,我自己拎着糨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去贴广告,把糨糊刷在柱子上,广告还没贴上去,糨糊就变成了冰……我最喜欢的是教书,但是假如我只教书而别的都不去做,新东方也不会有发展。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你不断努力去做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你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勇于去克服它!”

所以说,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究竟是在“马太效应”的哪一边。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缺乏资源的。这也正是为什么“马太效应”总是令人们感到沮丧的原因。如果你自己的资源不足,也想利用“马太效应”减少自我发展中的挫折,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在所谓“成功人士”中,个人奋斗、白手起家者只是少数,多数人还是通过服务于大公司、大企业才得以“实现自我”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优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自己感兴趣,二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你可以是一个得力的员工,也可以是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总之,你必须让自己既有发展的实力,又有发展的空间。

二、尽量多地使用你的资源

美术大师不停地作画,音乐大师每天花费几小时练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才能更出色。不仅艺术家如此,那些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质量最好的人,都是在不断努力中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的。才能不是僵化的东西,它是在磨炼中成长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克服困难的过程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才能。

时间这个资源有点特别,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一定的,你花费时间做这件事,就一定无法再用于其他事。可是观察一下身边的人,老是抱怨“时间不够用”的恰恰是那些做事最少的人。问题在于不同的时间利用率,一个做事迅捷、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时应对几件事也能愉快胜任,而一个行动迟缓的人,也许一天下来连一件事也做不成,区别就在于前者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掌握了做事的最简捷的方法。而后者,只是学会了拖延,他的事情总是完不成,所以时间也总是不够用。

三、学会“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

将你的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等投入最有希望获胜的战场,确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你的每一场胜利都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样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优势时,“最后的决战”也就胜券在握了,因为“马太效应”已经站在你这一边。

圣经箴言

我们绝不能做任何敌对真理的事情,却要维护真理。约书亚的战役:做人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得多,因为它是和全人类都有关系的。

根据《圣经》的记述,约书亚是摩西最得力的助手,也是年轻人最好的模范。约书亚第一样好处就是不怕吃亏,勇于承担责任。《出埃及记》第17章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到了汛的旷野。从汛的旷野往前行,在利非订安营的时候,约书亚奉摩西的命令从以色列入当中选出人来和亚玛力人征战。那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第一次征战。

读《圣经》的人很容易有一种错觉,以为约书亚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一个军队统帅,其实,约书亚在军事上成为以色列人正式的领袖还是在他带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时,就是摩西行将去世,上帝设立他继承摩西工作时。在以色列人初出埃及的时候,约书亚并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正式地位,因为这时候还没有数点民数。就是在《民数记》数点以色列的壮丁时,在12个统领之中,也没有约书亚的名字,而且12个统领中也没有一个最高的统领。所以对约书亚来说,当时他实在没有什么责任要出来攻打亚玛力人,但是约书亚顺从摩西的吩咐,就出来带领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打仗而且打了胜仗。这为他日后做以色列人军事领袖打下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如果约书亚怕吃亏,那么他很容易怀疑摩西是把难做的事交给他做,而摩西自己却做那容易的事。

《圣经》记载,摩西和亚伦在山上祷告,约书亚却在山下和亚玛力人作战。现在我们读《圣经》,就知道摩西什么时候在山上举手,约书亚就得胜;什么时候垂手,约书亚就失败。后来由亚伦和户珥扶着摩西的手,他的手才一直举起,所以约书亚才打了胜仗。但是约书亚当时在战场上,他是否真的看见摩西在山上举手,他就得胜;摩西的手垂下来,他就失败呢?约书亚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事情,当他打完仗回来,他可能以为这一次的战争是因自己的勇敢而得胜。但是如果别人告诉他是摩西在山上举手他才得胜,约书亚会不会埋怨说:“摩西倒很会说漂亮的话,他在山上举举手,叫我在战场上拼命,打胜仗回来,功劳还是他的。因为要靠他举手祷告我才能打胜仗啊!”约书亚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根本没有想到这是吃亏的工作。他只想到为了成全上帝的旨意他应该尽他的力量。

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开始,约书亚就是摩西的帮手,一直到摩西快要去世以前,他仍然是一个“伺候摩西的人”。40年没有升过级,40年来他得到的是同样的地位。伺候人的工作是一种卑微的工作。“帮手”专做次要的工作,作准备的工作,尽量为他所帮助的人设想。如果他有什么事情忘记,你要提醒他;如果他有什么想不周到的,你要替他想得周到。

约书亚却心甘情愿地在他的岗位上尽忠。40年之后,他就成为继承摩西的一个以色列人的伟大领袖。

上帝对约书亚说,他要使他在以色列人眼前尊大。诚然,摩西在未死之前,已经当众宣布约书亚是他的继承人。但这只是一个就职典礼而已。当他继承了这个职位之后,人家未必因为他有了这地位就真正由心里尊敬他、佩服他。上帝应许说:“我必使你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上帝说了也应许了,但是上帝并不能代替以色列人尊敬约书亚,也不是就在上帝应许了约书亚之后,以色列人就立刻尊敬约书亚。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到底约书亚做了些什么事,使这些百姓真正由心里尊敬他。我们知道上帝是应许了约书亚,但约书亚怎样支取这应许?

约书亚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带领以色列人过约旦河。当他带领以色列人过了约旦河以后,《圣经》在第4章第14节就宣布说:“当那日……”就是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过了约旦河之后,他们尊敬约书亚就好像尊敬摩西那样。

我们很容易羡慕别人被人尊敬,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忽略别人之所以会被人尊敬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才会被人尊敬,以为只要争到权力、地位、金钱,别人就会尊敬自己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表现是否可令人尊敬。

我们要像约书亚一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怕吃亏。约书亚所做的,比我们吃亏得多。因为他做的是拼命的工作,可能会因打仗丧失生命,他却没有半点怨言,心甘情愿地去做别人看来非常难做的事。约书亚如果没有这个经验,以后他就不能做以色列人的领袖,继承摩西的工作。我们必须吃过亏,被人家亏待过,然后我们才知道怎样对待工作和同事,不至于亏负人。

生活中,那些成功、快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干一行爱一行。因为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则是干一行怨一行,认为倒霉的事总让自己摊上了,抱怨命运不好,抱怨社会不公。少抱怨他人和社会,多检查改造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下岗女工王兆兰的故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道理。

王兆兰原是北京一家工厂的挡车工,她从工厂下岗后,没有去抱怨命运,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北京贵宾楼饭店洗手间的保洁员。因为,此时她为找到这份工作而高兴,觉得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就是保洁员。保洁工作对保洁员的要求极为严格,8小时工作时间内要不停地擦拭、清扫。一天下来,疲惫不堪,饭都不想吃,只想休息。时间不长,和她一起来的8个人都承受不了保洁工作的劳苦而辞职了,家里人劝王兆兰不要受罪了。但是她想:作为一名下岗女工,没有其他技能,选择工作的机会不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由于她工作认真,得到领导和客人的好评,她由保洁员调到商品部当销售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她努力学习商品知识、销售技巧、商业英语,并热心对待每一位顾客,销售额逐月上升,多次受到领导的奖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王兆兰工作的场所要停业装修半年,她又一次下岗。她在待业的日子里,看到一家茶店招聘服务员的广告。但招聘的条件很高,年龄要求18—25岁,要懂英语,还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王兆兰前去应聘,软磨硬泡,并极力陈述自己年龄大的优势和好处。最后,老板带着疑虑收下了她。

为了学会泡茶,她反复操作,手上烫出了大泡,为了分辨不同的茶叶性状、品质和口味,她反复试泡试喝,有时喝得心发慌,睡不着觉。有的客人来了一次,第二次不来了,她就反思自己哪点没有做好。很快,她掌握了茶叶和茶艺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一套推销茶叶的技巧,上岗两个月就被老板提升为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