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审美与管理视野中的影视传播
21657300000018

第18章 审美视野中的(17)

从主持人这个视角,我们可以认识到,电视传播审美风格的确立是很不容易的事。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机配合,精密分工而又各显身手,仅仅一个主持人的审美要求就如此的关键,各个部门整合在一起就是一门超级艺术。所以实现艺术创作的思维融通就成了重中之重,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交织运用。这三种思维的交织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审美思维机制。就影视艺术创作的群体思维来说,要实现所有个体思维运作的整体同步运行,达到最高层次的综合思维的统筹运作,实现格式塔心理美学所倡导的“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的艺术创作原则。孤立地突出任何一个创作链条与创作环节,不考虑整体的审美效果都将是事倍功半的,难以实现整体性的风格追求。而新世纪的影视传播最应该加以肯定与重视的就是整体风格的鲜明与突出,形成一种思维强势,影视传播才可能拥有当代艺术中最为密集的审美潜力。

三、观众可接受的审美思维模式

影视思维及其延伸的影像思维,在当代影视传播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就影视思维而言,它本身是特殊的独具一格的艺术思维,主要以活动的画面作为思维的载体,有着五维思维的体系。维本身是数学概念,指的是一条有方向的直线。影视活动的画面有高和宽二维,画面纵深一维,时间一维,声响的内在运动一维,也就是:二维平面、三维深度幻觉、思维时空交叉和五维声音的空间化。与单纯的时间和空间艺术相比,影视艺术有着它自己独特的优势。时间上携带空间的艺术效果,空间里有时间的艺术元素。深度上的视觉形象既壮阔又细微,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诉诸听觉之后,形象层次更丰富,甚至给人一种幻觉式的艺术欣赏效果。

影视审美画面是观众接受审美的焦点和唯一的渠道,同时也是诱发观者自由想像的窗口,是促使观众二度创作的动力因素。因此,观众可接受的审美思维模式就会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与审美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

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同一首歌》、《曲苑杂坛》、《开心词典》、《幸运五十二》等类似的节目都有自己固定的审美范畴,观众在这些审美整合中获得学问、得到教益、产生审美快感。任何艺术美都是艺术媒介在审美空间的排列组合,都是靠媒介来思索,靠媒介来表达。尽管艺术媒介的性质不同,但其所显示的审美思维特性对象化、物态化之后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形象美。

如何在观众可接受的审美思维模式上创新求变,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人类的思维发展是能量的积蓄过程,积累得越多,相关的经验也越多,美学的素养越深厚。“对视觉的研究清楚地揭示了知觉过程不是记录素材,而是组织起含义。感官素材不是被隔绝为零碎片断来感知的,而是人脑以有含义、有联系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在记忆存储中,感官的感受与整个含义和社会联系的积累汇合在一起。一件事从新结构起来,或者说是记忆起来,是来自与其他记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关系中。”①现代人的思维结合着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具有一定的思维质量。思维是整个人类以往文化宝藏的集合,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既定的、不同的心理定势、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影视几乎包括了可能被人类的视听所接收到的一切形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创新求变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人赋予媒介以新的物质特性,这些物质特性的发挥和潜力的开掘,往往都会超越人的预料,激发人新的想像与创造。这是人类旺盛生命力的证明,也是媒介演进发展的源泉。媒介内容的发展是一个承袭与变异的过程。新的形式总是借用旧形式的优势与精华,然后发展自身的特质。

①[美]卡罗琳·布鲁墨:《视觉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2年版。

音乐剧的审美思维模式是一个新的尝试,但这个天地必将大有可为。音乐剧必将成为银屏的一个新的传播亮点,它的优势与魅力不单单体现在先进的科技手段、科技设备所创造的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观,还在于以这种新颖的形势去演绎人物古老的命运,再赋以时代的内涵。所以有些家喻户晓的题材会借助于新的形式代代相传,直接展示人类心灵、智慧的世界,审美思维无处不在。

§§§第二节影视传播与审美创新

一、情感思维与审美意象的创新

思维对认识的提高是人类的进步与发现。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经过了渐次进化的过程,其主要的标志是人自身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具有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了这两种思维以后,人与动物得以区分,人与社会得以区分,感性与理性得以区分。在影视传播领域,审美创新与感性思维的渊源更深,影视传播的审美思维机制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发生过程中的听觉思维、情感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整合。也许这里面会隐含理性思维,但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感性的超越了现实与功利甚至于理论的审美状态。

所谓思维,它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受外界各种刺激引起的活动。实际上,教育也不仅仅是事实上的堆积,而是固守某些坚定的原则,从事一种习惯性的知识整合。为人师表者第一要务乃培养学生终生受用不尽之习惯。“习惯”是教育之核心,不仅在知识与道德层面上如此,在美学层次上亦然。一个人获得这种“习惯”之后,习惯性的思考态度便成为他们行动的圭臬。人的思维习惯是关联的,一种孤立的思维习惯是不够的。影视艺术审美思维机制就是让审美主体对生活表象的审美综合、审美创造,将零散的、孤立的现实美在情感思维的关联中构成新的审美意象。

联想在思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创作者的创作冲动,往往是因为生活中某一特定的人、事、景、物、情的引发。引发者总是大千世界的局部或点滴、片段或现象。创作者以它为引领,从它出发,运用各种思维想像去表现意蕴中的艺术图画、去展示一定范围内的生活故事,即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身在魏阙,心浮江海。首要的思维活动就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由联想进入更高一级的艺术创作思维———想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都可以让人展开具象联想,引发审美感悟。影视传播中的联想以相似联想为主。这种相似联想是对某一事物感知式的回忆,引起它在性质或形态上类似事物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展开联想,关键在于反映事物本质上的接近或类似。其次,还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有时是三种联想相互作用。审美的奥妙在各种神秘奇特的联想中获得实现。

联想思维最后要上升到情感思维。情感思维主要是指影视传播审美思维活动中的情感思维,是指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情感,是智性的、高级的,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具有明辨力与理解力的。人的情感很复杂,就其状态来说,可以分为激情、心智、热情,就其品质来说,可以分为情感的深浅、情感的稳定、情感的真实、情感的效能,这些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在审美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审美过程也就是情感的激发、演进的过程。”①影视传播者在生活中受各自意志的制约,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创意,从而表达出不同的传播理念。

①楼昔勇:《美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对于影视传播受众的鉴赏来说,依赖情感思维以情取舍,以情关照,以情评判,靠想像、整合、联想与审美技能、审美激情的多种结合,从而建立起符合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的审美意象。情感思维在创作领域则表现为,影视传播者被生活的某种情景所触动,从而激发了内在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情感、审美心理贯穿在审美思维的全过程,再锻造出合乎情感思维的审美意象。受众的情感体验伴随着传播中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而生发递进。低级情感与高级情感的区分不总是很明显,高级情感可以是低级情感的升华,使人的心灵得以陶冶与净化。

谢晋的《天云山传奇》上演时,很多人一开始就被影片渲染的气氛所感染,情感受到了影片画面的控制,充当了联想和感知的动力。原因是导演在处理片名出场时,叠加了男女主人公在大雪纷飞中,拉着平板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进的场景。深情中一只毛笔赫然写下五个大字,“天云山传奇”饱含了创作的一片深情,画面的内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接受这些审美意象时接受了传者的情感。人类生活丰富多彩,面对不同的影视传播素材,传者、受者都有各自的情感反应,审美就是带动全面发展的个性对自由的理想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由自觉意识的活动。受众的观赏心理离不开动机、情感、感知和认知这四个方面,人们有时因孤独无聊消遣影视作品,或因对角色的情感认同追逐影视作品,或为了感知更多的情感内容走进作品,或为了通过影视传播提高自己的认知与审美水准。不一而足。

二、审美意象与审美意境的创新

影视传播的审美思维机制具有许多不同的思维环节,审美意象思维是以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为主旨,综合各种审美思维环节,将审美对象的意蕴同审美主体的旨意相互弥合,构建新的审美意象的思维方式的整合。这是一种创造型的思维模式,有蕴而生,因人而异。欣赏者要经过审美意象的整合进入审美意境,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最佳效果。意境这一审美形态是人们把外界的审美对象转变为人的全部欣赏境地。《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两者都认为最理想、最完美的“象”是看不到形状的,最美的东西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样的“大象”和“大美”当然只能通过想像来领会。

如果把老子、庄子的“象”、“言”、“意”等范畴结合起来,运用于审美活动,把它们变成美学意义上的“象”、“意”,就得到了“意境”的基本内涵。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影视艺术的画面、形象、故事、结构,在把握和领会这些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这是一种完全自觉自足的审美形态,它又是个人精神活动的产物,它以画面形态为依托却又超越画面形态,达到主体形态与对象形态的水乳交融,即使面对同一个对象,每个人所感受到的意境也是不相同的。

把这种思维运用到电视广告的策划与设计上应该是最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空间与表达效果的。创作者能够审美创新,欣赏者可以见仁见智。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电视广告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经验,越来越走向成熟化。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广告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时代在考验广告的效力、美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开始追寻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个性化的风格、自我独特价值的视线,所以广告独具个性与创新的理念被提上了日程。怎样使广告具有说服力?一个优秀的广告首先要引发观者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兴趣,引发欲望,达到购买的行动。引发注意力是第一步,是基础,是关键。只有抓住眼球,营造意境,才可谈到深入人心。

如何引发注意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作为主体的创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意志、认识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高度统一,整合成审美意象、审美意境。其次,情景交融。这是主客观统一之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情与景相互交融,相互激发,相互升华,在人的思想意识里构成一种意境,引起人的一种自由想像,使多种情感活动起来,使意境变得更深、更广,唤起观者的回忆、联想,觉得眼前的美景、温馨与生活中的物品似乎真的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达到一种有无相生相衬的效果。意境是我国美学上特有的一个术语,指“意蕴”和“境像”的有机结合,也就是所表现的画面与人的感情融合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也是一种时空转换的效果,“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①。观者意境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会给心灵带来更大的解放与自由,这种从主体到客体、从客体到观者的思维循环是意象流动的结果,是审美创新的关键,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气息。

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无疑,“在艺术审美思维过程中,审美意象大于‘艺术形象’而存在,因为‘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呈现的表层结构,它是客观外在世界感性形式的审美反映。而审美意象则是艺术美的深层结构,是在艺术形象基础上又产生幽深意蕴,是审美思维中动态的、超出艺术形象本身表现范围的、蕴涵更深广意味的审美形象神态,它是主体对艺术形象的内在意蕴与自我思想情绪、审美旨趣相互渗透和相互生发的过程中建构的情景交融的形象世界,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观念、具象性与哲理性的有机统一。”①如此境界,需要影视传播者进一步强化审美意识,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前提下,在审美意识、审美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审美实践。

①刘秀梅:《影视审美思维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