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十大孤本小说文库
21661100000041

第41章 生花梦全集(40)

却说冯国士,被王御史参坏,降了外职,心里好不气恨,只埋怨尤寡悔与妻子,替他干这掣肘的事。又懊悔自家没有主意,错听了他,大家讨了好些寡气,又免不得束装出京。这些同年僚属,见冯国士被劾调任外官,恐怕王御史见怪,一个也不来送行,冯国士凄凄凉凉,败兴离京。因脸上没有意思,不好回家,就一径从广东赴任。到得阳江县,谁知又是荒瘠之地,粮虚民悍,十分难治。勉强做了三年,指望升转。那知钱粮递年挪垫,再不得清。抚院具疏题留,反将新旧积欠,责成冯国士在任料理。冯国士推不脱的受累,只好耐心催征。是时,女儿已是长成七岁,却天性聪慧,不类凡姿。从小便会识字,女红针指,事事皆能。父亲叫他读书,不上两年,便能出对写字。那指腹为婚的话,父母虽不曾与他说知,他心里灵敏,当初父亲被王御史参劾的情由,已略略有些知觉。及盘问奶娘婢女,都不肯说。又过了两年,冯国士欲在任所觅配。小姐不肯道:“孩儿年纪尚幼,爹爹未必在此久任,将来尚要迁擢,且到家里再处。”父母那里肯依他性儿,只终日央媒作伐。今日也是议亲,明日也是择配。小姐一日忽想道:“我若幼时,果有割襟指腹的事,便当终身无二。古云,一马一鞍,虽贵贱死生,断无改易之理。爹爹常说,为我被王御史参坏,其言可疑。我想,小儿女家,有何事可以坏得父亲名节,除非嫌贫弃旧,变乱婚姻。或者台臣因此参劾,亦未可知。若是为此情由,疏内自然说及,况历年京报,父亲都集在一处,未尝散失。今不免去捡来一看,便知就里。”这日,乘父亲坐台比较,悄然走到书房中来,把报箱开了,挨着年次寻去。偶然看到一册,劈头就是监察御史王一本,为一女二婚伦法湮丧等事。小姐见有些古怪,便从头至尾。细细看完。却正是王御史参他父亲的原疏。不觉大喜道:“原来果有此情,我父母恁般势利。那袁之锦不知何等人家,此时怎又不来讲起。我既得了这个踪迹,生是袁家人,死是袁家鬼,便索立定主意,做贞烈女子,不去随波逐流便了。”因将这疏稿扯了下来,藏入袖中,把箱儿仍旧关好。有诗云:

多情恋生只乌衣,王谢堂前岁岁归。

纵使朱梁凋废尽,春风犹绕旧巢飞。

且表冯国士,一心要扳个贵家女婿,无论乡绅现任,各处遣媒送帖。女儿闻知,向父亲求告道:“孩儿性洁好静,不喜尘俗。且福薄命寒,自知寿夭,爹爹幸勿为孩儿求配,以致陷于凡欲。但愿半椽事佛,习静焚修,以种来生福果。不知爹娘意下如何?”冯国士道:“我止生你一人,别无子女,正欲联姻贵族,借以娱老,怎说个出家两字,使我膝下无人。”小姐道:“非是孩儿敢离父母,但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孩儿实欲苦修德行,以报无极深恩。且自忏尘愆,免得堕落恶道。孩儿志愿已决,爹妈幸勿相强。”尤氏听了,不觉便怒道:“小小女儿,不遵父母教训。千金小姐不做,反要修行出家,岂是我们官宦人家做的。满望招个做官女婿,使吾为父母者也享半子之荣。难道凭你主张,父亲的体统也不顾了。”小姐道:“我原料爹妈自然不肯,今后也不敢再来禀告,只索自行其志便了。”说罢,哭进房中去了。尤氏虽然责备了他几句,终是爱女,恐怕他气坏了。隔了一会,使叫了头去与他解闷。丫头走到房前,门已闭着。叫了几声,并不答应。便往窗隙里一瞧,只见小姐竟将幅白绫儿,缢死在床上。吓得魂飞天外,连忙一步一蹶的报与主母。冯国士夫妇听了,惊得一身冷汗,如飞赶到房中。看见果然缢死,放声大哭。冯国士慌忙解下汗巾,摸他心口尚温,叫丫头烧些姜汤,灌了几口,便微微有些气息。丫头替他周身运动了一回,方才醒转,夫妇大喜。将些好话安慰上几句,着丫头好生劝他调养。冯国士夫妻两个,只道劝住了女儿,已可安心。谁知小姐只等丫头走开,仍旧做这把戏,惹得丫头惊报不迭,父母忙来解救。一连五六次,弄得日夜惊惊惶惶,举家不得安逸。尤氏没法,只得与丈夫商议道:“女儿立志如此,料已强他不得。倘然做出三长两短,我与你眼前更有何人,不如寻个清净尼庵,等他权住一两年,虽然不是体统,还强似看他自尽,只不容他落发便了。”冯国士也没奈何,只得凭他主张。尤氏悄然叫家人,到外头寻了一个永福庵,极是幽闲清净。住持老尼,叫做法慧。尤氏亲去到庵中烧了香,与法慧说知此事。法慧大喜道:“难得小姐有此善心,老尼自然小心服侍,奶奶再不必挂怀。”尤氏回去,与丈夫说明。择了吉日,送至庵中。拨两个丫头,一个奶娘,随去服侍小姐。不在话下。从此,把那求婚的事,只得丢在一边,绝不去提起了。

那冯小姐自到永福庵中,便除荤戒酒,终日潜心梵典,并不想念家庭。光阴捻指,不觉住了三个年头,已长成十二岁了。冯国士在任已有八年,指望俸满即迁,谁知历年荒欠,钱粮催征莫楚,抚按不肯保荐,因此尚未得升。独是袁七襄,在贵州镇远卫做了三年经历,恰当弘治驾崩,正德嗣位,内外大小官员,恩诏加级,就升了福建布政司都事。在任三载,大有政声。俸满之后,又转了江南扬州府通判。虽然官运甚佳,便夫妇终日想念儿子,不知存亡消息。袁吉又无音信相通,料是尚未寻着。故只忧忧闷闷,再不开怀。

一日,巡役报进衙来,说有南来进京朝觐的藩王,带着许多兵马,到在马头上了。袁七襄听说,如飞出堂,便令各役打轿,就去出城迎候。才到半路,忽见街上聚着许多人,打闹在一块。袁七襄便问甚么事情?内中一人跪下禀道:“小人在这地方上居住,开个绸铺。忽有往北的藩王兵马,上岸打抢东西,到小人店里取了绸纱八十余疋。实实本钱,也有百金,他止与小人二十两银子。众人不服,都与他争闹,反把小人店里打得齑粉。幸遇老爷经过,求爷救小人的穷命,万代公侯。”袁七襄道:“这兵丁可在?”那人道:“现在小人家里。”袁七襄听了,便下了轿亲自走入店中。果然橱柜什物尽皆毁烂,只见五个兵丁,把店内绸疋,尽数叠了一包,掮着要走。袁七襄看见,便唤从人拿获。众人一齐上前,都把绳子扣住,一个也不曾走脱。兵丁便骂道:“我们是千岁爷手下的人,你这通判多大的本领,敢来拿我。若千岁爷晓得了,把你那瘟官活不成哩。”袁七襄怒道:“你们这班奴才,借了千岁爷的名色,在禁城里强抢东西,肆无忌惮。岂不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清平世界,难道没有王法。就是千岁爷怕不是朝廷的臣子吗。”喝叫手下,一面去抬顶号的大枷伺候,一面叫都捆绑起来,每人重敲五十。众人听了,都面面厮觑,不敢动手。袁七襄骂道:“奴才,敢不服使令!就打出事来,有本厅在此,难道要你衙役认罪吗。若那个违拗的,先打三十板。”众人没奈何,只得逐个捆缚起来。绸铺里也合了十来个人,一齐跪下禀道:“蒙老爷把兵丁王法,实是为民。但恐触了千岁爷之怒。则小人们都是个死。老爷一片好意,反连累了小人了。老爷只消把他原物归还小人,便感戴不尽了。这几个兵丁,还求饶放,免得贻祸,是老爷十二分的恩庇了。”袁七襄道:“朝廷立法,务在必行,正欲使强梁知法之可畏,后人不敢为恶。从来化强戢暴,威爱并施,难以偏废。凡可安百姓而靖地方者,本厅志愿力行,不怕利害。倘千岁爷有怒,罪归于我,不关你众百姓事。”转叫手下着实打。皂隶略打轻了,就是二十倒板。故此一个个用出狠力,打完五十,两条腿上,连皮带肉,都卷一层。正好枷已抬到,吩咐枷号通衢,限三个月满放。可怜这几个人,打得有气无声,又套上没嘴的大枷。众人不管他死活,狠狠的抬到各门示众去了。正是:

丈夫豪胆本来真,不惜在救民。

只道贤臣应速祸,偏生天子爱贤臣。

看官,你道袁七襄如此莽裂,竟把王子的兵丁捆打枷号。就常情看来,定然有不测的奇祸了。那知除暴救民,天心最悦。你便不虑祸害,真心救人,自然也有个消灾降福的人来救你。袁七襄趁着一时不平,做这件快心燥脾的事,恰有个紫衣少年,气宇轩昂,似非常人风概。有二三十戎衣壮士,周围拥护,站在旁边瞧着。见袁七襄审断神明,语言刚决,只管点头称羡。及见他把这几个兵丁处置得尽情快畅,一团志鲠之气,凛凛逼人,那少年便拍掌大叫道:“好一个通判,吏员中有如此豪杰。”说罢就走。这二三十人,都簇拥着去了。袁七襄知是个贵人,也不在心上,并不出城去迎候藩王,竟自回衙去了。

看官,你道这少年是谁?原来却是正德皇帝。只因正德是个风流天子,自从即位之后,天下太平,民安物阜,四方宁谧,朝政无为,故得到处寻花问柳,拾翠偎红。偶闻广陵佳丽,因而遍访章台。这日偶然闲步,正见兵丁掳掠,因站住了脚观他肆暴。忽然撞个袁通判来,竟将凶徒正法,合着了他安民治世的仁政,不觉大喜。即日驰驾回京,发下两道手敕。一道是褒升袁七襄的,一道是戒论蕃王的。正是:

天颜咫尺人谁晓,丹诏颁临始觉明。

却说袁七襄在衙,忽传到了诏敕。因想道:“朝廷诏下,怎么并无邸报,有甚机密事体?”慌忙迎接。一郡官员,无不惊异。接到府堂开读,方知袁七襄特升了陕西巩昌府知府。只为惩治兵丁一事,得此优擢。心里才想到从旁观看的那紫衣少年,就是正德天子。暗暗吃惊。众官争相庆贺。袁七襄夫妇,好不欢喜。各官治酒款待,送物馈礼,好不热闹。真正世情冷暖,人面高低,不在话下。但是袁七襄夫妇二人,只为儿子一事,久无音信,杳无下落;侄儿袁吉,并无一札通问,烦烦恼恼,真正寝食不忘。报升之后,又在任上耽搁了二四个月,才有新官下来交代。府县官员,俱治酒席,与袁七襄饯行。扬州百姓,人人感仰袁通判为民仁政,临行之际,俱拈香哭别,送至百里之外。袁七襄亦含泪别了百姓,往陕西赴任不提。要知后来端的,请听下面分解。正是:

雪隐鹭鹚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

§§§第六回

忠言遇主老公公膝下无儿

孝道寻亲大哥哥眼中识弟

诗曰:

悲欢离合不由人,颠倒常情旧复新,

待得水清鱼始见,那时方识假和真。

再说刘瑾太监,自从采木回京,在路上领了袁化凤到家,抚养做儿子。见了他裹衣上血书字迹,已晓得姓名居址,便将他生庚月日,叫星家推算,却是个贵人八字。虽不能名登甲榜,可以得异路前程,后来直做到三品之职。刘瑾听了,好生欢喜。雇了两个奶娘,轮流服侍。又恐他后来知道自家父母来历,便将那领血衫悄然藏过,不与他穿。自此,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过了六年,袁化凤已长成七八岁,生得一表不群。面如冠玉,且丰姿颖秀,性度安和。刘瑾十分钟爱,就改了姓刘,叫他做刘化凤,请个名师教授书籍。只因天性聪慧,过目不忘,到九岁上经书古文,俱已读过。又能讲题属对,作字吟诗。及到十一二岁,便胸蟠锦绣,笔吐珠玑,出口成文,千言立就,随你诗文词赋,件件皆通。

一日,正德天子亲幸刘瑾私第。刘瑾慌忙接驾,天子步入中堂坐下。刘瑾俯伏叩头,天子亲手扶住。因是先帝所用之人,赐他坐下,谈论些时政,说了一会,便踱到书房中,各处闲玩。偶然在书里翻出一篇文字,题目是《孝者所以事君也》。天子潜心细玩,只觉言言忠良,字字剀切。不觉喜动天颜。及看到结股,有一联道:“一人作孝万邦赤子尊亲;百职维忠四海英贤辅主。”便击节赞赏道:“忠臣孝子之言,豪杰丈夫之气,何物文人,刚正如此。”便问刘瑾道:“此篇文字,谁人所作?”刘瑾跪奏道:“是臣儿子做的。”天子道:“你儿子多少年纪?有此通才,怎不出仕?”刘瑾道:“臣子才一十二岁,因是幼龄,恐怕学业未精,不敢应考。”天子惊道:“朕谓此种文字,定是老成宿学所构。不意得之稚年,岂非神童国瑞。可令他来一见。”刘瑾奏道:“臣子本当迎驾,恐怕童稚仪貌未恭,不敢轻见陛下。今既蒙圣召,便当呼来叩首。”如飞唤出刘化凤到了面前。刘瑾先跪奏道:“臣子龆龀无知,未谙大体,望乞陛下矜宥。”天子道:“朕实怜才,何暇拘求细节,可速令他来见。”刘瑾便唤儿子叩头俯伏。天子命他平身,刘化凤便站起一边。天子注目而视,见其天姿颖异,安雅不佻,便赞道:“好个名臣气象。”因问:“这文字是你做的吗?”刘化凤跪答道:“果是小臣所构。”天子便问刘瑾道:“你是从小净身,如何有此幼子,定是螟蛉的了。”刘瑾见儿子在前,跪伏于地,不敢回奏。无奈天子偏生问了又问,必要穷究根源。刘瑾料隐不过,恐触圣怒,只得应道:“臣子实是螟蛉的。”天子道:“他那里出身,是谁家之子?”刘瑾道:“臣缘数年之前,奉先皇爷采木而回,在路上拾得此子,携归抚养。因非过继承宗,故不知他踪迹。”天子道:“岂有此理!大凡人家遗弃儿女,必因肌寒所迫,或因灾祸逃亡,天性之情,不得已而抛弃,孰不冀有相见之日,自然详写姓名居址生年月日,藏之于身。再没个自泯形迹,断绝他日后归宗之路。况且他若不知自己家世,虽兄妹为婚,父子相闻,亦有何辨?岂不至于纲常废弛,恩谊断绝。诚非细故,何可秘而不言?”刘瑾见天子见识如此明透,说话如此精严,吓得战战兢兢,汗流浃背,那里还敢不说。只得奏道:“当初曾有一件汗衫,上留血书字迹,臣因一时遗忘。今陛下问及,方才想起。但秽污之物,不敢渎呈圣目。”天子道:“这须不妨,可速取来观看。”刘瑾怎敢违拗,只得领命去取了。有诗为证:

接木移花根本差,一般培植费年华。

总然结子难为种,抵转春来几度花。

话说刘化凤,自幼被刘瑾抚养在家,瞒过了嫡姓,竟不知自己本源,只认刘瑾便是嫡父。谁知忽被正德天子一口题破,他十二年如在梦里做人,今日方才得醒。不晓得自身是何等样人,出身在甚所在,忽然别是一副心绪。及见天子倒替他盘问根由,穷究到水落石出,心里又感激,又欢喜,慌忙伏地叩谢道:“小臣方欲移孝作忠,若自昧根本,子道先失,何以对君无愧。蒙陛下开天地之洪恩,兼父母之慈爱,为小臣诘家世而正宗祧,俾小臣不陷于不义,陛下教臣以孝,真千古圣王所不能及。小臣何幸而遭逢盛世,愿效犬马,以报天恩。”说尤未了,刘瑾果然捧着一领血衫,跪在面前。天子取来一看,见有两行血书,写得甚是明白。念了一遍,忽沉吟道:“前日那扬州府判,叫做袁之锦,是吏员出身,又是河南籍贯,似乎不差。但那袁之锦历任做官,怎将儿子抛弃?且刘瑾又说在本京近地领回,既非家乡,又非宦所,如何远弃于此?其中又似不真。况衣上既用血书,必然分离于患难之顷。袁之锦久在仕途,未必有此颠沛。”只得含忍,反不与他说明,但将那血衫付与刘化凤道:“你收着这领衫儿,少不得父母还可相见。但刘瑾抚养你十余年,虽非亲生,亦有三年怀抱哺育之恩。既已深厚,亦宜小心孝顺,不可因朕说明,竟以外人相待。”刘化凤忙俯伏奏道:“陛下如此仁恩,小臣若忘君父,愿以身膏斧锧。”当下天子回宫,刘瑾父子直送到午门之内,方始归家。刘瑾心中如失珍宝,好生闷闷不乐。刘化凤也到书房中,将那血衫看了,呜呜的哭道:“我爹娘不知在于何地,当初因甚驱迫,将我弃于道路?苟非患难,断不把未周岁的儿子忍于割舍。”想到其间,一发心痛。准准一日哭到晚,一晚哭到天明,眼也不合,饭也不思。直到次日早晨,正欲告禀刘瑾,要往河南访问父母消息,忽然天子发下手诏。刘瑾父子慌忙接入中堂,供起香案,拆封跪听宣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