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陶艺设计漫谈
21664500000010

第10章 现代柴烧陶艺

“现代柴烧陶艺”,不是用“木材烧成的陶艺”,是一种新的烧陶和作陶观念。更是一种由它所产生的效果如造型、肌理、内涵、创意和材质特性仍是基本要素;质朴自然散发出淳朴静穆,富有深邃的隽永气韵。它与过去的旧柴烧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和理念,尤其在审美的角度更是迥然不同。有趣的是这种过去被视为粗糙烧法,在今天,反而从这种原始和粗犷的风味中得到更真实恒久的寄托。

一、柴烧陶艺的特点柴烧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重复且难预期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二、窑的角色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燃烧室),窑室,烟囱,烟道。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由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有利与火与灰在坯体上的著述: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型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地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对烧成效果的掌握,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部留不住等等缺憾。

三、装窑

装窑时,坯与坯之间一定要空出距离,能让热度循环平均,坯体才不致相互粘着。但是现代柴烧的做法有时刚好是相反,因此,装窑是柴烧创作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火焰烙记的位置和轻重。装窑者必须冷静思考并且推演着火在窑内窜流的情况,要为每一件坯体找到最适当的位置,仔细的为它设计最好的效果,更要顾到整窑气流的紧松问题。所以装窑时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例如一座三立方米的穴窑常需要用一个星期的工作天来装窑。装窑的几个要点如下:1.掌握窑的特性。

2.清楚自己所要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

3.成型,排窑,烧火的互动性或沾戳棚板性高,应一并考查。

4.侧火孔的数量,位置,侧火所占空间的大小。

5.挡火墙的高低,孔隙,距离,侧火孔与坯体的距离。

6.后挡火墙的位置,孔隙的大小位置。由前往后的装窑方式,如蛇窑、龙窑。

四、窑技

窑技是指作品在火痕与落灰自然釉之外,在坯体上处理的另外的效果,尤其有悠久柴烧历史的日本,更注重此道,主要技法例如:1.坯体侧摆于棚板,灰釉走向有方向性。

2.垫、压泥片或泥球,制造坯体印记效果。

3.垫贝壳制造坯体印记效果。

4.坯体套用镂空区体或挡住还体。

5.坯体叠靠、堆叠效果,宜1200℃烧成。

6.坯体系上稻草增加效果。

7.高温之际投盐,制造效果。

五、烧窑与燃料燃料木材,最好能在烧窑前三个月准备就绪,因为木材的来源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包括供应的稳定,品质的配合度,运输,搬运等。许多人比较关心木材的种类,以为相思木或松木就可以造就特定的落灰色泽。每一树种有其不同的成分特性,何况烧窑成效的因素太多,树种的影响力不至于太大,倒是木材的品质,才是应该要求的,例如木材的比重,长短粗细,干燥程度等,烧火的各个阶段,都应有其不同品质需求的木材。大部分所使用的木材都是来自制材所(锯木厂)裁掉的废料或是包装废料,而且不忌讳使用任何材种,只要品质合格就可以。选用杂木废料,原因在于环保问题以及成本问题。另外,全世界的柴烧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决不为烧窑而砍树,就以美国为例,都以取自然倒下的树木为原则。木柴品质的选取常因人而异,每一次选取部有它特别的作用,例如:1.粗大(较重)的木材可用来当作蓄热的基础。

2.细小(较轻,较干)的木材燃烧速率高,升温快,高温投柴较易扬起灰烬。

3.湿的木材可用来处理特殊的效果。

烧窑的过程算是装窑以外另一个成败的关键点,它也是柴烧创作中最富魅力,感人的部分。一个有经验的柴烧者,会在准备窑完成的同时。设计出他所要的烧火过程,例如总过程的天数,高温点及持温点的位置和时间长短,气氛的清浊(还原或氧化烧),或侧火投柴的时机与轻重等等。烧火过程的设计就如同装窑的设计一般,都是为达到烧成效果及充分展现作者观念。有了清楚的烧火计划后,烧窑的重点即是在于掌控这个计划,因此他应是冷静而专注地去了解窑内的所有状况,察知与毅力的态度是必要条件之一,不要因为一时的温度升降而过度兴奋或紧张。生手比较容易因为过程变化,温度上下震荡,手忙脚乱,盲目投柴,事倍功半。

烧窑的两大部分是过程的执行与即时状况的观测和对策。过程设计的优劣,合不合理,是每一次出窑最需要检验的部分。而过程的确实执行,是需要一个有经验,敏锐度高的人来执行。但烧窑过程中所遇到的状况,有时非常的复杂,人为因素、选材因素、窑本身的因素,加上气候气压,很可能会改变既定过程,为烧成的结果增添变数。因此掌握烧窑目的,并在状况变化时能适当地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柴烧来就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只要大原则掌握住,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柴烧陶的特质本来就不那样精准,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这也是柴烧迷人的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烧窑的实际操作与掌控上有几项重点如:1.升降温的速度。

2.空气量与材量所搭配出的燃烧状况。

3.空气进入的多寡与进气孔的位置。

4.粗大与细小木材的搭配选用。

5.积炭的运用与排除(良好设计的窑是几乎没有)。

6.侧火投柴的诀窍。

烧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就如同原始民族群绕着熊熊大火的歌舞一般,是一种神秘又神圣的仪式,令人血脉奔腾,也因此烧窑人总是为此而莫名的欣喜亢奋。再加上对于窑内作品的期待,这在长达数日甚至十几天的烧火行程中,时常是支持柴烧者精神与体力的动力;对于柴烧者而言,烧窑过程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行动与生活艺术。六、柴烧陶艺的创作与欣赏人类固然喜好精致优美的东西,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回归自然的渴望。柴、火、燃烧、土这些东西本是大自然中最普遍,与我们最亲近的东西。柴烧陶所呈现的肌理、色泽就是大自然印象,柴烧是艺术家所追求的自然与人的对话形式中,最能呼唤心灵回归的方式。否则大可从纯粹雕塑中得到造型、肌理与色彩来表达自己,不必费尽苦心搞柴烧。显然火痕、落灰、过程,所代表的走回大自然的情怀,是没有任何素材可以取代的。柴烧陶艺基于以上的特点,反而具有先天上某些程度的限制,因为柴烧陶本身已经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和心理的张力,以至表现其他议题时,往往很难突显应有的焦点。再者,柴烧的语言属性粗犷而温暖,具有亲和性与感染力,以至于表现的主题也多少会被局限。从另一方面看,作者反而可以好好运用这个属性,充分展现一种适合于柴烧烧成的创作题目。另一个原因则是烧成的掌握度极难,不易达到创作上所要求的准确度。其复杂性,专业性,劳动性非常之高,陶艺家时常为此吃尽苦头,以至于多数的柴烧陶艺家并不热衷于雕塑类型的作品,而乐于在器型的范畴里探讨柴烧本身的意境和内涵。撇开以上这些抽象的议题,让我们回到具体的形、色、质的层面上来探讨:1.火我们首先应了解到窑火的方向性,窑火是如何在坯与坯之间窜流,冲刷,使作品成为窑内状况的忠实记录者,可以了解到如何来诠释作者对火的观念,像烧窑的炉压的轻重,火力的强弱,气氛的清浊,火候的深浅,火径的设计安排等等,所印烙下来的效果是布局变化,层次,质感,留白,色泽等。但是,这些只不过是它的表象而己,更重要的是由它们所构成自然美与真诚的素质。柴烧作品的定义从选土,成形,窑技到装窑,烧窑,都要在亲自参与操控下完成,才能算数。作者必须确立创作的基本精神,慎重地去探索和要求;火的特质在个别作者的心目中,各有其轻重,观念与做法也大异其趣。有的陶艺家只不过借由火韵来强调他对土的观言。有的就非得多烧几天不可。以达到一种强烈落灰覆盖的效果。个别的烧成目标也有所不同,坯体上釉,让自然落灰与釉色共熔。高温时投盐效果,作品放置火腔内做成焖的效果,有的偏好半熔的落灰,有的追求高温土胎的变化。

2.土

一般,坯体都是不上釉赤裸的入窑烧制,因此土的经由木材练烧的作用,呈现出来的胎质肌理,常是欣赏的重要部分。在熟知火和窑的特性之下,让土和火淋漓尽致地对话。土的内涵,不仅仅是选取那一种土矿或调配出适合的质地和色泽来作为材料,应更积极地把土的内在生命力释放出来,让土以它丰富的面貌来迎合火的呼唤,而不是被动地承受落灰及火痕的覆盖,因为柴烧艺术本是多元陶艺之一,其明显的特点是看到土的真实面貌。

3.造型

造型是视觉艺术中的最基本的条件,尤其是立体的作品,其比例,线条,空间,动静,均衡感,节奏感等等,都是应该被要求的部分,造型仍然是重要的因素。在柴烧的范畴,火、落灰和土是幻化造型,完成作品的基本条件,它们必须完整地互利互荣,缺一不可。

4.内容

作者传达的东西是内容。观赏者所感受到的心里解读亦是内容。无论作者所呈现的是工艺手段或是艺术范畴,都应该真诚地去传述创作者的技巧、思想、观念及感情,要求属于自己的自由、成熟、真诚、明确的整体表现。陶艺是一种劳力密集的工作,柴烧更是考验着体力、耐力、技艺、观念的艺术。然而陶艺家为何仍然选择这个方式来创作,除了回应柴烧的魅力,重要是能抒发艺术家的内在热情与体验极致创作的乐趣,借此柴烧过程之中,体会生命里不可言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