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21668700000030

第30章 喂,有智慧的生命吗(1)

欧阳自远在各地的报告会和接受记者的采访中,除了“嫦娥工程”,人们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与外星人。

在1980年召开的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与会者公布了一个发生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阵地球上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急促的呼啸声,打破了这个世界的宁静。一个直径约十公里大的小行星,以比最快的子弹还要快上几十倍的速度,猛烈地向地球撞来。它的速度如此之快,在流星抵达大气层的刹那间,下面的空气来不及让路,而是骤然被巨力给压缩,用过自行车打气筒的人都知道,受到压缩的空气马上会变热。但在这里,下面空气的温度陡然升高,大大高于太阳的表面温度。

这一和大气摩擦产生的“热冲击”,形成了摧毁力极为强悍的冲击波,冲击波的波前点燃了森林火灾,甚至引发了全球大火,原来蓝色的天空很快变成红热状态,地面上的一切,除了那些躲在洞穴、或是水中的生命体得以暂且偷生,其他的都燃烧起来,并在几小时之内化为灰烬。

倘若一个氢弹有着一百万吨TNT的当量,这个小行星便相当于有一千万个氢弹的爆炸威力。撞上地球后,在以爆炸点为中心的一百五十公里方圆内,凡是在小行星进入大气层过程中没有被烧死的生物,此刻都会在爆炸中死于非命。还至少会炸飞一千立方公里的岩石、尘土,它们抛射向天空,又裹着热浪,形成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腾、翻滚,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整个地球都笼罩在厚重的黑暗里。

随后,强大的冲击波掠过大地,使地面的岩石气化、熔融和溅射,“发掘”出一个直径二百二十公里左右的撞击坑。冲击波还撞击海面,产生波及全球的猛烈海啸和剧烈地震。大量溅射的岩石尘埃和气体,滞留在平流层,白天也没有了阳光,整个地面的年平均温度降低了18°C~22°C。而且,这种黑暗、寒冷,不是冬天的冬天的恐怖状况持续了几年,造成地球表面冰盖扩大,海平面下降,新一轮的冰期再次降临。靠光合作用赖以生存的植物大量死亡,而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随之死亡。

恐龙作为一个物种遽然消失了,同样悲惨的命运,又陆续降临到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他的生物。被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近支,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

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本次小行星撞击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湾附近,一个叫西克苏鲁布的地方,也已得到确认。还好那时没有人类,若有的话,不出几分钟,包括日后叫底特律、芝加哥、圣路易斯、堪萨斯城等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几乎每个直立的物体都会被夷为平地或烧起大火,几乎暴露在地面上的生物都会被撕成碎片。只有远在一千五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破坏的程度才会逐渐减小。

而且,有人估计,在第一天结束时,至少会有十五亿人死亡。爆炸对电离层的巨大干扰,将使世界的通信系统陷于瘫痪,惊骇的幸存者们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如无头苍蝇般逃命,往哪个方向逃,或是怎样改变自己的位置,都已无关紧要了,因为笼罩在那片其移动速度超过了声速的黑幕下,人们实际上只是在快死、慢死间作出无意的选择……

这个故事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简本。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直径十公里左右的小行星的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是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了行星撞击的痕迹。

其证据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六千五百万年前海洋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现在已经形成了坚厚的地层,并被后期的地壳运动抬升起来,其中可以认定有六千五百万年前从大气层中沉降的尘埃。这种尘埃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广泛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极少存在,据认为,这是因为大部分铱在地球形成之初已沉人地心。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等一百多个地点被先后发现,在中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含铱层,欧阳自远亲自去考察过,并采集了岩石样品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六千五百万年前这次撞击事件诱发的气候环境灾变和生物灭绝的大量科学证据。

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最后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这种说法亦有根据,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的这一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六千五百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

但不管怎么说,由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起的大灾难,使得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

同时,这场大绝灭还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有科学家说:假如你可以打开一盏灯,这灯又能照亮所有越过地球的直径大于十米左右的小行星,你就会看到天空中至少有一亿个这类物体。

换句话说,你用肉眼,再加上高倍望远镜,能看见的只是“第一方阵”罢了,在这之后,还有多得难以计数的“方阵”在无涯的天空中潜行,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轨道在地球的周边移动。倘若放在有限面积的影片、画册上去表现,地球几乎就是在飞扬的箭镞中行走的勇士,或者是纽约曼哈顿的八线大道上被各式汽车包围的盲人。

地球的危险,还不在于有可能被小行星撞上,而在于对绝大多数小行星,地球根本就是个睁眼瞎!

实际上,地球的处境,还不至于让这个星球上的居民时刻揪心牵肠。

影片、画册上看上去,小行星挤作一团,真实的太阳系里却很是宽敞,每颗小行星离它最近的邻居一般总有一百五十万公里。

亿万年前的“中生代”很难了解了,只是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撞击坑是二十亿年前形成的南非弗里德佛撞击坑;稍次的是十八亿五千万年前形成的加拿大肖德贝里撞击坑,此坑现存的直径仍有一百四十公里,由于强大的冲击波撞击了地壳,诱发深部基性岩浆侵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镍、铜和铂元素超大型矿床。

但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起,科学家们已证实地球上有55个撞击坑,并不算太多。其中直径为10—20公里的有19个,20一25公里的11个,45—200公里的5个。科学家们界定为撞击坑直径1~10公里的撞击事件,直接的破坏作用为洲际范围;直径大于十公里的撞击事件,破坏范围则是全球性的。

欧阳自远的结论是,“新生代”以来,至少有六次巨大的撞击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三千四百万年、一千五百万年、二百四十万年、一百一十万年、七十万年。他和他指导的博士们对这六次撞击事件的地点、过程、特征、气候与环境突变、生物灭绝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专著出版。

而七十万年前至今,好像小行星们安分守己——“鬼子没有进村”。

按说这“七十万年前”,足可以用“鸿蒙”、“混沌”,或是“盘古开天地”一语带过了。话说《三国》,话说《水浒》,话说《红楼》……至今不过一两千年,甚至几百年,可随那说书人的惊堂木“啪”地一下,听书人谁的眼里不是无边秋叶簌簌下,心头顿时溢满了历史的不尽苍凉,何况这早过人类一切神话的“七十万年前”,它与人类何涉?与近人何关?

你就只管在村里风花雪月,喝酒吃肉,再有“鬼子”进村,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甚至人类也可能发生了变异……

我总觉得,天体学家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有担当意识的一群人。

这里的担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为着民族与国家,而是为着人类文明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里可不是千岁忧,而是万岁忧,亿岁忧。

现在的科学技术,已能推测到约有两千颗左右大得足以危害文明社会的小行星经常穿越地球的轨道。自从知道了有“鬼子”们的存在,天体学家里就始终有人在追踪着它们的活动。

第一颗有可能造成危险的小行星是1991年才发现的。那是在它已经飞过去以后。它被命名为1991BA号;我们注意到,它在17万公里以外的地方跟地球擦肩而过——按照宇宙的标准,这相当于一颗子弹穿过我们的袖子而又没有擦破胳膊。两年以后,又有一颗较大的小行星险些碰着地球,只相差145000公里——这是记录到的最接近的一次擦肩而过。这一次也是在它飞过去以后才发现的,它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光临地球……(《万物简史》)

毕生与宇宙打交道的天体学,在哪个国家都很难成为显学,尤其在那些地面上的事情都经常闹得不可开交的国家。二十年前,世界上一直在坚持跟踪小行星的科学家,可能还不如中国随便一所高校的处级以上干部多。

现在的人数多,成立了国际小行星联盟。天体学家们已经将这两千颗小行星编了号,计算出它们的轨道,由此可以判断,如果它们中有存“异心”者,大概什么时候可能会来地球闹事。但现在能掌握的,只是那些直径在一公里到几十公分的小行星,如果再小一些的小行星,还有更小却更多如牛毛的星际物质,已在全球建立的检测网还是无能为力。

1997年12月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空间监测计划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直径约1.6公里,是一颗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石质小行星,编号为1997XF11。根据运行轨道的计算,国际小行星联盟发布消息,认为这颗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将其列为有可能对地球“造成灾害威胁”的第108颗小行星。

美国国内的一些天体学家进而言之凿凿,认定1997XFII小行星将于2028年10月26日17时30分(格林威治时间)到达离地球约三万八干多公里的地方,这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距离的十分之一,如果计算存有误差,或者小行星的轨道不稳定,就有可能撞上地球。

一旦撞上,其碰撞能量约为400亿—500亿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时美国人投掷于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200万—250万倍的爆炸威力。这必将诱发地球表面产生极其严重的气候环境突变和生物物种的大量灭绝,是人类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劫难。

一向门可罗雀的国际小行星联盟,顿时有了联合国的显赫!

可以想见,三十年以后的事情,大抵在得过且过状态中生活的一般老百姓少有去深想的。有钱有势的人们,还有那些总要以“伟大的时代”、“光辉的道路”一类宏大叙事构架未来的政治家们,肯定有些惴惴不安了。好在这份不安没有超过24小时,否则他们中的不少人该得抑郁症了……

翌日,美国宇航局即NASA发表声明,指称对方犯有计算错误——届时,1997XF11小行星与离地球的距离不是三万八千多公里,而应该是十万公里。NASA认为这一天全球还是风平浪静,花好月圆,大伙儿该干嘛干嘛。

很快,美国著名天体学家史蒂文·马安也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认为,2028年里的那一天,1997XF11小行星将在距地球中心四万八千公里、距地球表面四万一千公里的地方通过。因为小行星的轨道参数每年都在发生变化,这项计算的误差有可能大到二十九万公里,因此,只是现在看来有与地球撞击的可能性。

两者的观点比较接近,两者的计算结果却差若云泥。或许,在宇宙这篇无边的草稿纸上做计算,答案一致倒是咄咄怪事,不一致反是正常。这一天体运动难有统一答案的情况,不但发生在不同的研究单位,就是在同一单位,也可能如此。

1980年,在NASA下设立了宇宙监视工作组(Space—Watch Workshop)。组内的科学家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了各自的研究——在一年内发生使全世界人口减少10%、使人类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小行星碰撞的几率会有多大呢?

结果,科学家们看法各有不同,从一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每一个人都口若悬河,雄辩滔滔。NASA最终将其定位于三十万分之一。这个数字是一年中地球与小行星发生撞击的几率,若是我们还可以活上三十年的话,就得在上面乘以三十,自然是人们活的时间越长,此生中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就越高。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个几率太低,低得人类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不妨做个参考的是:全球每年因飞机失事而死亡的几率约为七十五万分之一,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几率约为五千分之一。对比之下,你原先的想法十有八九会改变,太低的几率并不一定意味人们的心理感受平淡无奇——

许多人一上小车即抓起保险带,许多人(大多是官员们)从不坐副驾驶座。许多人一辈子不敢乘飞机。更多的人只要坐上旧些或小些的飞机,尤其是当飞机在气流中忽上忽下、颠簸甚剧时,谁的心里不紧张得像压上了一枚定时炸弹呢?

将来可能发生的几率虽然不可忽略不计,而且一旦发生,便如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一样对整个人类世界的祸害将是百分之百;但当今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必将会使提前预报日臻成熟、准确,人类终将能采取拦截、摧毁或偏离轨道等方法,以化解这来自宇宙空间的突发性袭击。人类理应成为脚下这片故园的保护神。

自古以来,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就经常在想,除了我们住的这个星球外,宇宙中还是否有另外一个地球?如今你到美国、欧洲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一说SETI,许多公众不但知道这四个英文缩写字母是什么意思,而且多半与你有很浓郁的谈兴。打头的S,就是Search(发现,寻找),全文是Search for Extraterresteial IntelligentLife,即寻找地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