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3卷
21682900000090

第90章 后记(36)

家长:没得钱,……乡政府欠了400多万,他总是要你学生来摊、摊、摊,我三个孩子哪交得起。

男生家长:(字幕)我俩个孩子读书,一个三年级、一个读六年级,交费是260多。

记者:省政府颁发的收费标准你知道吗?

家长:我知道哪,看了报纸嘛,贫困地区160多,一般地区170多……(乡政府)这种收费不叫捐款,这叫摊派!

解说:该乡政府在要求学生代家长捐款时,没有为此作出充分的说明,各学校还把学生的捐款与学杂费混在一起统收,这是锦石中学的收费薄,上面登记着初中一年级收费312元,二年级328元,三年级362元。而根据省政府的规定,一般地区正常的收费标准应为——初中一年级213元,二年级235元、三年级278元。

(字幕)记者:收费标准公布了没有?

校长:公布了,其中每个年级包括了乡里建校集资费70元,单车存放费5元,中餐费12元。

解说:锦石乡中小学实际收费的情况表明,每个中学生比省定颁发标准多收了70多元,小学生多收了60多元。乡政府所号召的捐款,在实际操作中都被学校统称为建校集资费。而捐款和集资,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农民负担项目和标准的通告第六条指出:向农民集资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除乡、村义务教育的危房改造和兴建校舍报县级政府批准外,其它集资必须报省财政、计划、物价和监督管理部门的联合批准,否则农民有权拒交。

湘潭县减负办副主任方知骥:今年搞教育集资办学,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都发了些文件,我们湘潭县对教育集资、县委、县政府都比较重视,成立了教育集资审批领导小组,在近几年来,他们(锦石乡)也向我们报告过教育集资,要我们建行审批,96年审批过一次,人均好像40元……,97年,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接到他们的报告,也没有听到他们的党政负责人谈到集资报告之事。

解说:从县减负办的采访中我们得知,锦石乡去年曾为集资办学向县里申报过一次。而今年,该乡在未报经县级政府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制定出一种标准,要求每个中小学生必须“随读代征”,一些没有缴纳所谓“捐款”的学生还被停发过课本。

一学生家长插话:(书)发过了,(老师)又收了,说他没交建校费……解说:此外,这个乡的中学还有一条规矩,初中生想毕业还要交一笔钱。(采访:我们家里四个人,两个孩子,我们俩孩子,大孩子就是这个,为了这张毕业证,没读书了,没有书读,要交50元钱,去领(毕业证)没去领。锦石乡超标准收教学费的问题出现后,目前已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县长宋厚源:我们非常地欢迎新闻界的朋友对我们的舆论监督,对锦石乡在收学费的同时,强行捐资的问题,我们今天才知道这种情况,对这个问题,第一在性质上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乱收费和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捐资在概念上,是一种自愿行为,而锦石乡党委、政府对家长发出一封信,对捐资在金额上有具体要求,对不捐者也提出了一种强制的提法,在性质上是一种加重农民负担,是一种不应该的行为。第二,根据这个问题的出现,我们一定组织专门的班子进行调查研究,由现在的减负办公室和教育部门等其他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落实清楚。落实后我们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整治,该退还的一定要退给老百姓。

王老太家的国庆菜单

记者:李康学、张洁摄像:邓运瑞

主持人:中秋刚过,又到国庆。在充满喜悦和欢乐的气氛里,家庭主妇们一定不会忘记买点好菜,办桌酒席来庆贺庆贺吧!那么,国庆家宴吃什么呢?平日里做得一手好菜的王老太太也犯了难。

王老太太:现在呷菜的各有各的味不同,你像我们老人家有点汤,有点辣椒,搞个好点的小菜就解决问题了,他们年轻人要求又不同,又要呷得好,又要营养,又不能搞发胖,所以买菜的就困难,晓得不……。

解说:其实,像王老太这样,想办个国庆家宴会又由于市场上的食品种类太多,再加上众口难调而不知买什么菜为好的消费者还真不少。

老人:你看,(我)尽买藕哇、黄瓜、豆角没有买荤菜。

退休老人:今年和去年不一样,物价便宜一点,稳定一点,所以吃东西划得来一点。

顾客:什么菜都有,我只要(买)好吃的。现在反倒是有荤菜不愿意吃。

女顾客:今年比往年不同些啦,……香港又归回哒,是不啰!那跟往年大不同,所以要庆贺庆贺。热烈庆贺庆贺……!

老人:原先是大鱼大肉,都爱吃,见了肉就没命地吃,现在都不怎么吃,降低高血脂,肉吃多了,血脂就高了,高了就不好。

解说: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十几、二十年前过年过节都得吃个痛快的鸡鸭鱼肉类食品的消费已渐入冷门,而五、六十年代忆苦餐中的马齿苋、红薯藤反倒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珍品,这也许就是王老太太办国庆家宴犯难的原因吧!

王老太太的老伴黄老:五、六十年代生活比较简单,呷大鱼大肉要几天才有一次。我原来住在教育街,那所房子,是旧社会国民党一个师长的房子,中间围了个院子,周围旁边都是房子。我们吃饭都是在院子里吃,邻居却愿意端着饭碗到我家来吃菜,因为我婆子做的菜,讲味口,不管在什么阶段,生活水平怎么样,她做的菜味道都是比较好的。

解说:确实,王老太太做菜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无论是物质缺乏的六十年代,还是在清早要排除买豆腐的七十年代,她都能把菜做得色香味美,老伴和两个女儿从来不敢对她的烹饪技术说半个不字。亲朋好友也常常为了品尝她的菜而到她家串门,可如今再也没有人为吃饭到她家来了,真可谓门庭冷落车马稀呀!王老太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些年在吃的方面她也确实没有过去那样投入了,因为在他们家的日常生活中,吃已不再是重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等表明,现代社会中饮食消费在家庭消费性开支中所占比例越小,说明生活的水准和质量越高。根据湖南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城镇居民1978年的食品消费只占家庭收入的50%,而1996年人们的食品消费却只占家庭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几,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无疑是人们的消费生活逐渐步入小康水平的特征。

字幕:湖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收支情况对比表

食品开支、家庭收入

年份全部收入消费性支出食品开支1978323.88289.56166.11980475.92425.52244.11995470540701898.101996506040981986.6解说:王老太太的中餐做好了,餐桌上的议题还是国庆节的家宴问题。

黄老: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反正是每年国庆节都要订个菜谱,看大家要吃几个什么菜。哎,发扬民主,根据各人的喜爱,来拟个菜单。

王老太太:写好给我就是了。

小女:这个菜很好!

黄老:木丹,你想吃点什么菜呀?你自己讲一句。

小姑娘趴在外公耳边说了一句。

大女:你自己点菜啰!

小姑娘:呷活鱼。

大女儿:好,呷活鱼,……还有哩?

黄老:我点个烧辣椒拌皮蛋。

二女儿:(我点)清蒸水鱼。

大女儿:你点的高级些。

王老太:她喜欢吃排骨的。

黄老:那就点个排骨。

王老太:还点个蚂蚁上树。

大女儿一面记,一面说:来个甜汤。

王老太:莫搞多了,搞多了呷现菜。

大女儿:搞8个菜要得不?来个板栗炒鸡。

二女儿:好了,搞个素菜。

大女儿:还搞两个凉菜,……还有最后一个吗!

黄老:你们不是要呷枣子吗?

大女儿:要得啰,10个菜,(过)国庆节;(说着写下拼盘二字)国庆菜谱特写镜头。

字幕解说:王老太家的国庆菜谱终于商定了。这10个菜谱是:1、水煮活鱼;2、酸辣椒伴皮蛋;3、清蒸水鱼;4、孜然排骨;5、蚂蚁上树;6、甜汤;7、板栗烧鸡;8、素菜(芽白剁辣椒);9、凉拌苦瓜;10、拼盘。

主持人:王老太太家的国庆家宴也许还只是一般的普通菜谱。但即使这样普通家庭的国庆家宴,在10年、20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的蔡元培先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曾讲过一句话:要审度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明,从饮食和烹饪的水平去观察,便可略窥一斑。

甄业成的特殊宴席

记者:李康学摄像:钟旭

主持:在湘西桑植县,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师甄业成,几十年来生活上极为简朴,豆渣、青菜是他餐桌上不变的菜谱,酒店餐馆他却从未涉足,可前不久,他却破例到一家小酒店消费了一次,请人吃了一顿“三下锅”。

解说:被请的客人是甄老三十五年前的学生陈云霞的一家,远道而来的学生带来15岁的女儿拜访老师是为认亲,让女儿从此多一个爷爷。

陈云霞:我是1962年就和甄老师认识了。当时因为我父亲死了,母亲送我读书比较困难,准备不送我读书了,正在这个时候,甄老师跑到家里就喊我去读书,我一想,没有钱交学费怎么读?他就说,不要紧的吧!就在他的资助下完成了我的学业。为什么我要让我的小孩认甄老师为爷爷,我为了让小孩不忘甄老师对我的恩德,要学习甄老师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解说:陈云霞告诉记者,甄老师的妻子离他另嫁已有30个年头,独生儿子因公殉职也走了二十二年。三十多年来,老人一直形单影只,却满腔热情地关心着别人的家庭和孩子,此次云霞让女儿认亲,也是为了让老师多一个亲戚,多一份家的感受。

甄业成:今天我很高兴,你们来哒,我们到馆子里吃顿便饭。

解说:甄业成请客,在小镇上成了新闻,连酒店老板也感到有些惊奇。因为,熟悉甄老的人都知道,他日常的生活过得十分节俭。

老校长:他睡的铺,那时就是8元钱买的那个绒毯,下面垫的就是包谷杆。

甄业成的姐姐:从小他就那样,他就攒、节约、吃的豆渣、青菜,……人家都讲他攒,思想好很了,自己吃也不吃哒!

县教委同事:他把自己攒的钱都用到学生当中去了,自己很简陋,这个人就是好同志。

记者:你一个月生活费要多少?

甄业成:最少、我印象记得最深刻的是到教委调来不久,83至84年这个阶段,有一个月我把账一还,身上只得5元钱了,那一个月,萝卜、白菜、豆渣反复这么吃,5元钱就开到了。

县教委王会计:我是当会计的,以前我都给他发工资,他的工资本来比我还高一点,应该说生活可以过得很美满。但是,他的钱我们给他算了一下帐,整个从他工作(算起),大概是7万多元。但是他的生活,自己用不到两万块,其它钱哪里去呢?救助了一些贫困学生,孤儿寡母呀,贫困的孩子呀,上不起学,他都给他们捐学费。

附字幕:甄老多年来捐助他人的不完全记录

1955年10月,给梭子丘乡农民甄如玉捐40元;

1956年10月,给梭子丘乡农民甄才雁捐40元;

1965年10月,给官地坪公社买拖拉机捐200元;1977年9月,给四马洛大队买机械办商店捐1100元;1984年6月,给马合口乡村民谷梅花捐100元;1986年8月,给赤溪乡金家台村捐100元;1987年7月,给马合口乡刘世根家火灾捐100元;1990年4月,给县贺龙教育基金会捐1500元;1991年5月,给陈家河镇居民谢留树捐700元;1992年7月,给马合口乡村民谷忠平、谷忠国买牛蛙共捐700元;1993年2月,给武汉市一患白血病患者捐寄200元;1994年8月,给洪家关贺龙纪念馆捐1500元;1995年5月,给马合口乡村民甄国强家火灾捐800元;1996年6月,给上洞街乡村民向仙华买牛蛙捐100元。

······

据介绍,甄业成几十年来捐给灾区,贫困学生、村民和其他有困难的人的经费总额,已达到他工资的2/3。

官地坪乡村民:他那时有5年时间,我的生活费穿着都给我搞了的,我父亲管我不了,妈死了后,父亲不多管我的了,他就基本上是5年时间,比我自己亲父亲还好。

马合口乡万众洛村支书:村上的干部和群从一致认为,像甄老师这样的人是活生生的雷锋式人物。

县长陈美林:每当在街上看到他扫街的时候,每当他出现在街道的时候,我都要叫他一声甄老师。他的事在桑植来说很有代表性,很有现实意义。

解说:酒店老板的饭菜做好了,这是一顿丰盛的“三下锅”。

甄业成:大家吃,随便吃。

陈云霞的丈夫: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

甄业成:好,感谢,感谢!

陈云霞:你明日到我屋里玩去。

甄业成:好,好。你们慢些(走)。

陈云霞丈夫:把你搞花费了!

甄业成:没有……!

解说:甄业成的特殊宴席就这样结束了。当记者询问这位老人,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时,他说……甄业成:这个人生活着,是为了奉献,也不是为了自己。(定格、渐隐)主持:甄业成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信念就是这样简单而质朴。古人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想,这也许就是甄业成安于清贫生活的写照。固然,甄业成消费中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是不必刻意去仿效的,但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本色和一心办为人民作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却值得我们去宏扬!

告别黄泥街

记者:李康学、钟旭摄像:邓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