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21690100000016

第16章 谋己:谋人谋势先谋己(6)

其实,有时候胜不一定就是胜,败也不一定就是败。如果费了十八般武艺咬牙得胜的结果是微小的回报,得不偿失,那胜也相当于败。如果从败绩中迅速抽身,及时避免更大的损失,那么,败也是胜。

忍是一门艺术,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要掌握它的火候,该忍的时候就夹起尾巴,反之则该出手时就出手。最怕就是该忍的时候没咽下那口气,不该忍的时候反倒忍气吞声。刘备一生善忍,结果最后却因为没有忍住怒气而丧命,也让刘氏集团元气大伤,吕布一生飞扬跋扈,逢战必打。曹操围下邺时,该迅速出击反倒缩在城中不出来,三次错过良机,终被曹操所灭。

【智慧金言】

忍并不是说一味退让,做缩头乌龟。像赛跑运动中蹲踞式的起跑方式是为了更好的冲刺一样,忍是为了日后更好更大的发展。“退一步,进两步”,以退为进,做不争之争,成不胜之胜。

步步为营,以自我保全

魏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统率十八万大军,兵分两路攻伐蜀国。

大将钟会自斜谷直奔阳平关,阳平关守将势单力薄,抗御不了,而蜀将蒋舒又临阵投敌,阳平关转眼被钟会占领,进入蜀地的门户由这里洞开,魏军顺利打下蜀国的汉中。

姜维带领蜀军在沓中屯田,和东来的邓艾两军相对。

数天后,姜维和钟会在剑阁鏖战正酣,魏将邓艾乘机神不知,鬼不觉地带领人马从阴平进山,从荒无人烟的小道上直奔七百多里,突然出现在蜀国的腹地。

昏聩后主刘禅一见魏军兵临京都,只好决定投降了。就这样,邓艾没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地消灭了蜀国。

魏将钟会和邓艾都是野心勃勃的人物,大有两虎相争之意。

钟会攻下汉中以后,邓艾心里十分着急。邓艾出奇兵制胜,一举灭蜀,功劳自然比钟会大得多,钟会哪里肯甘心?便密切注视邓艾的动向,一心想寻找机会,整治邓艾一次。

邓艾兵进成都后,兴高采烈地完成了受降仪式,他擅自封刘禅为车骑将军,又安排自己的心腹当了益州刺史。直到这时,他才想起派他出征的大将军司马昭来,于是上书报功,一个字也没有提到钟会,并要求从益州直下东吴,他要一鼓作气消灭吴国后再凯旋还朝。他同时又命刘禅下一道诏书给姜维,命他回成都来投降。

姜维接到诏书后,痛哭不已,悲愤交加,他决心用诈降的手段,为蜀汉作最后的挣扎,于是手拿诏书去见钟会,表示愿意投降钟会。

钟会看完诏书,想利用这支力量对付邓艾,所以对姜维十分客气。

邓艾得知姜维降了钟会,很是恼火,正想怎么去整治他,恰好司马昭的信使到了,信中训斥他自作主张封赐的事,令他迅速回长安待命。邓艾见司马昭这样对待功臣,十分不满,不禁嘟哝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大将军乎!”信使回勤部见司马昭,报告了邓艾的不满言辞,于是,司马昭密秘命令钟会南下成都,逮捕了邓艾。

钟会满心高兴地带兵南下。此时,钟会已十分相信姜维,姜维看出钟会与邓艾的矛盾,也看出这二将对司马昭的不满和有意夺取魏国大权的野心,就决定利用他,伺机掌握军队,重振蜀汉的雄风,于是尽力吹捧钟会能干,日后一定成大事。钟会一听,不觉春风得意,凡事都和姜维商量,就连在对付邓艾的事上也不隐瞒他了。

钟会一心想要杀掉邓艾,便设了一计,派一个并不是自己亲信的监军卫瑾去执行逮捕邓艾的命令,他深知邓艾的脾气,一定会杀了卫罐,这样他就有理由杀掉邓艾了。卫罐受命以后,知道自己打不过邓艾,就想了一个办法,悄悄进成都,疏通了关节,乘邓艾熟睡之时,突入营中,把邓艾捆了,然后宣读司马昭的命令。如此,钟会的预谋就实现不了了。钟会随后进了成都,下命令把邓艾打入囚车,押到洛阳去。

钟会安排好一切之后,不免深想了一层:“司马昭容不得邓艾,难道就能够放任我钟会么?自古功臣结局哀,不如乘现在兵权在手,起兵反魏,说不定还有称帝的希望;即使事败,退守益州,做第二个刘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于是,他姜维商量,姜维巴不得如此,全力鼓动,于是商定由姜维带领五万人马出斜谷,钟会带大军殿后,攻下长安,然后水陆一起进发,取孟津,就可乘势直取魏都洛阳了。

哪料,司马昭早有防备,他深知钟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当初下令逮捕邓艾的时候,就已经密令贾充带兵进了斜谷专门等候钟会,而他自己也挟着魏元帝离了洛阳,亲临长安坐镇。真可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钟会得到司马昭行动的消息后,明白自己的计划已成泡影。接下来的选择是:顺从还是造反?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姜维深恐钟会软下来,那自己的一切预想就都化为泡影,于是极力鼓动钟会,而且吓唬他道:“您要多留个心眼啊。说不定你一到长安,司马昭就会对你下手,就像对付邓艾一样,可千万别大意啊!我看不如反了吧,事成则坐天下,事败就死守益州,不失成为蜀中之主。”钟会觉得此话有理,于是决定公开反魏。

他立刻召集全军将士,伪称有皇太后密诏,诏书上说:“司马昭弑君专权,实属叛逆,特别命钟会为国除贼。”然后要求将士和他共图壮举,他将论功升赏。且厉声警告说:“凡不从者,军法从事!”魏军将士虽口中答应,但心里半信半疑。他们既不相信钟会能得到密诏,更畏惧司马昭的权势,于是他们避开钟会,暗地里商量,最后决定还是效忠司马昭比较可靠,当务之急就是逮捕钟会,把他押回将军府覆命。

将士们立刻行动起来,连夜把钟会所住的大院围住并攻打,钟会闭门抵挡。此时,魏军将士又纵火烧宅,然后借着火势杀入大院,短兵相接中,钟会和姜维寡不敌众,先后战死在院内。

他们的死讯令司马昭非常高兴,特意布下盛大的宴会以示庆贺。

【智慧金言】

老谋深算的司马昭,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而且采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方针,一举戳穿和粉碎了下属的阴谋,保全了自己。

被动屈从,争取更多利益

在曹操眼里,汉中是一块得而复失,却又保管不了的土地,他称之为“鸡肋”,也就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土地。

而这个地方,却是张鲁安身立命的据点。

张鲁是五斗米道的领袖。东汉末年,民不聊生之时,民间兴起两个“道”:一是“太平道”,也就是后来发兵起事的黄巾;一是“五斗米道”。这两个宗教组织都为人治病、教人思过、给人喝符水的。但五斗米道并无推翻政府、另立政权的企图,只坐守汉中地区。而朝廷自身难保,涉及不到那里。

二十年的时间,张鲁一直在汉中称雄,至多是进贡一点东西给朝廷,略表意思而己。汉中地区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也收容百姓,做了一些善事。

如此的世外桃源,太平盛世,绝对不会在乱世之中长久地存在。

公元215年,曹操出兵,攻打汉中。

汉中这个地方,尽管地势深险,易守难攻,尤其阳平关,更是天然屏障。但形势比人强,因为张鲁并无据关坚守、长期抗战的决心,更无称王之念,却想投降,过一种平静淡泊的日子。而他弟弟张卫与他想法不同,觉得形势尚有可为,于是领兵据守阳平关,但他却是那么不堪一击,很快就兵败逃跑了。

错过了一次投降机会的张鲁,考虑到各方因素,不想也不敢再错失投曹的机会。张鲁的部属阎圃却持不同看法,觉得不应该过早投降,因为现在无路可退,被迫投降,没什么好处,还不如逃到益州的山区里去,先抵抗一阵,看机会再归顺,那样功劳会更大些。

看样子,阎圃精明过人,对张鲁的劝说也是明智之举。这就是政治手腕,只有格外谨慎,才不会弄巧成拙。

同样是个聪明人的张鲁,一方面散发出去他有归顺之意,另一方面,他还要释出归顺的善意。当他逃走时,左右亲信劝他坚壁清野,烧毁仓库物资,以免落入曹操手中。张鲁反对说:“我本来就想归顺朝廷,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如愿。现在出走,是为了避开兵锋,没有什么恶意。宝货仓库是国有财产,不能破坏。”于是就把仓库封好,自己逃跑了。

曹操进入汉中之后,看见仓库完好,十分高兴,又听说张鲁早有归顺的意向,就派人去安抚他。张鲁很快就投降了,曹操给他封官拜侯,还跟他结为了亲家。

阎圃曾一度劝阻张鲁投降,在危难之际为主子算计得失,值得赞赏。

【智慧金言】

哪怕处于被动局面也应该,也能够避免无谓的损失,争取最大的利益,这是人生的又一种睿智的表现。

大智若愚,方能成大事

曹操一共有四个儿子,都是魏王后卞氏所生,其中,幼子曹熊早已离世,其余三个儿子即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中,曹操最喜爱曹植,曹操好文学,而曹植文学才华最高,诗和辞赋都堪称当时一绝。所以,曹操打算立曹植为太子。

曹丕是长子,见曹操对三弟特别厚爱,心里很是妒忌,听说曹操有意要立曹植为太子,更是心里不舒服,却又没有一点办法。幸得朝中群臣进言,劝曹操不可感情用事,弃长立幼,曹操才把立王太子的事暂时搁了下来,后来曹操因曹植几件事做得不很光彩,颇为不满,反而对才华稍逊一筹的曹丕刮目相看,依了群臣的意见,立曹丕为太子了。

其实,曹丕文才也很不错,他除了同样会做诗写赋以外,还深明文章奥妙,他的《典论论文》一直流芳后世,深受世人赞誉。只是,曹丕的心思并未放在文学上,虽然他在当时文坛上与曹操、曹植并称为“三曹”,他还是特别专注朝廷大事,学会了更多的弄权本领。

平日里曹丕很注意行为细节,城幅颇深,功于心计。因此,群臣都认为他是曹操最合适的继承者。

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众人都来送行。当时,曹植口若悬河,盛赞曹操功德,称述此战马到功成。曹操十分欣赏曹植的学问,感到言辞顺达,语句华丽,正中下怀,特别舒心。曹丕见曹植讨得曹操欢心,想说得比曹植更好,既让曹操高兴,又可获得众臣的好评,只可惜,时间不等人,一时半晌实难想出绝妙的佳句来,而且越急越不知如何说话。也许是急中生智,他忽然悟到要想盖过曹植,必须另觅出路,于是,他采取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办法,走到曹操面前拜别,一句话也不讲,慢慢抬起头来,眼含热泪,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曹操见了,心中一动,深为曹丕表现出来的深情所震撼,也一言不发,边点头,边慢慢地拍了拍他。

在场送行的人,也都被这一幕所感染,且印象颇深,不禁说了曹丕的许多好话。

不想,这件事竞促使曹操改变原来的想法,终于宣布立他为太子,从而使他取得了合法继承权。

对这些事,曹植却全然不知,他是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特别是不注意生活小节,又性好饮酒,所以往往误事,让曹操很是为此事烦恼。

有一次,曹操命他带兵打仗,可他正好喝得醉醺醺的,连马都骑不了,更谈不上驰骋疆场、指挥部队作战了!

又一次,也是酒后使性,他居然驾车大开中门扬长而出,把魏王王宫的规矩抛到脑后,也使极重法制的曹操十分恼火。

这样的事多了,曹操对他的印象也就渐渐不那么好了。

曹操平时很注意生活上的节约,特别厌恶华丽,倡导朴素,规定后宫衣服不得锦绣、鞋袜不得易色;帷帐屏风等器物坏了则补、不许肆意更换;铺盖用品,只用于暖身,不允许作装饰;甚至连嫁女儿也只给些许当用的嫁妆,不肯浪费钱财。而曹植的妻子却终日穿得花枝招展,十分扎眼,气得曹操逼令儿媳自尽。

曹植与杨修交情很深,杨修博学多才,一次曹操为考验曹丕和曹植的处事能力,首先命邺城城门守卫不得放所有人出城,然后叫两个儿子来,吩咐他们道:“今日你二人各自从南、北二门出到城外,先返者赏。”

曹丕到城门后受阻,当听到曹操有令,不放人出时,便返府复命;而曹植受阻,却由于杨修教他以“受王命而出,阻挡者斩”的办法,沉着冷静出城,尔后返回领赏。

事后,曹操弄清楚中间原委,对杨修很是气恼,却愈加感到曹丕实在,认为曹植虚浮。

【智慧金言】

曹操死后,曹丕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魏王之位。这与他当时处心积虑地研究和施用政治权术是分不开的。

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凡做事,小聪明是不能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