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21690100000031

第31章 用人:知人善任量才适用(3)

诸葛亮在有生之年,没能选拔和造就灿若群星的文武雄才,来辅助和继承他的事业,原因固然很多,但他在选拔人才上的偏颇和求全责备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西蜀的大小官员中谨小慎微的“老实头”居多,就是蒋琬、费棉等人也是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缺少进取精神。更耐人寻味的是,刘备一生最突出地选拔了两个人,一是诸葛亮,一是魏延,而诸葛亮对于魏延并不信任,还有压制之嫌。但即使这样,魏延仍然忍辱负重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出生入死,羌中败郭淮,入川夺取西蜀,南战七擒孟获,北伐任先锋,天水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街亭失守后力挽狂澜,等等。他治军严明,“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几乎无恶仗不与,且每战必克。尤其是提出了奇袭长安的战略建议实属善远之谋,只是没被诸葛亮采纳。假如按魏延“循秦岭而东”的战略放手去干,其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竟然失误多多,令人慨叹。

(4)在人才授权方面的缺失。

诸葛亮处事谨慎,凡事亲力亲为,而不能发挥属下的才能,故不能充分发挥整体的力量。

诸葛亮经常亲自审阅簿书,主簿杨仪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秩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簿书,终日操劳,多么辛苦啊!”

诸葛亮十分感谢他的提醒,杨仪去世时,诸葛亮哭了三天。

诸葛亮临死前,仍然在犯亲力亲为的毛病。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坚持不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妇人的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还是拒绝出战。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探问,司马懿只是回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的琐事。使者回答:“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处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亲自批示;所吃的饭菜还不到几升呢!”就在月底,诸葛亮死于军中。

诸葛亮算是一代英杰,智慧过人。然而他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给后人诸多感慨。

诸葛亮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没有挽回蜀汉灭亡的命运。这与诸葛亮的不善授权有一定的关系。诸葛亮若能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至使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呢?

【智慧金言】

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领导的工作必然是千头万绪,极为繁杂,如果领导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会应接不暇,所以,领导学会正确授权是必要的。

守在第一线,不如退回大本营

诸葛亮惯于“包办代替”的作风,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较形象的描述:

司马懿坚守不战,孔明遣使送巾帼妇人之衣以羞激之。懿心虽怒却佯笑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孔明寐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对身边众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使者回以懿话实告,孔明叹说:“彼深知我也!”……

主簿杨仪说:“某见丞相校簿书,窃以为不然。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有也。”孔明泣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也!”众人闻之,都流下泪来。

诸葛亮在理政治军的过程中,西瓜、芝麻事一起抓,忙得晚睡早起,累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固然值得称道,更使人为之垂泪;可是,他这种包办代替的作风是有害的。主簿杨仪对他这种“亲理细事”的做法提出异议,并以西汉丞相丙吉见牛喘而担忧会影响年成,陈平认为丞相主要管群臣,钱粮之事应问主管者的故事,间接的提醒诸葛亮,即——丞相应抓大事。其他具体事情应由各主管部门去做。对此,孔明口说“吾非不知”,其实,他是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弊害。

他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对别人不够放心,如他所说“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也”。作为一国的执政者,他的主要职责应是:决定政策,选拔人才。

这点上,孔明的后继者之一费祎就较明智,他懂得抓大事,故即使政务、军务繁忙,他也能抽出时间与人谈笑、下棋,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错。孙权对大事,当做出决策,确定人选后,便放手让他去干,也能把事情搞得很好。可是,孔明对即便是“罚二十以上”的细事也要“亲览”,忙得不可开交,并没有把事情全做好。这种包办代替作风其弊有三:

(1)影响人才的顺利成长。

诸葛亮总是担心别人办不成事情,事事都要亲管,其下属只能跟着他的羽毛扇摆动团团转。既然孔明把大小事情都抓好了,下属也就用不着去动脑筋,也没有机会去独当一面以锻炼自己,这就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蜀中人才短缺,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2)影响发挥人才的作用。

诸葛亮“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不肯放手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即便是有奇才也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诸葛亮第一次兴师北伐,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悖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迎敌。魏延上帐献策说:“夏侯悖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悖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去。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这也是韩信暗度陈仓之计的新用,如敌方主将是司马懿则未必得手,而主将是夏侯悖,这个人怯而无谋,此计可瞒过他,行之是可能成功的。而一生未曾冒险又不尽信人的诸葛亮却以“非万全之策”而给否定了。魏延也因此以“己才用之不尽”而叹恨。

(3)影响做事的质量。

北伐要想胜利,必须是群策群力,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诸葛亮不能充分发挥“众智”、“众力”的作用,致使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对于他本人来说,正如司马懿所料:“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留下了千古遗恨!

【智慧金言】

这充分说明,身为领导者,必须适度授权。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绝不是管理者个人所能完成的。管理者只有将组织的总目标进行必要的分解,由组织内部的各个管理层次及部门的所属成员,各分担一部分,并把责任和权力分配给他们去担当,才能使下属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努力实现组织的总目标。一个人能处理的工作量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包揽所有事务,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尽量将工作做适当的分配,这样一来,就算自己不在,也不影响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大胆启用“老朽之人”

老人不老,朽人也不朽。通常老朽之人还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你敢不敢用他。越是老朽之人他的手段越老辣。周文王用姜子牙时,姜子牙已经八十多岁了。刘备用黄忠时,黄忠七十多岁,正年轻,很多人笑刘备不会用人,殊不知这正是刘备高明的用人手段。果然,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大军节节败退。

《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讲刘备派老将黄忠攻打曹操,正好与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对阵。黄忠一来就占了山头,正对夏侯渊大寨。

渊大怒曰:“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谏曰:“此乃法正之谋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渊曰:“占了吾对山,观吾虚实,如何不出战?”苦谏不听。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黄忠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每下马歇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半段。曹兵大溃,各自逃生。黄忠乘势去夺定军山,张领兵来迎。忠与陈式两下夹攻,混杀一阵,张败走。

黄忠斩了夏侯渊首级,亲去葭萌关上见玄德献功。玄德大喜,加忠为征西大将军,设宴庆贺。

赞曰:

重用老将,

老将发威。

雄风所至,

无坚不摧。

刘备心知:关键时候用老将出马,稳且易胜。

老朽之人可贵。

人人说我老朽,我就老朽,整天萎靡不振,昏昏欲睡。

中国有个大名鼎鼎的神仙叫陈抟,老朽不堪,一睡就是几年。但偏是这样的人人们叫他神仙,宋太祖一有大事就赶紧问这个老头,无不应验。有回宋太祖与陈抟下棋输了,就把华山输给他,让他在华山里睡足,后来陈抟果然仙去。那年我去华山还见了陈抟与宋太祖留下的“下棋亭”,亭外山头簇拥,似在争看高人对弈。

中国历史上还有个更著名的老朽之人,此人也是个神仙,叫彭祖,活了八百多岁,《史记》上说彭祖“忧患乃寿”,一生都在忧患里,反而命长。彭祖老朽不堪,却是中国人的寿星。

比陈抟、彭祖名气更大的老朽之人是谁?我在此隆重推出姜子牙。姜子牙帮周家父子打下八百年周朝江山,古今之人事功之大,无人出其右。

老人不老,朽人也不朽。

通常老朽之人还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你敢不敢用他。

越是老朽之人,他的手段越老辣!

周文王用姜子牙时,姜子牙已经八十多岁了。

刘备用黄忠时,黄忠才七十多岁,正年轻。

很多人笑刘备不会用人,殊不知这正是刘备高明的用人手段。果然,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大军节节败退。

庄子说他欲“速朽”,深得人生之道。

人越老,心越活。俗话说“老小、老小”,说的是人越老就越小,身心敏捷,时刻准备干一场。我见过很多老人目射精光,如此之人谁敢轻之?

刘备大胆启用老朽之人的意义在于:

其一,讨好众元老。

元老是集团的宝。在元老身上有着集团的历史,更有集团的精神。刘备不忘元老,意在表明自己没有忘记创业的艰辛,更没有忘记集团的精神。这样集团就更具有凝聚力。

刘备二三十岁开始干事业,几十年下来,自己也成为老家伙了。老家伙爱老家伙,刘备起用老将军,这本身也是一种不服老的积极表现。

人最怕的就是“服输”,最怕的就是“服老”。

服输之人永无希望。

服老之人未老先衰。

苏东坡词云:“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是何等境界。

刘备大胆启用老朽之人的意义还在于:奇兵致胜。

这才是关键。

一般人都说以为“人老了、不行了”。真实情况是:“人老了,终于行了!”人的老境是一种沧桑之美,一种成熟之美,一种阳刚雄浑之美,一种智慧之美。

刘备用黄忠对夏侯渊,实乃奇兵致胜。人们都以为刘备用人失误,殊不知这是对症下药。

夏侯渊这边,自恃他是曹操爱将,又兵多将广,人又当壮年,难免飞扬跋扈,非常轻敌。

黄忠这边,正欲大展神威,以报明主。老将军武功盖世,须知关羽也曾是黄忠手下败将!

当时黄忠未归顺刘备时,与关羽对决,黄忠一箭射在关羽头盔上,将关羽吓了一大跳。如果黄忠再补一箭,关公命休矣。

夏侯渊是关羽手下败将,关羽又是黄忠手下败将,如今夏侯渊竟然忘了这一点,不知轻重就与黄忠对决,当然被黄忠毫不客气地一刀斩于马下。

老将发威,无人可挡。

当众人误以为他老朽不堪时,其实他正神勇!

人越老心越狂乱,越狂乱就越狠辣!

老人心最硬。

老人手最狠。

老人脑筋最智慧。

大胆启用老朽之人,正是管理者防止集团老朽的神方,也正是打败正当气盛的对手的不二法宝!

老朽之人智慧无穷。

老朽之物妙用无穷。

我家有个大树根,老朽不堪,连心子都烂空了。我不嫌它朽,把它翻过来当花盆,种上一株兰花,兰花很盛,而且它还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这老树根花盆因为常浇水,竟然自己长出蘑菇来,常常在晚上冒出雪白的脑袋,惹得我家的孩子很欢喜。

这就是老朽之物的妙用。

至于老朽之人更是智慧深藏,力道刚猛。当初佛陀证道后,即将圆寂,不觉身如枯木,憔悴无力如百岁老人。魔王欺负他老,猖獗近身,佛陀忽然大喊一声,将魔王震飞天外。

谁说他老?

天地常老常新。

世上之事也常老常新。

《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刘备熟知天道,当然知道老朽之可贵。

刘备崛起时,东汉王朝已老朽,日薄西山,暮气沉沉。人人都说汉家江山没救了,刘备偏说有救。

事实证明,汉家江山是有救的。

拯救它的人。就是说它有救的人。

刘备知其老朽,索性再助其老朽,于是获得新生。

具体操作如下:

东汉已朽—曹操胜东汉—刘备胜曹操—东汉再生为蜀汉

正所谓凤凰入火而再生也。

不但汉家江山本是老朽的,当时儒家思想、仁义之道也老朽了,人人都不信它,刘备偏信它。

事实证明,仁义之道是有益于世的,并未老朽。

刘备总做别人不做之事,总成别人不能成之功。

刘备的思想很古。

刘备的手段很新。

本书二十篇,篇篇都已经老朽,唯有老朽之人方可读之!

【智慧金言】

刘备曰:

只有老朽才能新生。

朽者刚,壮者柔,以刚摧柔。

长得快不如朽得快,摧毁对方的最佳手段就是助他增长,助他增长就催他死。

用人无需创奇招,拿过来就用。越现成的就是越好的。

选准下属,并放心使用

用人而不信,处处猜忌,时时控制,这让被用的人如何工作呢?哪儿来的积极性呢?

当一个人感觉到你的不信任他后,你也别指望他会对你很忠诚,会为你尽心尽力地办事了。要使下属发挥积极作用,就要对他充分信任,做到用人不疑。

想当初,十几岁的孙策就统率千军万马,横扫江东,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据史料记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人上的信任。他以对下级的信任,换取了下级的忠勇。若没有信任,就没有事后的成功。

孙策重用太史慈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他对下属的信任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当刘繇被孙策杀得大败,残兵败将四散奔逃时,孙策派太史慈去招纳刘繇的部下。这时别人都担心太史慈会恋旧主而一去不返,而孙策说:“不用担心,太史慈不是那种人。”并亲自为太史慈设宴送行,握住他的手问:“多长时间能顺利归来?”太史慈说:“不过两个月。”

果然,五十多天后,太史慈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回来复命了。

足见,信任能让下属对领导更忠诚,能促使他们竭尽全力为你努力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其才能。

所谓人才,绝非等闲之辈。对于人才来说,能力和野心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这又最易受到猜疑。

身为领导,必须具有容人之量。给人以任务,就要充分信任他,放权放胆让其施展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用人不疑”,概括起来,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真的知人而不疑,二是以不疑的态度或表现去对待下属。

【智慧金言】

而许多用人者,都不能真正地做到不疑,他们始终在观察手下的人才,时刻保持警惕性,一旦发现下属有不轨行为或动向,立即先发制人,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用人不疑”,并不是要求用人者完全放心和坦然,对所有人都以诚相待、投之以一片真心。而是说用人者在谨慎的前提下,能够看准人,然后再放手使用;在用人的过程中,不听信谗言,不乱生怀疑;如果下属没有过错,无异己之心,就应该信任他,并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