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越王勾践(前496—前465年在位)即位后不久,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一役中遭吴反击,兵锋大挫,退保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终于被打败。从此,越国成了吴国的属国。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在吴国当了人质。人在吴国,深入危地,当然是凶多吉少,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但考虑到整个越国的利益,为了报仇雪耻,他情愿在吴国做奴隶,忍辱求生,以期早日回归越国,重振民心,强国富民,消灭吴国。在吴国,是“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他只要想到国耻没有怨言,而是尽量讨好吴王夫差。他本是一国之君,为他人洗马,何尝愿意?吴王重病时,他服侍汤药,并亲口尝粪。史称他“曲意以欢其心,尝粪以取其怜”。勾践这么做,无非是要利用吴王夫差的伪善,取得其同情。时间一长,吴王夫差还真的同情了勾践,不再让他在吴国当人质,而是决定释放勾践回国。为了进一步欺骗吴王夫差,他在临别之际,勾践泪流满面,感谢吴王的仁慈。可是,他一踏上国土,便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如虎归山,他发誓要报仇雪耻,恢复越国的独立地位。于是,他卧薪尝胆,磨炼自己的意志;十年生聚,强国富民;练习演习,加强国防。后来,吴王发兵北上,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盟时。越王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便乘虚袭吴,吴王夫差被迫回师,向越请和。但越王勾践志在灭吴,拒绝谈和。公元前473年,越军围攻姑苏(今江苏苏州),吴王夫差自刎而死,强大的吴国灭亡了,越王勾践实现了为国报仇雪耻的愿望。越王屈伸之术,深得韩非好评,韩非说:“勾践人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
4.以屈求伸
屈伸之术并非是宏图大志者的“专利”,在历史上,每当革命盛势,反动没落阶级的代表人物,常常乞灵于伪装,以屈求伸,进行垂死挣扎。清代袁世凯即为其人。
1901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病危,临终时,他举荐袁世凯继位自己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任命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主持训练新军,将“北洋常备军”扩编为六镇,他便成了北洋军阀的最高首领。1907年,他又调任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8年,摄政王载沣罢了袁世凯的职,叫他回家养病,并派了武弁“随身保护”。袁世凯在政治上处于劣势,但他并未气馁、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乘机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
袁世凯很清楚,随身而来的武弁实际上是朝廷派来监视他的,绝不是什么“随身保护”。因此,他便特别款待武弁,平时里是大鱼大肉,遇有过年过节则另外多加赏赐,给了武弁不少好处。这样,武弁向上报告袁世凯的行踪表现时,便免不了几句美言,说他是怎样安于隐居生活,怎样感激朝廷的大恩大德,以使朝廷放松警惕。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掩饰自己,他还饮酒作诗,持杆钓鱼,闲云野鹤,以示韬晦。并刻有《圭塘唱和集》,分赠给北京的亲友,在更大的范围内故意隐蔽自己,转移朝廷视线。可事实上只是为了欺骗政敌,其政治用心则是以屈求伸,他却一刻也没离开政治。他和庆亲王奕匡、北洋军的各级将领以及英国公使朱尔典等人,始终保持着联系。徐世昌、杨度等人,则经常给他通报消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是农工商部的参议员,及时了解北京情况并禀告其父。他家有电报房,他利用电报房跟各省的督抚通电往来。当时,朝廷政局不稳,天下也不太平,这为袁世凯再度出山提供极好的时机。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袁世凯又跳了出来。在英美公使的压力下,清政府又重新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兼湖广总督。从此,他施展反革命两面手法,既诱使革命派妥协议和,又挟制清帝退位,遂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12月,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改年号为洪宪元年,但因各省因此宣布独立,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忧惧而死。
有缺点未尝不能成器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
唐代柳宗元曾记过一件事:一个出身木匠之人,自身的床坏了不会修,足见他兢凿锯刨的技能是极差的。但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半信半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见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工匠们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努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人应当如何看?若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从这个故事中是否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如果先放眼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如果先着眼一个人的短处,就容易掩盖和忽视其长处和优势。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何种工作,而不应先挑其毛病。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习。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有用的人。看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能充分利用起来。
善于从短处看长处,又是识人的一个诀窍。一日唐朝大臣韩混接待了一位经别人推荐来求官的年轻人。韩混置酒设宴招待他,席间,此人表现出脾气古怪,不善言辞,不谙世故。一般情况下,这种人多不受喜欢,难被启用。但,韩混却从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铁面无私、正直不阿之长,于是,便命他为“监库门”,即现在的仓库管理员。果然,自他上任之后,再也没有仓库亏损之事发生。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比如,有才干的人常常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有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难免的,因此,若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向汉武帝的奏疏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鱼就养不活;对人过于苛求,则不可能用人。
但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些管理者在试图寻找完美无缺的员工,他们招聘来的人,往往是“全能型”的,没有明显的缺点,但却不是专业型的。这些人在完成具体的工作时,不如那些虽有不足点,但在某个方面有优势的人发挥得更好。
而优秀的管理者,在选用人才时,总是优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做得多好为标准。
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完人的标准也是在变化的,工业时代标准的完人,可能成为信息时代标准的废人;对工业时代来说是“无用”的,对信息时代来说可能是“优异”的。
所以他们在用人时,并不总是盯住员工的缺点,要去“消除”它;他们能够对无关紧要的缺点视而不见,专注于员工的特长,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知人善任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就要本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不要让人觉得怀才不遇。古人都知道用人不求其备,论天功不录小过的道理。刘邦本人是个无赖,他所用的人大多是负有恶名,但都有一技之长,加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齐备,这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因为由于追求全面和均衡,他们常常在某个方面钻研不深而成为实际上的价值不大的人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学科知识门类众多,知识飞速更新的年代,传统意义的“全才”已经不可能存在。“成功者都是偏执狂”,追求完美就意味着平庸,往往是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才最后成了成功的人。
因此,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时,要能容人之短,对于那些有缺点或有争议的人才也婴大胆使用,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其才干,从而帮助自己取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