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21795700000010

第10章

有了500多块钱,李连成说,就像人有了脊梁,这感觉我不会忘记,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已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家里已经实行承包责任制。我觉得好时候来了,也就在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我觉得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尽力帮助他们,我要让他们每个人的脊梁都挺立起来,堂堂正正地活出个人样来……

就在年底的时候,李连成回到了家乡。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濮阳市,善于琢磨的李连成敏感地意识到,中原油田和刚成立的濮阳市区都需要大量蔬菜,这不是发财门路吗?事不宜迟,李连成四处打听,终于在开封郊区,访到了蔬菜高手,这个8个月只花一块五毛钱的农民,竟以年薪1万的气魄,请回了蔬菜专家,在村里率先办起了塑料蔬菜大棚。那真是李连成至今难以忘怀的岁月,他在蔬菜大棚里,一呆就是7年,7年间,他冬天睡觉没脱过衣服,没穿过一双袜子,夏天没穿过一件汗衫,像苦行僧一样终日和那些蔬菜们呆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生长,它们的喜好,它们的语言……7年间,他能知道一株蔬菜什么时候要生虫,这种虫是第几代,打什么药最管用……他熟知蔬菜的程度超过了自己和家人。每天早晨3点钟,他准时起来把菜用自行车带到40里以外的濮阳市去卖,上午8时许,他又出现在菜棚,间苗、培土、施肥……整整7年,他像钟摆一样不知停歇,7年下来,他净赚了17万元,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成了全村的首富。1991年8月,40岁的李连成经过民主推选,被正式任命为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李连成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晚,他突然想起了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那是穷人的眼神,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眼神,那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眼神,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眼神,李连成想,我得把这种眼神用心焐热了。共产党和地主老财的根本区别在于,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她是穷人的大救星。我是村里的党支书,我要给老百姓带来希望,我要让村里人知道脊梁挺起来是什么滋味!

李连成说到做到,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三个塑料大棚中的两个无偿地送给了村里最穷的人。他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对村民们说,只要想弄大棚菜,他不但在技术上指导,还可以帮助跑贷款。那时候,他完全像俗话说的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的傻子一样,终日在蔬菜大棚里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经过两年的辛劳,西辛庄村的塑料大棚迅速发展到40余个,仅此一项,全村收入就达30多万元。

此时,濮阳市的白色工程启动,塑料大棚遍地开花,精明的李连成觉得,物以稀为贵,别人都种菜了,咱们要是还种菜,就难赚住钱,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企业。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想办企业,谈何容易!尽管村民们知道李连成在农活上的精明是出了名的,但是现在要是办企业,李连成能行吗?投入的是钱哪!

脱贫的村民就像溺水者刚刚爬上了船帮,哪里受得住风险的袭击?尽管李连成言语中肯,信誓旦旦,可还是没人答理他的茬儿。李连成不甘心,他四处游说,并把自己所有的钱财投入启动资金中,说,砸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最后好说歹说,才有6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了办企业的行列,而且一开始就实行了颇有现代感的股份制。

李连成说,我为什么用股份制?我一天学堂没上过,哪里知道什么股份合作制!我当时只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只猫怎样让它吃辣椒?你混在蜜糖里,放在肥肉里,它都不会吃,但是你把辣椒抹在它身上,它知道疼,它就会主动用舌头舔,它就会把身上的辣椒吃掉,每户都有股份,人人干事尽心,股份制就有这个好处,这个好处是我正儿八经想出来的,后来才听说外国也兴这个,但不管怎样,我们凑了21万元,干了起来。

经过多方打听,李连成决定办一个再生纸厂。

购买锅炉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李连成四处打听价格,拿他的话说罗圈腿都跑直了,最后终于在一家倒闭的工厂里以5000元的价格买到了即将报废的锅炉。

要维修锅炉,就要人钻进锅炉里,用凿子一下一下地把锅炉里的水垢凿出来。正值7月天,锅炉里的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不要说是人,就是水,也开了。但是李连成硬是拿着锤子、凿子钻了进去。别人之所以将价值十几万的锅炉廉价卖出,就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世上还有谁忍受住这样的苦楚,会钻进炼狱一样的锅炉里面。一凿一凿地将铁锈水垢一点一点地剔出来。

但是李连成进去了!躺着够不着,人只能半侧着,凿子凿下的水垢坚硬如铁,上面是污垢蒙面,汗如雨下,下面是如卧针毡,他的周身被尖锐的铁锈水垢扎得流出了血,汗水和血水融在一起,浸透了他半个身子,时间长了,锅炉里竟留下一道血印……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苦的活儿了,但李连成一声不吭,他咬紧牙关,整整在里面凿了半个月,用坏了一个镇里商店的所有钢凿,凿出的杂物有两架子车!硬是将锅炉运转了起来!

西辛庄村的企业在李连成血水汗水的浸泡中运转了起来!第一年,7位股东人均分红12.7万元。

第二年,再生纸厂的股东发展到13户,当年又赚了200多万元!

村里许多当初没听李连成话的人顿足捶胸,后悔没听他的话。这种后悔是无声的,就像饥饿的人到手的馒头又让人家拿走了一样,李连成再次看到了那久违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村里人选我,不就是冲着我能帮他们致富吗?还不是尽快远离贫穷吗?我是一个村的党支书,不是13户的党支书啊!

李连成决定将100多万的企业当做村里的企业,把再生纸厂当做全村致富的基地,他要从这里出发,摘掉压在群众头顶的贫穷帽子。

真是石破天惊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