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21795700000149

第149章

采访手记(31)

1999年9月16日晚,佛山市南海市广播电台播发了一条新闻,题目是罗南农民喜读MBA,新闻中这样写道:

南庄镇罗南村MBA课程研修班今天正式开课,120多名罗南村干部、企业骨干高高兴兴走进学堂,修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罗南村集体经济自1989年以来保持了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1998年村级总收入5.51亿元,居全市前列。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同志在视察罗南时,称赞它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如今,这个现代化的新农村为了造就真正的现代化农民,聘请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教授、博士来罗南开设MBA班,成为全省首个农民MBA研修班……

多年以前,笔者曾经跟随一个摄制组造访过罗南村。记得因拍摄安排上的疏忽,使我们在此滞留了多半天的时间,这使我有机会以一个外省人的身份观察罗南。

当时的罗南给人的印象是恬静和散漫,静静的村路,静静的街景。在一栋栋颇具粤南风格的民居里,盛满了殷实和富足。那时在北方农村,彩电和冰箱还不太多,而这里已经相当普及。记得让笔者最为眼热的是罗南人的舒适和生活意义上的优美,即使一个普通农民也会拥有一幢二层小楼和两千元以上的月薪,这在当时该是省部级领导以上的待遇。因此第一次生出羡慕农民的想法,那印象也就分外强烈,于是罗南就牢牢记在笔者的心目中了。

罗南村的支部书记关润尧也是第二次见面。这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一是充满朝气,二是颇具个性。虽然他实际上已经50多岁,但不管从长相和动作上判断,他比实际年龄都要年轻10岁。听说他很爱打篮球,村里的篮球队水平很高,有一些省青年队来的人自愿下到村队来,把周边村庄、企业甚至佛山市的球队都收拾的服服帖帖。支书关润尧每每在别人兵败如山倒时不失时机地上场,以胜军主帅的身份登场亮相,让对方那些高他一头的职业运动员汗颜不已。据说罗南村就有8支业余足球队、20支业余篮球队、11支女子篮球队,这些球队以农民特有的想像力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塞得满满的,只要走进罗南,便觉得生机勃勃富有张力。

罗南村位于南海市南庄镇西部。面积约4平方公里,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435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罗南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持续10年快速增长,一跃成为南国明珠。当时中央电视台《大路朝天》摄制组来罗南采访,目的是写乡镇企业的人才大战,事过七八年之后,笔者在卷帙若海的书卷中又查出了当年的电视脚本——

《大路朝天》第十一集市场不相信眼泪之三:人才战

脚本创意:

本集依然表达的是市场竞争,在序列上承接质量竞争之后。与广告、质量合为竞争三部曲,层层铺垫,至人才达到一种较深层的透视。人才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竞争,它有赖于宏观机制的形成。而且人才竞争事关人,带有很强的社会性色彩。凡此种种,决定本集必须抓住的两点:其一,人才环境,为什么城市人才向农村倾斜,乡镇企业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什么环境,而我国人才客观环境又是怎样?其二,人才之人,入是有感情的,进入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人,有更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是双向选择,其复杂多义性恰恰表现在这里。乡镇企业怎样能得人心?这是本集表达的关键部位。

全集风格疏淡平静,说理而不教训。

片头(略)

急出字幕:中国农村要想全面发展,首要的困难,是人才奇缺,他们除了把目光移向城市,别无良策……

推出集名:市场不相信眼泪之三:人才大战

1.上海外滩附近的文汇大厦

《文汇报》1992年X月X日头版头条文章,题为:青山留不住,奈何东流去。

南京路诸景。

字幕:上海染化八厂为大批人才被乡镇企业挖走而犯愁。该厂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管理和技术骨干纷纷离厂而去,全厂200多名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已先后有32人辞职离厂。面对乡镇企业挑起的这场人才大战该厂苦无良策……

2.上海市郊县上海县马桥乡旗忠、俞塘村人才楼主持人走进人才楼,与科技人员攀谈。

旁白:广招人才,是乡镇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那么,这些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算太差的科技人员为什么偏偏往乡下流呢?

主持人采访一工程技术人员:拟问:(1)原来的工作单位;(2)为什么抛开原单位工作,选择乡镇企业;

(3)在乡镇企业与原单位工作有什么不同感受。

拟答(从略)。

旁白:这份感受,总体上说也是大同小异的。我们看到,在这里,钱并不是惟一重要的因素。

3.上海染化八厂宿舍区

某曾担任星期六工程师的老科技人员接受采访。问:您担任星期六工程师主要动机是什么?

旁白: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人才就是生产力的核心。解放生产力,关键是要解放人才,这方面,乡镇企业的启示是深刻的,几乎所有乡镇企业的当家人,都有切肤的体会……

4.访谈:您的人才观,人才经

江苏昆山市苏晋合成纤维厂厂长:陆大荣;

山东牟平新牟国际联合企业总公司董事长:常宗琳;浙江杭州萧山市万向集团总经理:鲁冠球;

广东顺德电器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国权;广东顺德容奇镇科龙公司总经理:潘宁;

广东南海罗南陶瓷企业集团董事长:关润尧。5.香港、广州、上海高楼林立。

街路上人头攒动。

科技工作者专心致志地工作。

旁白:应该说,我们的国家并不缺少人才,我们的制度也并不埋没人才。但是,自从有了乡镇企业这位不速之客,大城市的人才们便突然失去平衡。他们是那么固执地不留恋大城市,而甘愿到当时的条件还相当困窘的乡镇企业去吃苦受累,这恐怕仅仅用金钱二字是不能解释的。

6.广东顺德磁电集团电机厂

几位来自四川某兵工厂的科技人员专注工作。主持人上前采访其中一位。

提问:参加工作多少年,怎样到乡镇企业来的,已干了多少年,工资收入如何?

拟答(略)。

7.南海罗南陶瓷厂车间

一位外请工程师正在与徒弟们切磋技艺,主持人上前采访。

聊天后,主持人提出去工程师家看看。工程师家,主持人与工程师夫妇唠家常。主题把握:

(1)哪个学校毕业,所学专业及在原单位工作的心情;

(2)怎样来到这里,有没有阻力;

(3)在这里工作的物质待遇,工作心境;(4)以后有什么打算。

拟答(略)。

8.陶瓷集团董事长关润尧向主持人谈创业之初利用星期六工程师的经历。

主题:没有城市的人才倾斜,便没有今天的乡镇企业……

事过经年。当再次造访罗南村时,往日的人才大战早已尘埃落定。经过往复争夺,所谓的星期六工程师大部分已被吸引到了乡镇企业,并且就此扎下根来。在南粤一带,城市往昔的优越感早已不在,真正富有生机和鲜活生命力的就是拥有乡镇企业的农村。罗南陶瓷企业集团此时已经拥有18家企业,由当年的400万元上升到5.51亿元。这样的大型企业,人才的短缺问题依然如影随形。面对加人WTO的机遇,面对新的竞争条件,关润尧更多考虑的依然是人才战。

这些年来,我们在人才方面采用了外引内育的方针,近年来先后吸收了40多名大专毕业学历的人才到罗南工作,其中包括轻工部兰州研究所所长等高级人才。我们靠这些人才已经在市场经济的第一道潮汐时站稳了脚跟,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是,随着新的形势,我认为更大的考验是在后边。WTO即将加入,马上要和国际接轨,这对我们都是一场生死考验。过去我们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是靠胆识,人有多大胆,梦就走多远。现在不同了,经济发展到今天,不是胆识时代,而是知识时代,不是胆识经济,而是知识经济,不是将拥有多少资产的本事,而是将拥有多少知识的本事。罗南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和知识,只有人员素质的提高,才能保持我们永久的辉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关润尧尽管少时只读过6年的书,但他这些年仍攻读完了佛山大学工商管理大专课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进修班。现在,他又带领全村的120名村干部和企业骨干走进学堂,修读管理硕士课程。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无法建设现代化的农村,这是现在罗南人的普遍共识。罗南人之所以学习文化,还有更深的含义在其中。借人才可以兴业,可以赚钱,但仅靠外力是很难将罗南送入现代化农村的轨道的。因为罗南的主体是本地人,18家企业的核心骨干大都是本地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罗南的命运。只有这个主体部分有了根本性的升华,罗南才会真正腾飞。

罗南陶瓷企业集团恒华洁具厂陈厂长原来只有初中学历,在开发产品和追求更高的科技含量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迟疑不决,因而痛失了许多商机。而像陈厂长这样的企业骨干在罗南为数甚多。这次走进MBA,他们喜不自胜,陈厂长对笔者说:学习可以延缓一个人的工作寿命和青春期。像我们这些40多岁的人,如果不学习,基本上已经过时,是上世纪的人。一走进MBA,自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时代。由于大量信息的补充,使我们一点点又进入了现在的新时代,这样,我的自信找回来了,还可以多干几年,因此我要抓住这个时机,沿着学习的路继续走下去。

罗南抽调第一线的干部和骨干走进MBA应该说有些火线救急的意思。因此,对于罗南的新一代,他们就采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投入1000万元,高标准兴建了,一所小学和两所幼儿园,使村里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为了鼓励村民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罗南村决定保留在读大中专生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中的按股分红权利,并对在读高中以上学生实行补贴。

笔者在罗南采访时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陆军不期而遇。现在有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等新意,他说这是知识下乡。不过他们一行教授学者是被农民朋友请到乡下的。他说:罗南的确与众不同。从现在来讲,中国面临即将加入WTO和经济转型时期,这是一场预期的浪潮,在浪潮到来之前,有人恐慌,有人惶惑,有人冷静,有人睿智。我认为罗南就是睿智的典型。虽说他们只是一个村级单位,是农村的基层组织,但他们却在进行着扎实而积极的准备,它把迎接挑战的着眼点放在培训人才和提高素质上,我认为无疑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

笔者在罗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陶瓷企业集团董事长关润尧的陪同下参观了村容村貌,几年不见,罗南村由原来较为典型的南粤民居风格已蜕变为新型市镇。在宽阔笔直的马路上驱车看景,绿色罗南真是美不胜收。大概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总觉得罗南不是一个村庄,也不是一个市镇,而像一所矗立的大学校区。这里有小学、幼儿园、足球场、游泳池,还有文化室、文明楼、灯光篮球场、高档次的影剧院。一条长达20公里的环村公路像彩带一样把村子环绕起来,每一个单元都充盈着文化的汁液和富足的表情。这里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液化气,家家都装上了电话、空调、年人均收入达到10680元。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个村子的文化氛围。当夜晚降临,华灯辉映,尽管有锦衣玉食的情节上演,但更多的却是朗朗的读书声、英语会话的交流声和夜大学师生的问答声……每一种读书的声音都让人感动,都让人欣慰。这就是今日的罗南,一个村庄天天向上的故事。在广东发达地区,读书成了一种新的时尚。

1999年,广东顺德市一年助学贷款总额超过500万元,令拍案称奇的是,这些贷款者不是贫家子弟和弱势群体,反而是富甲一方的大款们。

请看一则报道:佛山电台消息:富翁贷款供子女读书在顺德成为时尚。

富翁贷款供子女读书,在顺德成为时尚。截至今日,全市已举40多名百万富翁贷了款,总额超过500万元。

记者钟毅报道:

这些富翁不少是当地颇有经济实力的私营业主。他们当中,登款少则几万元,多则30万元。

按理说,贷款助学是穷人家的事情,那么富裕人家有足够的锡供子女上学,为什么还需要贷款呢?贷了款的私营业主何先生说现在对我来讲,解决十几万元学费并不难。申请贷款无非是想雏孩子一些压力,让他知道赚钱的艰难,文化的重要,不要做衣来僻手、饭来张口的二世祖。(录音)

另一位贷款的刘先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总经理。过去,他用金钱来鼓励孩子读书。谁知事与愿违。孩子不是用这些钱去改善学习条件,而是去买高档衣服甚至手机,与班上一些同学搞攀比、讲享受,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从全班的第七名猛跌至第二十七名。这回,刘先生吸取了教训,他采取贷款助学的方式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他说:我认为,对子女的教育,最好的方法还是留德不留财。这次贷款替孩子交学费,就是想从小培养孩子对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使他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贡献。(录音)

佛山市教育界知名人士周征泉对顺德市富翁贷款助学这件事十分赞赏:现在许多家长都意识到,财富不单单是金钱,更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品格,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人的知识及素质。所有家长感觉到留钱给子女,未必就是最好的办法,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能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录音)

在佛山所辖的几个县市游走,诸如重文尚德的事例比比可见。笔者曾几下广东,对佛山一带尤为熟悉。询问顺德富翁何所为,该市文明办副主任王晓丽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