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21795700000158

第158章

采访手记(33)

走进西北地界,就必然走进西北的贫困。

这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陕甘宁边区的腹地陕北靖边县,现在,它都属于一个新的称谓——中国西部地区。来这里是为了采访一个精神变物质的典型,全国十大女杰之一的乡村女人牛玉琴。这个陕北的普通女人,自1984年承包了毛乌素沙漠南端的那一片黄沙地后,硬是用坚忍的吃苦精神和自己的生命年华换回了两万亩绿阴,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植树英雄。在大漠孤烟直的毛乌素沙地,在黄沙滚滚的背景中,那产生生命与希望的绿色就是最嘹亮的精神文明颂歌,因此,在西北,植树种草就是当地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看一个乡村工作的好与坏,要看它拥有多少树木和草地。牛玉琴就是西部精神的杰出代表。

1984年靖边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本县实现植树种草双百万亩的决定。这个决定不管是在经济意义还是环保意义上都非常超前,也很投合当地农民的心思,因此深受本县农民的拥护。此决定一出台,金鸡沙村的牛玉琴和张加旺夫妇立时举手响应,并且一下子决定承包万亩黄沙地。起初,人们以为这两口子只是一时冲动,怕冷落了县上的决议,未必就能建成万亩林。金鸡沙村正好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整天被黄沙的舌头舔着,那里可是寸草不生。要想在那里种草种树,而且一包就是1万亩,真不是儿戏!

谁知道靖边人无戏言,张加旺夫妇说干就干起来。夫妇俩与村委会签了承包万亩黄沙地合同书,在上面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代表自己决心和信誉的手印,转身就走进了沙漠深处。夫妇俩将万亩沙地规划为三个治理区域,第一区为北部纯沙区,第二区为中部油蒿自然覆盖区,第三区为南部小沙丘区。他们根据不同的区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大沙地以沙蒿、沙棘为主,自然覆盖区以柠条为主,小沙地带以种植榆树和沙柳为主。承包的沙区离家有七八公里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天擦黑才能回来。去时每个人得背上50公斤重的树苗。这些树苗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为了保墒,每棵树根须上都是用胶泥糊上的。人手不够,他们又雇了16个劳动力。每天都像驼队般跋涉在沙地,又像老黄牛般劳作在沙地。一个月下来,竟栽下高杆柳100多亩、沙柳365亩、杨树470亩、榆树300亩、沙蒿1000亩、杂树66亩,加起来2000多亩呢!

后来,张加旺病了,并且是绝症,骨癌,在银川截肢了一条腿。但病魔并没有阻挡住这位植树英雄,他带领全家继续在沙漠鏖战。就在他生病期间,万亩林已完成近一半的工程……

笔者采访牛玉琴时,张加旺已于1988年逝世,年仅40岁。夫妇俩承包的万亩林现已全部栽齐,实际亩数是1.1027万亩。

张加旺承包万亩沙地之后,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有人说他承包万亩林是为骗取造林投资款。实际国家根本没有给过个人一分钱的造林投资款,张加旺家中投入几千元,贷款几千元,加靓桌沂万元的投入.都是靠他个人偿还。树种上了,有人放羊群啃他的树苗,有人故意利用地界纠纷为难他,在村里孤立他。但是,他们不为所动。

7月下旬的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行4人乘一辆小型丰田旅行车从银川出发,经宁夏的盐池,陕西的定边、安边、前往靖边采访牛玉琴。

西北长年苦旱,南方人烦透了的殷殷水汽,对西北人来说犹如天方夜谭。即使是在8月这个雨水充沛的季节里,西北的天空下仍然横陈着一派滔滔黄土。盐池附近,有早年陕北红军为采盐而住过的一排排窑洞。如今早已半掩没在黄土之下了。田野里,四处裸露着伤痕一样贫瘠的黄色,土屋泥井,就连那些为做椽材特意培植的柳树,也是病态瘦弱,像是对贫困刻意的注释,惟有那籽粒粗短,被用作油料的油葵,一路上远远近近,或隐或现地摇曳着金灿灿的希望。

中午2点半,我们到达靖边县城,被安排住在一家宾馆,但整座宾馆整日无水,只在晚上8点以后才供应两小时。客房卫生间的浴池中倒是存着水,看上去想必已有不少日子。原以为也是因为水源缺少的缘故,但是县林业局的史副局长说,此地并非缺水源,甚至可以说是地下水资源丰富,无水是因为无电,水上不了水塔,并指着转速极慢的电扇让我们看。

简单地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便前往牛玉琴家所在的东坑乡金鸡沙村。出了县城,走罢公路拐上乡村土路,又走了1个半小时。其间不时要翻越横路而过的近1米高的水渠,好端端的一辆车就要常常地平地飞起又訇然跌落了,只有牢牢地抓住椅座,才得以避免头部与车顶棚频频相撞。

途中,正巧遇上搭一辆驴车外出归来的牛玉琴,经县林业局的同志介绍,就一起挤在丰田车里,继续赶路。

司机雷师傅也是牛玉琴的老熟人。几个月前,雷师傅为拍摄牛玉琴的电视剧剧组出了一次不短的公差,是牛玉琴家的常客。因此,他们很随便地就用味道很足很浓的陕北话唠起了家常。牛玉琴个子不高,看上去干练利落,对于我们3个陌生人,牛玉琴虽不拘谨,也并没有太多的寒暄,是那种自信、脚踏实地而又乐观从容的女人。

这是一个饱尝生活之苦的乡村女人。41岁那年丧夫,便独自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上要赡养年老体弱的公公和患有精神病的婆婆,下还要抚养3个孩子,而她承包下的那片沙地是远在七八公里之外的一片不毛之地,通向那里的惟一道路,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漠。那是一片只能徒步走过的沙漠,10多年来每到植树季节,她就带领全家人,天不亮就携着工具、干粮出发,穿越那七八公里的沙漠去植树造林。劳作一天之后,又要往回走——公里的沙漠,为了在造林地里有个栖身之所,他们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才运去仅够盖3间房子的砖石材料。

当然,牛玉琴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乡村女人。因为种树出了名,她先后被评为县、地两级三八红旗手,又出席了陕西省劳模会,继而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女杰。1993年9月,她从泰国曼谷领回了一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金光闪闪的拉奥博士奖牌,在那做工精美的奖牌上,国际通用的语言文字记载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那张她与高鼻深眼的颁奖人合影的彩色照片上,我们看到牛玉琴的表情是那样自信、乐观、从容。对于一个享有国际荣誉的乡村女人来说,牛玉琴的家与任何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民的家并无两样,两间土房,一席大炕,两只样式很古老的旧木柜,看上去已是摇摇欲坠,就在那柜上陈列着她几年来所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状。然而她一家人却在10多年间植树万亩,还出资建立了一所乡村小学,金鸡沙村从此结束了没有小学的历史。

牛玉琴建的小学,就在她家一侧的一片沙坡上,两排校舍一土一洋,土的那座是她自己投资2万元修建的,洋的那座是一个香港同胞捐赠的。我们看着两排一土一洋的房子,牛玉琴忽然说,有一天她也要把小学校变成3层楼的,她说得很自信。

令人吃惊的是,就在这个穷僻的乡村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喂养着成群的鸽子,家家户户的门楣之上,屋檐之下:都悬吊着草编的鸽巢,那些鸽子们就那样花花白白地在乡人们的头顶上飞翔栖息,全然不知人间苦的模样。这里的人们还梦想什么呢?也许就是飞翔吧。

牛玉琴的小儿子上了西安一所林业学校。当我们见到这个小伙子时,他正在家里度暑假,问及他将来的打算时,他却羞涩地笑笑说:帮我妈种树。种树,种更多的树,让漫塬遍野都生满绿色,也许这就是牛玉琴对飞翔的理解。

在牛玉琴家的门前是一片结着巴掌大花盘的油葵和正在抽穗的玉米,眼下虽已是8月,却仍然等不来迟到的雨水。而人工灌溉,则要由村里统一安,轮流灌溉,地面上早已张满了干裂的口子。牛玉琴说,人春以来,她家的地还未轮上一次水。可那些绿色的种族却依然生得茁壮,依然开花结籽,那生命力之顽强,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

在陕甘宁地区,诸如张加旺夫妇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许多,他们织就了一片云锦,使西部瞬间绿意融融,成为新的神话。

在发达地区农村,因为它们常常呈现都市状态而难以辨认,这对笔者自幼憧憬的理想农村图景是个不小的伤害。在笔者的印象中,诸如像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那样的自然环境,有大片大片的农田,有碧绿的庄稼,有果实累累的果园,带有篱笆的青砖瓦房、铺着柏油马路的小村街道,还有河流、池塘、草垛、牛群、鸡鸭猪羊等等,这些农村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倘若没有这些元素,似乎就不成农村,或者说就不像农村。一个不像农村的农村,在理论上会给人欣赏,在心理上却无法使人满足。

笔者一直认为农村应该像个农村的样子,那种去了农村感觉如去了一趟城市的农村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村庄。而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大片大片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之比仅占百分之几,因此,笔者一直想寻找具有充分农村元素的村庄,想看看它们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这种很老套的理想农村图景证明了我的守旧思想,但却无法说明这种生活方式的落后。人究竟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生活得最好?这是目前最难回答的课题。倘若询问世界上城市化推进历史最悠久的西方有关国家,他们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告诉你活在自然状态下为最好。而活在钢铁水泥的工业丛林里,则难免会对人有所戕害。他们所说的自然状态,我的理解就是那些具有充分农村元素化的农村。记得一家电视台报道,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一个叫金太阳的美国人,每年要有半年的时间到中国河南某地的一个农村生活,她说只有到了这里,才有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感觉。一笔者在东北吉林、黑龙江省农村采访的时候,果然找到了那种具有充分元素的农村。

在长春、吉林两市采访的时候,这里的农村正在开展一个新鲜的活动——村屯革命。之所以称它为新鲜,是在听说到的所有革命活动中,村屯大概是最小的单位,就像人身体里的细胞。但这也是最难革命的地方。绵亘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村屯已经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了千百年,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里的环境早已融为一体。它的合理部分就是人和大自然能完全充分地接触,人就像是这里无数植物中的一株植物,完全无拘无束地从小到大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生老病死完成植物一样的轮回。这种数千年的意识是个强大的存在,它虽然无形却非常有力,虽然柔软却非常坚韧。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该是向它喊一声不的时候了。比如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放、厕所猪圈乱建、房屋乱盖等等,造成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各种疾病丛生,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由于缺少文明意识,使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种种因素,在自然经济时期尚能相安无事,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就显得格外不堪。在这种情势下,长春、吉林市委、市政府适时做出村屯革命决策,从一村一屯的规划和农户抓起,以此来推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不断深入。

暮春时节,笔者在吉林省文明办赵尊华大姐和长春市文明办兰红日的引领下,到长春市附近的农村实地查看他们革命后的村屯新貌。

车出长春,在102国道上疾驶。我们的行程是先去德惠、农安,再去吉林市。在车上,文明办主任兰红日指着窗外一掠而过的标牌和广告说,这就是德惠市在所辖102国道百公里沿线创建的百公里文明廊工程。它们的总体思路是:以沿线9个镇1万公顷土地、50个村屯、10个工贸小区、8个批发市场为主题、突出绿化美化、文明村屯、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示范、市场带动、工贸小区六条主线,形成文明村屯、农业产业化经营、工贸小区三位一体,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格局。现已投资435万元,沿线清除建筑926处,清除撤换牌匾216块,修砂路32公里,修院墙5万米,建标准化厕所1120个,栽植松树、云杉、桧柏、花冠木等风景树13万株。沿线村屯初步形成一屯一个品牌,一街一个景点……

这是条直通哈尔滨的干道,在兰红日的叙述里,原来它还有如此复杂的意义。那天阳光很好,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我们驱车在这样的文明长廊里穿行,实际上是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条公路本人从未走过,不知道它过去是何等模样,但我知道别的省份的公路往往商业意义过于浓重,那些逶迤在公路两侧的黑黄店铺,还有招徕顾客盛装迎送的马路小姐,都极大地损害和污染着社会风气。而德惠市的领导们却把文明用到了公路上,果然是卓尔不群。

在这次走马观花中,笔者收集到不少关于村屯革命的轶闻趣事,现录用以飨读者:

村屯革命活动开展后,农安县发明了评十星户这个新载体。它们把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计划生育、团结互助、发展经济等都算在内,涵盖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很受农民欢迎。农民认为,评星实际上是评人品,评家风,谁家的星少,当然不光彩,就连嫁闺女、娶媳妇都困难。

靠山镇圣水泉村4组农民郭树林,原本是个能吃苦能干活儿的庄稼汉子。但个性强,一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就爱戗戗。特别是对待邻里关系上,不是为一片瓦,就是为一垄苗常常跟人吵得不亦乐乎。吵完了,他倒不是那种记仇的人,然后就又没事似的跟人打哈哈。但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人们就觉得他不好相处,于是在评星的时候,就少给了他两颗星,一是团结星,二是五爱星,这两颗星被摘下来,老郭觉得没有什么。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再说摘下了两颗星,不还有八颗星吗,这八颗星就够用的了。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老郭心里就不坦然了。

老郭的儿子到了当婚之年。订婚时,女方娘对郭家爹说:彩礼多少我不在乎。我只在乎那两颗星。让俺姑娘到缺两颗星的家里来,俺心里没有底。

老郭说,不就两颗星嘛。

姑娘说,两颗星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成员为人处事的德性,是否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可以看出他是否自私自利。在俺看来,多少钱也换不来这两颗星。俺姑娘随她爹娘,没有跟街坊邻居红过脸,家里要没有十颗星,她会过不习惯的……

老郭心里说,小样吧,还过不惯哩。可嘴上只得说,那好那好。女方娘说,咱把话说到这儿,你们家什么时候补上这两颗星,俺姑娘啥时候过门!

老郭说,不就是两颗星嘛,您就等好吧!

话说到这里,才觉得这两颗星沉甸甸的。比一大捆人民币都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