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21795700000006

第6章

采访手记(3)

福建省漳州市以典型而著名。采访该市宣传部长吴玉辉时,吴部长颇有些自豪地说起漳州的名胜古迹名优特产,笔者因而知道漳州水仙花天下有名。而龙海市就是当年样板戏《龙江颂》的诞生地。吴部长由此谈起漳州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贡献,他说精神文明是三中全会以后才有的新称谓,但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着长长的历史根部,这样的根须发散在祖国各地,并以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花朵和精神果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比如漳州50年代出现过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谷文昌,60年代出现过《龙江颂》,70年代中国女排从漳州走向世界,90年代又涌现出3·15和110,由此,我们漳州就大张旗鼓宣传这四种精神,即谷文昌的创业精神、龙江顾全大局精神、中国女排拼搏精神和漳州110服务精神,并把它与团结开拓,求实创新,负重拼搏,敢争一流的漳州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成为鼓舞漳州人民建设漳州、繁荣漳州的内在动力……

吴玉辉的话对笔者启发颇大。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树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着长长的历史根部和悠悠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它也是一种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中国的奇异现象。受着这样的启发,笔者带着一种寻根意识,去走近那株大树,去探寻它长长的深深的历史根部……

谷文昌(1915年10月一1981年1月)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人。他小时候逃荒求乞,稍长当长工,学打石。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随军南下。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谷文昌任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后历任东山县21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及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常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1987年7月15日。谷文昌骨灰安葬在东山县赤山林场。1991年,根据谷文昌的一生表现,省、市委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号召。

——《东山县情·人物传略》

一个共产党员已经逝世了10年,根据他的一生表现,省里市里做出决定向他学习,这样的情况似不多见。然而,更不多见的是每当清明前后,当地的老百姓自发来到这位共产党员的墓前,奉上鲜花、水果和神香供品,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祭奠方式,跪拜在这位一生信奉无神论的共产党员灵前,将点点滴滴的思念洒在这里,将他们的祈福之声汇人墓后的林涛。老百姓说:尽管他在这里才是个县级干部,可我们却是把他当成菩萨来朝拜的,他就是救苦救难的大菩萨!

这个被誉为大菩萨的人就是谷文昌同志。记得西部歌王王洛宾说过,一个人生下来光知道吃馒头,那么只能活50年,而要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穷其一生献身追求高尚事业,那么他一定能活到500年、5000年。我要献身中国民歌500年,让我搜集、整理、创作的中国民歌被世人传唱500年!这就是王洛宾著名的五百年计划。笔者由此联想到谷文昌,一个活在人民心中的人,他能活多少年呢?

1950年5月12日,谷文昌从木舢舨上跳下,登上了位于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

东山岛是座苦难岛。由于地缘关系,这里距台湾最近,国民党把这里当做搜刮民脂民膏的集散地,在撤离台湾时,又狠狠将这里盘剥了一番。1949年至1950年4月,仅有6万人口的东山就派款43种53次。与此同时,东山岛又有2000人死于天花,1340人沦为乞丐。国民党军队溃退台湾前夕,又从此地掳走17—52岁的壮丁4520名。著名的寡妇村铜钵村就在这里,在那天上演的悲剧中,全村有147名青壮年被抓走。一夜之间,故园惊变,尽抛孤儿寡母,悲天恸地,天人共怜。海峡阻隔,上百名失去丈夫的女人们常常来到海滩,遥对云海深处的台湾,烧香化纸洒酒流尽相思泪水。由此,铜钵村被人称之为寡妇村。

东山岛又是座贫穷岛。东山岛四面环海,一年刮6级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天以上。而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林木147亩。海岛东南部,绵亘30多公里,面积3.5万多亩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狂风畛兮沙飞扬,民生苦兮号凄凉。岛上有43个流动沙丘随风肆虐,致十年间,竟吞噬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东山人风中劳作沙中刨食,多少人揉坏了眼睛。仅山口、湖塘两村1600多村民中,就有400人患烂眼病,有40多人成了瞎子。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呀,老辈人都这样说。据刚解放时的统计数字,东山人逃亡到海外谋生的占十分之一,出外当乞丐的不计其数。有民谣唱道: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夏天出门沙烫脚,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睁眼,无处倾吐苦和仇……

然而东山岛又是不屈的岛。就在谷文昌上岛不久,国民党军队纠集1.3万兵力,悍然进犯东山,关键时刻,东山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与子弟兵并肩共守家园。湖尾村村民陈捷春冒死运送弹药;后林村120名民兵凭着13支枪和百余发子弹配合子弟兵打下渡口;村民林尖鼻带领增援部队进岛光荣牺牲;坑北村妇女杨阿来被打伤大腿仍坚持为高地守军送水;石坛村妇女刘杏机智掩护我军伤员;农民林大富手持菜刀和民兵林卓生从敌人手中夺得一挺美式机枪……由于东山岛人民的支持,东山岛在血雨腥风中屹立36小时,终于取得保卫战的全胜,共歼敌3379人,俘虏715人,击沉登陆艇3艘,击落敌机两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保卫海防的光辉范例,演奏了一曲雄壮的军民交响曲。

面对苦难的东山岛,面对不屈的东山岛人民,身为县长的谷文昌说:不把大伙拯救出苦难,共产党员来这里干什么?就是自然条件再差,也要在这里建设社会主义!

1954年,谷文昌被任命为东山县委书记。

在县委领导班子会上,谷文昌发表就职演说道:咱东山县过去有三大灾,兵灾、旱灾和沙灾,现在兵灾没有了,但风沙干旱仍然威胁着咱东山人的生存,不制服风沙旱灾,不解除群众的疾苦,我们心中有愧啊!

于是,县委一班人统一了认识,从此踏上了制服风沙、战胜干旱的漫漫征途。

若要治理风沙就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就要探风口,查沙丘,每次查勘,谷文昌都走在最前头。渴了,喝一口行军壶里的冷水,饿了,啃一口硬邦邦的凉馒头。就这样,从苏峰山到澳角村,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踏遍了东山的412个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详细位置记录下来,绘在图上,回来再走村串户,和老农们促膝长谈,并很快制订了一套套治理风沙的方案。

方案开始实施了,千军万马搬沙丘,然而苦干两三年,一起风,沙尘铺天盖地又重来。

尝试植草种树,十多种树种,十多万株苗木,风一刮,眼见得那些绿色一点点褪尽,希望又被风刮走了。

发动大种龙舌兰,可龙舌兰偏偏不长舌头,不仅没挡住风沙,反而又被沙尘埋没。

动员挑土压沙,可是沙滩面积太大,偌大的东山岛,何时能把沙丘压住呢?

1957年底,一场万人筑堤的战斗打响了。这是东山岛人民的又一次保卫战。30多公里的风口地带,摆开30个战场,谷文昌带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场战斗。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投入几十万个劳动日,筑起了2米高10米宽的挡沙堤39条,共2.2万多米,有人说这是东山人修的又一条长城,虽然是万米长城,足可以看出东山人誓把沙魔赶走的决心。然而,仅仅一年,风沙就把它夷为平地,挡沙堤又垮了。

3年期间,东山县委先后8次组织全县军民与风沙搏斗均告失败。

然而,屡败屡战的谷文昌一天也没有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