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21795700000070

第70章

在汉唐,长安城的晨钟暮鼓可谓天下有名。

长安作为帝国京城,钟鼓楼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报时,它还有吉祥平安祈福天佑的意思。这种一早一晚的敲击,完全融人古时风月,成为长安人特有的节奏。盛唐时,万方朝贡,钟鼓楼除了前两层意思之外,还有威仪显赫的意思。想必那一定如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只不过现在是用眼睛观看,而那时是用耳朵聆听罢了。当那些古老波斯人古希伯来人或者戎狄匈奴鞑靼等等来使长安时,这种上国之声就会饱满地灌进他们的耳朵,他们除了对大唐帝国的火树银花金殿玉宇印象极深外,就是这种钟鼓之声的震撼了。

对于西人夷人来说,长安城的钟鼓声一定会使他们震撼的。对于西人夷人来说,那种来自天籁的声音让他们恐惧。

这是文化缺失的人对高度发达的大国文化的一种敬畏。

那种钟鼓之声就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西人夷人们不能不望而却步。

贾平凹写了他13岁那年,第一次从偏远的商州进西安城看到钟鼓楼时的情景:

我第一次来到西安的时候,是13岁,作为中学生红卫兵来串联的,背了粗麻绳捆着的铺盖卷儿,戴着草帽,一看见钟鼓楼就惊骇了,当即草帽掉下来,险些被呼啸而来的汽车碾着。自做了西安的市民,在城里逛得最多的地方依然是钟鼓楼。我是敬畏声音的,而钟的惊天动地的金属声尤其让我恐惧。

以当时的大唐火焰,那些周边的西人夷人其文化准备并不比一个13岁的孩童高多少,想必他们对钟鼓楼的印象一定是深之又深了。

钟鼓楼是古长安的一大亮点。

晨钟暮鼓是古长安世代相传的一道保留节目。

但是,自钟表出现以后,再加上西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废都,晨钟暮鼓一声叹息跌落在尘埃里,转眼已是数百年过去。

现在,西安市领导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它们的身上。

过去,也曾有人想到过重修钟鼓楼,但钟鼓楼地区层层叠叠,被一大片棚屋平房所包围,仅钟鼓楼之间的通道就有400多家摊点,要想整治犹如登天。

因此市里几任市长都打了退堂鼓。

崔林涛书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文明当成一种资源。资源就是财富。比如中东有石油,巴西有金矿,埃及有金字塔,而我们西安就有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人类需要石油,需要黄金,但同样需要文化滋养。有需要就有市场,就有经济增长点,就有可观的效益。我们投入不是不讲回报,而应该把它纳人市场经济的轨遭。

这就是崔林涛的发展观。

有了这样一个思路,李天顺和专家组们经过精心设计,把原来仅限于实现暮鼓的想法进行放大,把钟鼓楼地区开拓成一个广场,以晨钟暮鼓为主题歌,以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协奏曲。仅仅10个半月,一个有着浓郁古城特色的广场就呈现在市民面前,新广场总面积为6.5万平方米,广场的表面是组合式草坪,伴以新颖别致的地灯、街灯、水灯、喷泉,还辟有地下仿金字塔式的大型商场,可充分接纳前来观光的夕1客人,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商促文、以文拓商、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

西安城的晨钟暮鼓又响彻在古城上空,然而,千年古音又有了新的意义。现在,西安的晨钟暮鼓已被作家写进了书里,贾平凹在《老西安》一本书里写道:钟鼓楼是在许多城市都有的建筑,但中国的任何地方的钟鼓楼皆不如西安的雄伟,晨钟暮鼓已经变成了一句成语,这里还依然是事实,至今许多外地人一早一晚聚于钟鼓楼广场,要看的是一队古装打扮的人神色庄严地去钟楼上鼓楼上鸣钟敲鼓,恍惚到了远古的时代。

自钟鼓楼广场建成后,和西安的古城墙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构思奇绝的旅游路线——

假如你要游历西安古城,你就会把思绪飘进远古。你或者是一个使者,或者是一串驼队的富商。你在明眸皓齿的仕女和金盔金甲的武士簇拥下,怀着敬畏和好奇的心情来到古城关前,在一个官员的手中接过古城的金钥匙,并领取通关文牒,待盖上纪念朱印之后,你就会步人古城,这时你就是长安城中最尊贵的客人。然后你就会沿着特定的路线来到钟鼓楼,你会听到著名的晨钟暮鼓,让那饱满的金石之声灌入你的心灵……

但是,你绝对想不到你会是一个美国总统。

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就是按照这样的情节人关的。

你可以幻想你就是美国总统,没关系,因为不管是世界上任何人,他们来到古老的西安,都会被这个城市感动。

这就是西安。

俗语说,十里不同雨,百里不同风。中国的城市管理手段愈来愈趋于多元化格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就像它们身后不同的土地和文化背景。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是一种万紫千红的绚丽和龙腾虎跃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