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的台资企业行业宽泛,涉及电器、五金、制鞋、塑料、家具、灯饰、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玩具等近30个。早期到东莞来投资的台资企业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近几年到来的企业则以电脑信息业等科技产业居多。2002年,东莞新签投资总额超500万美元的17宗台资项目中,9宗为电子通信类项目;增资超500万美元的30宗台资项目中,18宗为电子通信类项目。
近几年来,台商投资东莞的大项目也越来越多。截至2002年4月,台湾上市公司在东莞投资的项目有90多宗,东莞台资企业中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有172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77家,宝成、光宝、台达、致伸等公司在东莞的投资总额都超过1亿美元。
东聚电业有限公司1989年落户东莞时,只有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25个工人,目前已拥有10家工厂,近5000名员工,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并成为台湾上市公司,进入台湾100强企业之列。
台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0年时间在东莞投资的企业从1家发展到4家,投资额从800万美元扩大到1.43亿美元。
专门生产糖果、点心等休闲食品的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由台湾徐氏四位兄弟创办,1990年到东莞建厂,开始产品外销。1994年,国家政策开放再做内销。几年间,徐福记以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发展,2002年一年销售额已达到3亿元人民币。公司负责人徐沆介绍,他们不敢步子太快,年增长基本控制在20%到30%之间,即便如此,几年下来,徐福记的规模也已经翻了几番。2003年,徐福记又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新厂房,新旧厂房合计占地35万平方米。
东莞裕元制造厂创建于1989年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拥有裕元、宝元和上江城三个工业区,78条生产线,3万名员工。因为制鞋技术精湛,工厂主要生产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运动鞋,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如今的东莞,当然已由一张没有负担的白纸变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张图画又有了新的吸引力,东莞的台商协会拥有3200多位会员,是大陆最大的台商协会。协会在与政府协调、促进台商彼此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全国惟一一家台商妇联会在东莞成立。以“交流、成长、温馨、辅佐”为宗旨的妇联会很快显现效果。
2000年,大陆第一家台商子弟学校在东莞开办,这所学校以使用台湾教材、可以和台湾教育体系接轨而闻名。兼任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校董的吴宜璇女士说,子弟学校的开办至少帮助了800多个台商家庭。当地的村委会以很便宜的价格转让土地使用权,且又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台商自己捐了很多款,领导的支持更是感人,许多批件送到有关部门,一天工夫就全批下来了。学校使台商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文化融会也加深了台商对东莞的认同,东莞街头不时可见台湾的痕迹,老树咖啡、上岛咖啡中的台式餐点,于仁茶叶、古香园等茶店的乌龙茶香。厚街镇的康乐路有“小台北”之称,‘路两旁的骑楼下,各色灯箱招牌翘首迎客。每到夜晚,流光溢彩,的确恍若台北街头。(人民日报记者孙立极)。
外商,或者是台商所以肯到东莞来投资兴厂,绝不仅仅是这里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还主要是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人力资源。东莞市总共有32个镇区,每个镇区仅不过几万人,例如有个寮步镇,本地人口63500人,外来人口却已经达到20万人,即每4个人中就有3个外来的民工。外来人口的变化呈逐年增长趋势:
1993年,31749人。1994年,38189人。1995年,43560人。1996年,43600人。1997年,40520人。1998年,42012人。1999年,53467人。2000年,53950人。2001年,171289人。2002年,165732人。东莞的东城区是一个小区,由东城区劳动局办理的民工用工人数是:2001年用工105836人;2002年用工105943人;2003年用工119875人。加上不在劳动局名册上的黑打工者,估计不下15万人。
外商的进入,外资的投入,这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是经济的一极;而民工的逐年增长,是生产力的投入,是经济的另一极,正是两方面的水涨船高,使东莞既有钱又有人,让经济产生了飞跃。而这中间,民工的辛勤劳动和民工的低工资,保证了东莞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据寮步镇武装部长尹汉源介绍,普通民工的工资以600~800元居多,也有些厂是500~600元,包两餐饭,另有些老板还包吃、住。不过工作苦累,工作时间长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工人往往工作10个小时到12个小时,要是扣除加时工资,仅按8个点计算工资额,民工的工资大都到了低工资的底线上。
道不尽的温州之谜。
深圳与东莞这两座城市,可以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代表,说明了它们,也就说明了珠江三角洲的大体状况。据报道,中国的1.2亿的民工,有三分之一来到了珠三角地区。官方的统计数字是3000万人,而实际上的人数已达到了4000万人。
至于长江三角洲,则可以取温州作为代表,这个城市同样与深圳一样具有魅力,它今天的知名度和被人口口相传的频率,绝对不在深圳、东莞之下。
温州是全国14个开放城市之一,全市辖四区、二市、六县,总人口75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345.6万人,占46.08%。
这个城市与深圳、东莞不一样的是,它是一个老城市,在全国没有掀起“民工潮”之前,温州人就开风气之先,做买卖、跑供销、打零工满天下飞,不仅让人们感到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这种“中国的犹太人”的存在,而且在全世界,据说你只要学会了温州话,即使不懂英语,也能自由地走遍欧美。
温州目前有非公有制企业集团190多家,各类非公有制企业12万家、个体工商户21.6万家。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82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工业总产值从11.1亿元增加到180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7番。温州在这20来年中的发展速度等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0年。
据劳动部门的统计,温州拥有150万的外来劳动力,同时也有130万的温州人到全国乃至世界去做生意,还有100万本地农村劳动力在温州市场上流动。现在,温州市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在230万人左右,这还不包括温州市在外面创造的就业岗位。
统计数字的差距让我们感到吃惊。在浙江全省外来劳动力的统计表上,我们看到全省的外来劳力是558万余人,排于前面几位的是宁波有130万人,杭州有93万人,而温州只有37万人。但温州市劳动局告诉笔者,加上没有在公安局登记的外劳,温州则有200万外来打工者。
还有一个区别于深圳、东莞的特点是,温州并非以外来的台商、港商和韩商、日商企业为主,它的老板大都是温州人,我们称他们为“温州老板”,温州人通过他们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温州的民营经济起步于农村家庭工业,即手工作坊,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将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农民利用当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商品短缺的机会,“拾遗补缺”办工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温州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家庭工业到股份制协作再到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由于温州的民营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特点,那就是绝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需要使用的农民工较多,除了温州自己农村的农民进城打工外,还需要大量的外地民工,这就给外来农民工提供了做工的广阔天地。
自1998年起,温州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的要求,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全市已形成软、硬件都配套的劳动力中心市场(职业介绍中心)共有11家(辖315个职业介绍所),其中市职介所和市技能人才市场都达到了相当的服务规模。市技能人才市场还创建了全市首家人才市场--“华夏英才网”,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交流,这家“中心市场”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职业介绍网络,利用这个网络进行职介,是温州劳动力使用的一个主要手段。它的功用,可以从下面这张表格中体现出来:温州现有各类职业培训实体258个,其中239个是私人和社会办的;技工学校14所,这些培训实体的有效运行,形成了温州的职业培训体系。温州职业培训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化,它不仅对本市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也向外来工、农村劳动力开放。并且培训方式多样化,如时间短、收费低、见效快的技术速成班;节假日、夜间培训班,上门培训等。1997-2001年,全市技校招生数为25110人,技校招收培训生为6568人,全市培训量为6.3万人次。
温州人在起家那一阵子,用学说的语言就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际,的确充斥着不少的血腥味,制假售假的产品到处都是,以至于那时上海的南京路上,商家都贴出告示:本店无温州货!
1987年8月8日,看似一个黄道吉日,对于温州而言却是一个伤心的日子。这天,杭州武林门广场上,5000多双从各地查抄得来的劣质皮鞋堆成了一堆,被烈火烧成了灰烬。再经过传媒的跟进和渲染,温州皮鞋也便有了“纸板鞋”、“礼拜鞋”的代名词。
经过十六七年的知耻勇进之后,温州的企业与产品有了很大改观,毕竟,温州人也是越国人,老祖宗越王勾践那卧薪尝胆的精神都是被继承了的。因此,温州今天的老板,尤其是大老板、正规的企业,都一反过去,成了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后起的那些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和家庭作坊层次上的企业,也有不少仍继续走着他们前人的老路。
温州军分区宣传报道干事余庆告诉我,温州有几大谜:一、没有发生贫富分化;二、到温州的打工仔大都有做主人的感觉;三、温州敢于对“无商不奸”说“不”;四、温州老板都很听党的话。
让我们看一看,余庆干事是如何解析“温州的打工仔为什么有做主人的感觉”的。
近年来,常有媒体披露外资和个体企业老板欺辱员工的事件。原因据说是老板财大气粗,不把员工当人看待。于是,我们很想知道100多万在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务工的人,政治地位究竟怎样?是不是也同样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成为老板欺压的对象呢?带着这个问号,我们来到了温州非公有制企业“龙头老大”之一--中国德力西集团。
刚进入总部办公楼前大厅,就看见迎门大型电子发布屏上滚动播出一行红字贺词--阮乐燕:祝你生日快乐,德力西全体员工贺。
我们心中不禁为之一振,于是赶紧打听阮乐燕是谁?在集团的财务科,主管会计阮乐燕指着公司刚送来的生日蛋糕,激动地对我们说:“今天是我42岁生日,我自己差不多都忘了,是公司从微机档案中查出来的”。在德力西总裁办公室,副主任葛宏图向笔者介绍说,从人格上尊重员工,生活上关爱员工,工作学习上帮助员工,是公司的一条宗旨。公司总裁胡成中常对我们说:“要以人为本,员工和顾客一样,也是上帝”!
在德力西集团,体现对员工关爱的举措还有许多,比如投巨资兴建员工宿舍、食堂、俱乐部、“职工之家”和党员活动室;成立工人艺术团、德力西文联;节假日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建立职工互助基金会,组织员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建立员工职业培训基地和女职工学校,满足员工求知成才需要;设总裁投诉箱,倾听员工的呼声,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等。
类似尊重关爱员工的感人故事,在我们去过的正泰集团、奥康集团也多有耳闻。譬如,在正泰集团98抗洪期间,总经理南存辉带头捐款筹集资金12万元,又决定公司拨款50万元,派人专程送给家在“三江”灾区的600多名员工。在正泰,还有一件事被传为美谈。1999年12月31日,公司有8对新人参加温州市“千禧之喜”集体婚礼。公司副总裁决定给每对新人解决一套标准夫妻房,并送2000元礼金。总裁南存辉知道这事后,对大家说:“正泰的员工出去结婚一定要风光,咱‘娘家人’要给他们撑腰长脸。”于是,由他带头,几位副总裁让出8辆高级轿车接送新郎新娘。
在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常这样对各级管理人员说:“员工并非打工仔,同是奥康一家人!”1997年,33岁的员工陈碎棠不幸患上癌症,王振滔亲自开车送他上医院,温州治不好,又送到上海、北京。公司为他付出医药费十几万元。陈碎棠临终时,王振滔深情地对他说:“老陈你放心吧,你的女儿我们大家抚养!”王振滔没有食言,陈碎棠7岁的女儿被奥康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学校。
为什么温州非公有制企业的老板对员工如此尊重和关爱?与德力西集团搞军民共建的乐清市武装部科长姜新讲得很有道理,他说:“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一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也是温州老板的精明之处,他们在自己的企业中主动建设党组织,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同时又对员工充满关怀,因此能把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化解到最小甚至全无,这样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同时,他们知道,弥投在员工身上的一分爱心,员工就会回报老板十分的贡献。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样的规律性的东西:你打人一拳,别人会还你一脚;但是如果你送人以木瓜呢?那么别人就会报之以琼瑶了。因此,善心与关爱比惩罚员工对公司的生产更为有利,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温州老板,在赢得外来务工者的心的同时,企业也在突飞猛进,成倍翻番,并且用他们获得的众多积累资金,把他们的生意打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也许世界上都存在着这样,给予、付出是一种损失,却会有更大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