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学校教育: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
21854900000022

第22章 智力训练中被忽视的几个方面(2)

我们对某些训练项目的信任或许有些盲目,比如相信某个训练项目能培养某个智力习惯。我们认为,古典文学培养的是一个方面,数学培养的是另一个方面,而自然科学培养的又是一个方面。因此,他们就只做与这些训练项目相关的事情,结果却不一定能训练成我们期望的习惯。如果让数学家脱离他的本行,他并不一定比别人做事更严密,更实事求是。实际上,他只是被允许在特定的条件下那么工作——给大猫做个大窝,给小猫做个小窝。人文科学不一定总能使人仁慈,也就是说,不一定能使人在他人眼中显得慷慨、宽容、有风度和公正。问题不在于这样或那样的训练科目本身,而在于我们运用这些科目的懒惰习惯——我们在运用这些训练项目时,把它们当成一种用来耕地和播种的机械发明。家长并得不到解脱,因为给孩子养成这样的智力习惯主要靠他们,他们的责任大于老师和课程。但是一旦孩子养成好的智力习惯,他们就将在学术上显赫一生。

某些学术习惯不易养成

在这里我没有必要提及习惯养成的问题,但是也许多数人容易养成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而不容易养成学术习惯。这里我想仅举几个在孩提时期就应该进行认真培养的例子。“注意力”能使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上;“专心”有别于注意力,它指的是思维积极参与解决某些问题,而不是消极地观察;“一丝不苟”是指不满足于对知识粗枝大叶地了解或掌握,达不到完美就无法心安的一种习惯。百科全书里对这个习惯大加赞赏,因为在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能扫除任何疑点;“学术意志力”是迫使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考虑规定内容的能力。多数人都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我们的大脑要受多大的煎熬。但是如果我们从孩提时期就养成从苦中寻乐的习惯,长大后就会很容易地使自己去想应该想的事情。“精益求精”的习惯需要从数学学习、语言表达、信息理解和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处理中获得;“反思”是一种思考能力,它在孩提时期就已经牢固地形成。但是在成年后,当他们带着宝贵的知识财富走向社会的时候,却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这种能力。让知识意念在我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而留不住它,也消化不了它,的确是很可悲的事情。

学会沉思

一位叫罗曼斯的先生就自己的学术生活习惯去请教达尔文,达尔文建议他要学会“沉思”。据说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从这个建议中受益无穷。沉思也是一个可以养成并能保持下去的习惯,因为我们相信,孩子生来就会沉思,就像他们会反思一样。实际上,这两者紧密相关。在反思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在沉思的时候,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思考过去的事情,而是把事物的方方面面都逐一考虑到。人们很早就知道,基督教徒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沉思。学术进步也是如此,不是单纯地依靠阅读或者不辞辛劳地研究一个课题,而是依靠调动所有思维能力来对现有课题进行攻关,这就是“沉思”一词的含义。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会容易地养成几个重要的学术习惯,只要这些习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并且对我们有激励的作用。

提供生动的精神食粮

学术生活和各种精神生活习惯一样,都需要有维持其生命和成长的食粮,即提供生动的精神食粮。坚持这么做很难,因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在这个方面犯的错误远远多于在其他方面所犯的错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精神灰烬,其中最后的一个独创精神的火花早已熄灭。我们给他们二流的故事书,里面充满了陈腐的词语、过时的情节、支离破碎的思想和陈旧得无法再陈旧的观点。孩子们抱怨说他们不用看就知道故事的结尾是什么。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能猜出每一页的乏味内容是什么。有一天,我看见孩子们的声明,说他们不喜欢诗歌,而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更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当然喜欢故事,但是只喜欢其他内容的诗歌。雪莱的《致云雀》能比任何动人的故事情节更使孩子欣喜若狂。至于孩子的艺术,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墙上挂上“圣诞节专刊”图片,下面挂一排对书本内容的图解。就课本图解来说,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这个题目已经过反复推敲,但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喜欢拙劣的作品,专门的儿童文学或许远不像图书经销商向我们建议的那么重要。在列出的畅销书目录中,有很多完全适合7~8岁儿童阅读。他们将会从《拉塞勒斯》中获得乐趣。《鲁滨孙漂流记》、《仙女王后》令他们入迷。书中寓言和骑士般的冒险,以及在森林中自由行走的感觉,正合孩子的口味。孩子们想要的是去接近最好、最生动的思想,并用它来充实他们的智力生活,而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干扰。

孩子的自学

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自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指导他们,而不是管制他们。我认识一个9岁的小女孩。她每天都期盼着得到泰尼生的诗歌,因为她特别喜欢他的诗歌,但是在大的诗歌集里却找不到。实际上,她就像孩子想得到食物一样想得到她喜欢的诗歌。大脑对思想的需求就像身体对食物的需求一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而且有时还胜过对食物的需求。马丁诺小姐写了一个迷人的故事,故事中描写了一名10岁小男孩在思想上的觉悟。“在复活节的第一天,他俯卧在床上,面前摆放着骚塞的《萨勒巴》。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姿势的不方便,并快速地一页一页地翻着书看,好像在寻找什么,直到几个小时以后看完为止。然后他把书还回图书馆,又借回一本《开哈玛的祸因》。就这样,他在假期里除了往图书馆跑以外,几乎一动没动地看完了骚塞和其他几位诗人的所有诗歌。

看完这些书以后,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使全家人都不由地感到惊奇。他眼神里流露出来的表情、他的面部表情、他说话的措辞和他走路的姿态都发生了变化。在10天时间里,他在思想上进步了好几年。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他生活中的转折点。他的父母认识到学校在那时不会给孩子任何这样的机会,所以非常明智地让他自己独处。”由于孩子一直在造物主的影子下培养长大,所以一直没有改变信仰。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对思想的渴求,但是不应该只满足于等着孩子觉悟,而应走在孩子觉悟的前面。一个按照克制原则培养起来的女孩说:“我很伤心我爸爸不是酒鬼。”如果他爸爸变成酒鬼,她可能会欢呼雀跃。这个例子向我们清楚地解释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

自我选择和自我适应

如果举行一次丰富的思想聚餐,孩子们马上就会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三月榆钱挂满枝,微风拂袖如散花,酸橙含苞红似玉,白杨婆娑舞娇芽。

这是泰尼生写的诗,他和他的诗句在培养植物学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自然艺术系通过它的课程和考试所做的努力。下面是勃朗宁以一名诗人的方式对一名学自然的学生的鼓励:漂石上的苔藓像飞蛾身上的花纹,小蕨类植物能在光溜溜的石头上生根。对自然、生活、爱情、责任和英雄主义的看法,孩子们要靠自己从作品中去发现、去选择。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这些作者的作品胜过任何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所以说,这些重要的思想是孩子自己选择、对号入座的。下面我想探讨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课程要适合孩子,而不应该只是一些干巴巴的内容。给孩子的课程要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富有精神思想。有一天一位老师说,用弗里曼?R《英国历史》教学很难,因为里面的故事太多,根本看不出故事里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而且其他内容都是呆板的。

教科书过于精简

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从生活困难时期无意识地继承下来一种做法,那就是对课本的精简。那时,由于我们的收入很低,书也很少,致使有时家长不得不过分地限制他们的孩子买教科书。现存的教科书虽然经过几次改变,但都是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使用之后,直到让人一看就厌烦的时候才停止使用。但是,给孩子提供精神食粮的话题非常大,也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须直言不讳。经过进一步考虑之后,我认为我们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孩子对小说、诗歌、旅行与冒险的书籍、历史和生物(最有刺激性的科目)的爱好;2.孩子从书中获得的生活观和行为观;

3.孩子以同样方法获得的责任感;

4.孩子对大自然的理解;

5.对在校学习的主要科目的观点,如地理、语法、历史、天文和凯撒实录。

请允许我再次请读者看一看罗斯金在文理各科的开头,评论西班牙教会时对“领军人物”的描写,并引用柯勒律治对柏拉图教学法的一段英明的评论来结尾。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应该把这段话铭记在心。

“他不想让孩子按照要求死记各种各样的知识,因为人柏拉图的教育目的的大脑不是储藏室,也不是宴会厅。他想做的是把孩子的大脑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求达到逐步激发大脑的创新能力和发明能力,使它能够结出丰硕的思想果实——产生出新的观念、新的想象、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