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鬼谷子》学生活
21870700000002

第2章 捭阖第一(2)

韬光养晦,是一种隐藏才智,不露真心,蛰收锋芒,待时而动的谋略。高洋正是采取这种谋略,忍辱负重,以退为进,在别人的讥笑声中默默积蓄能量,待时机成熟后大鹏展翅,成就帝王霸业。

装疯卖傻,孙膑雪耻

在社会中,难免会碰到不利于自己的情形,此时如果硬取的话往往容易碰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能采取“阖”的策略,在表面上给人一种“疯傻、痴呆”的印象,而只要内心保持足够的清醒就可以做到圆融处世。因为,“疯傻、痴呆”的人,别人是不会与他计较的,而且也容易放松对他的警觉。这无疑就给自己赢得了一个喘息或脱身的时机。

只是,装疯卖傻有时却并非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毕竟“装”也是一门不大不小的学问,需要每个人好好地去琢磨和把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能把握住精髓,表演得逼真,又不露什么破绽,就必然能生存得高枕无忧。

在中国古代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常常有不曾预料到的政治灾难降临到头上。这时,聪明的人会装疯卖傻来躲过浩劫,保全自身,等待日后雪耻。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在忍受庞涓的剐膝之苦和猪圈之辱后,在马陵之战中报仇雪耻。

相传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时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意甚笃,结为拜把兄弟。

后来,庞涓耐不住学习的清苦和寂寞,决定先下山谋求富贵。他拜见魏惠王,并向其大谈兵法,得到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大将军,统领魏国军队。此时,孙膑继续在山中向先生求教,潜心学习,并且悟透了先生的各篇兵法,技艺突飞猛进,已远在庞涓之上。

魏惠王得知庞涓的同学孙膑也通晓兵法,就让庞涓修书一封,把孙膑请来。

庞涓把孙膑请到魏国,魏惠王对孙膑非常敬重,说道:“听随从说您已从令先祖孙武子先生那里独得绝世兵法,技艺超群。因此我日夜盼望您的到来!助我统兵打仗,治国安邦。”然后,他又转头对庞涓说:“我打算让孙先生为副帅,与你同掌兵权,卿意下如何?”

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了,他深知孙膑技艺远在自己之上,于是就阳奉阴违地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从此,孙膑和庞涓朝夕相处,日夜讨论兵法。庞涓问孙膑兵法,孙膑对答如流。孙膑问庞涓兵法,庞涓因为才疏学浅,常常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在一次军事演习中,魏惠王有意试探一下两人的军事才能高下,于是就提出两人互相布阵的要求。庞涓布的阵,孙膑一眼就能识破。孙膑布的阵,庞涓却回答不出。庞涓深知自己兵法不如孙膑,为防失宠,就采取了阴险的手段对孙膑加以迫害。

庞涓设计让魏惠王误以为孙膑要背叛魏国,孙膑因此被施以酷刑,膝盖骨被剜,脸上被刺字,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遭到庞涓的暗算以后,孙膑身陷绝境之中。他决定诈狂诈疯,以此来降低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趁机逃脱。

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

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诞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

从那以后,庞涓虽然是半信半疑,但是他对孙膑的看管要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而且孙膑还终日地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

过了一段日子,庞涓便相信了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对孙膑就不再保持警惕。这样一来,孙膑得以逃出魏国,到了齐国。

战国中期,在桂陵之战中魏国虽然被齐国打败,但实力尚存。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国仍以霸主自居,召集邵、鲁、宋、卫等国赴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会盟,自称为王。齐、楚、韩等国拒不赴会。

次年,魏派庞涓率军伐韩,韩向齐求救。

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待韩、魏两败俱伤时,出兵救韩,此时既可服韩又可胜魏。齐王答应出兵,韩国因此奋力抗魏,但五战五败,不得不倒向齐国。二十七年,齐派田盼(一说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10万救韩。孙膑仍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直奔魏都大梁。庞涓听说后,急忙撤韩国之围,准备去灭齐军于大梁。但齐军刚入魏境不久,就得知韩国之围已解,遂班师。

魏不肯善罢甘休,派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军10万追击齐军。魏军追至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时,太子申想撤兵,但庞涓贪功心切,必欲歼齐军以雪前耻。

孙膑见魏军势大,就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引诱魏军追击。庞涓每追至齐军住过的宿营地,便亲自查看齐军灶台数量。

第一天,庞涓察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听到有齐军10万兵马,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5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庞涓以为齐军士兵不耐饥疲,已逃亡大半,骄心更盛,竟甩开主力,率领轻车锐卒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时,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行的路上有无数的刚砍倒的树干,横在路上,部队无法越过。”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他骑马走过去仔细察看,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已暗,看不大清楚。

庞涓回头吩咐左右的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庞涓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竟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可为时已晚。这时,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杀过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魏国士兵被杀得人仰马翻,四处逃窜。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孙膑率军退至地形险要、道路狭窄、林木茂密的马陵,筑好工事,设伏于此。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

不出孙膑所料,疲惫不堪的魏军果然在预计时间进入伏击圈。齐军万箭齐发,全歼魏军,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生擒了。

韬光养晦,庄王称霸

韬光养晦,是一种隐藏才智,不露真心,暂收锋芒,静观其变,然后再待时而动的谋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纵横捭阖的策略。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这种策略,对于为人处世是大有好处的。古人就善于运用这种谋略。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就可以说是一个善用韬光养晦、阴阳捭阖之术的高手。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居然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公子职为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说了这个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

楚考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要杀掉他的父亲。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商臣随之即位,是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庄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心怀怨愤,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竞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什么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了,冒死去觐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做“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呀!”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苏从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情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势力的措施,并杀掉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深谙“阴阳捭阖”之术的人。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了。在登基之初,形势危急之时,他先采用“阖”的策略,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然后便又毫不犹豫地采用“捭”的策略,稳定了局势,也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事之谋

从古到今,无论何人做事,均须遵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借以避亡求存。其手段变化无穷,各有自己的特色: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所以,成功之人始终把握万物存亡的关键,审慎地考察事物的变化顺序,认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度量自己的能力大小,再比较处事方法的优劣,做出正确的策划。

目标明确,手段多变

鬼谷子教导我们说,在掌握兴亡之道的基础上,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目标,充分认清自己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处世之道。

我们从小就听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为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途中遇到了浩瀚的大海。这时,八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到达大海的彼岸。为此,每位仙人都施展自己的绝技,借助不同的器物渡过大海,让人眼花缭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明了做事方法的多样性,但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正确,方法和手段才有价值,否则它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