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18

第18章 叔向贺贫

《国语》

原文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

叔向见到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清贫而苦恼,叔向反而祝贺他。宣子说:“我虽有卿的名义,而没有相应的财产,无法追随在众卿大夫之后互相来往应酬,因此我很苦恼,您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的田地,他的宫室中没有备齐祭祀的礼器;但却能传播德行,顺从法制,使其美誉远扬于诸侯之间;诸侯与他亲善,戎、狄也都归顺他,因而能平治晋国;执行法令很公正,没有什么愧疚,因而能免于灾难,到了桓子,他骄傲恣肆,非常奢侈,贪欲永无止境,宁愿违犯法纪,任意妄行其贪欲之心,既借贷货币又囤积物资,他是应当遭到灾难的;然而只是依靠武子的美德令誉,自身才能得以善终。又到了怀子,改变了桓子的做法,而修行武子的美德,本来可以免于灾难;然而他却因桓子的罪恶而遭难,不得不流亡到楚国。至于郤昭子,论他的财富抵得上晋王室的一半,他家的武力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仗恃其财富与宠荣,在国中骄横异常;结果,他自身陈尸于朝廷,他的宗族又在绛地被诛灭。不然,那八位姓郤贵族,五位是大夫,三位是卿相,他们受宠受禄可真大极了。但一朝被诛灭,没有人同情他,只是由于他无德啊。现在,您有栾武子那样清贫,我以为您也能奉行他的美德,因此,要向您祝贺。如果您不忧虑自己道德不立,而忧虑财物不足,那么,我想哀吊您还唯恐来不及,怎能祝贺您呢?”

韩宣子听了这番话,就恭行跪拜叩头之大礼,并说:“我韩起在将要灭亡之际,幸亏依靠您的忠言得以保全下来。不仅我韩起自身承受这恩惠,就是从我们祖宗桓叔以下,都应颂美您的恩惠啊。”

解读

《叔向贺贫》又题作《叔向论忧德不忧贫》。晋卿韩宣子认为,自己有卿之名而无其实,跟富有的卿大夫相比,感到寒碜,不免忧贫。叔向知道后,却前去向他道贺。

叔向引用晋国的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该“患货之不足”。不这样,必然是贪欲无艺,骄泰奢侈,那就祸害大了。叔向的这些话虽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但在当时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活学活用

《古文约编》评此文说:“从来贺字不与忧字为类。叔向故出一奇,以耸宣子之听,及至说来,俱极平实道理,可悟小题文字化平为奇之法。”由此看来,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化平为奇。“宣子忧贫,叔向贺之”,一“忧”一“贺”,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与生活态度。紧接着以韩宣子的不解,再次说到“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忧者“忧贫”,贺者非“贺忧”而是“贺贫”。是幸灾乐祸吗?是恨人有笑人无吗?都不是。叔向的贺,虽然是故作惊人之语,但态度是极其真诚的;宣子不怒不急,以不解求问,态度也是极真诚的,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不是情同手足,岂能如此坦诚相见。这个“化平为奇”的开头,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又表现了两人密切的关系,并且点题引起下文。

第二个特点是“及至说来,俱极平实道理”。叔向以栾氏、郤氏两个家族的盛衰史作为历史见证,提醒韩宣子忧德不忧贫的道理。栾氏由贫而盛,是在于有德,栾氏由盛而衰,是在于无德。郤氏由富半公室到身死族灭,也在于无德。第一例侧重从正面论述贫而有德者可贺;第二、三例侧重说明不贫而德寡者可忧;第四例则侧重从反面证明富而无德者堪忧。这不都是极平常的道理吗?叔向举的例子,没有旁征博引,远及前朝远国,而是本国人都极熟知的本国的历史人物。榜样也好,反面教材也好,都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加之口吻亲切,态度诚恳,对方怎能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