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41

第41章 援诫兄子严敦书

东汉文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马援的侄子严、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并且和一些轻浮的侠客交往。马援以前在交阯时,寄回这封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错,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只能耳朵听,不可口里讲。好议论别人的优缺点,随便褒贬国家的现行政策法制,这是我最讨厌的。我宁愿死去也不愿听说子孙有这种品行。你们知道我是最讨厌这种品行的,我这所以再次谈及这个问题,就像是女儿出嫁时,母亲为她系好佩巾,并把平日告诫女儿的话再反复强调一下似的,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而已。

龙伯高为人厚道,办事谨慎,口无恶言,谦虚而又俭朴,方正公道而又有威严,我敬爱他,尊重他,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为人豪爽,讲义气,把别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不论好人,还是坏人,他都与之结交。所以他给父亲办丧事时,好几个郡的宾客都来吊唁。我敬爱他,尊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学习龙伯高若学得不像,还不失为一个谦虚谨慎的人,这正像人们所说的“画天鹅画不成,至少还像只鸭子”。而如果学习季良学不像,就会堕落成现世的轻薄子弟,那就像人们所说的“画虎不成反倒像只狗”了。

至今季良的结局还很难说怎么样,每位郡守刚一上任,总是对他切齿痛恨,州里郡里都拿他当谈论的材料。我常常为他寒心,因此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

解读

这是马援在交阯时写给他的侄子马严、马敦的一封信。信中对议论人家长短这一不良习惯表示深恶痛绝。又举出敦厚周慎和豪侠好义不同类型的两个现实人物,指出有当学与不当学之分,并用两个比喻说明当学与不当学的道理。内容具体,语言亲切。

活学活用

马援的信是针对严、敦的“并喜讥议”、“通轻侠客”而发,但在写法上并未对二人此种缺点直接进行批评,却以表达期望的方式进行引导。通篇围绕吾“欲”和“愿”尔曹如何如何,“不愿”如何如何做文章,以正反两方面作筋脉,充分体现了长者对晚辈的关切、爱护。但爱护并不是不严格要求,所以文章劈头就提出“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显得非常严切。接着又反复强调“此吾所大恶也”,“汝曹知吾恶之甚也”,并引女子出嫁,申父母之诫为喻,说明自己叮咛而又叮咛的用意之所在,表明态度之郑重、情意之恳挚。以上第一段,只是正面教诲且涉及“喜讥议”的问题,所以第二段又征引现实人物作侧面启发。龙伯高、杜季良均为当时有影响的人物。马援首先用简括的语言、对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评述。在评述中马援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敦厚周慎”,“躬自原而薄责于人”的精神,表示对这二人“吾重皆之”,这和他反对“好议论人长短”是一致的,暗含教育严、敦应如此待人的意思。但在讲到“应效”不应“效”时,涉及到希望自己子弟如何做人的问题,情况有了不同,由律人转入律己,于是表现了明确的取舍。希望敦、严效法龙伯高,能够宽厚谨慎,说出话来让人无可挑剔(“口无择言”),以之与严、敦的“并喜讥议”相对应;希望他们不要效法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不分良莠皆相结交),以之与他们“通轻侠客”相对应。为什么要这样取舍呢?马援主要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根据对统治阶段内部斗争和世态人情的体验,为严、敦处世立身的利害作考虑。总起来看,不足三百字的信。写得如此委婉周备,情辞并茂,言简意深,这种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