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21872300000023

第23章

注释

①门:关键。②真机:指心中的机密。③足:根曰足,人体之根为脚。左传成公十七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④邪蹊:不正的小路。不正曰邪;蹊,径、小路。

译文

口是心的大门,守口不够严密,就会泄尽心中的机密;意志是心的两足,提防不坚意志不严,就会走进不正的小路。

解读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的意志形诸内是为思想,形诸外是为言语、行为。行为从四肢表现出来,言语从口中流露出来,而言语往往在行为之先,一旦语言无节,不该说的说了,结果必招来不测的祸害。至于思想不正,存于内必形于外,最后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不难想像。

言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原文

谈山林之乐①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②;厌名利之谈③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④。

注释

①山林之乐:隐居生活之乐趣。山林,指隐士所居也。张华诗:“隐士托山林,遁世以保真。”②趣:兴味。李白月下独酌:“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③名利之谈:有关名誉和财利的谈论。④情:意念。

译文

高谈隐居生活乐趣的人,不一定就能完全领略到隐居生活的情趣;厌恶有关名誉和财利言论的人,不一定就能完全没有名誉和财利的意念。

解读

山林之乐,惟仁者、智者能得之,而仁者、智者必念在本身的践履笃实,所以敢于高谈山林之乐的人,往往只是自命清高之辈。人生在世,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现实生活的解决;而解决现实问题,又往往和名利扯上关系,因此衡诸常理常情,厌恶名利之谈的人,未免矫情,甚且内心正燃着炽烈的物欲。“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这类高谈山林,不近名利的人,不只目无旁人,更可说是伪君子者流。

无为无作优游清逸

原文

钓水①,逸事也,尚持身杀之柄②;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③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④不若无能之全真。

注释

①钓水:钓鱼必在水边,钓水乃临水垂钓之意。②柄:权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权,又执民柄。”③喜事:谓好事也。曹植与吴寄重书:“可令喜事小吏,讽而诵之。”④多能:谓多才也。

译文

临水垂钓,当然是一件高雅的事,但其中还操有鱼儿的生杀大权。朋友下棋,当然是一件清高的游戏,但其中已动了争强好胜的念头。由此可见,好事不如省事来得舒适,多才不如无才能够保全本真。

解读

十字若望禅师会说:“不想享受一切,而享受了一切;不想占有一切,而占有了一切;不想成就一切,而成就了一切;不想知道一切,而知道了一切。”庄子更说:“至乐无乐。”

这些话可以进一步说明“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凡事不宜刻意而求,刻意而求不只有意无意会以牺牲外物为垫脚,而且等追求到手,发觉原来不过“如此”,更会有怅然若失的空虚,不然也会使自己陷入“迷境”。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原文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①;花英草色②,无非见道之文③。学者要天机清彻④,胸次玲珑⑤,触物皆有会心⑥处。

注释

①诀:法术。②花英草色:花的色蕊及草的颜色。英,花色。③文:法度。④天机清彻:天性清明。天机,犹天性也。庄子:“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⑤胸次玲珑:胸怀光明磊落。胸次,谓怀抱也。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玲珑,本空明貌,在此作光明正大解。⑥会心:谓领悟也。世说新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仆间想也。’”

译文

鸟啼虫鸣,都是使人领悟造化理则的法术。花间草色,全是使人认识天地真理的法度。探求学问的人必须天性清明,胸怀正大,如此所接触的事物都会有领悟的地方。

解读

日人芭蕉有一首徘句:“寂寞古池塘,青蛙跃入水中央,泼刺一声响。”在静寂的世界上,还有比突然爆出的空谷之音,更为优美,更为扣人心弦的吗?生命之神时时都有创造的曙光,日日是好日,只要能把握现在,体悟当前,不错过宇宙人生的每一事、每一物,则任何跃动之间的形、色、生命、活动,都足以把人带入永恒之流。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原文

人解读

有字书,不解读

无字书①。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②。以迹用③,不以神用④,何以得琴书之趣?

注释

①无字书:无字之书,指眼前山川地理。②无弦琴:无弦之琴,指天地间一切音响,即天籁。③以迹用:以运用行动为主。迹,行动曰迹。唐书刘栖楚传:“宿奸老蠢剑迹。”④神用。运用神智。

译文

人往往只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不了解眼前山川地理所能给人的启发。往往只知道弹琴乐趣,而不了解天地间一切声籁所能给人的调剂。只会运用形体,不懂得运用天赋灵明的神智,哪里能够真正得到读书弹琴的趣味。

解读

“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云归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肃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从法眼禅师这首美丽的诗中,亦可以看出天机在于自发。礼教、乐教只不过是一个样子,如果只把它当样子硬往心里塞,而不晓得师心活用,自然和宇宙原是生生不已的,那么到头来就反要迷失在形迹之中,再看不清大千世界了。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原文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①;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②。

注释

①霁海:开阔的人海。②石室丹丘:石室,山中隐居之室。晋书王列传:“王列入山,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丹丘,楚辞:“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注:“丹丘,海外神仙地,书夜长明。”

译文

内心里没有对物质的贪求意念,胸襟就像是秋日晴朗的天空。碧绿无垠的海洋。日常生活有弹琴读书的调剂,住家就成了山林里的石室,海外的丹丘仙境。

解读

凡事都应退一步想,因为人之所欲无尽,而物可以满足吾之欲者有尽。程颐曾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孟子更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可见保身者寡欲,寡欲者清心,方寸之间都是海阔天空。其次,人之气质本难变化,而乐的本义是在调和情感,作用在“和”,使情感与理智达到和谐的境界。所以说斗室之中有琴书相伴,过的生活有如神仙般快乐自在。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原文

损之又损①,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②;忘无可忘③,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④。

注释

①损之又损:减少再减少,指把物欲减少到最少的程度。分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②乌有先生:指没有一切物欲私念的心态。乌有,何有。③忘无可忘:忘记不能忘记的事,指人已到达忘我的境界。④白衣童子:在此借以指人之忘情。

译文

物欲减少到不能再减少,每天栽花种竹,那么一切烦恼就完全没有。忘记不能忘记的事情,每天焚香煮茗,那么就不会再问哪来外物了。

解读

这并不是要人完全除去一切物欲,忘掉一切事情,每天只管栽花种竹,焚香煮茗,而是教人无论如何,每天必须使身心获得相当调节。因为,人每天要为现实生活而辛劳,如果长久过这种机械生活,身心一定不能平衡,一旦不能平衡,就会产生偏失的思想,把“我的一切”看得太重,不复有灵明的本性。所以,人的身心一定要随时调节,尽量抵低我执。

知足则仙凡路异善用则生杀自殊

原文

都①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②,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③,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注释

①都:凡,汇,表性态。②仙境:谓景物幽静,尘气不扰之地也。宋之问文:“仿佛入神仙之境。”周必大诗:“康芦第一推仙境。”③总出世上因:总,结也;因,事物之起源。

译文

对呈现在眼前的事物,能知足就是处身仙境,不能知足就是处身凡境;归结天下事物的起源,能善加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能善加运用就处处都是危机。

解读

人要满足眼前的事物,同时要懂得善加利用。外物的追求永无止境,一旦堕入物欲之中,为求取外物而必须活动的心力,也就随着无穷尽的事物而“无穷尽”了,而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心力能够保存,并用在本性的修持上,所以当然“仙凡路异”。至于“善用则生,不善用则杀”,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原文

趋炎附势之①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②之味,最淡亦最长。

注释

①趋炎附势:即趋炎赴势,喻攀附权贵也。宋史李垂传:“焉能趋炎赴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②栖恬守逸:安于恬淡,守住安闲;喻人格完美。栖,息止,引作“安”解。

译文

阿谀权贵所带来的灾祸,很惨也很快;安于恬淡守住安闲的趣味,最平淡也最长久。

解读

人必须坚守人格。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不知羞耻为何物,不但本身不像个人样,更不会被别人当做人看待;不被当人看待,那么任何损伤性命的祸事很快就会到来。相反地,一个人如果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坚守人格,守为清贫不为浊富,虽物质生活或不很富裕,但本身已是俯仰无愧,连鬼神都不敢前来。这种生活固然没有“刺激”,但至少能保一辈子平安无忧。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原文

松涧边①,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②;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③。

注释

①松涧边:长满松树的涧旁。涧,两山中之流水曰涧。②云生破衲:云雾萦绕者破旧的衣袍,喻得生活之情趣。衲,原指僧所着之衣,在此指衣袍。③月侵寒毡:月光照入室内,连毛毡也生出寒意;亦喻得生活之情趣。

译文

长满松树的山涧边,柱着手杖独自散步,站立的地方云雾围绕着破旧的衣袍。竹篁扶疏的窗户下,枕着高高的书籍入眠,醒来时照进来的月光为毛毡带来了寒意。

解读

这里讲的是老来心性的修养。人一到老年,虽不能盖棺定论,但事业也不能再有多大发展,依常情常理已是必须退休的时候。但一般老年心境,往往都是无可奈何的,这时就要随时在生活中找寻情趣,不使自己真的在寂寞中孤独地度过这段人生最后的时光。“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这种极美的情趣,不需要什么条件,任何人都容易获得,可说是老年最实在的一种悠闲而又不失于枯寂的生活。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原文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①,布袍暖于狐貉②,编民③不让王公。

注释

①藜羹旨于膏梁:藜羹,藜草烹调的菜汤;旨,味美曰旨;膏梁,喻珍美之味。孟子告子:“言饱乎仁义,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②狐貉:狐貉之皮制成的皮衣,喻华贵的衣服。论语子罕:“与衣狐貉者立。”③编民:即编氓;编列户籍的平民。宋史汪大猷传:“货钱射利,隐寄田产,害及编氓。”

译文

贪得的人,有了金银,还恨不得同时有珠玉,封了高官,还恨不得同时有大权,这种权豪无非是自甘人格沦为乞丐:知足的人,藜羹比膏梁美,布袍比狐貉温暖,这种平民的精神生活不输于王公。

解读

“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又如何?”

人生在世,不过一蜉游。如何争得万物?既然欲争而争不得,内心岂会善罢甘休?不甘休就不择手段,这一来人还能像个人样吗?如果能改以争物之心,去争德、争智,争灵明之性不为物泯,才真能“要什么有什么”。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原文

矜名不若逃名趣①,练事何如省事闲②。

注释

①矜名不若逃名趣:矜名,夸耀自己的声誉;不若,不如;逃名,避名;逃,避、回避;趣,意义。沧浪诗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②练事何如省事闲:练事,熟练通达事理;何如,如何能像,就是比不上的意思;省事,减少办事的手续;闲,安闲。

译文

矜夸名声不如躲避名声来得有意义,熟练事物哪里比得上省事来得闲适。

解读

人在求得功名之后,或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一言一行再也不能像往日的自由自在一无拘束,这就是以逍遥之身去换取不可把握的虚名,所以聪明的人,尽量避免显露自己的地位。至于练事不如省事闲,道理相近。一位熟练通达事理的人,往往自以为比别人精明能干,如此一来凡事都以为比别人做得好,都想抢着去做,结果弄得一身是非,还存留着满脑子复杂的思想,当然不如那些尽量省事的人悠闲。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原文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①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②我。

注释

①差遣:任使之谓也。②瞒昧:相欺隐瞒。瞒,匿情相欺。逸周书宝黄:“浅薄间瞒,其谋乃获。”

译文

能把自己常置于悠闲的环境里,那么荣辱得失哪样能来差使我?能把心灵摆在安静的境界之中,那么是非利害哪样能来欺瞒我?

解读

多少忧辱只因不甘寂寞。“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苏洵这段话在说闲静对于处世的益处,可以拿来在此一起细细品味。人心一向容易随着环境动摇,一旦不能静下,昏昧就随之到来,昏昧随身则做人做事鲜有不差失。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原文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①;芸窗②中雅听③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注释

①云中世界:超逸如云的自在世界,即仙境。云,当形容词用,言超逸如云。②芸窗:书斋,芸能辟蠢,书室当贮之。按芸,即云香,多年生的香草,茎高一二尺;其下部则成木质,故古称芸草,亦曰芸树,实一物也。叶为羽状复叶,复开黄绿花,花叶香气皆强烈,闻数十步,自夏至秋不歇,置叶于书间席下,可辟蠢蚤,以其树皮或树脂杂诸香焚之,可薰衣去湿。③雅听:犹言清听。

译文

在竹篱旁听到鸡啼狗叫,恍然有如置身在自在的仙境。在书房里静听蝉鸣鸦噪,才知道静中别有天地。

解读

人若要在静中有一分生气。必须不为物摇。竹篱下悠然自适之际,“犬吠鸡鸣”惊回了现实,这是在无我的境界里保持我;芸窗中心游六合之际,“蝉吟鸦噪”影响不了一颗静修的心,这是在无我的境界里物我合一。这短短的30个字。真是把静的妙处写得淋漓尽致,真是足以使人乍见神往。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原文

徜徉①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②渐息;夷犹③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④。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⑤,亦常借境调心。

注释

①徜徉:亦作徜佯,戏荡也。②尘心:世俗物欲的心。佛家谓碍心开朗之种种欲念曰尘。③夷犹:同夷由。迟疑不决也,在此则指流连。④潜消:消失看不见。潜,凡不使人见皆曰潜。⑤玩物丧志: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传:“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谓贪图物欲之玩好能丧失人之壮志。

译文

徜徉在山林泉石之间,世俗物欲的心就会渐渐忘去。流连在诗书图画之内,庸俗的质性就会消失于无形。所以,君子虽不贪图物欲的玩好,丧失本来的心志,也常要借所遇的事物来调养身心。

解读

适当地利用外物可以厚生。山林泉石,如果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作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观,则在与大自然交融的一刹那间,可以使人直觉本性、直观本心,荡涤了一向在世俗中打滚的尘心。诗、书、画三者乃人类性灵一种至高的表现,寄身在三者之中,使心灵生活获得提升,自然可使庸俗的质性消失于无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害,只有适予利用,则何玩物丧志之有?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原文

发落齿疏,任幻形①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②。

注释

①幻形:指形体;人生大限一到,形体即委诸天地,故曰幻形。②真如:佛家语,谓实体实性而永世不变之真理。惟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译文

人在头发逐渐掉落,牙齿逐渐稀疏的时候,要听任这种形体上的自然凋谢;在鸟吟花开的时节里,要能体认出自身精神可以永不幻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