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21909900000004

第4章 《内经》经络养生

“经”,即经脉,沟通内外,在经络系统中占重要位置;“络”,即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遍布周身,内属于脏腑,外连于四肢、筋骨、皮肉、五官九窍,将机体各部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人体的贴身保镖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经络指全身气血运行的大小通路。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与经穴按摩治疗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经,是运行气血营卫的主要干道。经脉在体内纵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名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向外连属肢体,内行连属脏腑,将人体连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则对全身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经脉各有专属的穴位,而奇经八脉中除任脉、督脉外,无专属的穴位。

络,有网络和联络的含义,络脉是由经脉分出的小支。《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络脉、孙脉(孙络),愈分愈细,遍布于全身内外,主要者有十五络脉,各络脉有一络穴,即十四经各一条,外加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络脉之细小者概称为三百六十五络,散布于体表。皮肤按经络的分布来分区,称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说:“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表明全身内外以经络为网,构成整体的联系。

经络系统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如《灵枢·经脉》中所载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十二经脉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调整各种疾病,调整机体虚实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以阐述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体系,对按摩临床具有直接指导的意义。

经络——遍布全身的天然防护网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灵枢·脉度》

“经”,即经脉,沟通内外,在经络系统中占重要位置;“络”,即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遍布周身,内属于脏腑,外连于四肢、筋骨、皮肉、五官九窍,将机体各部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络主要是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类,十二正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而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则统称为“奇经八脉”。

络脉是由别络、浮络、孙络三类组成。其中,别络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大络”,又有“十五大络”之名。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其主要功能是加强表里经的联系。络经中浮行于浅部的称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即称为“孙络”。

当然,“经络系统”不会如此简单,它还包括十二经脉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也属于经脉的范围,它除了可以加强两经的联系外,还能够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通达某些正经循行达不到的部位;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筋肉系统的总称,具有连缀百颏、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具有柔润皮肤、预防疾病等多种作用。

众所周知,《内经》是由《素问》与《灵枢》两部分组成的,而《灵枢》又称为《针经》,即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内经》记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疗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内经》还总结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具体说来,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沟通身体各部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内经·灵枢》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最终得以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才实现的。而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则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如此一来,就将人体组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此外,经络纵横交错、通上达下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了经络具有传导功能。如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亦全都是经络的具体作用。

二、运行周身气血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内经·灵枢·本藏》

气血是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内经·灵枢·本藏》亦曾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负责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充分营养、关节得以通达、筋骨得以滋润,可以说是营养全身。

三、抵抗疾病

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内经·素问·缪刺论》

正所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损伤机体健康。

通常情况下,外邪侵犯人体都是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如《内经·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护机体健康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屏障。

经脉——人体运行的根本保证

经络的外连部分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的分布。

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具有保护机体、抵抗病邪入侵、反映相应脏腑经络病变的作用。循经推拿主要作用于相应经脉的经筋和皮部进行治疗。

十二经脉各分内行、外行两部分。外行分布于四肢和躯体,有所属穴位,称有穴通路;内行联系有关脏腑和器官,一般无所属穴位,称无穴通路。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所以,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手三阴经(起于胸部,至于手指端)

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肺、胸、喉病证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疾患。

手少阴心经腧穴,多治疗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热而痛。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多治疗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疾患。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至于头面部)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肠道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部、耳、目、胸胁、咽喉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至于足趾端)

足阳明胃经腧穴,多治疗胃肠病、血病、神志病、头部、皮肤,热病及本经循行路线上的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脏腑病、头部病、筋病等疾患。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和妇科疾病。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至于胸腹部)

足太阴脾经腧穴,多治疗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少阴肾经腧穴,多治疗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等脏腑疾病。

足厥阴肝经腧穴,多治疗肝脏及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肾、心、脾、肺等脏之疾病。

任脉——女人的养生之本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素问·骨空论》

任脉属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内经·灵枢·五音五味》有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素问·骨空论》也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意指该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位,沿着腹里,经过关元,沿腹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眼目。此脉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妊养胎儿,与女子经、带、胎、产有密切关联。

此脉共包括24个穴位,具体为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24穴。该经若出现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症瘕积聚……医学专家也建议,女子带下症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症,因此应特别谨慎。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衷,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通过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主管生殖生理活动全过程的主要是脏腑“肾”(先天),起主要辅助作用的脏腑是“胃与脾”(后天),起具体反应作用的是“胞宫”(子宫),起联系及调节脏腑与胞宫的通道功能的是经络中的“任冲”二脉。女人的一生当中,“肾”与“胃”的盛、衰,“任冲”的通、盛、衰、少,“天癸”的至、竭,使她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发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变化,所以,又有把任脉称为女性的“性激素”。

中医理论认为:任脉的循行路线与人体的生殖系统是相对应的,并且从古至今这条经络的穴位都是强壮性的要穴,比如关元和气海,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调节人体性激素的分泌状况,增强性功能。

如果任脉经气异常,就会小腹胀满疼痛、皮肤瘙痒、阴部肿痛、老年前列腺问题、小便不利或者遗尿、慢性咽炎的肿痛不适,以及老年人满口牙酸痛等症。而由于任脉为“阴脉之海”,与各阴脉都有交汇,所以刺激此脉能够起到调节人体阴经的作用。

既然任脉具有这么多的生理功能及治疗作用,还与人的衰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养任脉,保证任脉的通畅当然就可以延缓衰老。古人练气功打通任督二脉,以求长生不老,虽然有些极端,是理想的状态,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突发奇想;相反,也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即任脉具有延缓衰老、保持青春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