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精、气、神”视为人身三宝,运动养生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所以能够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运动健身的原则
预防衰老而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不能循规蹈矩千篇一律。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做到适中,不要过大或过小,运动量过大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运动量过小对身体各个器官系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还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等科学原则,一般说来,体育运动对人来说,是锻炼意志,强化体质,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要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必须掌握科学的运动健身原则。
1、协调统一,形神兼炼
在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活动中,非常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密切配合,即是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意守是指意识要专注,心无杂念;调息是指呼吸的调节,要均匀、有节奏;动形是指形体的运动,要自然、连贯、刚柔相宜。调意以养神,调息以炼气,形动以行气血、通经脉。三者在锻炼中协调统一,则能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形神兼备,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中医把“精、气、神”视为人身三宝,运动养生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所以能够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2、作好准备运动
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逐渐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活动作好准备。准备活动能使平时闭合的毛细血管逐渐开放,增加肌肉里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肌肉的弹性。准备活动还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协带的损伤。通过准备活动,可使脉膊加快,血压升高,心脏搏出量增加,把储备的血液动员起来为正式活动创造条件。准备活动还能使呼吸加紧加快,肺活量增加。此外,准备活动还可以促进全身新陈代谢,增强体内氧化和还原过程。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要根据锻炼的项目决定。
3、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锻炼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在运动种类上就应结合个体情况有所选择,不能盲目进行,否则有害无益。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间。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但调节不完善,容易疲劳;心脏容积和体积较小,心跳频率较快;胸廓窄小,呼吸肌力量弱,肺容量较小;肌肉富于水份,弹性好。根据这些特点,在安排体育运动时要注意形式的生动活泼,少作单调及静力活动。活动时间宜短,并应以速度性练习为主,少安排耐力性及力量性训练。
妇女的体育运动,应考虑她们生理特点。如心脏一般小于男子,胸廓也比男子小。心跳快,肺活量小,但女子柔韧性强,锻炼时运动量宜小。另外女同志还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来月经、妊娠、哺乳等),合理地安排运动内容和运动量更有必要。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的抑制之间的转换速度逐渐减慢,神经细胞容易疲劳且恢复较慢;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壁弹性减弱,血管硬化,血压增高;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降低,肺活量减少;肌肉萎缩,力量减小,骨骼中矿物质增加,因而增加了脆性,易发生骨折。根据这些生理特点,锻炼时应避免过于紧张激烈,用力过大过猛或快速运动,举凡闭气、骤然前倾、后仰或弯腰等动作都应少作,适宜的形式是:散步、健身跑、太极拳、气功、保健按摩或放松体操等。这类活动可以放松神经、肌肉,对治疗各种慢性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均有良好作用。
4、常劳恒炼,贵在坚持
运动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贵在经常持久不间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持久而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才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蛀。人体也一样,疾病的发生、衰老的到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肌肉张力的恢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大,心肺功能的改善,代谢失调的恢复,也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锻炼量的增加而渐见成效的。因此,需要长期地、有系统地进行锻炼。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式的运动是不能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形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5、有张有弛,劳逸适度
运动养生,并非指要持久不停地运动,而要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紧张有力的运动,要与放松、调息等休息运动相交替;长时间运动,一定要注意有适当的休息,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导致精神疲惫,甚至影响养生健身。广义的运动包括劳动,劳动也应有松有紧,有劳有息。因为有的劳动受条件限制,身体需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或局限于某个固定姿势,重复单一的动作,如久坐劳动会使血液循环不畅;久立劳动会使下肢及腰背肌肉长期紧张,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改变一下体位,以使机体缓和一下紧张程度,以免造成劳损。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不仅可以恢复体力,而且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运动能力。
6、顺应时日,莫误良机
合理的生活制度和运动方法对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养生家对这点早有认识,其中根据每天的时间顺序调理起居的措施,便是这一认识的重要体现。
清代养生家张志聪把一日比作四时,他说:“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因此,提出在一天里运动的规律是: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起居有常”的养生主张,告诫人们要顺应每日的阳气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古人说的起居,不是仅指作息时间,而是泛指衣着、居住、劳作、锻炼、休息在内的一切日常活动。所以,锻炼、活动也应顺应阳气的运动规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阳气在一天中的消长变化规律,以清晨锻炼为最佳时间。因为大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气体除氧气以外,还有气态水和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这些气体在紫外线、高能射线或超声波作用下,会生成形形色色的带电荷的负离子。负离子能增强人体内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如健脑、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肺活量、减少肌肉中的乳酸含量和延缓疲劳期等,故有“空气维生素”之称。但是,负离子在空气中逗留的时间很短暂,易变成中性离子而消逝。负离子浓度最大的时间是旭日东升、晨曦初露之时,它游徊于旷野、海滨、溪边、峡谷、林间、草地和有瀑布、喷泉、急流的地带。清晨常到这些地方锻炼,可摄取大量负离子,增进身体健康。
清晨锻炼能使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转为积极的兴奋状态,改善晨醒时全身各器官在短期内机能活动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对外界刺激能作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灵活和协调,长期坚持不仅对健康有益,还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7、讲究运动卫生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因此要重视运动卫生。比如饭前饭后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在运动后半小时至四十分钟再吃饭,饭后要休息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再参加运动。如果违反这个原则,久而久之可造成消化机能紊乱。运动期间不宜大量喝水,因为喝水过多,不仅影响运动效果,而且还会增加胃、心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负担。运动后不应立即洗冷水浴或游泳,因为运动时身体表面毛孔扩张,热量大量散发,如用冷水刺激,容易引起感冒。此外,吸烟、酗酒不仅会抵消运动效果,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应该戒除。
运动健身的方法
太极拳
《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所以说,太极拳是最适合养病之人的运动,坚持练习不仅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还可以快速恢复机体的正常循环。
练太极拳时,两臂、手腕、肩、背、腹等全身肌肉都放松。柔和的动作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使大脑皮质得到安静休息。由于太极拳的各个动作都以意念为指导,练习时既安祥、又全神贯注,可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很好的调节。因此,有助于治疗神经衰弱患者。此外,肌肉放松又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因此,练太极拳也有利于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能使人体各大肌肉群和关节都参与活动,因此,有助于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各关节韧带的弹性,增强肌肉的张力,对关节疾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练太极拳时,呼吸匀细深长,又由于各个动作以腰为轴,腰的活动多,能加强腹腔内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促进胃肠蠕动,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能发挥有效作用。
一般说来,练太极拳的运动量不大,练简化太极拳尤其是这样。但是,太极拳的各个动作前后连贯,绵延不断,首尾照应,协调性和平衡性要求很高。因此,经常练太极拳有助于发展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和平衡。此外,练太极拳的运动量可大可小,对男女老幼、体健体弱者均宜。体弱年老的人练习时可把式子打得高些,或只练简化太极拳;而体质好的则可把式子打得低些,这样,运动量相对就大了。
练太极拳应注意事项:
(1)动作柔和,呼吸自然。初练太极拳时,呼吸要特别任其自然,不要憋气,也不要喘气。动作熟练以后,就要注意呼吸与动作节律一致,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做腹式呼吸时要求匀细深长,开豁自然。
(2)体态舒松,动静协调。练太极拳切忌用蛮劲和强劲,一定要放松全身,尤其要放松腰部和腹部。胸部肌肉也要放松,不可僵硬地挺胸。
(3)形意相合,劲力内蓄。形,指动作;意,指意念。所谓形意相合就是要用意念引导动作,自始至终默想动作的形象,使想的和做的合为一体,形成自然节奏。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劲力含蓄在内,不露形于表,绝不要鼓劲用力。
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双人徒手对抗练习的健身运动方法。两人面对面,手臂相搭,运用拥(用手臂沾接、捧架对方、筑成防线)、捋(手掌顺势向侧方向或后牵引)、挤(向前挤压、逼迫)、按(向下、向前推按)等法,按一定程序相互推挽,周而复始。是一种刚柔相济、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别具一格的对抗锻炼形式。
1.预备姿势
两人相对站立,成立正姿势,身体各部力求自然、舒适。两人距离以双方握拳、两臂前平举、拳面相接触为标准。
开始姿势:两人各作半面左转,双方右脚各向前迈一步,两脚内侧相对,两人右脚之间相距10~20厘米。然后双方右掌各向前举,臂稍屈,手背相对,手腕交叉(通称“搭手”);双方左手均自然下垂,重心均落于两腿之间。
2.单推手练习法
(1)甲翻转右掌用掌心向前平推乙之手腕部,同时右腿前弓,重心略向前移,其目的是以右掌按向乙之右胸部。乙承甲之按劲,用掤劲(不松软,也不僵硬)将右掌向后回收,同时左腿微屈,重心向后移,上体随之向右转动,并以右掌引甲之右手,使其不能触及胸部而落空。
(2)乙用右掌引甲之右掌使之落空,随即翻掌用右掌向前平推甲之手腕部,其目的是要按甲之右胸部。甲同样用右手承乙的推动,顺势收回右臂,屈左腿,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使乙之右掌落空。两人如此循环练习,双方推的路线要成一个平圆形。
用劲方法:甲用“按”劲推乙方时,乙则转腰用“化”劲顺势化开甲的来劲;乙用“按”劲推甲时,甲同样转腰用“化”劲化开乙的来劲。
(3)双方由开始姿势起,甲翻转右掌用掌心向前、向上推按乙之手腕部,意在推按乙的面部;同时右腿前弓,重心略向前移;乙则随着用拥劲,以右手承甲之来劲,顺势引臂上举,同时左腿微屈,重心略向后移,上体随之右转,将甲的右掌引向头部右侧,使之落空。
(4)乙顺势将右掌慢慢翻转,向下、向前推按,意在按甲之右肋部;甲同样用右手掤劲承乙之来劲,右臂顺势回收,同时屈左腿,上体随之右转,重心后移,将乙之右手引向体之右侧,使之落空。
(5)当甲用右手向乙面部推来时,乙身体稍向右转,同时用右手掤劲,将甲的右手引向头之右侧,使之落空,随即顺势向甲之面部前推。甲随之向右转身引乙的右臂,使之落空,然后再翻掌向前、向下推按乙的右肋部。
3.双手平圆练习法
预备姿势:双方右手“搭手”后,各以左掌抚于对方右肘。
(1)甲右手翻转,掌心按在乙右手腕上,并向前、向下推按;同时左手在乙右肘部向同一方向推按,其目的是迫使乙方右臂贴于他自己的胸前不得活动,通称“按”劲。
乙右臂则用掤劲接承甲按劲,左手在甲右肘部顺势渐向后引,左腿微屈,重心后移,上体微微含胸,同时身体右转,并用右臂将甲方来劲向右引,使甲之按劲落空,通称“化”劲。
(2)承上势。乙随即翻转右掌,掌心按在甲右手腕上,同时两掌微向前,向下按,其目的和动作,与甲用按时相同。
注意:初学太极推手,应由单推手开始。待熟练之后,再练习定步双推手和活步推手。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不要急于求成,贪多求快。
(3)动作要求圆活,两臂切勿僵硬。练者双方,既不丢开,又不顶撞,做到沾连不脱,彼此相随。
(4)禁用腿法及摔跤、擒拿、击打等动作。
(5)太极推手的特点是不丢(脱离)不顶(顶撞),以静代动,以柔克刚。静是注意力集中,仔细体会观察,通过触觉准确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和着力部位,以便及时作出反应。柔则要求以巧制胜,避实就虚,用小力胜大力。如对方来势凶猛,就要走化旋转,避开锋芒,将对方引进,并使其力量分散落空而陷于被动,然后再集中优势出击,其劲力迅猛如箭。掌握了这种“先化后发”“以柔克刚”的技巧,习称“懂劲”。
太极剑
太极剑是属于太极拳系统的一种剑术运动。具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健身价值。剑在殷商之前就已出现,汉代以后常用以健身,唐宋之时击剑之风渐被舞剑替代。剑术运动在长期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了许多流派,太极剑为其中之一。195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根据传统套路改编成太极剑(三十二式)。
准备动作
1.预备式:身体正直,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左手持剑,剑尖向上,剑身竖直;眼平视前方。
2.起势
(1)右手握成剑指,两臂慢慢向前平举,高于肩平,手心向下;眼看前方。
(2)上体略向右转,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屈膝下蹲,然后再向左转体,左腿提起向左侧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左手持剑随即经体前向左下方搂出,停于左胯旁,剑立于左臂后,剑尖向上;同时右手剑指下落转成掌心向上,由右后方屈肘上举经耳旁随转动方向向前指出,高与眼平;眼先向右看,然后向前看右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