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各级指挥员,更是爱兵爱民的典范。人民军队从创建以来,就是官爱兵,兵爱官,官兵一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所以,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不仅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而且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乐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军现代指挥员应不断发扬革命传统,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更为强大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人民军队。
智慧金言
政之壅塞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任官者自己。官清则政明,官庸政必昏。明代薛碹《薛子通论·下篇》曰:“为政,通下情为急。”意思是说执掌政事,最急迫的问题是通晓下层的情况。明代丘浚《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也说:“朝廷之政,其弊端之最大者,莫大乎壅蔽。所谓壅蔽者,贤才无路以自达,下情不能以上通是也。”(在朝廷政事中,弊端最大的,就是堵塞和蒙蔽了。所谓堵塞和蒙蔽,就是指贤能的人才没有途径涌现出来,下面的情况不能通达到上面。)其实,任何人都永远不可能欺蒙他人,任何人也都不可能被人长期蒙骗,只有自愿被人蒙蔽的人才会这样。
只要长官心地磊落,注重调查研究,那么左右之人,谁敢阻滞。
当然,谁也不可能做到事事明察秋毫,长官会因为被人误导而产生偏见。因此,对于共事的同事与下属,都应有所了解,都应坦诚相待,不可轻慢凌侮任何一个人,不论他们是处在什么岗位上,即便是门卫也应给予关注。他们是我们工作的合作者,也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协助者,一旦有所疏漏,必会导致不良后果。
制度的建立是必须的,制度的重申也是必要的,制度的执行更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制度的效果却并不是必然的。真正有效的是长官的人格力量。
保境安民,官之本分
原文
官不洁己,则境之无赖偕官为孤注扰富人以逞其欲。官利其驱富办而讼可以生财也。阳治之而阴亮之。至富人不能赴诉于官,不得不受无赖之侵凌,而小人道长,官为民仇矣。
夫朝廷设官,除暴安良,有司之分。怜暴是纵,惟良是侮。负国负民,天岂福之。故保富之道,在严治诬扰,使无赖不敢藉端生事,富人可以安分无事,而四境不治者未之有也。
译文
当官的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洁身自好廉洁奉公,那么他所管辖区的无赖之徒自然会与他勾结在一起,并以他为靠山,骚扰当地的有钱人家,以便谋取私利满足自己的欲望。当官的得利于驱使富人来求他办事以获得好处,同时通过这种讼诉可以捞到钱财。他表面上严加申饬,治理整肃,背地里却故意放纵。直到当地殷实富裕的人家也无力再向官府控告,不得不忍受这帮无赖之徒的侵扰和欺诈,就造成了小人当道的局面,那么,当官的也就成了老百姓的仇敌了。
朝廷设置官府的目的,就在于除暴安良,保护民生本来就是官府应尽的职责义务。怜悯放纵暴徒,欺侮善良百姓,这种背叛国家背离人民的祸国殃民行为,苍天难道还会保佑吗?所以,保护辖区的富裕安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严厉惩治那些奸恶之徒的诬告和侵扰,使无赖之徒不敢寻找任何借口惹事生非,有钱的人也就可以安守本分,老百姓也就自然平安无事。那么辖区之内就不可能出现不能安宁以及治理不好的情况了。
活学活用
为官者不可只图自己舒服自在,应当深入民众,亲身体验百姓疾苦。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他先到黄河治河工地视察,沿黄河北岸堤坝走了一百八十里,见到堤坝巩固,河水清澈,心里十分高兴,当场给陪同视察的河道总督靳辅赐诗一首。诗曰:
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官。
缓辔求民急,临流叹俗穷。
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
已着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此诗表彰了靳辅的治河功绩。但后来在朝中御前会议中,朝臣众口一词,说勒辅的治河方法不对,康熙不得以撤了靳辅的职,改派于成龙为治河总督。视察完黄河后,康熙又继续往南坐船720余里,直抵苏州。在江苏巡抚汤斌帮他找的几位耆老的陪伴下,游了一次著名园林拙政园,在江南织造总署衙门留宿一宵,就匆匆忙忙返回北京了。
五年后,康熙第二次南巡,又到了治河工地。看到治河工地仍然在采用靳辅的治河方法,便怒斥于成龙说:“你过去说勒辅的治河方法不对,如今怎么也在照他的办法治河?”于是便把于成龙撤了职,依旧叫靳辅复任河道总督。
船继续南行。这一次,江南各地官绅和士民等事先早就听说康熙南巡的消息,所以早就张灯结彩,准备接驾。康熙皇帝的銮架一到苏州,立即有苏州士民刘廷栋、松江士民张三才等人拦住銮驾告御状,请求减轻苏松地区的浮粮,解救民生的困苦。康熙立即下令侍卫收取状子,答应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后再决定具体解决办法。此次南巡,游玩的时间也不多,但了解到了吏治上的不少弊端,为改革陈规陋习找到了根据。
第三次南巡是十年以后的事了。这次他的母亲慈圣太后也跟了出来。巡幸前,江南士绅闻风而动,大运河沿岸,彩旗招展,江南名城内,粉饰一新,到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康熙皇帝看到这种情景,觉得过于铺张浪费,反而十分不快。便把游幸重点转到乡村。
村民毕竟比较朴实,皇帝来了,他们只敢在老远的地方跪迎圣驾。康熙皇帝见有不少乡民跪在庄稼地里,便传下圣旨说:“正在耕作的农夫免跪,可继续耕作,特别不要跪在田地里,免得损坏庄稼。”
当时,正是江南油菜籽结荚的时候,康熙看到那细长的荚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便叫人摘取一枝来问江苏巡抚江革说:“农夫种此结荚之物有何用处?”巡抚赶紧启禀皇上说:“此乃油菜籽,是榨油用的,江南民间食用的菜油就仰仗于此物。”康熙听后笑道:“朕天天吃用油炒的菜,却不知菜籽能榨出油来,天下之事真是必须亲见才是啊!”
智慧金言
做官就要为民解除疾苦、伸张正义。俗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只要为官者自身清廉正直,在道义上能够站稳,就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干事情。
为官一任,就应造福一方,这是对为官者最起码的工作要求。做官造福于民,重视民众,以民为本,是职责所在,愿每个为官者都成为亲民爱民、民颂民赞的好官,不要做一个扰民害民、民怨民恨的官痞。这关键在于他执政期间,是否为百姓谋福利,百姓能否安康。
事无定论,勿急上陈
原文
率陈之故有二:一则中无把握,姑舌上官意趣;一则好为夸张,冀博上官稍誉。不知案情未定,尚待研求,上官一主先入之言,则更正不易,至驳诘之后难以声说。势必护前迁就,所伤实多。
天下无受欺者,矧在上官,一言不实,为上官所疑。动辄得咎,无一而可。故遇事有难为及案多牵窒,宜积诚沥悃陈禀上官,自获周行之示。若诳语支吾,未有不获谴者。苍猾之名,宦途大忌。
译文
仓促地把没有做或没有做完的事情向上司汇报有两点原因:一是对事情没有把握,试图试探上司意图;二是夸大其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上司表扬。其实,事情结果还未最终确定,尚待进一步探究,上司却以先入之言为主,若以后事情有所变化,便不易更正了,一旦自己否定了先前的说法,那就会造成现在的说法也难以维持的局面。这样,为了维护先前的说法,必然会将错就错,也就会有更多的人遭受损失。
天下之人,谁都不愿意被人蒙骗,更何况是自己的上司。如果上司发现你有一句不符实际的话,必然就会怀疑你。一旦失去信任,上司就会时不时责难你,真是无所适从、百事无成。所以,遇到难缠之事、难办之案,应诚心地向上司据实报告,请示上司给你周密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用假话来搪塞、蒙骗上司,必然会受到上司责备。背上“狡猾的苍头”这个名声,是做官者最大的忌讳。
活学活用
“政者,正也。”是古代先哲的忠言。作为上级,应事必躬亲,以身作则,从而带动下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别重要的事倘若交给下级去做,就可能导致事情失败,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
寒朗字伯奇,是鲁国薛郡(今山东曲阜)人,自幼好学,博通经传。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三府的属官共同审判颜忠、王平等人的案子。颜、王二人的供词,牵扯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等人。而耿建等人都一口咬定,从未与颜忠、王平二人见过面,与他们毫无关系。
当时,颜、王二人的案子,使明帝大为震怒,审案的官吏十分慌恐,他们怕自己也因此遭受牵连,所以将一切有关系的人不分青红皂白都抓了起来。寒朗在审案中,觉得耿建等人是冤枉的,便对颜忠、王平单独审问,让他们说些耿建等人的事情,结果他们二人说得都驴唇不对马嘴。寒朗弄清颜、王二人所言有诈后,便向明帝上言,说明耿建等人无罪,只不过是被颜、王二人诬陷。由此寒朗又怀疑天下无辜受冤者的情况恐怕都类似耿建等人。明帝见到寒朗的上书,便把他召入宫中问:“耿建等既然与颜、王二人不认识,那么颜、王二人为什么要扯上他们?”
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其罪大逆不道,所以故意牵扯多人,以使自己减轻罪责。”
明帝问:“既然是耿建等四人无罪,你为什么不早奏,而让他们在狱中囚至今日?”
寒朗说:“臣虽然审清他们与此案无关,但又怕还有别人揭发他们,所以没敢及时奏上。”
明帝大怒,骂道:“你这个鼠首两端的东西!来人,速速将其拿下!”
左右人一齐拥上,将寒朗抓住,正要拖下,寒朗大声喊道:“臣有一言,愿说完就死。”
明帝让人停下,问:“你还要揭发谁?”
寒朗说:“臣自知罪当灭族,所以不敢牵累别人,只是希望陛下有所觉悟而已。臣在审案过程中,发现那些办案人员,都说罪犯是妖恶大敌,天下人同嫉之,对他们宁可多抓,不可错放,以为这样可免后顾之忧。所以在审问过程中,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再有,在公卿朝会时,陛下问起刑狱得失,大臣们都说,旧的刑法,大罪诛连九族,是陛下大恩,让其罪止及身,天下幸甚。然而,当他们回家后,口虽不言,却仰面长叹。他们没有人不知刑狱有冤,只是不敢对陛下明说罢了。”
明帝听了这番话,怒气渐消,便把寒朗放了。
智慧金言
荀子在《大略》里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矣;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矣;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矣;口言善,身行恶,国妖矣。”靠能说会道博得上级好感、蒙住上级的眼睛、捞取权力的官员,是典型的“国妖”;但让说闲话、狂话、大话和恭维话的人平步青云,说真话、实话、有用的话的人原地踏步的人,更是“国妖”中的“国妖”。其实,人民群众最能辨别“国妖”与“国宝”、“国器”的区别,那些为了群众利益奔走呼号、埋头苦干的官员,群众把他们当“宝”,即使他们走了,群众也会永远怀念他、铭记他。
勤政省事,爱民之本
原文
呜呼!此福孽之因也,称职在勤,前已言之。
怠之祸人,甚于贪酷,贪酷有迹著在人口,闾宄之害,万难指数。受者痛切肌虞。见者不关疴养,闻者或切代为之解曰:官事殷忙,势不暇及,官遂习为故常,而不知孽之所积。神实鉴之。
夫民以力资生,荒其一日之力,即窘其一日之生。余少乡居,见人赴城投状,率皆两日往还。已而候批,已而差传,请亲觅友,料理差房,劳劳奔走,动辄经旬。至于示审有期,又必邀同邻证先期入城,并有亲友之关切者偕行观看,及至临期。示改,或狡者有所牵引,谕俟覆讯,则期无一定,或三五日,或一二十日,差不容离,民须守候,商旷业,农佃雇替,差房之应酬,城寓之食用,无一可省。迨事结而两造力已不支,辗转匮乏,甚有羁絷公所,饥寒疾病因而致死者。呜呼!官若肯勤,何至于是!其负屈不审,抑郁毕命者,无论已更有事遭横逆,不得已告官。候之久而批发,又候之久而传审,中间数日,横逆之徒复从而肆扰,皆怠者滋之害也。故莫善于受牒时,诘讯虚,即发还;其准理者,越夕批发,兢期讯结,官止早费数刻心,省差房多方需索,养两造无限精神,至讼师教唆,往往控一事而牵他事以为累,张本,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得其本指立可折断,万勿株连瓜蔓,以长刁风。
古云有治人无治法。余为进一解曰:无治法,有治心。但求不负此心则听讼必无大枉。国家之厚吏有常禄,有养廉,居官之日,皆食民之食,乃不以之求治,而博弈饮酒高卧自娱。民必怨,神必怨,如工何其不畏耶?余久食于幕而不愿子孙之习幕,尝试为吏而乐子孙之作吏,盖深怕其多缔孽缘,有亏先德也。前说三卷无剿说邑言,不能更有所进,姑切指而畅言之。既老且病,言近于善,力疾书此,以谂亲知,不惟望求治者察此诚悃,倘子孙幸膺治之任,书此座右触目省心,庶上不负国,下不负民,天其佑之乎?
译文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民造福或是为己作孽的机缘啊,关键在于为官者是否勤政爱民,这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述过了。
因为对于政事的怠惰而给老百姓造成的祸患,比贪婪严酷更加有害。贪婪残暴会有形迹显露,因而人们会交相议论。但是对于政事的荒怠所造成的种种祸患,却是很难被揭发出来的。只有受到这种祸害的人,才会有着深刻的切肤之痛,而旁观者却以为不关痛痒,听到这种事情的人有的也会为当官的辩解说:政事太忙,无暇兼顾。当官的于是也就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日积月累实为造孽。虽然百姓不明真相,但是神明的慧眼却是看得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