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21937800000030

第30章 上(1)

这一篇是孟子与万章之间的对话语录,涉及“大孝终身慕父母”,“君子也难免受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君权谁授”等内容。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强调了上天的意志,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又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有“民约论”的味道。孟子的论述是在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

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向着天一边诉苦,一边哭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怨恨又怀恋。”

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苦、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士人的喜欢、漂亮的女子、财富和尊贵,没有一样足以消除忧愁,只有顺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忧愁。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关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地难受。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念父母。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万章问道:“《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做?一定先要禀告父母’。信守这道理的,应该没有人能比得上舜的。可是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禀告了,就娶不成了。男女成婚,是人类重大的必然关系:如果舜禀告了而娶不成妻,就废掉了这种必然关系,反而引起对父母怨恨.,所以不禀告。”

万章说:“舜不禀告就娶妻,我已领悟了您的解释,帝尧把女儿嫁给舜,却也不告诉舜的父母,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告诉了他们就嫁不成了。”

万章说:“父母叫舜修理粮仓,等他爬上仓后,拿掉了梯子,他父亲瞽瞍放火烧粮仓,想把舜烧死。又曾叫舜淘井,舜已经逃出了井,瞽瞍不知道,随即就填井,想把舜埋在井里。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害死了他,他的牛羊归父母,粮食归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弓归我.让两个嫂嫂替我整理床铺。’象走进舜的住房,不料舜没有死,正在床上弹琴。.象赶忙掩饰说:‘我可想念你啦!’神情很不自然。舜说:‘我惦念着这些臣仆,希望你来帮我管理。’我不知道,舜真的不晓得象要杀害他吗?”

孟子说:“怎么会不知道呢?舜看重兄弟情义,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万章说:“这么说。舜是假装高兴的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管理池塘的小吏把它放养到池塘里。小吏把鱼煮熟吃了。回来报告说:‘刚放它时,半死不活的;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游不见了。’

子产说:‘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小吏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我都把鱼煮吃了,他还说‘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得着它的好去处了’。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象装着敬爱兄长的样子来了,所以舜真诚地相信他,而且感到高兴,怎么是假装的呢?”

万章问道:“象天天都把谋杀舜当作自己的工作,等舜做了天子后,却只是流放了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是封他当诸侯;有人说是流放罢了。”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罐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的君主驱逐到三危,把鲧诛死在羽山,将这四个人治了罪,天下便都归服。

因为惩处的是不仁的人。象是最不仁的人,却封给他有庳。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呢?仁人应该这么做事吗:对旁人就严加治罪。对弟弟就封做诸侯?”

孟子说:“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不藏怒气在心里。不留怨恨在胸中,只知道要亲他爱他罢了。亲他,就想让他尊贵;爱他,就想让他富有。把有庳封给他,就是要让他既富有又尊贵。自己当了天子,弟弟却做百姓,能说是亲他爱他吗?”

万章又问道:“请问,有人说是流放,这话怎么讲呢?”

孟子说:“象不能在他的国家里任意行事,天子派了官吏去治理他的国家,收取那里的贡税,所以说是流放。象哪能对他的百姓施行****呢?虽然这样,舜还想常常见到象,所以象不断地来。古书上说:‘不必等到朝贡的日子,平常就以政事为名接见有庳的国君。’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成丘蒙问道:“俗话说:‘道德高尚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作臣下,父亲不能把他当作儿子。’舜便是这样的人,做了天子。尧率领诸侯朝见他,父亲瞽瞍也朝见他。舜见了瞽瞍,神色很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呀,天下真是危险到极点啦!’不知这句话真这么说过吗?”

孟子说:“不,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是齐国东边乡下人说的话。尧活着的时候,舜未尝做天子,不过尧老了,舜代行天子职权。《尧典》上说:‘舜代行天子职权二十八年,尧才去世,群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服丧三年,天下不闻音乐之声。’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帝王。’如果舜当时已经做了天子,却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就同时有两个天子了。”

成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我已领悟了您的解释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如果只拘泥于词句的解释,那么,《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了这句话,这就成了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了。孝子最大的孝,莫过于使父母尊贵:使父母尊贵的最高标准,莫过于用天下奉养父母。做了天子的父亲,这是最尊贵的地位了;用天下奉养父亲,这是最高的奉养了。《诗经》上说:‘永远行孝道,孝道就是法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上说:‘舜恭恭敬敬地去见瞽瞍,谨慎而又畏惧,瞽瞍也就真的顺心了。’这是‘父亲不能把他当儿子’吗?”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么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这回事。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万章问:“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

孟子说:“天给他的。”

万章问:“所说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

万章问:“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万章问:“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为什么这么说?”

孟子回答说:“叫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表明天接受了他;叫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妥帖,百姓对他放心,这表明百姓接受了他。天授给他,人授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舜帮助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旨意。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却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

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讴歌的人,不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舜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如果他当初住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不是天授给他的了。《泰誓》上说:‘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正是这个意思。”

万章问道:“有人说,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败了。帝位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有这种情况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要传给圣贤的人,就传给圣贤的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

舜去世了,三年丧期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天下百姓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了,三年丧期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北面。来朝见的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他们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讴歌的人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也不成器,继承不了帝位。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了很多年,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也长。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做法。益辅佐禹的年数少,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不长。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没有人能做到的却做到了,这是天意;没有人招致它来却来到了,这是命运。一个普通百姓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仲尼虽然圣贤,没有天子推荐也不能够得到天下。继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却要废弃的,必然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但他们所辅佐的不是这样的君主,就不能够得到天下。伊尹辅佐汤称王天下,汤死后,太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继位后破坏了汤的典章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后,太甲悔过,怨恨自己,改正失误,在桐邑做到心不离仁,行合乎义,已能听从伊尹的训导了,才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得天下.原因正像益处在夏朝、伊尹处在殷朝没有可能得天下一样。

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万章问道:“有人说,伊尹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原在有莘国的郊野耕作,喜爱尧、舜之道。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即使把天下当作俸禄给他,他也不理睬: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根草也不拿去送人,一根草也不拿别人的。汤派人带了礼物去聘请他.他无动于衷地说:‘我要汤的聘礼干什么?哪如我生活在田野中,像这样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呢?’汤又多次派人去聘请,不久他完全改变了态度,说:‘与其隐居在田野中,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哪如使这个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哪如使百姓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百姓呢?哪如亲眼见到尧、舜那样的盛世呢?上天生育这些人民.就要使先知者帮助后知者觉悟,先觉者帮助后觉者觉悟。我是上天所生人民中的先觉者,将用尧、舜之道去使人民觉悟。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他想到天下的人民中,要是有一个男的或一个女的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的,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了山沟似的。

他就像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肩上,所以到汤那里劝说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我未听说自己不正却能匡正别人的,更何况侮辱自己来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是有不同的,有的避离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离开朝廷,但都归结到使自身洁净罢了。我只听说他是凭尧、舜之道去求汤任用的,没听说是靠当厨子去求官做的。

《伊训》上伊尹说:‘上天诛灭夏桀,最初的祸根来自夏桀的宫室,我只是从亳都开始谋划讨伐罢了。”’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寄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寄住在瘠环家里,有这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