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的“胜利之杯”
圣瓦西里大教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圣母教堂,是莫斯科的象征。甚至有人说,莫斯科就是圣瓦西里大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就是莫斯科。关于教堂的建立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传说,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伊凡四世曾在1552年发动对喀山汗国的远征,骁勇善战的伊凡率领俄罗斯大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了庆祝胜利他下令修建了这座宏伟、美丽的教堂,这就是圣瓦西里大教堂。
圣瓦西里大教堂于1555年动工,1561年完成。位于著名的莫斯科红场南面,紧靠克里姆林宫的外墙,全名为圣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据说因为一位叫圣瓦西里的东正教修士曾在这座教堂苦修终生,最后在此升天。“勃拉仁内”在俄语中就是“仙逝”、“升天”的意思,所以有人称此教堂为“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大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波斯特尼克和巴尔马设计修建。从表现风格上,教堂极像一个混血儿,融合了伊斯兰和拜占庭风格样式的洋葱顶、哥特式的尖拱、仿罗马式的拱廊等多种元素,可谓是采众家之长。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没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从东西南北任何方向看都是一样的。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鼓的塔楼,以口字形围绕着一座拥有环形殿的、供奉着仲裁圣母的中央教堂。
整个圣瓦西里大教堂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九座教堂的顶部都冠有一座葱头状的穹顶,这种圆顶和伊斯兰教的造型十分相似,并展现出受东方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影响。据说这八个小塔楼代表了八场大战役的胜利。但教堂建成后这些独立的小塔楼又成了俄罗斯森严的阶级制度和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集权统治的象征。
教堂的修建者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此前俄罗斯大地上的统治者称为大公),由于童年的特殊经历,他非常残暴,史称伊凡雷帝。教堂建成后全世界都景仰它的美丽壮观,传说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这样他们再也无法为其他君主所用。那么这位伊凡四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君王呢?除了残暴他难道就没有让人称道的地方吗?
●俄罗斯的暴君还是“太阳”
1530年8月25日,伴着隆隆的雷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诞生了一位小王子,他就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他就是圣瓦西里教堂的修建者。
伊凡大帝对俄罗斯的影响深远,然而,关于他的传说数百年来不胜枚举,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也一直众说纷纭。据说这位伴着雷声出生的帝王生性冷酷无情,残忍多疑,视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对周围的大臣们几乎是病态的猜忌和大肆杀戮,因此种种而得名“雷帝”。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他一生取得了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伊凡大帝是当时沙皇俄国出色政治家和学者,博览群书,重视教育,推行了大量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俄罗斯挤入欧洲强国之林。
在伊凡三岁那年,他的父亲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患上了不治之症。在病重之际,为了保障年幼的儿子日后稳稳坐上王位,瓦西里三世特意下诏建立了一个由七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会议,他死后就由这七位贵族辅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15岁可以亲政为止。这七个人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为首,另外还有瓦西里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以及门庭显赫的瓦西里和伊万·舒伊斯基兄弟,另外三位是扎哈林,图奇科夫和沃伦佐夫三位大公。瓦西里三世以为,这样周密的安排足以保证年幼的伊凡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整治环境中成长,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发展。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病逝。年幼的伊凡匆匆继承了大公之位,史称伊凡四世。当时没有人将这个小孩子放在眼里,可正是这个3岁的大公,在14年后,战胜各种力量成为“俄罗斯的太阳”。
然而这位“俄罗斯的太阳”的幼年却充满了坎坷。虽然瓦西里三世在生前就规定由摄政会议来辅佐伊凡,已达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但实际对朝政最有影响力的却是伊凡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年轻寡居的叶莲娜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宠臣,一位名叫伊万·奥伯连斯基的贵族。在奥伯连斯基的支持下,叶莲娜逐渐产生了所谓垂帘听政的想法,开始着手清除摄政会议。于是,在瓦西里三世去世不久,大公国内部就开始分裂,代表摄政会议的王党和以叶莲娜为首的后党之间展开了一场权力之争。最终以太后叶莲娜的胜利而告终。这样,叶莲娜在奥伯连斯基支持下成为摄政王,实际独揽大权。
叶莲娜·格林斯卡娅还算是个称职的执政者,在摄政期间,莫斯科大公国正在和立陶宛、克里木汗国和喀山汗国处于连年征战状态。为了保证莫斯科大公国的稳定发展,在莫斯科大公国在这些军事冲突中占上风时,格林斯卡娅太后成功地与这些敌对国家讲和。另外格林斯卡娅还推行了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在俄罗斯货币体系中补充了一个新的货币单位:戈比。按照欧洲习惯,规定戈比是卢布的辅币,100个戈比等于一个卢布。
母亲执政期间,伊凡过着舒适的生活。然而,格林斯卡娅的政治生命并不长久,在摄政4年后的1538年4月3日,她突然暴病身亡。史学界一致认为,太后格林斯卡娅是被毒害谋杀的。此时,年幼的伊凡为了孤儿。被压制的王党卷土重来,在格林斯卡娅去世后6天,就逮捕了太后的宠臣奥伯连斯基,并且很快将他投入监狱处死。此后,宫廷大贵族势力重新得势,并且开始了争夺权势的斗争,他们火并厮杀,尔虞我诈。8岁的大公小伊凡此刻是个有名无实的国王,不构成任何的危险,甚至他们都忽略了这个真正的权力继承者。
被忽略并不可怕,更加糟糕的是,执掌摄政会议的舒伊斯基兄弟们对伊凡四世毫无敬意。在宫廷上下他们为所欲为,甚至公开侮辱伊凡和他弱智的弟弟尤里。期间,也有为人正直的别利斯基大公执掌摄政会议。但两年后,原来的贵族推翻了别利斯基,再次成为摄政王,并对反对他的朝臣们大肆迫害,逮捕杀掉了不少支持伊凡和别利斯基的大臣。
伊凡虽然年幼,但生于宫廷的他非常早熟,年纪小反而成了他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的护身符。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长大,亲眼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也使伊凡四世增长了阅历与心机。伊凡的心里早已埋下复仇的种子,等待着复仇的时机。
1543年12月29日,在大贵族们召开会议期间,时年13岁的伊凡四世突然命令手下卫兵逮捕执掌议会的舒伊斯基。尽管当时舒伊斯基在伊凡周围和朝中安插了不少党羽,但是谁也想不到伊凡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时大家都目瞪口呆了,内心深处还有一点对王位继承人的敬畏,毕竟伊凡是合法的大公,流着皇室的血脉。谁敢公开在朝堂之上反对他呢?这一举动使伊凡获得了“铁血幼王”的铁腕形象,震慑了朝野,支持他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伊凡趁机一举消灭了舒伊斯基在朝中的势力,同时由议会推举伊凡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尤里·格林斯基为摄政王。
1547年,伊凡四世举行了隆重的加冕礼,正式登上王位,那年他才只有16岁。加冕礼上,伊凡大帝发表了重要讲话,要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伊凡大帝的讲话令领主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发现伊凡四世的讲话是那么深思熟虑,与他16岁的年龄是不相称的。最后东正教大主教玛卡里将莫诺马赫皇冠戴在17岁的伊凡四世头上,他就成了“全俄罗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这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君权神授”和“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的认可,也就是俄罗斯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而莫斯科是君士坦丁堡的继承人这个神权和君权交织的双重法律认可。于是,沙皇俄国诞生了。伊凡四世踌躇满志地宣布,他将为俄国带来新秩序。他立志改革愚昧落后的俄罗斯,力图创立一个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大帝国。
在伊凡四世之前,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于是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蒙古鞑靼人的骇人听闻的统治,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自伊凡大帝后,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
亲政伊始,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沙皇专制政体。1549年,伊凡四世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1549~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他向大贵族势力宣战,以加强皇权。他宣称:“君主的称号就意味着承认不受任何限制的沙皇政权。”
他建立缙绅会议,取代了议会的特权;废除地主贵族的司法权、征税权和行政权;摈弃旧吏,在平民中选拔新官;限制僧侣和教会干预朝政;没收大贵族领地,将往日声名显赫的大贵族流放边关。从1565年起,他雷厉风行地推行了著名的特辖制,建立直属沙皇的特辖军,在全国实行恐怖政策,惩处反对皇权的大贵族。特辖军身着黑袍,跨骑黑马,马头上挂着狗头和扫帚,象征他们的使命:将沙皇的仇人咬死,扫地出门。在特辖制实行的7年中,伊凡四世既惩处了大贵族,也诛杀了众多无辜的平民。7年间有数万人被处死,“雷帝”之名因此而来,即恐怖的伊凡沙皇。
伊凡四世还改革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此前在俄罗斯各城镇中督军和领主们独揽司法权的局面,规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有当地的贵族、缙绅等陪同听审,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陪审团制度。
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这对沙皇俄国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伊凡四世下令建立起职业的国家军队,将原来各城市里民兵性质的武装统一编为常备正规军,并指派贵族担任这些军队的将领;正式引入服役概念,规定凡是食俸禄者,必须在军中服役。这样各地的贵族子弟都被指派到军队中,担任各级将领,而贵族子弟获得官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战场上获得军功。此外伊凡四世还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兵种——射击军,射击军就驻扎在莫斯科城中,装备精良,配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比起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射击军无疑是沙皇俄国的精锐力量。后来的历史证明,射击军在日后200余年的俄罗斯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为了树立国家的威信,伊凡四世还正式确定了俄罗斯的国徽。从伊凡四世开始,俄罗斯的国徽不仅仅是从拜占庭继承来的双头鹰,双头鹰的胸前还加上了留里克家族的族徽——绘有圣乔治立马挥矛,刺杀巨龙图案的盾牌。这个国徽图案被罗曼诺夫王朝沿用,直到现在的联邦制的俄罗斯。
五个世纪以来,关于伊凡雷帝一生的功过一直争论不休。伊凡四世亲政之始,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包括没有能力实际统治,但是建立了居民点的偏远地区,一共28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伊凡四世统治末期,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540万平方公里。这已经比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总面积加起来还要大。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沙皇直接统治下的总人口达到120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的最大国家。此外,伊凡四世着手进行的重大改革,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俄罗斯国家的整体实力,对日后俄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伊凡四世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活动特点是具有远见和坚定的目的性,并具有进步的性质。尽管伊凡雷帝在消藩时期的大举杀戮造成国内政局动荡,招致强敌入侵,造成惨重损失,但最终俄罗斯还是保持了独立和完整,并很快地恢复了过来。伊凡四世还是当时莫斯科最优秀的演说家,他酷爱读书,博览群书,尤其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他还擅长写作,对俄语有很高的造诣,是当时俄罗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和作家。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罗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最高的,十分重视俄罗斯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的推广就是一例子。
一个半世纪以后,另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俄罗斯帝国的首位皇帝彼得大帝同北方强敌瑞典签订和约,回到莫斯科。在凯旋庆典上,彼得一世看到伊凡四世的画像,就说伊凡四世是他的先人和榜样。又过了两个多世纪,根据斯大林修改并认可的剧本、著名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伊凡雷帝》于1944年上映。这部恢弘巨制分为上下两部,集中反映了伊凡雷帝如何在阴谋和冷酷中成长,如何同贵族们作斗争,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最后达到权力顶峰。影片刻画了伊凡雷帝伟大历史业绩的一面,但也突出了他的冷酷和内心孤独。这种历史题材的影片能够在当时战争尚未结束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斯大林的首肯并公映,毫无疑问,原因只有一个:斯大林和彼得大帝一样,把伊凡雷帝当做榜样,并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统治者,伊凡既有功也有过。但对于俄罗斯帝国来说,他的确是一个耀眼的太阳。
●雷帝之“雷”
伊凡四世因性情暴躁、残忍无度而被称为是“雷帝”,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非常之多。
三岁丧父,八岁半母亲又被人毒死的童年经历使得伊凡的性格异常孤僻,加上宫廷大贵族的要挟、欺负,使得伊凡四世从小对那些贵族老爷充满憎恶、仇恨,性格残酷。复仇的心理扭曲了这个有个高贵血统的少年,年幼的伊凡四世经常残酷地拿小动物发泄。他将小鸟的眼睛挖掉、拔掉它们的羽毛,看着它们痛苦地死去;或者把小猫、小狗从塔楼上扔下,从中寻觅乐趣。
1547年,伊凡17岁了,到了登位的年龄。克里姆林宫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一顶从东罗马帝国传下来的皇冠戴在了他的头上。然而,权力并没有就此属于年轻的伊凡,而是落在了大贵族格林斯基家族。为了掌握实权,伊凡四世的残忍性格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