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财富人生(上)
21971900000005

第5章 李嘉诚访谈(5)

学生:那么香港人应维持怎样的素质呢?

李嘉诚:人才最重要,不论是服务业,旅游业,还是贸易中心等等。人才包括移民及刚才提及香港需要的技术人才,这里的技术也不一定是高技术,只是要我们缺乏的,例如某种地方菜式的厨师,也要去吸纳。

当然要有一定的制度,正如当年移民潮时期加拿大的计分制,但我们的家庭团聚名额订出后便不应改变。相信特区政府已看到香港面对的竞争,幸好我们有昔日剩余的储备充足,一般人的储蓄也多,在短期内可作支持。

学生:潮州人多做小生意,依赖节俭、勤劳,与海派风格不一样。作为华人资本家领袖,如何对外竞争?

李嘉诚:几年前我去汕头大学开校董会,市领导安排在饭后会见大群记者,被问及“潮州人以你为荣,你是否以身为潮州人为荣呢?”这个问题不可犹豫作答,我在两秒内便回答道,我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在我心中,同事中有不同民族,会说潮州话也不会有特别好处。潮州人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潮州人战前多从事米铺、木材、煤炭、苦力、拉车等工作。但近几十年潮州家庭也注重第二代教育,但必须记着身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当然应该对家乡有贡献,但更要有远大理想,不只中国,甚至放眼世界。在事业上谁有贡献、有归属感,便可成为公司核心人物,自然形成大群亲信,不分国籍。

在我两个儿子加入公司前,我的机构内并未聘用亲属,我认为亲信也不等于亲人。但我并非不爱家乡,我花了不少心血在家乡,没有任何一个生意比汕头大学更占用我的时间,最初十年我每次到汕大均工作直至凌晨二、三点。

学生:成功领袖的模式应如何?你有何不足之处及成功必备的特点呢?

李嘉诚:我不算十分成功,我也有短处。人没有十全十美,要尽力去追求完善。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是“责已以严,待人以宽”,第一,要使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

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要走在前面的第一个。再大便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百多年的银行也一朝崩溃。

还有必须紧跟时代、超越时代,有创业家的精神。这对你们读MBA重要,工作亦然。要有创造性,勇于挑战,但也须集中在从事的行业,正如清代曾国藩的家书记载他的朋友说,去挖十口井,不如集中挖一个确定有水源的重要,熟悉本行差别很大。

一九六七年我做玩具工厂时,其中一种生产机器只可从欧洲一个国家用飞机引入,但我要赶生产,结果我把自己厂房内原有机器的一部分作出修改,二十四小时后使它生产量提升了一倍。但一倍并不足够,要继续增加,终于一部机器生产多四倍,既为客人解决问题,也可多赚金钱。

中国人在十五世纪时的技术也很出色,但无人去继续创造。封建政治中,排列“士、农、工、商”,把“商”放在最后,但事实上“商”很重要。我们要有创造性,我公司内很多MD经常产生新念头,只要有五成机会成功,又只利用不多的资源,我都会支持。

学生:下属最欣赏及最怕你的是什么地方?

李嘉诚:最怕我问figure,在他们开会时没有好好准备,说不出figure,又或是figure不对。有一次,一位在香港知名度颇高的同事跟他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一些figure,但我说不对,同事跟日本朋友商量后坚持没错,并说可以与我打赌。作为上司,与他们打赌金钱并不适合,终于以高尔夫球棍为赌注。后来经我解释错处后,翌日我便收到一套新的高尔夫球棍。但我最终没有接纳,因日本朋友始终是客人。

我的工作很重要,不喜欢马虎,但人不可能没有错,所以,如之前所讲“责已以严,待人以宽”,但有些错是自己蓄意去犯的,例如贪污、在公司谋私利,便绝不容许。学生:有什么好的书籍或方法可以增加领袖领导能力。

李嘉诚:希望大家多看书籍,中文、英文也好。有时我也看一些哲学书籍。一定要看一些对于你行业有帮助的书,即使是些枯燥无味的书也要看。当日我们去bid英国3G牌,分20MHz及35MHz,两者差很大,但价钱只贵百分之十。我们遂一直bid高波段,投得以后证明是正确的。因为3G的数码数据与voice不同,数据要多用波段,很多有关的知识便是靠多看枯燥无味但与行业有关的书才知道的。

传媒专访节录

2000年9月,李嘉诚接受了来自台湾媒体的专访,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都有投资的李嘉诚,对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发展发表了他独特的看法。以下便是专访摘要。

记者:过去三年,您力挽狂澜,带领长实、和黄集团走出金融风暴(旧经济)阴霾,进而蜕变为新经济时代的佼佼者,其间必定有许多深刻而宝贵的经验可以与世人分享,因此想先请您谈谈整个集团在金融风暴中浴火重生的历程。

李嘉诚:在九七年至九八年发生的金融风暴中,当时有些国家货币利率高,美元息低,于是不少企业拼命向外借贷,形成泡沫经济,外债太多,造成房地产、股票下跌,加上大规模的国际对冲基金、外汇炒卖集团借势投机,加深及加速经济崩溃和货币下跌。

从前香港长期实施高地价政策,令楼市高企,产生通货膨胀,外围的资金流入,股市畅旺,形成经济过热,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香港经济也受到很大冲击,地产及股市大跌,人心惶惶,国际对冲基金及大炒家多次利用股市冲击港元联系汇率及期指市场,以期获取暴利。当时曾有人多次向我们集团要求借取股票在市场抛售,借以增强股售压力,加速股市崩溃,以获攫利目的。当时如果我肯借出股票,随便可获得数以十亿港元计的利润,但我认为此举会对香港构成很大损害,故一口拒绝,这些钱我是绝对不会赚的。至于香港政府,确实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去稳定大市,我是支持政府的做法的。

记者:金融风暴对集团有否影响?

李嘉诚:我们集团四家上市公司在这次风暴中虽然受到少许波及,但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因我们早已作出多元化及国际化的发展,在全球二十四个国家均有投资及经营多项业务,集团也有各项传统的民生业务,例如能源及基建(电厂)、零售(超级市场)、通讯、货柜码头等,这些业务很多都较少受到经济好坏的影响,这些业务对集团盈利有强大的支持。经过金融风暴的短暂影响,我们集团的整体全球性业务发展更迅速,近年来均有理想的盈利增长。

记者:集团的基础业务发展在哪些方面?

李嘉诚:集团主要有三个重要的业务基础,第一∶是传统的重要业务,包括物业发展、酒店、货柜码头、零售及制造、基建项目(包括电厂、公路、桥梁)、建材(水泥)及能源(石油及天然气),也在国内投资发展药物及日用品,这些传统的基础业务范围遍布世界各地,足以支持集团面对外围环境的变化及冲击。

第二∶财政方面,集团有充裕的现金,在投资财务方面也取得理想成绩,估计如无意外,在一两年后,单是依靠这方面的收入已足以应付集团派息的现金需求。

第三∶星球大战(StarWar),在科技项目方面,我们的通讯及互联网的业务发展迅速,而在电子商贸(B2B、B2C)方面,部分项目也已取得理想的收入。在电讯业,集团3G发展方面尤其突出,我们是第一个亚洲企业在英国取得牌照,并在全球其他地方积极拓展。我们更有很多未公布的新科技项目,部分在申请注册当中,部分则即将投入生产阶段,例如StarWar一样,这方面的发展是多姿多采的。

在跨越廿一世纪的时候,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包括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实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金融风暴后,亚洲面临新旧经济的转型期,不管官方或民间部门,在筹划重建策略时都必须正视新经济的潮流,例如有些言论即认为以往偏重金融与地产的香港,可望因为新经济时代的出现,而由“科技沙漠”转型为“科技绿洲”,能否请您谈谈对新经济的看法?

李嘉诚:新经济的核心,可以说是知识经济,而其主要动力,则为科技。新经济的发展,可说是必然的全球趋势。发展新经济是要有基础及条件的,香港的经济体系向以服务业为主,本身的银行、金融、通讯、贸易系统达到国际水平,外汇自由兑换,集资能力高,税务、法律等均很完善,这些优越条件是可以作为发展科技事业的一些基础。

香港在一些科技发展条件上,还可大力加强,首先要全面招揽人才,除了本地人才外,我们可聘用海外专才,也应与国内密切联系,希望特区政府放宽政策,适当地引入内地高科技专才。长远来说,香港当然要培育更多专业科技人才,及建立科研基础。香港的企业也可加强与外国先进科技公司的合作,从中吸取他们现有的经验,应用于香港。在硬件方面,香港资金较充裕,可从全球购置最新、最先进的仪器,甚至可引入已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新科技。如此,香港既有国内庞大的市场作支持,又可输入国外的技术,拥有一定的优势。

其实香港的资讯科技发展不错,但与亚洲部分地区不同,香港没有相关的工业配合,例如台湾的晶片事业发展成功,全球的电脑装配多使用当地出产的晶片,所以香港应考虑发展这些相关的工业。

科技的范畴包罗万象,除了资讯外,还包括其他各方面,如生物科技、环保技术等等。科技的发展有不同的层次,由国防军备至日常的生活,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人可以参与,包括科学家、投资者,甚至普通人。作为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不可以只顾及即时的回报,要有分析能力去发掘有发展潜质的科技项目,具备国际视野,打破地域观念。

走向多元化及科技为本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大方向,在转型过程中,困难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支持政府的策略,发展自己有能力、有基础的事业,以配合时代步伐。要建立完善的科技基础需要长期及大量的投资,如果特区政府政策能够配合,及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相信香港是有一些有魄力、实力的企业家愿意协助建立香港科技发展的基础,推动香港转型为“科技绿洲的”。

记者:亚洲朝野该如何应对,才能成为新经济的赢家?

李嘉诚:“全球化”不是一个瞬息即逝的现象,是一个持久的方向,“全球化”是国与国间的资金、科技及资讯互相结合,是会与当地文化、地域、传统及民生会产生一定拉力。

要领导一家公司向正确的方向走已是很困难的,领导一个政府更困难,要在不同层次上面对全球的竞争,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工、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及贸易、法律、税制及市场情况等等,这是相当困难的工作。一个民族要孕育少数精英是容易的,但要普及提高整体质素,却极其困难,这工作是很艰巨的,在这急速变化的年代中,要有效率地与时间竞赛,因此,所有领导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所有繁荣社会都要在发展经济及承担本地责任之间,要寻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特质。除了要鼓励国民不断求知外,我们还要鼓励多思考、多创作,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

记者:在金融风暴之前,您即已展开资讯科技时代的布局,在网际网路、有线与无线通讯等各大领域涉及甚深,今年也逐渐开花结果,像华文入口网站Tom.com三月公开上市曾掀起抢购热潮;同时间,盈科数码动力以后起之秀,击退新加坡电讯,成功收购香港电讯,更是举世瞩目;而在最近欧洲电信市场的购并与第三代行动通讯(3G)竞标风潮中,和记电讯也扮演要角,让世人见识到您开拓数位版图的雄心。

能否请谈谈整个集团未来的发展策略?

李嘉诚:我们集团的整体发展策略一向是发展不忘稳健,稳健不忘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我们的主要策略是针对着各种变化而灵活应变。对于开拓新兴经济业务,集团的策略是在现有业务及新发展业务的范畴内,积极参与庞大增长潜力的资讯及新科技业务。借此,集团能从中汲取更多专业知识,应用到基础业务的运作上。虽然和黄向来敢于采纳新科技及创新概念,但也要视是否能协助业务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

记者:如何让新旧事业相辅相成,取得加售效果?

李嘉诚:协同效应∶集团建基于香港,以香港作为发展基地,又在中国、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经营不同业务。在新经济的趋势下,集团未有弃守传统根基事业,而是将传统及新的业务兼容并蓄,产生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令旧有事业更具效益及竞争力。举例来说,我们经营超级市场,旗下百佳占香港最大的市场占有率。百佳在数年前已引入网上购物,以迎合新一代顾客的需要。但每天仍有数以万计的顾客拖男带女的进入百佳超级市场一边闲逛,一边选购日用品。新经济的创意只是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客户基础,而不是取代一向的经济模式。

策略联盟∶在过去一年,和黄的个别业务多次透过与显赫有名的国际品牌合组策略性联盟(尤其是资讯业务及电子商贸方面),进一步增强本身的实力,取得更大优势。

记者:无庸置疑的,集团目前介入的新领域都极具未来性,但也因其资金密集的特性,使得经营风险提高,例如网路股自四月以来跌势颇深,投资人信心动摇,Tom.com股价难以幸免,最近还被迫裁员;盈动股价也大幅起落,多少冲击到公司的资金运用,您如何看待这些快速变化的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

李嘉诚:在新经济社会里,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股价不是惟一分析、反映新经济影响力的指标,发展的策略是否正确、聘用的人才是否合适才最重要。为了吸引人才,给予优厚聘用条件是必然策略,但因应新经济的外围环境快速变化,人才的流动及作出适当和灵活的整合可带来更大及更迅速的发展,高适应与灵活性可说是网络科技公司的特性。Tom.com上市认购价HK1.78,昨天(九月五日)收市价为HK5.8,在同类公司中是难得目前股价仍高于上市价两倍多,是一家有实质业务支持、良好的新科技网络公司。

记者:趋吉避凶的对策为何?

李嘉诚:资讯科技的世界就好像星球大战一样,瞬息万变,必须时刻应战,我们必须积极以现有的传统业务作基础,结合资讯科技,相辅相承,使业务发展得更好、更快,走在领先位置。

新科技业务本身不会制造泡沫,但企业要顺应环境的急促发展,有时需要透过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然而当公司上市后,若主理人走错了方向,没有实际业务的支持,只将股票胡乱炒高,在跟公司的实际价值距离太大时,问题便出现,变成了泡沫经济。因此从事科技发展的公司必须有实质业务及具备可实现的目标,赚到利润后要适当地扩展,才能取得投资者长期的信任,这对企业的前景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