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骨质疏松症的饮食营养预防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钙、磷、维生素D3、蛋白质。营养素与骨质疏松症两者之间通过骨量作为联合点,虽然营养素对骨量的影响<10%,但其作为可控因素,通过合理营养可使机体得到最大峰值骨量。峰值骨量对骨密度的影响大于骨丢失的速度。
1钙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证体内所需钙的摄入:①避免高钠、高蛋白饮食。高钠饮食钠重吸收增加,尿钙排出增加,一般膳食需氯化钠6克/日。②从胎儿、婴儿开始重视钙的摄入。胎儿、婴儿期要保证足够钙摄入,以获得最佳峰值骨量。孕妇、乳母钙摄入1000~1500毫克/日,利于胎儿、婴儿发育。⑧选择含钙量高的食物。包括芝麻酱、虾皮、海米、海带、银耳、牛奶、豆制品和奶酪等。100毫升牛奶含120毫克左右的钙,如为乳糖不耐受者,可供给豆奶,睡前饮一杯牛奶或酸奶,可减少夜间的骨吸收。④合理的平衡膳食及科学烹调法,可提高钙利用率。多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可促进钙吸收。鱼肝油、沙丁鱼罐头、蛋黄、鲮鱼、鲢鱼、鸡肝含维生素D较多。维生素A参与骨有机质胶原和粘多糖的合成,有利于骨骼钙化;动物肝脏,蛋黄,鱼肝油,红、黄、绿叶蔬菜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可在肝脏转变为维生素A。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足够适量的运动,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每日在柔和阳光下散步40分钟就可保证机体所需的维生素D。避免过度吸烟,避免过度饮用酒类、咖啡、可口可乐等。
2磷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人体内4/5的磷储存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1/5以有机磷的形式储存于软组织和体液中。血浆和细胞外液中磷的浓度是骨矿物质形成和吸收的重要因素。磷缺乏,可影响骨矿沉积,从而导致骨丢失。但人类膳食中不存在磷供给不足的问题(仅在长期服用不吸收的抗酸制剂,如氧化铝凝胶时才会引起肠道磷吸收的减少)。因此,我国营养素的日推荐量没有规定磷的供给量,实际上膳食中供给的磷往往超标。
高磷摄入虽然能减少尿钙排出,但Calvo等于1990年在人体试验中发现(钙400毫克/日,磷1700毫克/日),高磷低钙可使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持续升高。Meta等对28名24~38岁妇女桡骨中远端骨无机盐密度(BVD)及骨无机盐含量(BMC)测试表明,桡骨无机盐含量与磷摄入呈显著负相关。此外,磷对1-α羟化酶的抑制,可导致血液中活性维生素的降低。
磷酸类软饮料(如可乐)中添加的磷和咖啡因,可能影响骨质。Wyshak等于1994年调查表明,女性骨折的发生率与可乐类饮料的饮用量呈正相关,与钙摄入呈负相关。
过去,营养学家很强调钙磷比值在1:1~1:2,这主要是根据骨骼中钙磷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比是16:1。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钙磷比值(008~24):1,对成人钙吸收和钙平衡没有影响,但鉴于高磷低钙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钙调节激素的紊乱,可能影响最佳峰值骨量的获得和加速骨丢失,故仍应增加钙摄入,限制高磷摄入,保持适量的钙磷比例,尤其是改善嗜饮磷含量高的碳酸饮料的习惯,对预防骨质疏松是有益的。
3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的预防维生素D对骨代谢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一方面维生素D通过促进肠道钙吸收来促进新骨钙化;另一方面,在甲状旁腺素协同作用下通过启动破骨细胞——酶链使骨吸收作用加强,促进钙盐由骨中游离出来,从而保持骨盐代谢的平衡。但是,上述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通过增加日照或行日光浴,可促进入体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由于肾功能的减退,血中1,25-(OH)2D3浓度较年轻人降低40%左右。所以,老年人适量补充维生素D3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
4蛋白质对骨质疏松的预防蛋白质缺乏时骨胶原和骨矿含量减少,骨强度降低。Bonjour等发现,低蛋白引起骨量减少可能与肝脏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产生不足有关。Orwoll观察到人血清白蛋白随年龄增大而降低。他认为,蛋白代谢的改变与老年人骨量减少有关。蛋白质缺乏到何种程度才会影响到骨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蛋白质摄入使尿钙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负钙平衡,且不能被增加钙摄入而纠正。Kerstetter等1995年总结了19项研究发现,低蛋白(25~74克/日)和钙摄入500~1400毫克/日能保持钙平衡;蛋白质摄入>75克/日,即使钙摄入达600~1400毫克/日,钙仍为负平衡。当蛋白质摄入>175克/时,尿钙排泄与其成直线相关。这可能与Wachaman和Brtnsten-(1968年)提出的酸性成分假说有关。即高蛋白膳食可能缓慢地增加固定酸的产生,为缓冲固定酸,会产生骨溶解,由此引起骨质疏松性骨量丢失。此外,膳食中含硫氨基酸代谢所产生的硫酸根离子与钙结合,可使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Abelow1992年报道,16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独立研究机构对50~85岁妇女累积的髋骨骨折发生率与动物蛋白摄入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正相关。
上述结果提示,高蛋白摄入很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从预防的角度看,避免蛋白摄入过量是明智的。
5其他营养素对骨质疏松的预防
(1)维生素K:植物中维生素K称叶绿醌,即维生素K1;细菌中的维生素K称甲萘醌,即维生素K2,动物组织中两者均有。骨的有机质中20%为骨钙素。骨钙素是由48~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低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的蛋白质,其分子中3个谷氨酸残基在羧化酶(维生素K是其辅酶)的作用下,羧化为γ-羧化谷氨酸,可与羧磷灰石中的钙离子结合。如缺乏维生素K或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钠时,影响谷氨酸残基羧化,因而与钙结合力降低,影响骨骼的正常矿化。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中骨钙素水平增高,这是缘于部分谷氨酸残基未羧化,与钙结合力降低,不能沉积在骨组织中之故。给与维生素K后,增加骨钙素合成与分泌,可改善这一状态,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减少骨丢失。
深绿色蔬菜是维生素K的主要食物来源,如菠菜、萝卜缨等。维生素K的吸收依赖于胆盐,当患有肝、胆疾病伴脂肪吸收不良时,口服维生素K效果不良。每日给维生素K1~2毫克,连用2~4周,可使钙、磷由负平衡转向正平衡。美国《食物与营养百科全书》日推荐量中根据维持正常凝血时间,推荐成年男女每日维生素K供给量为80微克和65微克,但尚不足以维持骨骼健康。其合理剂量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也要防止维生素K的毒性反应,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脾肿大和肝肾功能损害等。
(2)钠、钾:高钠饮食可使尿钠增加,肾小球对钙滤过率增加并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结果血钙降低,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骨吸收增强,导致骨密度降低。一般每日食盐量6克为宜。钾的作用与钠相反。
(3)铜、锰、锌:铜是骨质中赖氨酰氧化酶的辅酶,锰是骨基质中硫酸软骨素合成过程中糖基转移酶的辅酶。锰、铜元素缺乏,可使骨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影响骨盐沉积,致骨形成作用减弱,导致骨质疏松。锌是体内许多酶的辅酶。锌缺乏,不但影响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还可使其数量减少,活性降低,而且锌是碱性磷酸酶和碳酸酐酶的辅助因子,当这两种酶活性降低时,影响骨盐沉积。此外,锌缺乏还使骨质中氨基多糖代谢障碍,进一步使骨矿化受阻,其结果为骨质疏松。适量补充铜、锰、锌对预防骨质疏松大有裨益。
(4)氟:氟通过激活环腺苷酸(cAMP)活性,提高细胞内环腺苷酸水平,增加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稳定骨矿系统,降低骨矿溶解度,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细胞增值。氟缺乏时,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磷灰石溶解性增强,导致骨质疏松。氟过量时使骨组织中磷灰石结晶结构破坏,力学性能降低,并产生异位钙化。氟化钠治疗骨质疏松症30余年历史表明,血氟水平在95~195微克/毫升范围内对骨质量是有益的。
(5)镉、铝、铅:这些有毒重金属通过影响成骨细胞活性、酶的活力、钙吸收及骨矿化等多种方式导致骨质疏松。保护环境,防止食物污染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又一重要途径。
(四)骨质疏松症的运动预防保健
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骨量随着成长逐年增加大约到30岁达到高峰,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慢慢减少,特别是女性到绝经后急速地降低,尤其是卧床的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从10~20岁时就要考虑如何提高骨量的峰值,到40岁左右就要采取降低骨减少率的有效措施。
骨量减少每年以03%~059《的速度进行着,老年人骨量减少每年为1%,闭经后每年为2%~3%。大量试验证明,运动负荷的增加,不仅可以减缓骨量的丢失,而且可以明显地提高骨盐含量。
早在1977年,Jones等对网球运动员的利手与非利手骨盐浓度分别进行测量。男性利手高于非利手349%,女性利手比非利手高284%。Granheh等在1986年做了举重运动员与同龄男性腰椎骨盐浓度的比较,运动员腰椎骨盐浓度大约高出36%,且举重量与骨盐浓度呈正相关。
1990年,日本林泰史等对门球选手的桡骨骨盐浓度进行测试,结果比同年龄人高20%~30%。
另外,wickham在1989年对65岁以上高龄者1688人进行了15年观察。结论表明,骨质疏松使股骨颈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与其说是钙的摄入不足,还不如说是日常活动量的低下更为确切。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项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
1仰卧位运动仰卧位运动每日做2回,每回完成动作5~10次,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节:患者取仰卧位,上肢上举,置于头部两侧,尽力将上肢向上,下肢向下做伸展动作,同时腹部回收,背肌用力伸展。
第二节:双下肢屈曲,背肌伸展,一侧上肢摆动至躯干,呈垂直的位置,然后向床面方向用力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