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21996400000032

第32章 外王——以爱服人(3)

79在现实生活中,善行者不一定都善言,“不言”有多种多样的情况。一曰“不须言”,人之于世是否有益看的是实际结果,不在“语录陈言万万”,实至名归,大道使然。故谋正道行大事者忌作“雷声大雨点小”之事,羞为“口惠而实不至”之举,避免言多之失。这是古往今来很多成功者的理智抉择。二曰“不善言”,如因口拙、口吃、木讷、不苟言谈者。汉将军李广“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便是一例。三曰“不得言”,在“关系学”、“裙带风”盛行的情况下,耿介之言往往不达上听,说也不灵,不如一默,于是发生了诸如“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悲剧。司马迁笔下的李广骁勇坚毅,身先士卒,爱兵如子,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军功卓著,但他不象卫青、霍去病属于皇亲国戚,故屡遭误解排斥,最后竟被迫自杀。四曰“不敢言”,在邪恶当道、万马齐喑时,真理和正义被扼杀,以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割断喉管不让讲真话,这在历史上亦不少见,其结果多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80桃李不言,但一遇春风便姹紫嫣红,蔚为壮观。人也一样,著功德于世,总会为人们所知。历史牢牢地记住了大禹治水,李冰父子造都江堰,爱迪生发明电,瓦特发明蒸气机,雷锋做了一辈子好事……

81人长了一张嘴,一为食、二为言,“不言”总是迫于外界压力而采取的不得已行为。不言是痛苦的,然而智慧大师告诉我们,把“不言”拿过来为我所用,却是“成蹊”的不二法门。不言,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境界。“不言”,激发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于未竟之事业。“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列举的这些中国古代圣贤在“不言”中愤然成就大业的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遇到做好事反而背恶名、被人误解甚至被错整错抓也要百折不回地沿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奋斗下去,如木参天,如水溢岸,人们对杰出贡献者终究不会视而不见,实至名不归比名不副实要好得多。

82“不言”,有利于冷静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处在“不言”境况中的人,往往会把眼睛朝下看。当他看到别人受到更大委屈、忍受更大痛苦或看到整个民族都在受苦受难时,他个人的痛苦就会得到化解,融入其中转而为解除同类的共同痛苦而不懈奋斗。刘少奇落难,异常冷静地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邓小平三起三落,国际友人问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回答了两个字:忍耐。忍耐也要有术,特别是当你没有不言的权利时。“不许你乱说乱动!”——尚可装老实;“你是什么态度?说!”——没有了不说话的权利,只好说谎。邓小平曾再三白纸黑字“永不翻案”,非如此何以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邓氏的改革开放宏图伟略便是在不言的忍耐且忍耐有术中形成的,出山后将其付诸实践,不久便演绎出匡国运挽民心的中兴大业。

83“不言”,激发人战胜自己、超越自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胜者然后才可胜人。举凡人们的失误,或因勇于进取而疏于防守,或因遐想臆断而失察于形势;或因骄躁而得罪了朋友,或因轻信而错用了小人;或失之于浅浮基础不固,或失之于轻诺驭下不严,等等。找到了造成失败的主观原因痛加改进方可言今后之成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春秋时期楚庄公“三年不鸣”和越王勾践的“十年教训”都是从自我反省、自我忏悔做起,由此找到自强之路。失败后的“不言”包含着“不向人言,只对己言”的深刻内涵。在逆难中潜心求学,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等于为自己“充电”,日后一有机会便可释放出过去不曾具备的新能量。

84“不言”,激发人摆脱桎梏自己的精神枷锁。“不言”不等于“不想”。相反,“不言”意味着用脑袋想问题而不是用嘴巴想问题。桃李欲言者何?艳丽芬芳而已。人之欲言者何?是非得失而已。桃李不言清芬自在,人类亦然。古人早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觉悟。人类的每一个“我”相对于“人”这个总体来说,实在如生物体中每时每刻新陈代谢的一个细胞那样微不足道,毫无多言之必要。谁是谁非谁得谁失,正如花开花落一样自然发生、自然了结,根本不需要为其劳神费力。佛语云:身是苦本,我为罪孽。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故佛家以幽默态度劝世人:“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唾老拙,留它自干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从“我”的偏执中超脱出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包容是非得失、善恶贤愚的“不言”。再用这个“不言”获得的时间、精力去做更重要、更实际、更符合人类理性的事情,不啻是找到了从自设或人造樊牢中解脱出来的方便之门。

85“不言”,激发人抓住“成蹊”的机遇。桃李开花结果,一年一度,其生命周期总是有限的,而且受气温、土壤、水、肥等多种条件制约。人生价值的实现亦同此理。韶华易逝,流年不再。在许多情况下人生价值的实现又必须与社会承认同步才能完成,没有后者前者也不能成立。如同“凤止高梧,虫吟小榭”,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生存发展空间。

86在中外历史上被迫从政治舞台上挤下来进入退隐状态的创造性人物,他们在多年卧薪尝胆之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有的在政治上以崭新面貌再度崛起;有的则狡兔三窟,转移创造领域,成了宗教创始人、政治哲学家、诗人或别的大人物,对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意大利著名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公元1469-1527)29岁时担任了当地政治秘书要职,因反对法国征服意大利被解除职务并被投入监狱,受了酷刑,在答应永久务农后出狱,他白天干活,晚上“走进古代人物的古代宅第里去”,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写出了不朽名著《君王论》等,这些著作被当作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经典而享誉至今。曹雪芹家道败落,赊酒食粥、绳床瓦灶而著《红楼梦》,如今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稳占一席之地。

87中华民族历来有感恩报德的优良传统。为不言地做了好事、善事的人正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繁荣,故总会有好事者为之。全世界的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便是对始祖炎帝、黄帝的共同永久纪念。我看过方军写的一本采访侵华日本官兵的书,中间提到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马占山在“九·一八事变”后曾任黑龙江省代理政府主席。他领导的部队同杨靖宇的抗联一样,在天寒地冻的北国神出鬼没地抗击日寇,曾使敌人闻风丧胆。由于直到抗战胜利敌人还没有抓到他,被日本关东军骂为“狡猾之极的土匪”。至今在日本的国立图书馆还陈列着日本人撰写的《马占山传》。马占山生前曾告诫子女:“做普通人,做老实人”;告诫部下“凡为官当吏,不过一时职业之选择;民族之保存,始为骨头之归宿!”马占山不愧为20世纪的一位“飞将军”。正如方军书中所言,“过去我们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几乎都是共产党人。出国后,从原侵华日军嘴里才得知有个土匪马占山,让他们铭心刻骨地胆战心惊了整整50年!什么土匪马占山,分明是爱国英雄马占山!

88“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的民族历来鄙视做那种享用着火的温暖和功用却骂为人间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是贼,享受着男欢女爱和繁衍生息的幸福却骂伊甸园的亚当夏娃是流氓的自私卑劣行径,对秦桧、康生这类专事谀陷的奸佞小人总是报之以唾弃,对那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嘴巴一抹等于没呷”的负恩行为更是嗤之以鼻。中华民族应当永远保持“礼义之邦”的好传统,不忘记任何一位为她和她的人民争得过荣誉的人,无论他现在是活着还是已故去;无论他现在身居何方,过得好还是处境艰难;无论他是青松不老还是昙花一现,是大红大紫、星光灿烂还是有过有错、殒落无闻,我们都应当象太史公那样敢为做了好事的人讲话,为他们正名。特别对那些默默耕耘、埋头实干,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不言”奉献者,更应当让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89最后,我们提醒大家,为人处世有四忌:

一忌“比”。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有自己独立的内部世界。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人。不与人比,我行我素,是谓大强。不比才能自信自强,才能独创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比”的下文是赶超。赶超的结果往往欲速不达,事与愿违。哥哥做某一件事成功了,希望弟弟妹妹向自己学习,走自己的成功之路,结果把他们一个个引向失败的渊薮。苏联与美国比军备,比得国衰民怨,招致解体。中国的大跃进超英赶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结果反而倒退二十年。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如果把“比”的意义理解为“借鉴”“参照”,把比的对象作为“认自己的祖宗,走自己的道路”的学习研究资料,那是可以的,但那只是自我鞭策、自我激励的“参考消息”,与攀比赶超是两回事了。

二忌“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争”却是人类共犯的错误,是一个只有吃了亏才知道错了的错误,是一个知道错了还不容易改正的错误。但你只要真正觉悟了百分之一,改正了百分之一就可以转败为胜,化险为夷;如果透悟、全改,则一切有碍于目标的东西均可化解消除,你便可以卸下包袱而直取目标,如探囊取物,如入无人之境。“大德不与人争,大才不与人斗。”此之谓也。世人好争,争的目的是要说明“我比你强”“我比你聪明”“我比你正确”。而谁弱谁强、谁贤谁愚、谁对谁错,对于人类整体来讲,并没有意义。即使对于个体,也意义不大。世上只有成败福祸而没有是非对错。“情人眼里出西施”,商人眼里出客户、朋友和伙计。商人没有敌人,故不须以争斗为能事。因语言和口角之争而远客疏友甚至树敌致祸是最不合算的。争真强不争口强,得实惠不得口惠,祸从口出,败由口生,乃是经营者须随时提醒自己的金玉良言。

三忌“俗”。拿别人的弱点来比自己的优点,拿别人的短处来比自己的长处,且攀缘附贵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用外在的光环来掩饰内在的不足,这就是“俗”。人活在世上,天经地义就是你自己,实实在在,不妄不假,素面朝天,自成人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与“俗”相对的“雅”。“俗极为雅,雅极还俗”。这两句话,前一句适应于身处非主流社会的人,后一句适应于身处主流社会的人。人既处俗世,便不能离俗。但身可俗,心不可俗。心一俗,便连自己也瞧不起了。顾影自怜,不见真我,岂不悲乎?

四忌“浊”。人性本善,人心本正,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千万不要以为世道人心都变了,良心的大大的坏了,自己应当更坏才能适应这个社会,那样的心态便称为“浊”了。唐代宰相娄师德劝自己的弟弟,即使别人朝他脸上吐唾沫,也要“唾面自干”。并不是让他甘于守浊,而是要外浊内不浊,保持一种自恃的宁静和内在的尊严。

90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不怨不尤”就是不抱怨和指责别人。与之相类的还有一句话是曾国藩经常引用的,那就是《诗经》中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善好之意)?”不忮:不嫉妒别人;不求: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回过头来看,必是身家平安,心境平静,如朗月之当空,自在清凉,静影沉壁。“勿忘勿助”句出自《孟子》“心勿妄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谓心不可太大,不要学宋人“拔苗助长”,应顺其自然,这样反而能成就自己,正象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必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

诚然,人在宇宙间是微不足道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在这个星球上,人有权利看重自己,看重造物主对这一大类之恩赐。“感恩节”向我们所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简朴的真理。既如此,我们便当在生命存在之时,好好地活着,成就每一个自我,以此成就整个人类。

91成就自我的前提是认识自我。“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自生到死,向善始终是其本质。善,现代人称爱心。向善之心不泯,则良知在,思无邪;真情在,不虚伪;美德在,心坦荡。己欲善亦欲助人善,爱自己,爱同类,乃使人类之生存发展得以延绵。按照逻辑推理,人类愈发展,其向善之欲应欲强,找回自我之能量愈大。但现实并非如此。人类在认识自我中出现了走失真性和迷惘。

92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可以相互关爱,共同享用。而在物质丰富以后,人格反被物质化、金钱化。大凡一项事业创始之初,创始人皆具向善之心亦有与人共享之望,这是环境使然。但有少数人一旦成功,起初追求的目标往往被异化,转向金钱孔里,风月场上,权势圈中。贪欲横流之日,即是人性丧失之时。人们开始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到“爱屋及乌”,爱金钱爱到不爱亲朋,不爱同类而奢望天上的月亮、地上的飞鸟、河中的游鱼、空中的氧气全归己有,导致为“窝里斗”和“一篓子螃蟹我钳着你你钳着我”。有位身家百亿的巨富出产的产品全部控制为负工差出售,让每个用户都无偿赞助他。他的公司职员过中秋也只能得到四分之一个月饼的赏赐。结果这位巨富突然失踪后,不仅无人为他担忧,反被当作笑柄传闻。

93权力是抑恶扬善的工具。有些人却以为得了权力便有了权威。殊不知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服从是以服务为前提;而服务,无非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和人性的包容。权力迷信者以为有权就有了一切,于是逞强施威,从过去靠本事、靠自己劳动、靠工作业绩取信演变为靠欺负弱者,欺负只会干事、不会拍马屁的老实人过日子,甚至伤人之志,强人所难,夺人所爱,走向人性的反面。在听到反面意见时,立即施以党同伐异,恨不得增加关人、杀人的经营权,做个痛快。向善之心堕落为玩弄一切的虚伪支配一切的权欲膨胀。他们变得象《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主角一样自我感觉贵不可言,实际是无人敢冒犯无人敢欣赏。这已经丧尽了人性人格,虽然其地位显赫一时,但他们的自我却已葬送无疑。

94激浊才能扬清。风清月白,水清石漾,天清虹飞,气清神爽。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于谦、王冕有留得清气在人间之鸣。古之仁人达士,直至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无不是以清为尚而以浊为不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保持着这样一种常态。现在的读书人已满天下皆是,怎么能失去这种常态?为人处世,若无激浊扬清之着意,总难免一举动便流于下而不自知,久而久之,浊气熏天,习以为常。那是失常、失态啊!失常、失态,丢了自己不算,还丢了祖宗,华夏之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