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内外双修,双向立志,这是从我们的老祖宗孔老夫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双重价值标准而来的。一个人有两个世界,内部世界是自己的身心;身心以外则为外部世界。如果把两个世界比喻为一棵大树,那这棵树的根可以深入九地之下,枝叶可以高入九天之上,横枝可以拓宽到八荒之外,真是“好大一棵树”啊!而一个人立志之高低,全在对自己内部世界的发现和发掘,即全在“立根”之深浅。根愈深则树愈大。心体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视野有多宽,活动舞台就有多广;理想有多远,事功前途就有多远。故立志为高官,必先立志为忠孝;立志为巨富,必先立志为善良。用功于内,必收获于外,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专事于外者,其内必虚浮草莽。那种全不向心内打算而只想大富大贵的人,是不配称“立志”而只能叫“利痴”的。
7立志包括了身心(内圣)、家庭(父母)、社会(民胞物与)、国家(外王)内外兼顾,双向齐鸣的内涵。内修精金美玉之人品,外成掀天揭地之事功,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愧于亲友同胞,无愧于国家社会,无愧于全人类,是谓“天地完人”。立志从哪里立起?从“没有”立起。自己没有,家庭没有,社会没有,国家没有的,都可以成为自立目标。《女娲补天》的古代神话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最简单的真理:需要便是动力之源。缺什么就应补什么,天缺了,就补天。
8“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固然不错,但“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则过于偏激了。佛经说:“生天不离地狱”。意思是说想要上天堂的就要准备下地狱,上天堂与下地狱的概率是一样的。梵语“兜率”意为“知足”,是面对变化无常、因果迥异的世路而应持的平衡心态。如果你面临着外部情况不明、难于判断终极结果、所定目标或计划有可能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的结局,倒不如将胃口放小一点,让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多留一些余地,而把功夫下到加固已有基础、充分用好已获机遇上,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事尽其善。这样带来的结果可能是福多于祸,反之则只会祸多于福了。
9人的生命本没有意义,生命个体自我输入了理想的信息之后,便有了取舍得失、爱恨情愁、阴差阳错、跌宕起伏等程序性变化。一句话,正是理想给生命过程带来了创意,带来了活力,使生命有了意义。理想象生命的盐,不甚稀奇,但每日必需。它的功能作用是使疲软无力的机体变得精神倍增,生龙活虎。
10管住自己最难,而理想是不断给自我约束提供动力的能源中心。
11现在时兴“组合”。组合实质上是几个人共同理想的载体。实现理想单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需要借他人的强项补自己的弱项,这便是组合的由来。
12理想,你常常会觉得它象夜幕上的星光闪烁,看起来好近好近,追起来好远好远。“理想”与“成功”不一定成正比,却与“付出和牺牲”成正比,理想越高,付出越多,牺牲越大。如果你决意不放弃理想,你就要无怨无悔地承受付出和牺牲。
13理想象一位痴情汉,现实象一尊冷美人。痴情汉只有在适应了冷美人、博得其芳心时,才会产生喜剧性的结果,否则多为悲剧。
14正题:理想主义者;反题:现实主义者;合题: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合题最完善,只是有点难。
15实现理想的过程曲折而又漫长,需要一种经得起折腾的精神。折腾不可避免,应对折腾的办法是继续折腾。盲动不如不动,但不动又不如主动。一个主动争取成功的人会比坐等失败的人身心状态好得多。这样来看主动进击,其意义就已不限于结果了。
16构建理想,应是用自己的脑袋来想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用别人的脑袋去想别人的事情。发点力一错,就一脚踏空。
17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诚治国立业修身齐家之至理名言也。
18忧患带来压力,压力使人奋进。按照力学原理,物体在高压下可以产生反作用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深藏地底的熔岩在地表与地心的挤压下会冲破地壳出现火山爆发的壮观。高能物理证明:微小的原子核在超强度的聚合力下产生裂变,其排斥力转化为冲击波,可以摧毁一切障碍物。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一种具有惰性又具有巨大潜能的高级动物,忧患与安乐既是与人相随的条件,又是与其行为相关的两种作用力。忧患使人产生压力,压力可以转换为动力,带来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释放。而安乐则容易使人的惰性得以放大,人性之堕落、生命之悲剧多由此滋生。
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是历史悲喜剧的经验总结。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便因忧患而来,奢侈则因安乐而生。蒲松龄的妙对:“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兵难击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是对楚霸王项羽、越王勾践从忧患中激奋斗志获得大成功;秦二世、吴王夫差因沉于安乐骄奢淫逸招致大失败的痛切点评。
20懂得忧患生、安乐死的道理固然重要,而懂得“什么是忧患”、“危机在哪里”则更为重要。知道忧患在哪里可以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而不知道忧患在哪里,会昏以为昭,错以为对,失以为得,败以为胜,甚至崩溃、灭亡在即还不自知。火烧圆明园的悲剧,北洋水师的惨败都说明:没有经济实力就谈不上国格、人格,就要挨打,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在鸦片战争的遗址虎门炮台,陈列着一尊当时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大炮,炮弹至今还卡在炮筒内,令人啼笑皆非。傲慢的德国军火商藐视没有民族工业的大清帝国,将废品高价卖给清廷,而“天朝”的满朝文武就真的拿他们没办法。
21如何应对忧患、危机便成了关键。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身处患难之中的人如何应对忧患;一种是身处安乐之中的人如何应对忧患。前一种情况有“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置之死地而后生”、“围魏救赵”等方略可以应对。许多古代兵书战例皆可借鉴,本文不赘。后一种情况是我们现代人面临的大环境,如何应对?
22一要居安思危,自加压力。物理上的压力可以通过制造空压、水压、油压等设备“加上去”。人也一样,没有压力可以诉诸危机、制造心理压力。不断地发现问题、指出弊端,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举措,便是一种“忧患——压力——动力”动作程式。
23二要眼睛向内,积蓄实力。自强者强于人,自胜者胜于人。任何一项事业当其初露成功端倪时,参加者骄满懈怠情绪、各自打小算盘的离心倾向和内耗苗头便会同时发生。作为事业的决策者、组织者必须头脑清醒、反应敏锐,坚持“眼睛向内”的原则,不断排除干扰,克服紊乱,使创业本色永不衰退。孔子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事业之本,人也,人之本在众心,众心之本在主心。“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如周书所云“若临深渊,若履薄冰”。鉴古察今,凡成大功者莫不以大势为慎。《吕氏春秋·骄恣》篇指出:“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这里讲的“礼士”现代社会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服膺真理;“得众”是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善于博采众长;“完备”是要谨慎周全,不要轻敌大意,轻率决策。把握这三点“大经”方能在事业发展的顺境里始终维持内安、内和、内亲、内融、内洽、内聚、内正等良性内部环境,防止并克服内懈、内骄、内斗、内乱、内扰、内散、内间、内讼、内讧等不良现象,使自身的实力得以积蓄、增强,将危机克服在萌芽状态。
24三要扬长避短,必攻不守。这一条是对外的方略。凡从忧患中崛起的成功者,必是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有为者,自身之优势及长处也。不为者,自身之劣势及短处也。老子《道德经》在论述水的至弱至强特性时指出:“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天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水往低处流,就是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淮南子》说水“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燃;淖弱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区芒之上;迂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禀援万物而无所前后。”把“水”善于发挥利人利天下的优势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妙笔。从忧患意识中开辟出来的事业也必须遵循此理。中国古代兵法有“必攻不守”的谋略,其要旨是善于攻击对手的弱项,“不守”是守不住的地方。看准对手守不住的地方,便找到了对手之“不足”及我方之“有余”,犹如水找到了低谷洼地,我们就能“淖弱流遁”,从四面八方集结过来,汇成“迂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的洪流——这就是扬长避短的蓄势、养势和运势了。
25四要嫁接转换,善于再造。这是一种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方略。既是对手,就必有可取可学可师之处。愈是强劲对手,愈有可取可学可师之处。忧患意识或忧患效应都是一种“强而弱”的“弱者思维”——负数思维方法。只有把自己看弱才可能象海绵吸水一样向一切人学习长处、增长智慧,把自己做强,而向对手学习是战胜对手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荀子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意即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青取之于蓝才能青于蓝,冰以水为之才能寒于水。荀子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向对手学习而后战胜对手具有普遍意义。嫁接、转换,讲的就是亲近和深入你的对手,汲取和消化他们的长处,优势。“再造”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以新的概念,新的内涵,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26五要防微杜渐,制度约束。这一条讲的是“忧患——活力”机制的长效性和忧患效应的持续性。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为了使全体员工始终处在经济压力之下求发展,设置了一整套制度,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他们教育下一代的制度。洛克菲勒家族的孩子七八岁开始才由大人每周给三角钱津贴,而且要求自己记帐,每一分钱都注明用途和时间。周未检查帐实相符即给五分钱奖金。孩子除读书外,从小要学习下厨、缝补、稍大要学习自己种瓜菜、养兔子到市场上出售。家庭杂务按劳付酬,拍死苍蝇每一百只一角钱,捉住老鼠每只五分钱,背柴禾下地、锄地拔草都能挣到钱……这套“忧患——活力”机制保证了家族后继有人。
1968年纳尔逊·洛克菲勒正在竞选总统时,坐在飞机上碰巧裤子后逢裂开,这位正在争取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的大富翁,不慌不忙地从旅行针线包取出针线自己将裤子缝好,一时被传为佳话。在中国,我们的制度有太多的迁就安乐心态的弊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惯性?如何使不靠关系靠实力谋生存、谋发展蔚为风气?如何使“民族自尊、企业自强”建立在“个人自立”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其中从日常小事开始,从个人行为规范开始,从孩子的教养开始,在制度上下功夫,恐怕是长久之道。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永远不骄不奢不息不止,因此它可以永恒。人亦如此,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全在自己而不由什么外部势力决定。“忧患——活力”效应实质上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换一句话说就是:给自己加压力吧!不要怕自己经不起任何考验!与忧患作伴你会得到成功的快乐,与安乐相依你可能会得到灾难性的后果。
28担子挑在自己肩上,如果心里真想卸下来,自然便可以卸下来;如果一定要找个好歇气的地方,再卸,则象办婚嫁喜事一样,婚礼结束了,后面的事儿还有一大串。和尚道士虽然很超脱,但麻烦的俗事同样不少。前人说过:如今我想停歇就停歇,如果要等完美了再停歇,那是永无完美之日的。天下事就是这样了犹未了,何不不了了之?这真是卓见啊!
29人的一生,争担道参与事功,承担责任,忙了大半辈子。到了晚景流年,总得有把攫得的一切都有卸下的一天。“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担风月,担到时也要息肩。”(《菜根谭》)把一切都卸下来,职位、权力、财产、名誉、手中的资源……什么都不要。
30在人类的长河中,只有两种人是在精神正常状态下可以什么都不要的。一种是什么都不要,只要天下。不要小的,要最大的,实质上是什么都要。还有一种人是真的什么都不要,他只要成熟。这是那种苦行僧式的修道者或大彻大悟的达士。
31然而,到了垂暮之年,自然规律会迫使所有人什么都不要,只要清净快乐,健康长寿。这却是抗拒不了,也超越不了的游戏规则。爱默生在63岁那年写了一首《结束》的诗:“该老了,该收起帆蓬了;——限界之神让海有了岸,无法通融地向我逼来,说:‘适可而止’!别再抽绽你野心的枝杈和根须。诗心远离:不必再创造了,把你的活动天地限制在寓所范吧。”
32爱默生是那种早早地懂得“该收起帆蓬了”,把一切都轻轻卸下的大智者。他在写这首诗后还活了16年,在这16年里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成熟思想。
33卸下了外部世界的一切重负,你就可以轻松自在地在成熟大道上信步闲游了。俄罗斯人说:“最光荣伟大的职务,是在世界上做一个真正的人。”
34英国人说,长寿有十略:一贯知足,二目远大,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纵,七分忍让,八方交往,九忌烟酒,十分坦荡。卸下了外部世界的重负,把手中的资源交给最能爱惜和使用资源的人,你就可以全面地实施长寿方略了。
35“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花,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是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菜根谭》)
36人间便是天堂。背着包袱,如牛负重,天堂在你面前如同地狱。卸下包袱,如获重释,地狱又回复为天堂。不了了之,只在方寸一念!
37仁者寿,是因为仁者“上达”。孔子曰:“上达达于仁义、下达达于财利”。上达,指精神世界的追求;下达,指物质世界的追求。二者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义”与“利”的关系。
38仁者爱人当然包括爱自己,而“上达”是爱自己的最重要的内容。“上达”,现代社会叫作乐观向上。其中的“上”字包含着“取法乎上”的内涵。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认为人们必然会随着自己在社会中位置的变化由低向高产生不同层次的追求。他指出了人们需求递次向上的普遍规则。但作为一个仁者,却会打破这个规则,跨越阶段,把超越自己目前状态的理想、信念作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