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22088900000071

第71章 寿诞中的拜寿择吉

“祈寿”本是一种具有原始巫术色彩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某些想像性的动作行为,借以满足人们渴望长寿的理想,了却生命持久的心愿。拜寿中的礼仪讲究也是围绕着这个美好的心愿而展开的。

寿诞当日,这是最为热闹而隆重的一天。现代人的拜寿仪式或许不过是向做寿的老人磕磕头、行行礼而已,但中国传统的拜寿礼仪往往包含着大量繁复的仪式程序。

拜寿仪式择吉

按照传统习俗,寿日当天,老寿星(或寿星夫妇)一早便起床穿上礼服。所有的子孙后辈恭敬地站立于寿堂的两旁。拜寿仪式开始后,先由儿媳奉上一碗莲子鸡蛋茶,吃完后登堂,点燃香烛敬拜天地、祭祀祖先,同时两旁乐队吹奏寿喜乐曲。礼毕,寿星坐到放在中央的八仙椅上,依次接受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等下辈的跪拜或鞠躬礼。

一般宾客不需向老人行叩拜礼,只是以作揖方式致贺。作揖时口中要说一些表示祝贺的吉利话。如“恭喜发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健康”等。年少者来祝寿,称“添寿”;年长者来祝寿,称“补寿”。有的寿星不居主位而偏坐一旁,让厅堂上供奉的祖先神明代受子孙的礼拜。拜寿时,如果寿者夫妇同在,则一同举寿,一同到寿堂受拜,否则就是对寿者的大不敬,而且好事成双,也取其吉利之意。如果是长辈来祝寿,则受贺人要主动让出座位给长辈,让他接受自己的拜祝。受贺者的晚辈要站在寿堂两侧,对前来拜寿的亲友一一还礼。有的还要念祝寿词,留下“寿照”和“全家福”照。礼毕,寿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俗称“子孙钱”、“压岁包”、“喜包”)分赠给下辈们,内装钱币若干,算是一种老人对小辈拜寿的赏赐。随后放鞭炮,大摆宴席酬谢客人。

寿仪中的演戏择吉习俗

为了表示喜庆的愿望,富裕人家做寿,有的还要请艺人唱堂会,表演的节目有京剧、各种地方戏、各种曲艺、杂耍、皮影戏等。据宋代《夷坚志》记载,当时永嘉地区的太学生诸葛贲参加秋试后回到家乡,适逢其叔祖母生辰,亲友登门祝贺,戏班敷演杂剧,一直闹到四更才结束。明清以后,做寿演戏的风气更是在一些官宦人家普遍盛行。在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贾府中的贾母、王熙凤等人做寿时请戏班唱寿戏的情景。

有的地方在演出寿戏时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与规矩。例如过去江南地区的一些官绅之家在演出寿戏时,演员先要拿出一张用红纸写成的“戏榜单”走到主人和宾客桌前,请主人和宾客点戏,主人与宾客点过戏后要赏赐一些小钱给送戏榜的演员,戏每演完一出,演员们要到各桌敬酒。

寿戏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吉祥喜庆祈祝长寿的剧目,如《八仙庆寿》、《蟠桃盛会》等等,戏中出现的人物也大多为长寿之人,如彭祖、王母、寿星等,不管戏中的剧情有何不同,最终总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尾,以迎合做寿祈吉求祥的心理。

祝寿的第三天,要回礼,即祝寿活动结束了,主人家要适当回赠客人一些礼物,俗称“敬福”。对此,祝寿者不应拒绝收受。

这一系列的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拜寿礼仪中最基本的内容,虽有些铺张、繁缛,但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家族精神和血缘意识,而现代人做寿,基本抛弃了过去的迷信观念,着意于热闹一下,庆贺一下,以表示对长辈的感谢、孝敬之情和祈求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延伸阅读

寿日“放生”的习俗

除了正规的祝寿礼仪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做寿礼俗,如:请和尚、居士念寿经,给神佛送疏等。

有佛教徒还要在寿日这天“放生”,放生就是由子女从鸟贩子、鱼贩子那里买来一些鸟类、鱼类等,由寿星亲手放它们生路,这时众亲友会在一旁说些“功德无量”、“多福多寿”之类的吉利话。说到“放生”,客观上可以起到一些保护动物的作用,有的佛教徒,一次放生的鸟雀有几百只,上千只,放生的活鱼有数百尾。据说慈禧太后当年过生日也要在颐和园举行放生仪式,向昆明湖内放入活鱼,在万寿山前放走鸟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