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入乡随俗的前提是知俗明俗,通过交流了解到当地社会的风俗规矩。这种风俗规矩就是当地社会文化的复制因子。当这些复制因子冲进你大脑中,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冲进来的,你为了得到当地社会的帮助和配合,你就不再有选择的余地了。除非你早已是能对这个社会施加影响的人物。据说有一个来头很大的人物到了山东,地方大员宴请。在酒桌上敬酒,因为这个人物腿有残疾,站不起来,别人敬酒,他不能站起来回敬。山东是酒文化极为丰富而慎重的礼仪之邦,就由此出了一个新礼,敬酒回酒都不必站起来,并且说,站起来喝了不算数。山东的酒文化也就由此改了一个内容,敬酒回酒站着喝了不算数。
(3)对于自己所不认同文化的态度种种
文化对人的行为选择作用,开始是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因为要让具有某种文化的社会接纳自己、帮助自己,他也就没有选择了,除非逃离这个社会。要在这种社会里生活、学习、工作,也就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当地社会的文化。这种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文化对人的行为选择发挥作用的过程。
文化就是“三个共同”,可它们仅仅是一些承载有一定信息指令的复制因子。但它却是拥有这种文化的社会成员相互交流、相互认同和判断的根据。如果没有“三个共同”作媒介,相互之间就难以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因为不理解对方的行为而发生矛盾和冲突。
①谁都可能为自己已有“文化”辩解
“三个共同”又不过是一系列的复制因子,只不过这复制因子包含有事物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思考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加思考就有的行为模式。而当这些复制因子进入他的大脑后,他首先会把它们与他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进行对比,如果存在矛盾和冲突,他首先想到的是排斥,在大脑里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进行辩护,寻找理由和编造理由来反驳和抵制。
基督教徒都坚信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有基督教徒去理发店剪头发和修胡子。快结束时他与理发师讨论到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理发师说:“我不相信上帝存在。”“为什么您这样说?”他问。“您只须出去上街走一走,你就意识到上帝不存在。如果上帝存在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患病的人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被遗弃的儿童呢?如果上帝存在的话,应该是没有受苦亦没有痛苦。我无法想象一个爱人的上帝会允许这些事发生。”他没有办法回答这个现实的问题,付了钱准备离开。正在此刻一个留着肮脏长发,满面胡子的男人从理发店门口走过。这个基督教徒回头问理发师说:“您知道么?世界没有理发师存在。”“您怎可以这样说?”理发师惊奇的问道。“我就是理发师,刚刚为您理完发,刮完胡须!我就在这里,怎么说理发师不存在。”“你不是理发师!”他说,“理发师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他们存在,应该是没有人留着又肮脏又长的头发和胡子,好像外面那个人。”“我理发师仍然是存在的呀!他没来找我理发呀!”惊奇的理发师说。“就是这样!”这基督教很肯定地说,“全知、全能、全善上帝同样也是存在的!因为人们不去找寻他,才会有这么多痛苦和灾难发生在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编造理由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辩解的典型。
②与对方的利益关系不同,对于其文化的态度也会不同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只要存在有一定的利益关系,那么一方就难以拒绝另一方的影响。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不同,会使二者在对待对方文化的态度上也不同。
其一,当他的利益与他认定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人和社会相关联时,这种关联关系对他只要不是可有可无,他则会慎重选择自己的态度,首先是避免与之发生冲突和矛盾,在平安相处中保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
其二,当他在这种关联关系中存在有比较大利益时,他则会宽容对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的与自己不同。美国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重视与美国的关系,就是如此。美国人和中国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应该说差异很大,但二者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使之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与对方建立多种多样的联系。
其三,如果他严重依存于这种关联关系,舍弃对方无法达成自己所寻求的重要价值的满足时,他则会强制性地约束自己,让自己与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要求保持一致。法轮功的教主李洪志逃窜到美国后,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唯西方敌对势力之所需,就是如此。他在美国不得不靠这股势力提供条件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所以,企业文化也首先是老板的文化,其道理也在此。
其四,如果自己的利益与对方没有关联关系时,他就只会把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当作一种知识来感知和了解了。但在这种感知和了解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因为这些复制因子与他大脑里原有的复制因子偶尔形成的共鸣而接纳其所承载的信息指令,不自觉地依照它来行动。晚清时有一个中国名人,他对他的妻子整天关在房间里读《圣经》,做祷告很不满。她妻子很快感觉到了这一点,但她并没有向她丈夫解释什么,而是装得不经意的样子,把一本《圣经》忘在了她丈夫的书房里。她丈夫因为好奇,想了解了解妻子着迷的这本书究竟讲的是什么。他认真地读了一遍,又再读了一遍,结果是他也信基督了,而且他妻子还信得真。
其五,一般情况下,如果他在这种关联关系中,处于主动的一方,他的行为选择则是让对方屈从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而不是适应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甚至连平安相处的权利也不会给对方。这也就是美国经常挥舞人权大棒对缅甸等弱小国家进行制裁的原因。
4、企业文化发挥管理作用的三条途径
文化作为管理的工具,其作用是如何发挥的?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解答的又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就只能处于盲目的模仿之中,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讨论企业文化远比泛泛地讨论社会文化更能引人关注。这倒不是社会文化过于抽象的原因所致,而是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至少可以通过自主地选择一定目标模式后,按照目标模式的要求把它构建出来。同时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也让企业老板着迷,愿意为它的投入买单,也是一个原因。又正是后一原因造就了一大批靠企业文化的设计、咨询糊口的“专家”。
而要讨论企业文化,必须解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功能作用究竟是什么?
(1)东施效颦不会增添美
尽管很多人都认同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的观点,但在现实中,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更多的仍停留在装饰阶段,而不是用以达成管理目的。我们只要在各个企业的网站上浏览一下它们企业文化栏的内容,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很多企业归纳了几句好听的话,然后在这几句好听的话之前冠上企业宗旨、企业方针、企业目标、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精神、企业口号、企业精髓等等字样,就自以为建成了企业的文化。可在企业宗旨、企业方针、企业目标、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精神、企业口号、企业精髓等标题下说的好听的话,又有几句听进了耳朵,记在了心里,落在了行动上,不是不得而知,而是知之甚明:大都没有。它们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喊在嘴上的口号,与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没有建立任何有效的联系。所以这种企业文化也就无法起到管理作用,而仅仅起到一种“文”的装饰作用,并且主要是装饰给员工、客户、政府官员等等看的,是有“文”无“化”,不能说是文化。穷乡僻壤的文盲戴一个一千度的眼镜也不会变得有学问,东施效颦不会增添美。
而企业文化的本质作用却是管理,是用它来调节和影响企业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让他们按照企业共同价值观念来评价判断事物的是非,确定选择的次序和爱憎的标准;让他们按照企业共同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特定立场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让他们按照他企业共同行事习惯来选择确定自己的行为,直至不假思索就遵循它的要求来行动。文化的这种管理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员意志约束作用、成员行为直觉选择作用、成员素质修养均化作用(企业文化发挥管理作用的三条途径)。首先来看看文化的意志约束作用。
(2)企业文化的意志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意志约束作用,除了前面分析过的认同接纳与否的柔性约束,还存在有刚性约束作用。
企业组织与一般区域性社会不同,它是组织严密,目标明确,人员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比一般社会成员与其生活天其中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要紧密得多。分析起来,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