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04

第4章 心者,道之主宰也:心态决定命运(1)

遭遇挫折不可怕,只要心不被打倒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曾同师学习兵法。庞涓入世心切,早早下山去了魏国,被拜为军师,指挥魏军东征西杀,屡建奇功,魏王十分倚重他。但是,庞涓心里总是有点不安,他知道,自己走后,孙膑又跟师傅学了三年,又听说孙膑还有祖传的兵法(其祖孙武的《兵法》十三篇),若他有一天下山来,便会成为自己的劲敌。思谋良久,庞涓忽生一计。第二天,他入宫去见魏王,大吹了—通孙膑的才能,并自愿修书召他来为魏国出力。魏王大喜,忙命使者持书带重金前去相聘。

孙膑见师兄不忘旧好,果然欣然而来,想助师兄成就大业。到魏后,魏王忙把孙膑请进宫面谈,果然见其才学不凡,想委以重任,便与庞涓商议。庞涓假意高兴,但又说师弟刚来,没有半点功劳,不如等有功时再封,以服众心。魏王见他说得有理,只好依此而行。

庞涓第一步阴谋得逞后,便加紧第二步措施,模仿孙膑笔迹写了一封情报信,让人带到齐国,而命边防将士把他扣住,给孙膑扣上了一顶通敌的帽子。魏王大怒,欲斩孙膑,庞涓百般求情,最后孙膑被除以膑刑(砍去膝盖骨),并在脸上刺了“私通外国”四字。庞涓见孙膑已成废人,便假意同情,精心护理,孙膑感到过意不去。庞涓求他传示兵法,孙膑慨然应允。庞涓给他木简,要他缮写。孙膑写了不到十分之一时,一名叫诚儿的仆人看不下去,将实情告诉了他。孙膑大吃一惊:“原来庞涓如此无情无义,怎么能传给他《兵法》?”他又想,“如果不写,他一定会发怒,我命在旦夕。”孙膑左思右想,欲求一条生路。他忽然记起老师临行前给他的一个锦囊,赶紧打开看看,只见上面写着“诈风魔”。孙膑自言自语说:“原来如此!”

晚饭时,下人送饭来,孙膑突然扑倒在地。众人救起,只见他口吐白沫,半日方醒。一睁开眼便大哭大闹,将所写的竹书全部投入炉火中,等庞涓赶到,所写之书已尽数化为灰烬。孙膑在庞涓面前仍疯疯癫癫,言语失常。庞涓认为他有诈,命人拖入猪圈。孙膑便与猪争食,又拣起猪粪吃。庞涓命人端来酒饭,孙膑摔在地上,又去抢猪食吃。庞涓长叹一声:“看来是真疯了。”此后,孙膑疯疯癫癫,胡言乱语,以猪圈为家。日久天长,人们都说他真疯了,庞涓也放松了警惕。后来,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得以逃离魏国,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道战役中大败魏军,杀死庞涓,报了大仇。

尽管孙膑遭此戕害,蒙受奇耻大辱,却大难不死,并不坠鸿鹄之志,立誓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和韬略,寻找时机与“同窗好友”较量,报一箭之仇。同齐使接触,一番畅谈,齐使知孙膑乃难得之奇才,遂秘密用车将孙膑载到齐国,从此,孙膑摆脱厄运,开始施展才华。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孙膑自己的信赖的朋友背叛,遭受精神上的打击;膝盖被挖掉,遭受身体上的重创。尽管孙膑遭此戕害,蒙受奇耻大辱,却大难不死,并不坠鸿鹄之志,立誓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和韬略,报一箭之仇。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超越自己和控制好自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有的人终日追求金钱和名利,一生为此所累;有的人不为欲望左右,荣辱不惊,安之若素,淡泊名利。但这需要不断地陶冶和修炼,更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用一颗平常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那么你活得会很轻松。

山东省嘉祥县阿城铺有一座古城,是春秋时期的武城故址。

武城人黔娄,是曾子的弟子,先曾子死去,曾子带着弟子们前往武城吊唁。黔娄妻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她把客人一一让进灵堂,守候在黔娄灵前。黔娄的尸体停放在门板上,枕着土坯,盖着一个破麻布单子,弃头露足。曾子说:“斜着盖,就可以把他的整个尸体盖严了。”黔娄妻说:“斜着盖虽然盖严尸体还有余,倒不如正正当当盖不严好。他活着时,为人正而不斜,死了把麻布盖斜了,并非他自己的意思,是我们强加给他的,如何使得?”曾子哭着说:“黔娄已经死了,应该封他个什么谥号呢?”黔娄妻子不假思索地说:“以‘康乐’为谥号。”曾子感到奇怪,问道:“黔娄在世时,食不饱腹,衣不暖体,死后连个能盖住全身的单子也没有。活着时,虽然整日能看到酒肉,但是吃不到,死后也无法用酒肉祭祀,怎么能称为‘康乐’呢?”

黔娄妻慷慨陈词:“他活着的时候,国君曾经想让他做官,把相国的重要职位交给他,他以种种理由推辞掉了,这应该说他是有余贵的;国君曾经恩赐粮食3000钟给他,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这应该说他是有余富的。他一贯吃粗饭,喝淡茶,但是甘心情愿;他的职位虽然低下,却安心满足。他从不为自己的贫穷和职位低下而感到悲观、伤心,也从不为富有和尊贵而感到满足和高兴。他想求仁就得到了仁,想求义就得到了义。因此,我认为他的谥号应该为‘康乐’。”曾子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感叹道:“惟斯人也,斯有斯妇!”

黔娄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的妻子同样也是。这种人生观,连曾子也发出了斯人斯妇的感叹。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宋代温江人尹瞻,才思过人,以智慧闻名。他在本州任通判时,出巡州里,在江心遇到一棵大树。这棵树长得好生奇怪,自水底生出来,正立在江心,迎着湍急的河水竖着。尹瞻叫人停住船,在树边观察,问船工这树是怎么长在江心中的?船家回答,某年山洪暴发,卷下一棵大树来,正好江心有一大坑,树就立在那里了。越长越大,成了江中一祸害,不少夜间行船的哪想到江心会有大树,撞在树上,不知一年要毁多少条船。尹瞻听罢,忙问:“那为何不除掉它?”船家回答:“除掉谈何容易]从水面上锯去,解决不了撞船问题。下水去锯,人怎可长时间在水中呢?”尹瞻听罢,沉思良久,说:“我有办法了,请你下水去量一下这树在水下有多少。”船家应命跳下水去,上来报告说有1.2丈。尹瞻记下,回州衙去了。

第二天,他让工匠们做了一只无底大木桶,桶粗1丈,高 1.5丈,让工匠们带木桶去除掉那棵江心大树。众船家久为江心树所苦,今听说尹通判来为大家除害,都自愿跟来帮忙。来到江边,尹瞻令几个船家把工匠们载到树边,从水面上锯下树头。然后把木桶套在树干周围,打入江心泥中一尺。而后,让人用工具从木桶中往外舀水。不一会儿,木桶中的水就舀没了。尹瞻让工匠们下到桶底,从容地贴着江底锯下那段树干,排除了这个撞船的祸根。

善于在不利的大环境中制造一个有利的小环境,是尹瞻这一奇点子的出发点。正是这样,才能转逆为顺,扭转整个时局。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何在逆境中营造生存空间?如何在困境得到新生?在你不能改变整个环境的时候,你只有让自己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才能在逆境中保存实力,进而能脱离逆境,转逆为顺。

心病还须心药医

清初,太原有个女子叫粉莲,因受了丈夫李小牛的气得了病。李小牛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治好,就去请傅山先生(思想家、书画家,精通医学)。傅山说:“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我手头药味不全,你去捡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用温火煎,水煎少了,再添上继续煎。啥时候煮软了,你来拿药。千万注意,不能让水干了,要人不离火。”

李小牛捡了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但是添了七七四十九次水,石头还没软。妻子坐起来问:“是不是煎法不对?”小牛说:“傅山先生就是让这样煎的。”妻子说:“要不,我看着火,你去问问。”说着下了炕。小牛去问傅山先生:“已经煎了两天了,药引怎么一点也不见软?”傅山反问:“现在谁替你看火?” “我妻子看着呢。” “她病已好啦。此病要治首先得消气。她见你那么没明没黑地煮石头,气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苏则脾胃自然运谷。她能替你煮石头,说明病已好了。”小牛回家一看,妻子病果然好了。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杯弓蛇影”的典故,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生动事例,充分说明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的道理。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中心理疗法可谓千奇百怪,举不胜数。有很多的病人不是身体有病而是心理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解铃还需系铃人。

学会控制你的情绪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该喜则喜,当怒则怒,这是正常人情感的自然表现。

然而,感情这玩意儿,也要有个“调节器”,才能使它不致过盛过溢,适可而止。如果失去了调节,一毫之拂即勃然大怒,一事之违便忿然骤发,也可能酿出毛病来。比如: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城下,指名辱骂,甚至画着漫画,污辱曹咎。这下子,惹得曹咎怒从心起,早将项羽的嘱咐忘到九霄云外,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真是:冲冠将军不知计,一怒失却众貔貅。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项军出城入瓮,霎时地动山摇,杀得曹咎全军覆没。无独有偶。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也出个曹咎式的将军,此人是以色列一九○装甲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他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三次进攻均被埃军击退,便恼羞成怒,不计利害,要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以决雌雄。埃军第二步兵师师长阿布?萨德见状,故意示弱诱敌。亚古里不知是计,冲进埃军预设伏击地域。狼奔尔突,只20分钟,便全被埃军包了饺子。这种感情用事,因怒致败的例子多不胜举。《三国演义》上的关云长兵败身死后,刘备、张飞怒不可遏。向东吴大兴问罪之师。结果呢,未曾出师,张飞为造白袍,怒责部下,于是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仰,御驾亲征。却为报仇心切,失于策划,又被东吴火烧连营,落了个惨败而归。刘备悲愤愧悔,愠怒交加,以致到了白帝城便一命呜呼。无数事实说明,人不可感情用事,尤不可好怒轻动,如果理智控制不了感情,任性驱遣,那就没有不跌跤的,轻者致己之疾病,亵已之成信,重者取人之贱恶,招人之仇憾,甚至酿成祸端。所以,《孙子兵法?火攻篇》中特别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因一时愤怒,就兴师打仗。他进一步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就是说:符合国家利益才行动,否则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欢乐,怨恨可以重新喜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了不能复活。所以,用兵作战一定要慎之又慎,这是国家的安全,军队的保存所必须做到的。上面说的是打仗,实际上,待人接物,办公处事,其情一致,其理相通,何尝不要对感情用事慎之而又戒之呢!

纵观历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是冷静理智,抑怒束情的。三国时期,魏蜀对持五丈原,诸葛亮为求速战速胜,大用激将法,骂城未已,又派人送妇女首饰、衣物给敌帅司马懿,嘲其怯懦,激其出战,但司马谋懿老谋深算,不为所激。他审时度势,看准了诸葛亮劳师伐远,粮草不足,宜速不宜久的弱点,便忍辱坚壁,使诸葛亮的激将法始终不能得逞。毛泽东同志指挥作战时,强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是反对与敌人怄气硬碰。古人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看作伟人大将之风范,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因为他想得更远些,看得更深砦,胸怀更大些,不与庸人一般见识。所以,便能忍人所不能忍,喜人之所怒。不被感情肆意支配而理智处事。比如,为国者就不计私怨,图远者就不发近怒,盖包容四海,吞吐宇内之势所必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