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27

第27章 小网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2)

虽然她连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知道他的许多事情。他比聊天室里的其他人都有趣,知道棒球的所有事情。她希望他住在新泽西附近,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去看美国队的比赛了。“多面手”也真的很在乎她,总是告诫她不要将自己的真名或是地址告诉别人。他的关心太有必要了,爸爸妈妈教师同学曾不止一次地告诉过她,不要轻易将个人资料透露给别人。她很小心,不向别人透露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她的线索。

下线后,她跑下楼吃饭,并把闯进决赛的好消息告诉全家人。

新的星期开始了,玛丽娅每天都抓紧练习打棒球,但她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似乎回家时有人在跟踪她。在回家的路上,她不时地回头张望,觉得天黑得也早了,不由加快脚步,不知不觉又变成了小跑,快跑,疯跑。她一口气跑回家,迅速锁上门,向外四处张望,虽然没有看到什么人,但还是不放心。她连招呼也没跟家人打,径直跑上楼,去找网友“多面手”寻求安慰。

棒球少年:多面手,你好!

多面手:游击手,怎么样?

棒球少年:我今天情绪不太好,可能是决赛前有点儿兴奋吧,总觉得回家时有人跟踪我。

多面手:是吗,你有没有看清那人的模样?

棒球少年:没有。但我敢保证确实有人在跟踪我,可是每次回头什么也看不见。

多面手:你爸爸和妈妈在家吗?

棒球少年:他们都在,我现在没事了。

多面手:你没有在网上告诉别人你的名字或是家庭住址吧?

棒球少年:你知道我是很小心的,你不要总是提醒我。你开始像我的爸爸妈妈了。

多面手:噢,噢,不说了!

短跑少年:LOL(大笑)。

“毒树藤”:ROFLOL(笑得躺在地上了)。

玛丽娅完全了恐惧,聊到很晚才上床睡觉。

第二天是一场重要的比赛。玛丽娅表现得非常好,打中了惟一的一个本垒打,她们队赢了。那天晚上,她在网上把好消息告诉了“多面手”,并抱怨第二天还有训练。

第二天训练时,玛丽娅热完身,在场地上来回投球。当她向看台上望去时,看到一个男人正坐在那里看自己。她感到了前几天回家时体验到的恐惧和不安。她不时地瞥一眼那个人,不过随着训练的进行就把这事忘了。训练结束后,再试图去发现那个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深吸一口气,开始走上漫长的回家的路。

这一次,她确信有人在跟踪她。虽然几次回头什么也没看到,但心里特别害怕。她朝一条比较繁华热闹的马路走去,路灯的光亮以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给了她几分安慰。但路过一个商店的橱窗时,她猛然间看到一个人影,她觉得他就是坐在台阶上的那个人。可当她转身时,人影又神秘般地消失了。但她相信自己看清了那个人,甚至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快到家时,她飞跑起来,仿佛听见后面那人的脚步声也变得更快了。她越跑越快,最后冲进屋子里,又飞快地把门锁上。妈妈听到这么大的声响,连忙从厨房走出来,问道:“玛丽娅,你怎么了?你的脸色怎么那么难看?”玛丽娅屏住呼吸,说自己刚才是跑回来的。

这次上楼时,她走得很慢,边走边想,她必须与“多面手”谈一谈,她太害怕了。但登录后,发现“多面手”不在,她发了一个即时信息给她,发现他也不在网上,而这时是她最需要他的帮助与安慰的时候!

突然,门铃响了。打开门后,一个陌生的男人立在门前。几分钟后,爸爸妈妈叫玛丽娅下楼。玛丽娅还在想如何告诉他们这件事,以及为什么以前没有说。她怕爸爸妈妈误以为自己在网上透露了个人信息,会把电脑拿走。当她下楼时,还在想这件事。

下楼之后,他发现来人正是她看到的坐在台阶上的人。更令他吃惊的是,来人竟然知道她的网名叫做“棒球少年”,而且知道她有个好友叫“多面手”,接着还讲述了她与多面手之间的一些聊天内容。原来,这个人就是“多面手”。

“让我解释一下。”来人对小女孩说,“我叫汤普森,是一名警官,在一个聊天室里做秘密工作,保护孩子们不受网上猎手侵犯。”

“但你是怎样发现我的呢?”玛丽娅疑惑地问,“我可从来没告诉过你我的真实姓名或是家庭住址等信息啊?”

“你的确没有告诉我这些东西,但你说了许多跟你有关的事,比如参加本周决赛的事,以及你们对手的名字。我很容易就能查出本周在哪个州有棒球比赛。我知道你们的对手是伦道夫市的虎之队,于是我就给伦道夫市立学校打电话,问他们本周与谁决赛。在本地的报纸中查到球队的名册,再查出球队游击手的名字,根据季末比赛中你是一垒手而判断出你的身份。我又在白页中找出你的地址和电话,打电话给你父母,告诉他们我的计划。”

玛丽娅呆在那里,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结识了很久的网友“多面手”竟是眼前这个40多岁的大男人,而且是个警察?就算这是事实,可玛丽娅还有一件事不明白,这个警察说他住在新泽西,而“多面手”是住在弗吉尼亚的,这一点有“多面手”的个人简介可以证明,这又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汤普森警官继续解释自己如何撰写个人简介。他还在训练场上认出了她这个金发游击手,并跟随她到了家里。

“我这样做是为了帮助你。”汤普森警官解释道,“以后上网时不要向别人透露跟你有关的信息。你不知道,我有个朋友,他14岁的女儿就因为向陌生人透露太多的信息,后来有一天这个人来到她家把她杀死了。从那以后,我就发誓,要教育孩子们不要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透露太多的信息。”

玛丽娅现在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与那个女孩一样的陷阱中,她回想自己的聊天经历,认真分析那些细节内容,觉得对方根据她提供的信息完全可以找到自己,得出这样的推论,玛丽娅不禁打了个寒颤,后怕起来。

汤普森警官看着她,说:“你愿意和我一起用你刚才学到的东西帮助其他的孩子吗?”玛丽娅表示愿意,并郑重地感谢汤普森警官救了自己。从此,她也模仿汤普森警官的做法,帮助其他的孩子脱离网络“雷区”,让他们明白:网上聊天,不可全抛一片心。

不要沦为一只“网虫”

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科技革命,作为计算机的衍生物,互联网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位同学的故事:

清纯可爱的小季,第一时间成了陆幼青《死亡日记》的忠实读者,一谈起《第一次亲密接触》,她就眉飞色舞;读了《告别薇安》,一种郁闷的心情卡在胸口,于是,聊天室就成了她渴望交流、渴望心灵碰撞、渴望心灵释放的空间。小季的父母并不知道女儿聊天已经成瘾,只是提醒她上网要适度。直到有一天,母亲在整理小季的书桌时,意外发现她的网友录,密密麻麻的网址以及网友档案令母亲大吃一惊。再看小季的数学测验卷集,居然红灯高挂。母亲这才发现事态的严重性。

在父母的耐心疏导下,小季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向父母道明了原委。网络的特性无疑遗传给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实在太煽情,太让人郁闷,看多了估计都会得心理疾病。小季看了网络文学后,总有一种要与别人交流的冲动,于是经常上网聊天。后来,她通过OICQ结识了新的网友,仿佛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在OICQ中,她可以真诚地吐露心声,说许多现实中想说却又说不出口的话。在那里,她郁闷的情绪可行得到彻底的释放。

“你们的提醒我完全明白,但学习退步我实在没有勇气对你们讲。”小季痛苦地说,“每当考试,我就非常紧张。我也想努力考好,可是毕竟差得太多了。想想以后可能要受到你们的责怪,我心里就会忧虑不安、紧张烦躁,只有一次次找网友,互骂现行教育时才能痛快一些……”久而久之,对网友便产生了过度依赖心理,无法再回到现实中。

经过父母悉心的引导,小季把时间和精力渐渐转移到学业上来,现在她十分排斥聊天室,甚至拒绝网络,而明智的父母又在引导她如何正确看待网络。

从小季的故事中可以发现,小季不算走得很远,由于家长及时发现,她充其量只是一个“轻度”受害者。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迷恋者都能像小季哪样幸运,他们仍痴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因此,如何为青少年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其正确面对网络,成了当今全社会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网络发展到今天,用“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网络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打开了人们与世界沟通的大门。如今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正在缔造一种新的文化——一种通过信息网传递,集科学、人文为一体的新型文化。那么,我们能否因网上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信息资源误导了个别孩子,或是有的孩子误入岐途,而因噎废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能否因上网使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学生上网呢?

当然不能。因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网络本身,不在于网络产生了负面效应,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要从解决学生的实质问题着手,从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入手,让他们明白中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及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探索科学、规范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虽然孩子们大多酷爱上网,上网的盲目性较大,但不可否认若干年后他们或许将成为新的网络从业者与参与者。中学生精力充沛、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烈、想像力丰富,喜欢追求刺激,热衷于交往,而网络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但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缺少正确的世界观,认识水平相对较低,因而自制能力差、辨别能力不强,结果出现较多的“网迷”、甚至是“黑客”。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告诉他们慎交网友,不要把自己的真实信息轻易告诉网友;不能把自己的家庭和经济状况告诉网友;不要轻信网友的话。

网络的诞生只有短短几年,但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这对学校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应该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开展正面教育、进行道德责任感教育,使学生面对互联网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种种新问题能有一个判断标准;能够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来处理网上的各种行为和利害关系;能够提高网上自律能力,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论符合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的讨论活动,加强学生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

虽然不少网站都设有学生通道,如东方网的“东方少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网站至今仍然很少。这就需要网站建设几个真正健康的、绿色的青少年网站。既然学生对网络一往情深,我们为什么不占领网络阵地,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呢?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一些特色网站,为学生提供科技、成长指导、心理健康、学习方法以及与基础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比如某小学创建的学生“九点网”;可以建立一些心理网站,让网络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和心理指导。学生意识到自身安全受到危胁时,能及时找到保护伞,它会告诉学生怎样安装心理的“防火墙”。青少年网站还应无偿提供所有相关的教育资源网站地址,让学生轻轻松松就能点击搜索。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网络侵害,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最为关键。相信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孩子们会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网站,在网络中找到明确的方向,快乐健康地成长。

远离“网络色情”

网络已成为今天吸引人们眼球最多的地方,其中大量的色情信息成了人们甚至孩子们迷上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条充满“黄色”信息的“高速高路”上,色情信息之丰富,数量之巨大,让人触目惊心,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们,若不慎掉进网络色情的“陷阱”,极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葬送美好的前程。

不久前,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又关进两名少年犯,15岁的王某与马某因轮奸一位女同学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两名少年犯的犯罪诱因与网络色情有很大关系。据两人交代,他们10岁就在网上看一些带有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浏览图片或阅读小说,看得多了就产生了想试试的冲动。

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与网络色情有关。去年9月,海淀法院少年法庭进行了一项调查,在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占78%,其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就占65%。

一组数据显示结果更令人担心,有关专家对北京市6个城区、53所中学的3000名学生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其中50%以上的被调查者浏览过色情网站,39%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聊过两性话题。

广州市公安局网络监察分局高级工程师廖晨光告诉我们,根据监控显示,网上非学术讨论或网页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大多数黄色网站中小学生可以随意进入。

相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未成年人来说,虽然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只是极少数,但是由于网络上“黄毒”以及不良文化的影响,不知有多少未成年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了偏差和错位。这种影响正渐渐地浸透青少年群体中,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却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远离“网络色情”,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不良现象。以下内容是孩子需要回避的对象:

(1)色情图片

色情图片主要是暴露人体隐秘部位、展现性感甚至性爱过程的图片。在许多网站中,浏览这些图片是免费的,经营者公布这些图片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访问量;或激发访问者的兴趣,诱使其一步步成为付费会员。在访问此类网站时.常常会遭遇恶意链接,色情页面自动默认一个接一个打开,无法停止,直到死机为止。一些色情网站还会自动设置默认主页,有些网站设定这类程序时,会让这类程序钻进你的电脑,自动改变相关文件,并且,这些内容是无法删除的,除非将电脑硬盘格式化。

(2)色情文学作品

色情文学作品在网上极为常见,遍及纯粹的色情网站、准色情网站、以性为卖点的网站,甚至普通门户网站。有些网站把这些色情小说安置在BBS的某个栏目里,或者放在所谓的性知识、性教育的标题下。近年来,最为轰动的色情文字,是2003年10至11月木子美在互联网上连载的《遗情书》,它后来形成了“木子美冲击波”现象。《遗情书》以所谓“性爱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作者本人与多位男子从2003年6月到2003年11月性交往的经历。这部作品夹杂着对主人公性行为的细致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性暗示、性心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