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埃及之谜
22157200000049

第49章 世界文明奇迹(5)

博物馆入口的设计融入了古埃及艺术的特征:大门的外廓是一个圆形拱门,拱门两侧的壁龛中各有一个将法老形象欧式化的浮雕,其中一个持有纸莎草,另一个持有莲花,分别象征古代埃及的南北方。博物馆的花园中,摆放着许多著名埃及学者的塑像以及斯芬克斯像、方尖碑、石刻等室外展品。

博物馆最著名的展品是图坦卡蒙墓出土的珍宝,包括人形金棺、金樽室、金御座、王后金冠及其他王室用具。图坦卡蒙金棺由202.5千克纯金制成,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致、最伟大的金制品。年轻的图坦卡蒙在18岁时死去,用三层棺匣束装敛王身。开罗的埃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有最内层的棺匣。全棺由彩漆绘制,雕刻细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图坦卡蒙御座也是金光闪闪,座椅的正面两侧各有一个金制的狮子头,扶手为蛇首鹰身的雕像,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王权。御座靠背上是一幅王室家庭生活的画面:在阳光照耀下,王后含情脉脉地抚摸御座上的国王,二人目光相对,和美而温馨。椅背是一块黄金板,上面镶石加彩,与中国的景泰蓝有异曲同工之感。

博物馆著名藏品还有记录公元前31世纪完成古埃及统一大业的“纳尔迈”石板,胡夫金字塔中发现的法老坐像、石灰石雕像“书记官”、“王子拉霍特普和他的妻子诺夫勒特”雕像组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古埃及艺术精品。“王子拉霍特普和他的妻子诺夫勒特”雕像组是分别在两块石块上雕成的坐像,但是形神合一。王子拉霍特普光着上身,戴白色的项圈,着白色腰裙,上唇有与现代阿拉伯男子类似的短胡须,皮肤黝黑。诺夫勒特神情端庄,黑发及肩,额头上束有白底彩花发带,颈上绘有黑、青、红三色项链,丰满的身躯在白色的衣裙中显得婀娜动人。两人头部都有黑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两个坐像均为彩绘,眼睛焕发神采,保存得相当完好。

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开罗国际会议是中东最大的国际会议大厦,坐落在著名的开罗胜利广场,无名战士纪念碑的西侧。这是一座综合性的、融伊斯兰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艺术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群。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群整体呈三角形,由圆形、方形、八角形用途不一的单体建筑排列组成。进入会议中心,126根旗杆分六排展开在通往正门厅的车道两侧绿茵茵的草坪上。引桥中央有一个大型喷水池,正面镶有白色大理石奠基碑。越过具有白色荷花柱头的紫色花岗石巨大门柱,有两个圆形的主体建筑:国际会议大厅和宴会厅。

尼罗河

清澈的尼罗河在开罗就尽可领略,河面很宽,水的流速不快,似乎带有清秀、俊美,略带几分羞涩的样子。纵横千里于沙漠中的尼罗河,出人意料的清澈,让人的心情随之荡漾。土地肥沃的尼罗河两岸,种植着多种多样的热带植物,高大浓密,让人难以想像这个可爱的国家会坐落在沙漠中。

作为“尼罗河赠礼”的埃及,每年尼罗河水的泛滥,给河谷披上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极其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据希腊古书的记载:“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又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在古代埃及,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也难怪古埃及的历史会比较单纯了。

非斯老城

非斯老城漫话

非斯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和穆斯林宗教文化中心,非斯省省会。老城跨非斯河两岸,西距拉巴特190千米,人口约45万;地处高地,海拔410米,气候温和,为摩洛哥四座古老王国城市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城市分古城、旧城和现代化新城三部分。古城右岸部分建于公元789年,左岸建于公元809年。11世纪两部分合并,成为伊斯兰圣城,称“非斯-埃尔-巴里”。13世纪在古城西部另建新非斯,称“非斯-埃尔-杰季德”。14世纪非斯成为伊斯兰教学术和商业中心。1912年,当法国统治者把首都改建到拉巴特后,非斯的政治地位逐渐衰落。但是由于在非斯麦地那区有两座著名的清真寺——卡拉维因大清真寺和安达路斯大清真寺,所以至今它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方面还扮演着重要角色。

站在城市高处往下看,但见非斯的麦地那区茫茫一大片白色小屋,鳞次栉比,绵延不绝,其中有许多幢建筑极具特色。游览这里,就像是去迷宫探险,麦地那区可说是一个熙来攘往、热闹繁忙的街巷迷宫,一个行人、驴子、买卖人和手艺人的天下,虽历经数百春秋而大致轮廓未变。寻古问幽的游客会在这里发现,在众多住宅之间,有许多堪称范本的精美建筑——穆斯林学校、清真寺、喷泉等。往事如烟,但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却依然镌刻着过去的印记。公元8世纪末,伊德里斯二世为非斯奠基。之后,处在从地中海到黑非洲,从马格里布东部到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交汇点上的非斯便茁壮成长起来了。8世纪末9世纪初,被倭马亚人从科尔多瓦驱赶出来的安达卢西亚人在非斯河谷右岸定居下来,从突尼斯凯鲁万来的移民则在左岸安了家。1069年,这两个社区合而为一,由之而组成了非斯城。

作为一个伊斯兰宗教文化中心,非斯的经济大约在13世纪末叶繁荣昌盛起来。马里尼德人把它定为首都,并下令在非斯麦地那区的西面建设白都非斯,即新城区。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新城区继续扩大,并迎来了一批主要为农村出身的新居民。在法国保护期间,非斯古老的麦地那区被置而不问,优先得到发展的是非斯新城区。1980年,这里集中了该市六成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但由于路况不佳,便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有着143座清真寺、7所穆斯林学校和64所纪念性喷泉的非斯老城,逐渐被世人重新认识。

古城交通和建筑

非斯老城素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老城占地3平方千米,街道狭窄弯曲,两旁店面、作坊毗邻连片,有些商品直接摆在店外,街区只能步行,有时行人相互让道还须跨进店门,机动车是无法通行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驴或平板车。非斯分为200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清真寺、给水系统、土耳其浴室和面包铺。该城也是世上最古老的大学所在地之一,中世纪学术辩论最重要的中心。城区的建筑风格、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仍表现出浓厚的中世纪的风貌。古城里历史古迹到处都是,而且这些古迹被都保护和维修得很好。据记载,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全盛时期,城内共有清真寺785座,据说现在保存下来的约有360座,其中以拥有270根圆柱的卡拉万纳清真寺和摩洛哥最古老的寺院之——昂达吕西昂清真寺最为著名。其他反映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城堡、宫殿、博物馆等,亦比比皆是。

卡罗欧宁清真寺

卡罗欧宁清真寺是非斯城主要的清真寺,建于9世纪,在13世纪进行了修整。它能容纳两万多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与它相邻的是古老的非斯大学和一座一流的图书馆。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并不看重一座建筑物的外表。这座清真寺处于四周建筑群的包围中,并不显得很出色,然而清真寺内部却有大量令人目不暇接的精致工艺品、美妙的书法和瓷瓦装饰。

古老的学校

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由一位叫法蒂玛·菲赫里·凯鲁阿尼的妇女创立于公元859年。13世纪时,柏柏尔人的马里尼德王朝统治摩洛哥期间,在它周围建起了许多著名的穆斯林学校。非斯在知识、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很快便超出了北非的范围,非洲各地的大学生纷至沓来。此外,还有人自东方和西方来此,以求在著名教师指导下工作。在非斯做过研完工作的有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哈勒敦、数学家伊本·亚萨敏、医生伊本·鲁什德,以及许多语言学家。非斯老城中为数众多的穆斯林学校通常由三间房屋组成:教室、祷告厅和图书馆、这三间房屋当中一般都有一个带喷泉的庭院。在这类学校中,布依那尼尔古兰经学校特别出类拔苹,装饰雍容华贵而不艳俗,与摩尔人的西班牙式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

古城的修建和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非斯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经过五年的研究之后,摩洛哥和教科文组织最终拟定了全面修复古城的计划,其中包括该城的纪念性建筑物、住宅、市政公用设施和经济场所。该工程实际起步于1989年。在进行总体可行性研究之后,摩洛哥政府组建了“埃德非斯”——负责实施和协调该项修复计划的一个实体机构。因这一计划涉及大约50处从历史或建筑角度看,最古老和最有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经评估,其重建修复费用总计约需6亿美元。

马拉喀什老城

马拉喀什老城漫话

马拉喀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始建于1071年,并于1072年成为阿里莫拉维德王朝的首都。马拉喀什曾被称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就是从这一称呼演变而来,马拉喀什现在还被称为摩洛哥的“南方首都”。马拉喀什老城的城墙修筑于公元1126~1127年,长达10千米。以侵略扩张著称的穆拉比特人于公元1071到1073年建立了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区。这时,他们已经控制了撒哈拉西部的交通要道。穆拉比特人为他们新的聚居区修建了城区和堡垒,在城区周围种上了棕榈树丛。1147年,莫哈底斯人从穆拉比特人手中夺走了马拉喀什。他们是柏柏尔教派的信奉者,利用宗教势力摧毁了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把它发展成为了一个享有盛誉的都城。莫哈底斯人加长了城墙,用新种的植物重新划定了居住区的范围。这一阶段是马拉喀什历史上的全盛时期。1269年,信奉柏柏尔教派的另一部落马里尼德人从高原下迁,先占领了非斯,把它作为自己的都城,之后又征服了马拉喀什。在马里尼德人占领的这段时间内,马拉喀什虽然又有所发展,但阿拉伯人聚居区已几近消失。公元1510~1659年,马拉喀什处在萨阿迪工的统治下。在这一时期,马拉喀什再度成为都城,重新繁荣发展起来。1659年,马拉喀什被另一个民族阿拉乌伊塔占领。阿拉乌伊塔王朝时期,马拉喀什城又兴建了清真寺、伊斯兰高等学府、王宫及住宅。

在中世纪,马拉喀什曾两度作为王朝的都城。伊本·塔什芬建立的阿尔穆拉比特王朝以及穆明建立的穆瓦希德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两个王朝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至今犹存,最著名的是库图比亚塔。进入20世纪以来,马拉喀什有了很大发展,它实际上已成为摩洛哥的第二首都。政府各部门都派有相应的机构在这里办公。马拉喀什以其独特的建筑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很多国际知名人士,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英国的丘吉尔首相、法国的戴高乐总统,以及卓别林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光临过这里。丘吉尔曾在这里度过一个冬天。在英国丘吉尔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在马拉喀什完成的作品。

马拉喀什王宫

马拉喀什国王王宫金碧辉煌。宫内一部分古典建筑高大古朴,体现了摩洛哥传统的建筑风格。另一部分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看上去新颖别致。宾客入宫的仪式完全是传统的古典仪式,连仪仗队的装束也是传统的民族服装。仪仗队员个个都是彪形大汉,骑着高大的骏马雄赳赳地护送贵宾到入宫。

非纳广场

在马拉喀什,无论走哪条道路最后都会到达非纳广场,这是马拉喀什最热闹的地方。每当午后,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一时间,广场人声鼎沸。他们穿着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服装,有着不同特征的面容——那也许代表着不同的信仰,但精彩的表演会博得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黄昏来临,空气中渐渐弥漫起浓烈的烤羊肉和烙面饼的香味。头缠白布,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和各国游客一起挤在烤肉摊前和露天饭铺进食。这时的非纳广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民间艺人们有的讲故事,有的演杂技,有的习武练艺,有的耍猴舞蛇,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他们娴熟的技巧和优雅的舞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博得他们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广场上还有许多驯蛇师,驯蛇师吹奏蛇笛,指挥剧毒的响尾蛇翩翩起舞。驯蛇是件古老怪异的手艺,一些摩洛哥人自古以来就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古城墙和清真寺

马拉喀什保存有用黏土建造的古城墙,从前有12千米长、九米多高,其中四座最古老的城门分别是阿古恩诺城门、莱马特城门、阿伦城门和杜卡拉城门,它们始建于马拉喀什的全盛时期。在老城附近的阿特拉斯山麓,坐落着由黏土构筑的众多建筑物及城墙组成的“王城”。黏土独特的颜色,给该城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并使王城获得了“红珍珠”的美称。城内麦地邪区的主要标志是拥有高达77米伊斯兰教寺院尖塔的科托比亚清真寺,它用砂岩构建,特别引人注目。在清真寺内,一条弯弯曲曲的斜坡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回廊,它能够引导祈祷时刻“报时员”骑马上塔楼。这座巨大的清真寺今天仍然举行宗教活动,并为两万名信徒提供活动场所。

阿杰尔高原壁画

漫话阿杰尔高原壁画

阿杰尔高原是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阿尔及利亚境内的一系列由砂石侵蚀而成的高地的总称,其内有数以千计的岩画,故有“白色巨神”之称。该遗址的15000多幅岩画和雕刻艺术,记录了从公元前6000年到第一世纪期间撒哈拉气候的变化、动物的迁徙以及人类生命的进化,因此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洞窑艺术群之一。岩画分布区已被划入阿尔及利亚的塔西利国家公园。

阿杰尔高原气候干燥,植物稀少,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却蕴藏着15000多幅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这些岩画向世人宣告撒哈拉地区也曾有过自己独特的文明。从撒哈拉到红海海岸,许多种文化都曾受到类似岩画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古埃及人正是对岩画的表现力着了迷,才去创作壁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