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
22181000000011

第11章 技巧篇 最会说话的人要掌握哪些技巧(2)

此位女经理礼貌而不无客气地摇摇头,两次询问均遭失败。后来,出了城隍庙,经过“老板饭店”,公关小姐眼看女经理就要登车回宾馆就餐了,于是她灵机一动迅速转换了一种说法:“夫人,早上出来,担心您等我,我没来得及吃早饭,只吃了两三块饼干,就来接您了,现在我倒饿了,请您陪我吃饭可以吗?”

女经理听了,高兴点头。于是两人步入“老板饭店”……

这位公关小姐特有办法,求你不行,让你陪我总该给个面子吧!我们平常说话办事时也会遇到这种场合,好容易办了一桌酒席,可惜就是请不到人。请客容易,候客难,少不了既丢面子又丢钱。假使如这位女公关人员一样,从另一个角度发出邀请,就是那些死不开面的人可能也会来呢,若真的不来就可以肯定,你在他那里势必任何事情也办不成了。

说话也是一种表演

面部表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面部表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脸色。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准备用语言表达什么,是可以通过脸色来表达的。所以《左传》中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就是说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是能够通过观其脸色来表达的。

在生活中,可能我们大部分人未必意识到我们自己是怎样观察周围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继而揣度他们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那么想一想在单位,雇员只要对上司撇上一眼,便马上会明白自己的行动是否引起了上司的不满;在学校,老师维持秩序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表情的不断变化……

倘若某人进门就说:“真是累死了,我还不如去死了好!”然而,尽管嘴上如此说,脸上却表现出非常高兴又十分得意的表情,那我们对他话决不会当真,因为是他的笑容揭了他的底。但如果一个人愁容满面、情绪沮丧,以因痛苦而失去常态的表情走进来,尽管他可能仅是问我们:“今天几号了?”可我们肯定不会首先在意他的问话,而是在意他的表情。

某联合航空公司有一个惊世纪录,那就是在某年载运了最大数量的旅客,总人数是×人。

于是联合航空公司宣称,他们的天空是一个友善和充满微笑的天空。事实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的微笑不只在天上,在地面就已经开始了。

有位小姐去参加联合航空公司的招聘,当然她没有关系,也没有熟人,更没有去打点,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本领去争取。她被录取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就是因为这位小姐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让人惊讶的是,面试的时候,主试者在讲话时总是故意把身体转过去背着她,你千万不要误会这位主试者是不懂礼貌的表现,而是他在体会和感觉这位小姐的微笑,因为这个小姐是通过打电话工作的,是关于预约、取消、更换或确定飞机航班次的职业。

那位主试者微笑着对她说:“小姐,你被录取了,你最大的录取资本是你脸上的微笑,你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和运用它,让每一位顾客都能从电话中真正体会出你的微笑。”

尽管也许没有太多的人会看见她的微笑,但他们透过电话,能够清楚她的微笑始终伴随着他们。

若看能否推销出自己,推销出商品,不但决定于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微笑也是同样重要。微笑不但会表达你的高兴、愉悦、满足、友好、亲密、欢迎、赞同及其鼓励;还能表达你的希望、请求、企盼;乃至自谦、内疚、致歉和拒绝。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已经过去几个世纪了,而画中的女人还是令世人倾倒,还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形象。按照我们现代的审美观,蒙娜丽莎不但说不上漂亮,而且还显得有点臃肿。而她这所以至今令人倾倒,是因为她那永恒的微笑。那微笑使人看去,总让人感到心里舒畅、愉悦,进而产生好感。

有人把微笑说成是交际的灵魂,实在不过分。人们在交往中最能促成彼此沟通交流的,就是微笑。微笑是不需声音,通过面部略带的笑容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脸色。这种脸色宛如和煦的春风,让你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进而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交际氛围。就像《诗经》中所说:“巧笑情兮,美目盼兮。”

然而,倘若你在说话中表情呆板,请不要以为你会迅速的学到这种技巧,也不要认为你总是不会有丰富的表情。科学已经表明我们能够计算出每分钟面部表情变化的次数,即面部肌肉每次构成一个新的表情就算作一次变化。你不妨花上几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多次练习,附上有意识的表演形式进行训练,那么你会高兴地看到你的表情会悄悄变得活跃而有生机了。这种方法练习和学习小提琴新的指法一样,会使你取得极好的效果。

会运用心理暗示

某次,曹操带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天气炎热,士兵们又累又渴,行进迅度非常缓慢,曹操见此情景,也特别着急。忽然他心生一计,传令道:“前面有一片梅树林,我们赶到那里摘梅子吃,能够解渴。”士兵们听说有梅子吃,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特别渴了。于是曹操乘势引军前进,迅速走出了干渴地带。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尽管曹操用的是欺骗手法,然而,对于解决当时行军中的困难,却起了预料之中的缓解作用。由此,应该说,望梅止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应变之术。

这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用空想的东西来安慰自己或别人,进而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从心理学上有人分析,望梅止渴确实有较大的心理感应。对这种心理感应,古人也有认识。汉代桓谭《新论?琴道》记载说:“人间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

魏曹植《与吴季重书》也说道:“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此种“过屠门而大嚼”,尽管有自欺欺人之嫌,但是对一时还得不到的东西,求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及满足。假使在说话中适当运用,也会收到望梅止渴的神奇效果。

讲话的同一律艺术

讲话时一定要遵循同一律规则,也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各种概念和判断,不能把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混淆在一起。但有时违逆这一规则,也能够创造出特殊的讲话效果。

1.偷换概念。

在厦门大学任教其间,鲁迅所在学校的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

某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相继反对。

林文庆说:“有关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的权力!”

听到这么说,鲁迅先生一下站起,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猛地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鲁迅的“有钱”与“发言权”和林文庆所说,并非含义相同的概念。但既然林文庆这样说,鲁迅就死死地抓住这一点,以偷换其概念的含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混淆概念。

1988年,中央电视台在国庆晚会中播出了一个歌星和笑星比赛唱歌的节目。歌星包括郑绪兰、关贵敏、毛阿敏、彭丽媛、李双江等人,笑星包括侯跃文、石富宽、李金斗、陈涌泉等人。裁判是李谷一和姜昆二人。第一轮唱罢,评委所打出的分数是:歌星10分,笑星10分。

第二轮唱罢,评委给出的分数分是:歌星10分,笑星3分。这时,只听裁判姜昆说:“去掉一个最高分1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3分;双方最后得分:歌星10分,笑星10分,从而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姜昆相继的两个“去掉一个”,并非同一概念。本来,“去掉一个”仅指同一个对象,而他却分别指一个对象,故意将二者混淆在一起,造成似乎顺理成章的风趣。

3.转移论题。

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某年冬访美,在从下榻的宾馆赴白宫参加宴会的路上,他突然下车和路旁的市民纷纷握手。

走在前面的苏联保安人员急忙把车倒回,大声喝令周围市民:“把你们放在衣袋里的手,全都抽出来!”市民不知所措,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赶紧说:“请你们把手抽出来,准备和我丈夫握手。”市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由于当时正处于严寒的冬季,在街头的市民自然要将手揣在口袋里。然而苏联保安人员担心有人手中握有凶器,所以喝令大家把手抽出来。这当然与戈尔巴乔夫要给美国人民留下好印象的意愿相背,在外交礼节上也有欠妥之处。经赖莎巧妙地转移论题,一下挽回了当时窘迫的场面。

讲话的矛盾律艺术

这里所说的矛盾律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一时间内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肯定它之后再否定它。然而有时故意违反这一规则,也能创造出别具一格,情深意浓的说话效果。

1.失语补救。

相声演员马季等人有次到湖北黄石演出,前面一位演员在讲话中将“黄石市”无意中误说成“黄石县”,引得全场观众强烈不满。待马季上场,便有意说成“黄石省”。在观众的轰笑声中,他补上一句:“适才我们那位将‘市’说成‘县’,给降了一级;眼下我将‘市’说成‘省’,再给升了一级。这一降一升,正好扯平。”马季的一席话赢得观众一片喝采。此举既说明了马季机动灵活的语言艺术,又满足了观众的自尊心,从而使此次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这就是失误补救的说话魅力所在。

2.相映成趣。

明代着名学者解缙某次入宫晋见皇帝朱棣。

朱棣对解缙说:“昨夜后宫生了个孩子,请先生以诗记之。”

解缙便信口吟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

朱棣说:“错了,并非男孩,是女孩。”

解缙又改口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朱棣又说:“又错了,她生下便夭折。”

解缙赶忙接着吟道:“料是世间留不住。”

朱棣随后说:“已扔进金水河里去了。”

解缙遂吟:“翻身跳入水晶宫。”一连串的矛盾,一连串的化解,句句相互衬托照应,显得风趣盎然,相得益彰。

3.启发诱导。

过去有民谚说:“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淘金的,穷得光。”全把矛盾罗列在一起,然而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思考。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引用了这样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如果你爱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尽管此歌词矛盾明显,可却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的是:纽约是一个天堂与地狱相互交织的城市,问题是看你自己的命运如何。

讲话的排中律艺术

说话时在运用排中律时要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矛盾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有一真。假如有一个是假的,另一个肯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间情况出现。可是有时违逆这一规则,能够创造出对自己极其有利的讲话效果。

1.回避难题。

1996年李登辉访美前,在与日本记者大谈他的日本情结,李登辉散布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多篇对李登辉批评的文章。

当时沈国放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有人问他:“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机关的大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给人以口实。

于是沈国放如此说:“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极为得体。

2.解嘲圆场。

有一个酷爱下棋又好面子的人。一次与一高手对弈,竟连输三局。

当别人问他胜败如何时,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没有输;第二局,我没有赢;第三局,原本和局,可他却不肯。”乍一听来,好像他一局也没有输:第一局他没输,不等于我输,因下棋还有个和局;第二局我没赢,还不等于我输,还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于我输,原本和局,可他却争强好胜,是我让他了。

3.复杂问语。

复杂问语指的是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些问语,不管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最终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问者所设计的圈套。

有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可还死不承认偷过。

这时审问的人就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不管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所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的”这个错误的假定之中。

复杂问语事实上是戏弄排中律,使他人上当的一种违反逻辑规律的手法。可在实际的说话中,作为一种说话表达艺术,有时又是需要的。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年轻时,镇上一人偷了他家的一匹马。华盛顿和警察共同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然而邻居就是不肯把马交出。

华盛顿便用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假设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说出它的哪只眼是瞎的?”

“右眼。”邻居随口回答说。

华盛顿于是把手从右眼移开,只见马的右眼光彩照人。

“啊,我弄错了,”邻居马上纠正说,“是左眼!”

华盛顿将左手也慢慢移开,马的左眼竟光亮亮的。

“糟糕!我又错了。”邻居还准备为自己辩解。

“够了,够了!”警察不耐烦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属于你!华盛顿先生,我们立即把马牵回吧!”

4.看清你的听众。

说话要看对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也是一个起码的原则。毛泽东同志就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写文章当然要看读者,做演说更要看听众,由于用说话来表达思想是现场进行的直接沟通,假如无视听众,可能话都没法讲下去,或者,讲了也是徒劳无功。口语表达的过程可以说是始发于说者,却完成于听众,这是因为再有效的信息内容都有赖于听众的接受。

春秋战国着名的学者邓哲便针对这个问题还专门写了一篇谈辩说形式的文章《转辞》,主张“依类辩故”。此文中明确指出:“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意思是说:在辩、说的时候,要区分不同的对象,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区分对象对表达的重要。

注意听者的心态、性格

假设听众心态比较积极,心情愉快,情绪饱满,精神昂奋,那么,对于一些轻松的话题、热烈的语调、飞扬的文采、幽默的语体也许就比较容易接受,乃至欣赏。反之,假设听众心态比较消极,心情压抑,情绪烦躁,精神沮丧,此刻再幽默、生动的表达,也许都不容易打动他,相反还会招来他的厌恶,幽默、生动有时会被当作媚俗、浮华。

所以,对于说话人来讲,要尽量准确把握听众当时的心态,做到话题、语调、语体等表达内容、方式与听众心态的高度一致。当然,我们说的是积极适应,也就是说不但要适应其心态,还应当主动、积极地加以引导、调控其心态,把听者带进自己创设的语言氛围中去。

口才大师倘若直面一个内心秋深萧瑟的听众,有可能反而使对方有如沐浴春风的惬意感觉。听众的性格特征是说话人万万不可漠视的重要因素。开朗的听众,爱好热烈、坦率的谈话;深沉的听众,喜欢睿智、思辨的话题;刚烈的听众,却不喜欢缠绵、悠闲的文风;朴实的听众,讨厌奇诡、俏艳的表达;与浪漫的听众讲话,要讲究韵致、词采;与温婉的听众讲话,要注意细腻含蓄等等。

当然,此处仅是相对而论,凡事都有例外,要具体情况具体把握,就如胆小的人却偏偏嗜好恐怖片,文静的人却独喜边塞诗。所以,要具备观察、分辨、洞悉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