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罗兰沉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秘书拿着弗兰克写的紧急备忘录走了进来。美国第三号大买主——盖尔威子公司已经通知盖尔威公司,它要减少原订货量的35%,原因是“市场情况不稳定”。
罗兰还应把赌注下在明后两年美国市场只会逐渐缩减而不会全面崩溃上面吗?要是那样的话,公司就有可能实现多样化经营,而且还不至失去在美国设立的公司。罗兰的问题在于把握不准市场的变化速度。目前还缺乏一些重要的信息,而现有的信息又不是十分可靠。不过,应当认为需求的急剧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可以用以下三种办法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第一,等到获得更新更可靠的信息以后再行动。这种办法有明显的缺点。等待可靠的信息所付出的代价是不能采取及时的行动,从而有减少收益的危险。
第二,根据以下两种推测采取冒风险的行功:一种是美国市场可能逐渐缩小但不会全面崩溃;另一种是美国市场的行情在下一年度就会突然下跌,这种办法的缺点与第一种同样的朋显,因为没有确定的理由说出哪一个决策是正确的,可能意外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只是出于偶然,所以也同样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二者所冒的风险同样都无法估汁。
第三,认为这两个备选市场的变化是等概率的。除了对两个市场的偶然性变化同时采取相应措施,这一解决办法也是有一定的缺点的。实施某一种行动方针的费用可能会落空,因为行情只能随一个备选的市场而变化。
对这三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评价表明,最后的决策基本倾向于罗兰甘冒风险的高设想。假设盖尔威公司的目的在于长期的发展加上适当的利润,决策则应采纳第三种方案。无论如何,第一种方案会导致生产缩减、营业额下降,因为行动落后于时间,而且间隔太长,第二种方案有时会导致同样的后果,有时又不会导致营业额下降,但不能估计后果究竟是哪一个。这样的决策只是靠碰运气,所以不可取。
第三种方案是唯一能保证没有较大的生产缩减和营业额下降的方案,它允许在应即似将发生的危机的同时把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为了确定欧美两个市场所必需的短期生产比例,还必须多收集一些有关盖尔威公司成本结构的信息。目前可以暂定60%—80%的成本用于生产美国市场所需的产品,20%—40%的成本用于生产欧洲市场所需的产品。一旦获得新的信息——例如在预期的订货合同中再有削减,那么,各自的比例还须作进一步调整。
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成本问题的考虑之外,第三种方案还有其他几个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灵活性,它不仅考虑到市场波动,而且还提供了适当的基础,使公司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不定的环境。这对短期利润虽然有些影响,但在长时期内可使利润收入达到最高点,这样,盖尔威公司就不会受市场变化的支配了。
盖尔威公司最后决策的成功说明,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时,经常要面临风险,优秀的管理者不惧怕风险,但是,他们会权衡利弊,努力找出风险最小的决策。敢于冒险是成功企业家的特质,善于回避风险则是企业家成功的法宝。
只敢于冒险不行,还得善于冒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成功需要冒险精神,但不能有冒进的行为。做大事不能光靠胆量还必须有理性的“秤心”,也就是要懂得把一件看来风险很大的事,放在心中再三权衡,算计利害成分,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因此,冒险要讲究策略,无谓的冒险就不是冒险,而是拼命。
怎样区分冒险与冒进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个人要到一个山洞里取一块金砖。如果山洞里全是野狗,这就是冒险;如果山洞里面全是老虎,这就是冒进。如果山洞里既没有任何动物,也没有金砖,那么这只能称做“冒蒙”。“冒蒙”只是浪费时间。要想赚钱,一定要分清冒险与冒进的关系,要弄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无知。无知的冒进只能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遭人嘲笑。
在探讨中国企业的成长史时,往往会发现一些令人震撼的数据: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在7年左右,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而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不到一半。中国许多企业容易迷失在更替中,主要原因就是不能认识什么是有胆识的冒险,什么是丧失理智的冒进。稍微有点成绩就利令智昏,非常容易做出迅速扩张的决策,既没有科学的战略计划,对基础科学管理又不重视,必然导致失败。
商业巨人史玉柱凭借冒险精神而致富,但是无谓的冒进也曾使他的巨人集团崩溃。每一个立志创业的男人,都应该汲取“巨人”经营失误的教训。
史玉柱在第二次创业时,回避了十分关键的问题——企业内部的产权改造和机制重塑。原有的职工动力不足、惰性严重,新的骨干队伍又不能补充。管理上失去了控制,集团出现了许多违规、违纪案件。总公司对子公司失去控制,巨人集团内部千疮百孔。由于他提出的修建巨人大厦的设计方案一再更改,从原来的38层加到70层,所需资金超出10亿元,投资超过了自身企业资金实力的十多倍,所以,在巨人大厦破土动工两年后,资金匮乏。史玉柱又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入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挪用太多,经营十分困难,再加上经营不善,先前红火的保健品业务迅速下滑。巨人大厦也因为资金短缺太大,而没能完成交工任务,购楼者每天上门要求退款,使得巨人集团名存实亡。这都是史玉柱冒进的失败恶果。
格兰特是美国一家著名的日用品零售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格兰特19岁的时候开始经商。他起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开设了一家鞋店,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1906年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林恩市投资开办了一家日用品零售店。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格兰特商店的商品适应了市场需求,生意很兴旺。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他又相继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开设了几家连锁店,其销售额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年事已高的格兰特将公司交给查理德·迈耶管理。迈耶当上董事长后,很快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意识到任何一家商店从开业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被消费者认识的过程,同时,任何一个公司都时刻面临着商业竞争的考验。他没有深入研究,便盲目增设连锁店,开始实施一项扩张计划。
1974年,格兰特公司在各地的连锁店迅速增长到82500家,相当于10年前的1000倍。其扩张速度远远超出美国最大的西尔斯零售公司。然而,格兰特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随着连锁分店的增多而增长,相反,每家分店的平均销售额却急速下降。新店的增多导致了经营费用的增加,而公司销售额的下降又必然使经营成本增加,这样一来,格兰特公司便开始由盈转亏。连年的入不敷出,格兰特公司只得向多家银行举债,致使公司债台高筑,信誉急速下降。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格兰特公司只好在1975年提出破产申请,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宣告破产的第二大公司和零售业中最大的公司。格兰特公司由于拔苗助长、急躁冒进,最终不可避免地倒闭。
勇敢不是无知。明明知道前面是陷阱还要猛打猛冲,这就不是冒险而是愚蠢了。众所周知,一个公司没有经营目标,就谈不上科学合理的经营;经营目标不明确,那么经营效果也不能保证。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分析,是确定经营目标的最基本依据。如果一味地求快、求高,想一口吃个胖子,贪大求多,逆规而行,不但不会赚到钱,反而会蚀了老本。
时机已失,就不要去无谓的冒险
我们每个人都会错过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机会,这并不值得奇怪。只要总结经验教训,耐心等待,充分准备,你还会有下一次的机会到来。但是,机会一旦与你擦肩而过了,你一定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着急上火,轻举妄动,如若不然,损失只能会更大。
李密归唐后又想反唐。可他忘了,这个时候再另立山头为时已晚,时机不再,他实在没有太多的资本。“权力欲”太盛,会引火上身。权力欲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可能是个悲剧。
魏公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归付唐高祖李渊后,他对部下说:“我曾带兵百万归唐,主上肯定会给我安排要职的。”可是,李密归唐后,李渊只是让他做光禄卿、上柱国,封他为邢国公,都是些虚职,他很是失望。
朝中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一些掌权的人还向他索贿,也使他内心不满。自视甚高的李密怎么能忍受这种境遇?他的理想是做王,可是在人手底下,这怎么可能呢?
他的铁杆追随者王伯当与他谈及归唐后的感觉时,也颇有同感。他对李密说:“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东海公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而河南兵马屈指可数。魏公不可以长久待在这里。”
王伯当的话正中李密的下怀,李密便想出了一个计策。这日,李密向李渊献策说:“山东的兵马都是臣的旧部,请派臣前去招抚,以讨伐东都的王世充。”
李渊马上批准了李密的请求。许多大臣劝李渊说:“李密这人狡猾而好反复,陛下派他去山东,如同放虎归山一样。他肯定会割据一方,不会回来了。”
李渊笑着回答道:“李密就算叛离,也不值得我们可惜。他与王世充水火不容,他们两虎争斗,我们正好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李密请求让过去的宠臣贾闰甫与他同行,李渊不仅同意,还让王伯当做李密的副手。临别时,李渊设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传喝一杯酒,李渊说:“我们同饮这杯酒,表明我们同一条心。有人不让你们去山东,朕真心待你们,相信你们会不负朕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十二月,李渊让李密出关。长史张宝德也在出征人员的名单中。他发觉了李密的反意,怕李密逃亡会连累自己,便秘密上书李渊,说李密一定会反叛。李渊收到张宝德的奏章,才后悔让李密出关。但他又担心惊动李密,便马上派使者传他的命令,让李密的部下慢慢行进,李密单骑回朝受命。
李密对手下的贾闰甫说:“主上以前说有人不让我去山东,看来这话起了作用了。我若回去,肯定被杀。与其被杀掉,不如进攻桃林县,夺兵马北度黄河。若我们能够到达黎阳,与徐世勣会合,大事肯定成功。”
贾闰甫说:“主上待明公不错,明公既然已经归顺大唐,为何又生异心呢?退一步说,就算我们攻下桃林,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依我看,明公应该返回长安,表明本来就毫无异心,流言自然就不起作用了。若再去山东,不妨从长计议,再找机会。”
李密听贾闰甫的话不顺耳,非常生气地说:“朝廷不给我割地封王,我难以忍受。主上据关中,山东就是我的。上天给我的怎能不要,反而拱手让人?贾公一直是我的心腹,如今怎么不同我一条心了呢?”
贾闰甫流着眼泪回答道:“明公杀了司徒翟让,山东人都以为明公忘恩负义,谁还愿意把军队交给明公呢?我如果承蒙受明公的厚恩,怎么肯这样直言不讳呢?只要明公安然无恙,我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