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修心
22231100000017

第17章 心的深度修炼(3)

千仞高山,起于垒土;无边汪洋,积于点滴。参天巨松,始于种子。自然界的一切一切,都无不是从点上开始。家庭始于单个的人,企业始于老总。人类社会的一切一切,都无不是从点上开始的。没有这个原始的点,没有这个起点,那么,人生的一切成就都是扯蛋,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由此看来,天下大事,无不起于点。

人,都是在点上一步一步卓越起来的;企业,也同样是在点上日积月累而铸就出辉煌的。总之,一切的成就都只可能从点上开始。 这天下研究卓越之道的人不计其数,我也是其中一位。许多人告诉你某个人的成功经验,过分地宣扬个人力量的伟大,我则不同,我是用批量筛选法,在超大时空背景中去研究人卓越的核心规律。

我为了抽离出中国500总裁的集中智慧,先后参考了古今中外的3000多本相关或有点相关的书籍。

前面说过的毛泽东,可谓是“集中”的集大成者。他的“集中优势”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反围剿战争中,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人民战争论”更是将“集中”从军队扩展到了全民,相对于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的集中来说,真可谓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再来看看西特勒的集中之道。他将集中阐发为“闪电战”。快如闪电,若没有高度的集中,又怎能做得到呢?他能在那么短的时间横扫欧洲,足见其集中的力度是非常之强的。

纵观古今,又有哪一位卓越人士不是深谙集中之道的。

中外500强除了及个别的企业(GE公司)之外,几乎都是靠集中而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就的。作为一个老总来说,战略要集中,管理要集中,投资要集中,研究要集中,生产要集中,品牌要集中,传播要集中,传道要集中,或则,就有可能战线太长,力不从心,最终导致后劲不足。

中国文化是王者文化,是都想当王的文化,是一鼓作气的文化,所以,许多人被迅速壮大,被盲目扩张,盲目的膨胀欲所驱使而四方出击,最后多因本力不够而失败的案例简直太多太多。秦池、德隆、爱多、三株、巨人、飞龙等无数企业,都是因受王者文化干扰而盲目多方出击而导致失败的,这是“先烈们”血的教训。

作为个人和企业,若要想尽快出人头地,那也得兴集中之道。否则,也会因力量分散而一事无成,劳而无功。目前,流行的定位主义、专业主义、抓大放小、目标致上、速度致胜、焦聚原理等等,都在说同一个意识——集中。不集中,不足以成就任何大事。

为什么要集中呢?

因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力量有限。就一个人来说,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资金有限,关系有限,信息有限,等等,正因为有如此多的有限,你自然就成了太有局限的人了。因此,就你那一点点有限的资源,自然只可能干成一点点小事了,自然也只可能先从一个点开始了。

许多有能力的人不成功不卓越,主要是因为他还没有集中。我有许多朋友,他们有学历,有资历,也勤奋,就是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关于“集中,再集中”的建议。

我经常对他们说,许多大师都是先在点上创造出卓越的。国内有许多只写好一篇文章的大作家,只讲得好一堂课的顶级演讲家,只演得好一场戏的大演员,只知道一点的大学者,只唱得好一首歌的大歌唱家,只做过一件事的无数成功卓越人士……

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只要能集中一次,能集中在某个点上干出点成绩,你就能迅速出名,迅速功成名就,就这么简单。

人不集中,必将一事无成的。企业不集中,必将一无所得。因为,纵观古今,横看当世,又有哪一个卓越人士不是因为懂得了“集中”二字而功成名就的?!

“止”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不止,自然会一事无成。

这个止就是指集中做好一件事,集中做透一件事。天下的好事那么多,你不可能全做完;天上的麻雀那么多,你一手也抓不了两只。你只有选择一个属于你的点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把那个点打造成为一流,你不就成了吗?

总之,集中是大地上最直白的真理。河流是因为雨水的集中,高山是因为泥土的集中,学校是因为学生的集中,城市是因为人群们的集中,高楼是因为钢精水泥的集中,公园是因为花草树木的集中,道路是因为脚印的集中,专业是因为知识的系统集中,分工是因为工种不同的集中,生命是能量的集中,企业是人、财、物的集中。

集中可谓无处不在,它是世上最有效的聚积之道,是最直白的成事之道。谁不集中,谁将陷入散乱;谁不集中,谁将一事难成;谁能集中多少,谁就能创造出多大的人生和辉煌!

所谓集中,当然也有级别之分,集中首先就是在点上的集中,而后才是在线和面上的集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石变相对弱势为相对优势

我在《今日女报》中读到一篇关于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运用集中战略制胜的名人故事,故事是这样写的:

几年前,一支由7名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中央电视台首次全程直播,中国移动公司专门为此做了一个网站。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此次攀登珠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在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最引人注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鼎鼎大名的地产大王。在房地产界,没人怀疑他的能力,但对于登山,他充其量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五十多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谈何容易?人们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

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一路上,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

王石原本就是财富名人,加上年龄较大。按常理说,他是最受媒体和人们关注的队员。恰恰相反,他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像机,专心登山。

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金色的夕阳倾泻在白雪皑皑的珠峰上,风景异常绮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有人招呼他:“王总,快出来看看,风景多么壮观啊。”他躲在帐篷里没吱声。几分钟后,又有队友提醒他:“王总,你再不出来会后悔的,我们登了这么多山,从没见过这么美的风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那样的高度看世界,能不美吗?王石依然闭门不出。

第二天,登山队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越是接近顶峰,危险和挑战越大。当晚,大家开始慎重选择是否登顶,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自始至终,全队只有他一人没受伤,近乎完美地登上世界第一高峰。最具实力的队员没有登上顶峰,最不被看好的王石,竟然一举登顶,这样的结局,大大出乎人们意料。

下山后,王石欣然接受采访,记者的第一句话是:“真没想到,难道你有什么登顶的秘诀吗?”他笑了:“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登顶,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

王石一语道破天机,就是两个字——集中。只有集中才能使王石王石变相对弱势为相对优势。

乒乓球国手刘国梁说,一个人要发挥出他的最佳水平,首先就得学会拒绝干扰。许多人一生无成,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不够诚心,也不是没有对成功的渴望,而是因为他们做事往往不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就是在行事时敷衍了事。他们常常会这山望见那山高,在刚做到一半时又觉得另一个职业更为稳妥、更易成功。于是,他们做事就没有耐性,常常是一件事情没做好,又去忙另一件事情,结果搞得一事无成。

有个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