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修心
22231100000022

第22章 心的正度修炼(4)

看到合作的美好前景,双方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这位推销员自我介绍并出示名片之后,老总也拿出友好的姿态,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但这位推销员只用单手把名片接过来,一眼没看就放在了茶几上。接着他拿起了茶杯喝了几口水,随手又把茶杯压在名片上,那位老总看在了眼里,明在心里,随意谈了几句话,起身告辞。

事后,那位老总郑重地告诉中间人,这笔生意他不做了,当中间人将这个消息告诉这位推销员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拍桌子说:“不可能!他们是非常需要我们的货的?”立即打通那位老总的电话,一定要他讲出个所以然来,那位老总不得已道出了实情:“从你接我的名片的动作中,我看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并且预见到了未来的合作还会有许多的不愉快,因此,还是早放弃的好。”

闻听此言,这位推销员放下电话痛惜失掉了生意,更为自己的失礼感到羞愧。一个接名片的动作的失礼,就丢掉了一桩生意的事实,使他认识到,在生意场上,人们不是只看产品质量,更要看人的素质。

人的内在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长期积淀,有意识的培植。

法国人说,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美国人说,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你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人们似乎活着活着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连穿衣吃饭都不懂,需要从头学起,礼仪素养就这样被人们提到了重要的日程。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在重内容的基础上有越来越注重形式的趋势,交往互动日渐符号化、形式化,外在形象成为个体交往的“名片”。翩翩的仪表风度、不俗的言谈举止、得体的服饰穿戴等外在形象所展示的个人魅力,是一个人赢得他人亲近、认同、尊重的重要因素。

学会正语言,改变表达改变命运

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你所有意无意表达的一个肢体语言,将决定你的财富与命运。没有沟通就没有生产力。

现代社会有三种基本能力是必须强化的,一是创造力;二是说服力;三是执行力。创造力能确保价值,说服力能确保组织实现价值,而执行力能确保价值实现。

可见沟通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当于重要的,没有沟通力,所有的价值都将束之高阁,无法实现。

有时一句无意中的话,就可能得罪一群人;有时一句无意中的话,就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有时一句无意中的话,就可能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

说的确是一件大事。为什么有些人那么会说?

苏秦凭嘴打天下,居然说动六国都拜他为相;诸葛亮说动备完全按他的三分天下而行动;柏拉图号称世界级雄辩家;克林顿的言词更是魅力无穷;毛泽东的说服更是大气磅礴。

说,的确几乎能达成你所需要的一切。

没钱,有人说来了钱;没物,有人说来了物;没人,有人说来了人;没老婆,居然也有许多穷光蛋说来了老婆。

凡是会办事的人都一定会说。我从来没见过能说会道的人真正为难过。我倒是看到许多专业能力特强而笨嘴拙舌的人,经常为各种问题而忧愁满面。

要改进自己的口德,而不是口才(见我最近出的书《口德胜于口才》)?

第一种人:开口就杀人。

一个人的修养到了何种程度,只要听他一张嘴就知道了。开口就发表镖者多是失败者,开口就给人带去快乐希望的人,一定是一个素质很高的人,或者是成功卓越者。

说话人人都会。可是,要说到人人都喜欢听的程度,那就不是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办到的了。唐太宗李世民曾评论过“变”字说:“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也把仪容、风度、言辞的修善,作为个人品性形象的三大要素。而老子更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使用价值,说“美言可以加市”,意即一个人只要能巧妙地驾驭语言,就可以换来他所需要的东西。

“好言一句暖千里,恶语一声寒三冬。”说话绝对是一门艺术。会说话的人人缘一般都好,而不会说话的人人缘一般都差。有人说:“一句无心的话也许会点燃纠纷,一句残酷的话也是会毁掉生命,一句及时的话也许会消释紧张,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愈合伤口。”讨好一个人有时很困难,而得罪一个人却往往很容易,只要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话就可以了。

人的自尊比金钱还要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将会干出什么事来。有时候,本无存心伤人之意,却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个敌人。开口就杀人的人最后往往“杀”了自己。

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作出“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邀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

说话可真得小心点,说话一定要讲究艺术,尽量委婉平和,点到为止,绝对不能快人快语,凭自己的好恶一吐为快。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自己一定要有分寸。假如自己不会说话,把好意用恶话来说,也会遭人讨厌,弄僵双方的关系。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作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张大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齐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张大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为人处世才不会伤人也伤己。

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

第二种人:开口就烦人。

趋利避害是人的常情。人,大都喜欢对他有利的、正面的、积极的言行举止,都十分讨厌一切负向的东西。说话也一样。你不能带给他人有利的,自然别人就会烦你,打断你的说话,甚至离你而去。

有这样一则典故:

莫雪崖混迹宦海多年,一次患病多日,气息奄奄,忽觉魂飞体外,四处游荡,遇见一死去多年的同事,便问:“莫非我死了么?”同事说:“你不到该死的时候,是你的魂魄游离到了冥国。”遂结伴同游。一路上碰到数位死去的官僚,以前仿佛认识,只因人家官大与莫雪崖没甚交情,其形状处境却令莫雪崖惊骇不已。

第一个鬼,状貌大致如生前,只是鼻子下面没有嘴,看见雪崖直摇头晃脑,眼珠子都急得快崩出来了。问何故,同事说:“他生前表态随便,逢会必讲,拉长莫短,没人想听,还喜欢阿谀逢迎,搬弄事非,所以遭到这种报应,不准他说话;遇上辛辣浆汤,也只能以鼻饮之。”

第二个鬼,屁股长在肩上,头悬于肚脐下,两只手撑地而行,行路看人十分困难。同事说:“这位老领导生前妄自尊大,所以受此报应,不让他仰面傲人。”

第三个鬼,胸口到小肚子全部被利刃割裂,腔内空空如也,并不见五脏六腑。原来是他生前满腑都是抱怨的话,死后才让他两腹空空。

莫雪崖问:“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地狱吧?”那同事笑着说:“地狱是囚牢,哪能随便出入!这只不过是个平常地方罢了。”

其实在平常地方,这三种人说话也是让人烦的。

这三种人之所以让人烦,还得慢慢道来。

第一种人是不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管不住自己的舌头。古语说的好“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王蒙则谈到“话是个有用的东西,话又是个害人的东西。《伊索寓言》里早就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

闲谈莫论人非。不要以惯于诽谤他人而知名。不要精明于怎样损人利己,因为这并不困难,只是会遭人唾弃。所有的人都会向你寻求报复,说你的坏话,并且由于你孤立无援而他们人多势众,你会很容易被打败。

人们是如此喜爱毁谤之辞,他们很难克制自己,为了讨好谈话的对象而去指责不在场的人。如果你一定要款待别人的话,那么就款待点别的东西,而不要拿这种于己于人都有害的东西来让对方享受。

再说第二种人。这种人的“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优越感极强,总感到自己要比他人强,要高明,处处、事事、时时都显示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自以为是,对他人说起话来总有居高临下一副老大的味道,平时的一言一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样子,不会平等待人……而人呢?一般都有一个喜欢被他人尊重的特点,都不喜欢被他人歧视、瞧不起,因而对这种高傲无理的人,因此,对这样的人采取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

至于第三种人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总是抱怨个不停,一次人们还抱以同情,两次人们当笑话听,三次、四次,人们岂能不烦。

有的人好像天生就如此喜欢抱怨,把最没用的事情当成了捍卫自己的盾牌,像上满了弦一样说个不停。虽然知道抱怨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但是他还会义无反顾的去抱怨,因为这是最简单可行的发泄之道。

把抱怨当成习惯,会让你失去与别人交流的能力。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在你心情很好的时候碰到一个家伙,这个家伙上来就说天气有多么多糟糕,他的生活多么黯然无光,这个时候你的大脑会随着他的语言思考,结果你脑中的画面是一副副不愉快的景象,相信你的心情会因此大打折扣。在下一次,你会尽量避开与这个家伙交流。

第三种人:开口就服人。

世上最难的事有两件,一是叫人心服口服,二是常有利他之心。叫人心服容易,权力势力、压力都能叫人口服,但很难叫人心服。所谓心服,一定是从内心深处认同了你的观点,一定是发自内心佩服你的观点,否则,想叫人心服。有时候,在与人交往中,有理不在声高,事实胜于雄辩,娓娓道来胜过言词激烈,咄咄逼人。而有些事理,说不如不说好,干脆任其火烧牛皮自转弯。

人人都会说话。但要把话说得管用还是相当难的。

魏王的大臣女商带徐无鬼去见魏王,魏王便神气地说:“先生一定是山野的生活太苦太累了吧,所以希望得到我的接见。”

徐无鬼觉得魏王无知可笑,他说,“正相反,我正是来慰问大王的。您有什么向我慰问呢?您想满足欲望、嗜好,那身心就要受到损害;您要是抑制好恶,停止嗜欲,感官又会痛苦。所以我来慰问您。

魏王被说到疼处,说不出话来。

看到气氛有点紧张,徐无鬼立即换个话题,说他会相狗,但相马的水平又比相狗的水平高得多。一听说徐无鬼会相马,魏王就叫他细细地说说。徐无鬼就说,中原的好马,身上平直的地方就像木板,弯曲的地方像秤钩,方正的部位像柜子角,滚圆的部位就像圆球。但中原的好马又赶不上天下的好马。天下的好马,有天生的好身材、好体格,跑起来像飞一样,从来不知道劳累,好像根本不知道需要休息。

听徐无鬼吹这一阵牛皮,魏王喜得哈哈大笑,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徐无鬼同魏王谈完话出去,女商就问:

“先生用什么高深的道理劝说我们的君主呢?我劝说他,谈礼义,我就用《诗》《书》《乐》《礼》上的道理去引导他;谈权谋变化之术,我就用太公兵法上的道理去说服他。这些书上写的奉事君主而且效果极好的话语多得不得了,可我们大王就是不听。先生可以谈谈您的办法吗?”

徐无鬼说,“我就只告诉他我会给狗和马看相。”

女商不信,“就这样简单么?”

徐无鬼说,就这样简单。你没见那被流放到很远地方的人,他们离乡才几天,碰到了自己熟识的人,就高兴不过。离开故土十天半月的人,在外见着了在家乡见过面的人就很高兴。到离别故乡常年累月的时候,只要是碰到故乡人就很高兴。这就是离开故乡亲友越久,故旧之情就越浓的人之常情。

再说那流窜到荒无人烟的山谷与原野上的人,往来小路上只有野兔与山鸡与他作伴,时间长了,他能听到人的脚步声,就会惊喜异常,更何况能听到看到他的兄弟师友,乃至在他面前谈笑风生呢?

身为王侯,权势吓人,规矩繁多,时间久了,谁敢在他面前说说笑笑呢!

真的才可贵。抹去虚饰的东西,人的心情总是相通的。

劝人不必语高深,还要知道心服胜口服。

一发出声音,就有音乐的旋律,一开口说话就句句是真理,一举手一投足,就成为世人的规范,可能么?

动不动就把利害是非摆到人的面前,然后评定是非好坏,人有那么简单么?

这样,让人唯唯诺诺,不过要人口服罢了。

假若领导一群人,带领大伙儿办成一件事,遇到麻烦时,采取心服的办法,不违逆人情去强词夺理,也不依仗权势胁迫就范。有理,大家会逐渐接受,不对也会从容认识,不致造成巨大损失。

这就是,人们接受一种道理,转变一种看法,总是自然而然的。人和社会上的事情也有自然而然的一面。强迫众人口服,迫于强大压力,嘴里说是,心里却早已说了不是,脚下跟强迫者走十步,心里早向相反的方向走了百步。到头来还是要坏事的。

所以,凡是是非的事,人们信不信、服不服,都得慢慢来。对人有一个目标,对己也有一个要求,不妨有计划,限定时间。然而,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计划把时间分成阶段而切断,人的生命却像流水一样延续,不能切断。服与不服不能口说了算,只能看其为人。

第四种人:开口就乐人。

开口就能给人带来快乐,这样的人的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他是一个喜欢赞美别人的人;二是,他是一个幽默的人。

无论何时,对于别人表示诚实而真挚的赞赏和鼓励,别人在享受它的同时都会很感激地记着你,这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源泉。

在你每天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说几句感谢的话,留下一些友善的小小火花。你将无法想象,这些小小的火花如何点燃起友谊的火焰,但当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友谊的火焰就会照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