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修心
22231100000029

第29章 心的善度修炼(3)

好运和歹运都是积累而成的。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歹运。佛祖奉劝世人“积德行善,广积阴德”,正是基于因果报应百试不爽之理。一个人即使有身份有学问,如果为了追逐地位和权利,享受荣华富贵,而却不顾老百姓的利益;为了捞取资本去讨好比他权力更大的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甚至不惜出卖人格,就不是行善积德,比如说陷害岳飞的秦桧,这是人所共知的,虽然他有权势有地位,可是他的心灵却充满了罪恶,他的人格却是卑鄙无耻的,所以他连一个乞丐都不如。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落得过千百年来被人唾骂不止么。

下面再讲一个令善念升起带来好运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只在机车里装上一个制动器,车厢里是没有的。火车司机必须用手去扳动制动手轮,不方便且效力不大。一次,一个穷苦的年轻人目睹了一起可怕的火车车祸,很多人丧命。那是因为制动器力量不够,不能迅速停车的缘故。

一天,年轻人闷闷不乐地在办公室里坐着。他需要钱,偏偏钱又很少。门开了,一个衣衫褴楼的女孩儿走了进来,请他买一份《生活世纪》报纸。他告诉她没有钱买,她就转身向门外走去。但他看到女孩子失望的面孔后,他心里一震,觉得自己这么一个大人居然会令一个小女孩失望,此念闪过。又把她叫了回来,他仔细搜索自己的口袋之后,终于找到了可以购买一份报纸的硬币。

也许年轻人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从那张报纸上获得什么,也许他从来都没有指望过靠他同情与怜悯的—枚硬币来改变他的命运,然而这枚硬币不但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全世界人的命运。

那份报纸描述了当时工程师们在蒙塞尼山下开凿一条隧道的情况。他发现工人们在开凿隧道时用的足大功率的凿岩机,而这些凿岩机是由压缩空气驱动的。职业的敏感让他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这条消息。他想知道是否可以利用压缩空气来驱动制动器。如果压缩空气的力如此大,足以在隧道里推动凿岩机,那么也许能使沉重的列车停车而避免相撞。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他立即动手,经过多次的实验与尝试,—种中新式制动器终于诞生了。此后,他的发明在世界各地的铁道上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而他就是法国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人威斯汀豪斯。后来,当有人问及威斯汀豪斯是怎样产生用压缩空气来驱动制动器的想法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的成功要归于一枚平常的硬币。”

一枚硬币看似平常,然而它代表的却是威斯汀豪斯先生的善心与人格。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追求之中,然而要想有所获得,无论是大的目标还是小的利益,都需要你有—颗善心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你才会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与回报。

所以,假如你心中缺乏善念,就要努力培养,佛家说,善与恶都是有回报的。有些是你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或者你今生造业,下一世受报;还有,你今生造业,好几世以后才受报。但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有权有势的人,都应该以行善积德为道德标准,这样不仅使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也会给自己种下善根,如果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也会避免灾祸,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已生善令增长

以现在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不过是欲望。欲望是什么?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由于欲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满足。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看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看其他一切东西。可见自私的本性已经深植人性之中,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然而,爱自己须有一个限度,超过此限,就可能变成恶,甚至罪。而人的欲望恰恰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爱自己还应该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注意到别人也需要爱。不能推及他人与环境的爱,叫做冷酷,这就是恶的生成。

一个人把爱兼及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佛法称之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中深出一点点同情心,则是另一种大善。这种情怀,即所谓“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以及“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

每一个善念都是一颗种子,如果不精心护佑,它在心田里也就旋生旋灭了。并非说,只有造福万代才叫善。譬如有人建议削平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流涌入,使干旱的西北大地变成热带雨林。此善大则大矣,却要我们等待太久。古人有诗:“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虽然琐细,读后感觉心中暖暖的,大过印度洋的暖流。

孟子相信,“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良本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只要将其加以扩充,就能够成就善性,最终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

从前,西藏有一位高僧叫潘公杰,每天打坐时,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辩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刚开始时,黑石子总是一大堆,后来随着修炼的增长,白子才渐渐的多于黑子。

佛法中的善念即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即逝的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忌妒、嗔恼等都可以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已是罪恶了。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别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苦、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吗?三十多年之后,他手下全变成白石子了,大师修成菩提道。

虽然我们修不到高僧那种至纯之境,我们是凡人,然而无论“利己心”走得多远,只要有善念相伴,只要不断扩大我们的善念频率,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正,就会变得更有利他人,就会在实修中修正自己的灵魂!

生命与生命的相逢是相互的付出,生命与生命的相逢是相互的感恩!一分善意,会换来十二万分的感动。如果每一个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得到帮助,如果每一个得到过帮助的人都记得回报,如果人与人之间这付出与回报的链条永不中断,那么,人们就永远生活在爱的链条中,那么,人间就成了天堂!

许多看似平常的东西却往往是无价的。因为它往往是生命奉献的见证,是人间真情的缩影。它是任何金钱所无法买到的,它只能靠无私的奉献与付出才能换取。我转过身来面对着他,想感谢他的帮助和陪伴。但是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之前,他却对我说:“你知道吗?能够有你这么快乐的人陪伴我这个盲人过街,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帮助与被帮助,感谢与被感谢,原来,这就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在心中默默颂赞他,因为他是爱的儿女。在人前也要赞美他,因为你爱他。他向你求助时,你当用令自己喜悦的方式帮助他。当你无法帮忙时,老实地告诉他。要是你有他要的东西,就不要对他说你没有。这种说法不会荣耀爱赐给你的一切。不要说做不到,要说你不会这么做。珍爱你自己,因为你有选择的权利。

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这是多么大慈大悲的心。那么,我们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感恩呢?是不是也应该与他人一起分享我们的成功呢?一个不懂得分享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必定不会有快乐可言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好运和歹运都是积累而成的。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歹运。佛祖奉劝世人“积德行善,广积阴德”,正是基于因果报应百试不爽之理。一个人即使有身份有学问,如果为了追逐地位和权利,享受荣华富贵,而却不顾老百姓的利益;为了捞取资本去讨好比他权力更大的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甚至不惜出卖人格,就不是行善积德,比如说陷害岳飞的秦桧,这是人所共知的,虽然他有权势有地位,可是他的心灵却充满了罪恶,他的人格却是卑鄙无耻的,所以他连一个乞丐都不如。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落得过千百年来被人唾骂不止么。

中国人知恩图报,所以,“善有善报”不应看做是唯心的观点而加以否定。

中国人嫉恶如仇,所以,“恶有恶报”也是必然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嘛。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一心向善,你将活得坦荡,活得高尚,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有认识你的高尚的人都将为你落泪。

善良与罪恶是相互对立的概念,我们从小就在自己的心灵中灌输了进来。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以这两个概念来判断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因为善良的就对,罪恶的就是不对;对的就要坚持,错的就要反对。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我们就会为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而感到光荣与羞耻。光荣的我们就会自我炫耀,可耻的我们就会加以掩盖。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已经学会了扬善抑恶,只是扬自己的善而掩自己的恶而已。

做出了恶事,肯定对社会和他人不利,但却被掩盖了起来,也许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不愿意亮出自己的罪恶和不良,自然就无法得到改进,对自己的人格完善没有任何益处。自己做出了一点善事,便只怕别人不知道,到处宣扬,目的是要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人,并且给他以表扬,自己还能从中得到名声和利益。

掩恶是为了欺世盗名,扬善也是为了争名夺利,起点都是名利。怎么才能够做一个高尚的人呢?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为大众利益而奋斗的人,就得让大家信赖和支持。而大家绝对不会支持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所以得先从自己这副心肠做起。心肠善良了,大公无私了,就能够担当得天下百姓的大事了。

《大学》教人“慎独”。当一个人独处时,神不知鬼不觉,做了什么,谁都不知道,这正是对人最大的考验。你是双向人生(内外兼修),你就不会失去良知,你会做善事,好事,惠人惠己惠家国。如果你是单向度的人,你可能会为功利所趋而做恶事、邪行。过后,你会受到良心责备,而度日如年,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生命真性生来就根植于人心的道理。所以圣贤教人独处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约束管理好自己,不要对不起天地良心。小时候常听老人告诫:“不要以为人家不知道就做违背良心的事,否则会遭雷打。”老人们用十分朴实的语言把震卦这一深刻的生命哲学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惊雷震震,诚怕诚恐。这不是真的要打雷才使人惶恐惊惧,而是一个人必须要有所畏,有所惧,有所撼,才叫有人格,有血性,否则就浪费了“人之为人”的资质。

有恐惧才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静坐常思己过”、“深夜扪心”。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耻而后勇,接着才有知过而后贤,知丑而后美,知恶而后善,知假而后真。而“耻”的产生靠独处时反躬自省,悚然有所惧,怅然有所失,猛然有所察,幡然有所悟。这是内心的“静悟”。

也可以“动悟”。儒家讲“格物致知”,见外界之变化、异动而省察自己,而后用心改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见天之怒,见地之异,见人之堕,无不可以联想自己。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所见所闻,无不可以触目惊心,闻风而动,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提供日新月异的能源。孔颖达《国易正义》云:“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可作此类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