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可爱宝贝理财经:财商教育的第一本书
2225600000027

第27章 让孩子明白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 (3)

这些世界顶级富豪的"吝啬"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其实"吝啬"是很多富豪们的生活本色和财富态度。你能想到吗?身价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竟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而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甚至对打折商品感兴趣。《华盛顿观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显示,70%的"富婆"和68%的富翁都曾经补过鞋,58%的"富婆"和将近50%的富翁都用优惠券买食物。

如今,很多人认为谈节俭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情,似乎一个人懂得省钱,就是吝啬、小气的表现。其实,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即使在今天,仍然需要提倡和发扬。古语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想要还在在未来成就一番大事业,你应当从小就培养他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方法:

1.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正确对待钱,不义之财绝不可取。

2.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对零用钱"记收支账",是培养节俭品质的一种好方法。

3.教孩子学会积累。让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4.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而且要看支付能力。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专家建议:节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理财教育内容

俗话说,"好钢要用到钢刃上",这些世界巨富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节俭的作风。他们的财富,正是在不断的努力创造和精打细算上逐渐积聚的,从来没有人能够在不加节制的生活中积聚财富。

钱不是用来炫耀的

藏宝阁:

为富裕所做的最好准备就是学会因有钱而自在。

--博多·舍费尔

金钱,在很多人眼中是万能的,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的象征。有个成语叫"财大气粗",仿佛有了钱的支撑,整个人的档次就紧跟着一路飙升。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喜欢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有多少钱,喜欢以奢侈来炫耀财富,以为这样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事实恰好相反,这样的做法,往往引起他人的反感。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前不久,一辆宾利轿车在北京的拍卖会上以10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8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不是因为这辆车在市场上值这么多钱,而是因为"8"这个数字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它代表着吉利。中国的有钱人不会像亚马逊公司的总裁杰夫贝索斯那样,永远穿着褪色的米色卡其布裤子,而是要把他们的财富全部拿出来炫耀,正像中国南方一家广告公司的总裁所说:"在中国,你的富裕要让别人看得见,否则,没人会相信你真的有钱。"

对奢侈品的态度,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奢侈品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品味追求;也有人认为购买奢侈品,完全是虚荣心在作祟,这些人只想通过高档消费品来炫耀自己的身价,体现自己的"高人一等"。事实上,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奢侈品的人,都把用奢侈品作为自己的一种身份象征。

除了对各种奢侈品的追求,还有很多富人通过"吃"来炫耀财富。

让我们来看一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家中招待中国国家元首胡锦涛的晚宴:

这是一场何等隆重的晚宴,然而盖茨只精心为"晚宴"选了三道菜:第一道是蔬菜--烟熏珍珠鸡沙拉;第二道为主菜--黄洋葱配牛排或大比目鱼配大虾,客人可以二选一;第三道菜是甜点--牛油杏仁大蛋糕。

而中国的情形呢?

据时代周刊报道说,到了周末,深圳的富人通常会到一个会员制的俱乐部去吃粤菜,一般一顿晚餐的费用都在1000美元以上,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们是深圳上流社会的一员。

一位五星级饭店的厨师回忆说,有位顾客在点了最昂贵的玛哥堡红酒后,却往里面兑入一大勺雪碧。他说:"他只是在牛饮,根本没有品味那杯酒。"

的确,当消费成为挥霍的时候,恐怕就谈不上什么品味了。你肯定觉得这样的人很可笑,但这种事却时有发生。有些人,希望用钱来支撑起生命的荣耀,没想到,钱却让他的生命显得更加卑微,更加悲凉。

小舟去年狠下心买了辆高档轿车,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价格跌了好几万元,朋友对他深表同情,他说:"其实我心疼的不是那几万块钱,而是价格下跌后,车的档次也跌了下来。"小舟的潜台词是,爱车的档次跌下来之后,我的面子也跟着跌了下来。

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越是些贵的离谱的东西,越能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将这种现象称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更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因为它更加昂贵、更加没用。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这种物品的特点是: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

总有些人认为,自身的价值是建立在那些"外包装"上的,名牌服装、高级轿车、豪华别墅--只有这些,才是他生命价值的完全体现。事实是,很多时候,那只能显示出他的浅薄。因为人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善于赚钱的人,会更加慎重地使用金钱,反而是那些钱少的人,往往喜欢打肿脸充胖子。

专家建议:别在他人面前显示你的浅薄

越是有钱的人,越不在乎使用廉价物品,而往往是那些没有钱又心理自卑的人,生怕使用廉价物品让他们丢了面子,跌了身份。美国超级富豪保罗·盖蒂说:"我并不以拥有多少钱来衡量我的成功,我的成功以我的工作和我的财富所造成的就业职位和生产物品来衡量。"没钱的人若能表现出真诚和应有的自尊,一样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而没钱却硬装有钱人,只会让人避而远之。

与别人分享你的金钱

藏宝阁:

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

--李嘉诚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并不仅仅因为他赚到了很多钱,更是因为他有一颗博爱的心,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金钱大放异彩,让生命更有价值。

美国是世界有名的捐款大国。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捐款活动,呼吁捐款的信件会时常提醒人们莫忘献出爱心。有句话说,"美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富人捐款捐出来的"。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美国的许多公共设施都是靠富人捐款建设的。有数据显示,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捐款约1000多美元。慈善大腕更是比比皆是:卡内基、盖茨、巴菲特等,当然,还有更多的"幕后英雄"。

你能想象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后再将所赚来的钱送出去吗?安德鲁·卡内基就做这样的事。

1901年,时年66岁且为世上首富的安德鲁·卡内基自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想要成为一位慈善家。他深信"财富的福音",其意指富人在道德上有义务将他们的钱回馈到社会上。

自1901年后,把钱送出去成为卡内基退休后的新工作。1902年时,他成立了卡内基协会,旨在资助科学研究计划,并捐款一千万美元创立了一个专为老师而设的退休金基金。卡内基年轻时,住在陆军上校詹姆斯·安德森家的附近,这位上校允许所有的劳工男孩免费使用他的私人图书馆。当时,美国并没有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卡内基从未忘记陆军上校安德森的慷慨,因此,教育也是卡内基的资助对象之一。经他资助而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总共有2000多所。他还投入1.25亿美元创办了卡内基社团法人,旨在帮助大学及其他学校。世界和平是卡内基追求的另一个理想,为此他创立了卡内基国际和平促进会,并在荷兰兴建了内有国际法庭的海牙和平宫大楼。到1911年为止,卡内基一共捐赠出去的钱高达他财产的90%。

另一位默默无闻的捐款人或许会更让你感动:

美国堪萨斯城的富翁斯图阿特每年在圣诞节期间向穷人捐款,26年如一日,捐出的款项共达130万美元。更令人感动的是,斯图阿特默默地干了26年好事,从不留名,人们用了26年时间,苦苦寻找这位"圣诞天使"。直到斯图阿特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才向媒体披露了他的真实身份。他说,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让人们感激他,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他那样向那些急需援助的弱势群体献出爱心。一名坐在轮椅上等待救助的残疾人说,"对这样慈悲为怀的富人,我心里只有深深的崇敬。"

美国第二富豪沃伦·巴菲特也表示,他要把他一生中通过经营股票积累起来的大部分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总额高达310亿美元,这笔捐赠将被用来战胜人类的疾病和促进教育事业。75岁的沃伦·巴菲特素有股神之称,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6年6月期的介绍,这位老人的金融帝国资产达440亿美元。这次他捐献出的巨款,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已经超过当年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慈善家洛克菲勒和卡内基。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圣经》也说:施比受有福。当你给予别人帮助时,自己也将获得快乐和满足。

专家建议:给予,也是一种美德

只有懂得帮助别人的人,才可能在自己陷入困境之时获得他人的帮助。给予是一种美德,能够给予别人,是一种幸福。给予和获得是相互的,如同力作用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有你曾经给予别人,日后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回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藏宝阁:

分利于人,则人我共兴。

--李嘉诚

我们的衣食住行哪样都离不开钱,因此,"君子爱财"无可厚非。但如果恋钱、迷钱、贪钱,乃至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无疑会走向犯罪的深渊。金钱具有两重性,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财富的象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金钱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它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成为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如果不脱离这种原始的共同体,就像不剪断脐带的婴儿一样,永远不会长大,也永远得不到发展。"商品、金钱是在人的劳动下创造出来的,它和劳动一起使人类社会有了发展的可能。因此,评价金钱要客观,不能单单将其视为"万恶之源"。

然而,我们也不可低估金钱的腐蚀性。《蠢事大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某商人请唐伯虎写对联,唐伯虎立书一副:"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谁知商人不满意,希望写成"看得见、一堆一堆的"。唐伯虎改写道:"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子,堆出堆进;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拍手叫绝:"太好了,太好了,正合我意!"

这则笑话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些人对金钱贪得无厌的庸俗心态。过度追逐金钱,必然滋长占有心理、攀比心理,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导致欺诈、贪赃、受贿、抢劫等许多犯罪行为。金钱对那些爱钱如命、贪得无厌的人来说,就像魔鬼一样,使其迷心窍、失去理智,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世上有很多比钱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无私的亲情等等。正如一位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所言: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丽;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可以买到权力,但买不到威望;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 "。

金钱犹如一面镜子,干净的人照出洁白无瑕,污浊的人照出丑陋嘴脸。对于金钱,培根强调"应当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靠"卑劣手段得来的财富却是肮脏的"。如果以有钱为乐、以享受为人生追求,必然会贪不义之财,聚敛越多越是罪过。

"君子爱财",是以"取之有道"为基础的,爱财而取之无道,就是不义之财了。不义之财的种类有很多,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等等,都是惊险动作。既然惊险,就不可能神经放松,以平常心态去对待财富。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无法体会生活的美好。

一个人挣钱的方式往往影响着他的消费习惯,不义之财既然来得不正当,往往就会导致不正常的消费。过去中国人到美国,大多是为了"淘金",现在到美国的许多中国人,却是为了消费。有一篇报道说: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西海岸许多地方的房价之所以一涨再涨,与太多中国人在这里购房有关。这些中国人出手阔绰,许多在美国人眼里都是豪宅的房产,这些人眼睛都不眨一下,现金交易,一次付清,看得美国人目瞪口呆。

很多人由于没有正确的金钱观,贪图享乐,拼命敛取不义之财,最后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其实,金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只要正确地对待它,就不会落入万丈深渊。

倘若我们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赚钱和消费就会变成非常快乐、充实的事情。

有人说,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金钱,而是快乐。

"今天,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年轻人,大都已经懂得,人活着,能不能活得快乐,客观环境固然重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自己。学会乐观并快乐地活着,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会延长寿命,会使人的生命过程显得更有意义。也正是因此,许多年轻人都赞成这个口号:学会快乐!"

这是作家周大新对快乐生活的理解。

赚钱的最高境界是快乐地赚钱,虽然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这丝毫不会动摇我们为之而努力的决心。

专家建议:金钱本身没有善恶对错之分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它会蒙蔽人的眼睛,带来贪婪和欺骗。这种说法没错,金钱在某种程度是会带来祸害,但这不是绝对的。金钱本身没有善恶对错之分,关键看人如何对待它。只有当金钱诱使人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时,它才是一种有害之物。有创造财富的意识而不贪财,才是应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