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悟生活
22267500000009

第9章 克服自身的(1)

缺陷,寻求完美的人生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你都会遇到许多抱怨自己的人,这些人除了叹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外,却又极其羡慕那些有着完美人生的人,殊不知,在那些完美人生的背后依然有着最初的缺陷。因此,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首先就需要正视自己的缺陷,克服自身的缺陷,那样,你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一生。

一、做什么事积极的心态最重要

心态能让你成功,也能使你失败,不要因为你自己而使你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样的话你将会丧失美好幸福的生活。成功往往由那些抱有积极态度并付诸行动的人所取得。对同一件事持有两种不同的心态则通常会囿于艰难的困惑中而不能自拔,总之心态决定人的命运。

1心态是你真正的主人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容易成功,赚钱更多,拥有的工作不错、人际关系良好、身体健康,快快乐乐,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呢?似乎他们的生活就应该比别人过得好,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

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大概是40年前,南非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接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谋发展。大哥看起来幸运些,被奴隶主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被卖到很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聚在一起。今日的他们,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有些承继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数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兄弟相聚,不免谈谈分别以来的遭遇。哥哥说,我们黑人到白人的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惟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黑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干事业却不敢奢望。例如我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也不敢妄想进入上层的白人社会,安分守己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运。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到菲律宾的时候,担任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便接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以上是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成就和幸福。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就在最近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乃是一大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维者,实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和应对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正验证了这一点。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而成功的人是幸福的。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的。但事实是,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二、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反是好事。有句话叫做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

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是无需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自己一技之长发展自己……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之后,能够坦然地“自我接受”。

“自我接受”意指接受我们现在的样子,包括一切过错、缺点、短处、毛病以及我们的资产与力量。但是,如果我们认清这些否定面是属于我们,而不是等于我们,那么,我们对于自身的这些缺陷会看开许多。然而,很多人却坚决地认为他们等于“错误”,因而丢弃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许会犯一个错误,但这并不是说你等于一个错误;你或许不能适当而充分地表达自己,但这并不是说你就是“不好。”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也接受它所有的瑕疵,因为它是我们惟一的表达工具。神经病患者排斥、憎恶“真实的自己”,因为它不完美,他想创造一个虚构的理想自我取而代之,取代尽善尽美且已“把握自我”的个体。企图持有虚构物,不仅对心理有严重的伤害,同时还会招来一连串的不满与挫折,因为处在真实的世界里,他用的只是虚构的自己。

换言之,就是要接受目前的自己,重新开始生活。学会忍受你本身的不完美,要用智慧认清你的缺点,但不要忘记,为了缺点而恨透自己,只会招致不幸。将你的“自己”与你的行为区纷开来,“你”并不因为犯错或走偏了路而败坏、无价值,就像打字机不会因为出了毛病或小提琴发出噪音而无价值一样。不要因为不完美而恨自己,你有很多的朋友,他们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那些伪装完美的人正是开自己玩笑的人。

很多人因为感觉或体验到自己的生存欲望,而憎恶自己,也有些人因为外表的造型不能符合时下的标准,而排斥自己。

记得在20年代,得多女人因为她们的乳房高耸而感到无地自容。那时流行的是男性的身材,胸部突出是禁忌的。曾几何时,现在很多女孩子为了胸围够不上40寸而苦恼。20年代的女人肯定地要求整型医生:“把我的胸围减少一点,像别人一样。”而现在女人恳求的则是:“增加我的胸围,像别人一样。”这种同一的寻求——自我的欲望——想成为“某个人”的驱策力是很普遍的。但是我们赞成他人,希望与他人同一或在物质上从事这种寻求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都是神赐的,你就是你。很多人肯定地对自己说:“因为我太瘦、太胖、太矮、太高等等,所以我根本没意义。”你应该对自己说:“我也许不完美,也许会犯错或有弱点,也许走偏了路,也许要长途跋涉,但是我是有用的,我一定尽我的力量发挥自己有用的一面。”

有些人为了要得到他人的赞赏,不惜穿戴昂贵的装饰品,让自己显得更加华贵。

但是,这种形貌上的美,只是外在的、短暂的。等到相处一久,露出本来的面目后,最后朋友便会一一离去。

“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吧,花之将萎,任它枯萎只是一种游戏,灵魂却在不凋不残的变化时空中,穿梭旅行。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以真正的自我与人交往呢?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牺牲自我。总有一天,我们会忽然发现,自己身边并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而且早已丧失了自我。人生是自己的,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真正的朋友,应该会接纳一切。只有出自内心的美,才是永恒的。

2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赢得大奖,如金马奖、诺贝尔奖或金球奖等,大奖总是保留给那些少数的精英份子的。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当上领袖的机会,但是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只有羡慕别人当上这一职位的份儿。

不过我们都有机会得到生活的“小奖”。比如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封洋溢着爱意的书信,或者只是一个就在大门口的停车位!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一些小小的喜悦,也许只有一杯冰茶,一碗热汤,或是一轮美丽的落日,就够我们感激一生的了。而这许许多多点点滴滴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去咀嚼的。也就是这些小小的快乐,让我们的生命更可亲,更可眷恋。

如果生命的大奖落到你头上,务必心怀感激。但即便它们与你失之交臂,也无须嗟叹。尽情去享受生命的小奖吧!昨日的英雄只是今日的尘土,生命的大奖只是雪泥鸿爪,瞬间消逝。但是那些小小的喜悦却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无虞匾乏的。

有些人常说:“我不愿平凡地过一辈子,我要有个多彩多姿的人生。”

人生要怎么过,虽然是个人的自由。然而,抱着:“人生平凡即是无趣”这种想法的人,是大有商榷余地的。

常言道:“平凡中见伟大。”有些人的一生看似平凡,然而在平日孜孜不倦,累积经验的同时,他的内心世界早已升华,早已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三、脱下面具坦荡地生活

在当今的时代里,过多的信息带来了太多的选择,令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电视、报章杂志的充斥,导致所谓的“信息焦虑”。印刷精美的杂志中那些骨感身材的模特儿以及昂贵的商品,不断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穿着装扮,或该做些什么娱乐。相比之下,我们的真实生活仿佛变得晦涩了许多。在这种讲究物质的环境,我们总感觉有所欠缺。于是产生了买东西就会快乐,越多越好,以及最新的就是最好的种种消费心态:商品要不断汰旧换新;过度购买成了一种必要;人们不再信任业务员。更糟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够作出什么好的选择。

所有这些强调金钱和物质的东西只会加重我们的不安全感,降低我们的自尊,除非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意欲所在,我们得将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脱下面具

我们为何经常要躲在面具的后面?我们踌躇于表现自己和保护自己的冲突之间,我们也长久地在追求功名、保持隐私之间挣扎与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隐藏了些自己认为害怕或羞耻的事,也总是试着用各种方法表达歉意或自圆其说,由于我们不愿意把这一部分公开,所以给自己筑了道围墙,将别人阻隔在墙的外面。有些人崇拜像詹姆士、庞德这种情报员式的酷面英雄,他们坚强、自立、不表露情绪且与人疏远。有些人认为如果自己孤芳自赏就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有些人的确会崇拜这种特质,但是,崇拜并不一定能带来友谊。

戴面具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害怕受到拒绝。但有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开放自己之后朋友却走开了,本人也受到很大的伤害。我们害怕如果朋友看到我们真实的一面,会让他们厌恶。

然而,许多专家都发现,自我开放只会吸引更多的朋友。有些人总是试图掩藏自己卑微的出身。事实上,只有当他们能诚实面对别人时,才能与别人更接近,并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当贝蒂·福特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时,她即以坦白率直闻名,紧追不舍又惟恐天下不乱的新闻记者问到她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时,她总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个冒失的记者甚至问她和丈夫作爱的次数,当时她竟能从容不迫地回答:“尽我所能的多。”另外,她也不想隐瞒有关她早期精神崩溃及服用药物、酒精等不怎么“名誉”的过去。

有像福特夫人这种坦诚个性的人,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友谊。虽然不能保证坦白会使你获得普遍的欢迎——有些保守团体就对福特夫人的观点持反对的看法——但你愿意坦白,自然会有人爱你。

教皇保罗八世之所以到处受欢迎,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完全不掩饰。他一生都很胖,而且出身于贫苦的农家,但他从不掩饰外貌与出身的缺陷。在他当上教皇后,有一次去拜访罗马的一所大监狱,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时,他坦诚的说他这一次到监狱是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认为他是耶稣的化身,因为除了他知道怎样分享别人的苦乐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戴面具”。

你是否曾有过和某人一见面,便不由得心情愉悦,并有和他近一步交谈的动机呢?

有些人对他人可以交游广泛,感到很不可思议。其实博得人缘的秘密,除了实力这个因素外,就是在于一个人是否有魅力。

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营造的,它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从体谅别人的心去学习成长,如此才能得到众人真心的喜爱。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先决条件就是“脱掉面具”!

2敢于“成为自己”

世界上最可怜、最痛苦、最不幸福的人,莫过于那些竭尽所能使自己与别人相信他不是某种人的人。一个人弃绝了羞愧与娇饰而成为真正的自己时,他的满足与轻松是无与伦比的。表现自己所带来的满足感,绝不会降临到那些想成为“某个人”的人身上,它只会降临在情愿放松身心而“成为自己”的人身上。

改变自我意像并不意味着改变自己,而是改变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与自我实现。养成合乎实际的自我意像后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因为自我改变,而是由于自我实现与自我表达的结果。你目前的“自我”,正是过去不变的“自我”,也是未来不变的“自我”,你改变不了它,但是你可以藉着一幅真正的心理影像了解自己,进而将目前的自己发挥到极点,你想尽力成为“某个人”是没有用的,你现在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并不因为你赚了100万元或在你的住所前停了一部豪华轿车,或在牌桌上赌赢了钱,你就会成为某个人,因为上帝依照他的形象塑造了你。

有一个人,性格内向,喜好安静,可妻子生性活泼,一天到晚有说不完的话。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孩子的性格和他们的母亲一样,好说好动,一刻也不安宁。再后来,儿子又有了儿子,个个随祖母的脾气,叽叽喳喳,他真是烦死了。

无比烦恼的他来到了天堂,祈求上帝帮他解决这一问题。上帝正面对着墙上自己的像祈祷着。他非常纳闷:“亲爱的主啊,你是万能的,为什么你也在祈祷呢?”

“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你看,我还在祈求自己呢,你还是回去吧!”上帝在自己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回头对他说。

他没有回去,而是和上帝讨价还价:“万能的主啊,快救救我吧,你不知道,全家上下20口,每人都念叨不停,要是再呆上一刻,恐怕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唉!上帝叹了口气,“除人之外,你家里还有没有其他东西?”

“有。”他回答,“有1条狗、10只鸡、20只鸭。”

“听我的话,孩子,把这些东西全关在你们的屋里,一周后再来找我。”上帝说。

为了表示对主的虔诚,他照办了。一周后再次来到上帝的面前。“怎么样?”上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