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宝宝,幼儿园里有许多新朋友和你玩,多好呀!”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很难适应新环境
从家庭的个体生活走向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哟!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接触的对象不同,孩子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产生怯生、恐惧的心理,出现哭闹、逃跑、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等现象。这种现象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案例分析
进入幼儿园前,有的爸爸妈妈常用“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来恐吓孩子,这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以为幼儿园是一个多么加人可怕的地方呢,从而给孩子适应新环境增加困难。
宝宝不愿意接受新环境,是因为对新环境不了解,从而产生恐惧、怯生的心理。这时,爸爸妈妈应该相信老师会亲切地关心孩子,尽量避免自己同孩子多接触。比如用“宝宝,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和你玩,多好呀!”之类的话来鼓励孩子去幼儿园,使他尽快适应新环境。为了让孩子能很好地适应新境,家长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入幼儿园前,不妨带孩子先去幼儿园玩一玩,与老师交谈交谈,以消除孩子的怯生心理;通过参观幼儿园的活动室、玩具橱、游戏室等设备,增进孩子的羡慕和愉悦情感;孩子通过看一看幼儿园小朋友们欢乐的活动场面,从旁体验一下幼儿园富有情趣的集体生活,促使孩子产生不久就上幼儿园的自豪感。孩子有了进入新环境的意愿,就为他将来适应新环境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生活习惯的培养。给孩子安排与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每天中午睡午觉等,这样进入新环境后就容易适应新的生活制度。
3、生活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脱衣上床睡觉。大人劳动时,可以让孩子在身边学着剥剥豆儿,拿拿工具;外出时可以携带孩子同往,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的人和事。这样可以增进孩子的独立性,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父母禁语
“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
孩子快上幼儿园了,要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心理本来有些紧张,父母又用“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来恐吓他,更加重了他的恐心理,为孩子适应新环境增加了困难。
亲子沟通心法
恐吓只能使结果变得更糟。
82.“宝宝,爸爸给你讲个英雄的故事好不好?”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怕看医生
洋洋生病了,发烧,咳嗽,妈妈要带他去看医生,可是洋洋最怕看医生了,他知道去医院看医生自己可能会吃苦头的——挨针。但是,生了病不去看医生怎么能行呢?于是,妈妈对洋洋又哄又劝,洋洋却执意不去。妈妈生气了,对洋洋大声呵斥,洋洋却又哭又叫。洋洋的妈妈感到感到十分为难。
案例分析
孩子怕看医生,自然就是害怕疼痛,害怕打针、吃药。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孩子以往的经历或听人讲过吃药打针的痛苦造成的。因此,成人平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方法,而不能把这些作为吓唬孩子的手段,使孩子在心理上对医生产生恐惧。宝宝对明知可怕的事情反抗性可是很强烈哟!
此时,父母可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正面形象。如请看过医生且表现勇敢的孩子现身说法,或成人有声有色地讲个令人敬佩的人物故事,用“宝宝,爸爸给你讲个英雄的故事好不好”这句话来引出话题,使孩子的思想感情和注意力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对这些形象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从而把看医生的可怕,在心理上消除或降到从属地位,然后及时地把这些形象和孩子自然联系起来,用鼓励的方法使模仿的要求变为孩子自我表现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是能够接受医生治疗的,也可以忍受打针吃药的痛苦。
作为家长,你可能不愿提前告诉孩子要带他去看医生,一旦他走到医院门口,就会发现自己呆在一具可怕的地方,前次的噩梦又重现了,他朝大街上冲去,竭力避免看见那个让张开口,手里拿着电动小圆锯的人。力不让孩子知道他要去看医生的原因,是你母体会到孩子看医生确实是一种痛苦,然而又不能不那样做,至少还可以把孩子领到医院里来,父母应该明白,这样做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父母禁语
“走,让爸爸、爷爷、奶奶都陪你去!”
“走,让爸爸、爷爷、奶奶都陪你去!”哇,去个医院让这么多人陪着,大可不必吧!宝宝去医院看病,全家人前呼后拥的,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为看医生是多可怕的事情,从而加深对医生的恐惧感。
“好孩子,一点都不疼,不要害怕!”
不要说“好孩子,一点都不疼,不要害怕”或“那个医生只是想和你聊聊”来欺骗孩子,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够诚实,有损你在孩子心目的形象。应该先与医生谈一下孩子的病情,当医生告诉你这次检查用较长,而且还会有一些痛苦时,父母一定不能对他撒谎。如果想安定孩子的话,你最好说:“是的,检查要受一点,时间也许会很长,但我会一直在这儿陪着你。我知道看医生不是什么好事,但又不得不这么做,这对你的病会好处的!”孩子得到的父母的理解,也许会愉快地接受治疗。
亲子沟通心法
给孩子减压,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83.“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告诉我为什么不想上学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逃学
一位母亲满面愁容地说:“我的孩子12岁,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很聪明,尤其喜欢摆弄半导体、收音机等电器方面的东西。刚上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越来越不对头,越来越不要读书,他老是说,上学没意思,一点兴趣也没有,还不如玩电子游戏、做生意来劲,成绩一塌糊涂,全部‘红灯"。眼看马上就要毕业,要上初中,我们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听就是不愿读书。为此,我和他父亲做了许多工作,一点用也没有,我们真是伤透脑筋了。”我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
孩子说:“没意思,不来钱。”我又问:“那你父母会同意吗?将来没有文化怎么办?”孩子说:“我家门口都是做生意的,多挣钱,我不管父母同意不同意,我个子大,会说会做,我想做生意,我想开个电子游戏机室,自己挣钱,自己好玩,有啥不好?读书又不来钱,反正我不要读书,再讲也没有用。”
案例分析
一般地讲,性格内向、自我中心倾向和自卑感强的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不良,受到老师或同学的非难和拒绝,就会发展为逃学以至离家出走。
逃学有几个阶段,开始是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受到教师或集体排斥,在学校里产生不适应障碍,火上列校的积极件。这时,想旷课与必须到校的动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最后,逃学的动机终于取胜而拒绝到校。如果家长不知道或默许逃学,那么,逃学就成为持续性的行为了。
如果父母逼迫孩子去上学,有的孩子就会离家出走和产生其他行为问题。
儿童逃学除了上述心理学上的主观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教师和家长教育的失误
某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分快、慢班,考试排名次,加班加、搞题海战术,甚至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搞难题、偏题、怪题等一系列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对孩子要求甚高,除了学校的功课外,还要求孩于加码加点补外语,补数学,学电脑,学钢琴……一个星期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孩于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了消极对抗情绪,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由于“跟不上”或“不堪其苦”等原因,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弃学。干脆队学校一走了之,更成问题的是当学生逃学后,个别教师不是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采取听之任之,讽刺挖苦或向家长告状方式,企图借家长的压力,把学生压回学校。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某些家长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感到心灰意懒,彻底绝望,因为在他们眼里,从童年时代起,“家”就一直是他们最感安全的地方,爸爸妈妈是他们最亲最亲的亲人,现在,父母对自己尚且如此,这个家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长期影响着成人,也同样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尤其近年,受“全民经商”、“一切向钱看”的思潮的冲击,有些孩子刚刚上了几年小学,就知道所谓“读书不挣钱”的错误论点。厌学甚至逃学、弃学。作者最近在心理门诊中碰到一例,非常典型,值得深思。
坏人的引诱
个别学生由于年幼无知,识别能力差,易轻信别人。很易在坏人的引诱下逃学和离家出岛如何纠正孩子逃学的不良行为积极寻找逃学的原因对学习没有兴趣,觉得枯燥无味的孩子,家长应努力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中碰到难题、成绩差的孩于,家长应耐心辅导,培养孩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对于因学习成绩差,丧失学习信心而逃学的孩子,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进学习现状,增强其学习信心。总之,要根据不同的原因,有的放矢,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孩子的学习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以强化良好行为的形成。
孩子逃学千万不能以武力来解决,压住你的怒火,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谈,比如“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告诉我为什么不想上学吗?”引出话题,加强亲子沟通。
如果孩子逃学是缘于学习成绩不良,家长和教师就应于孩子一人学,就帮助他们把学习搞上去;如果孩子中途出现成绩不良,应注意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让孩子迎头赶上。只要学习有成绩,逃学一般就不会出现。
孩子在逃学之前,总有迹象,或装病,或不愿意谈论学校。这时,作为家长就应警惕,只要发现及时,帮助得力,逃学就可避免。
孩子刚逃学时,内心是很痛苦的,不时为罪恶感所扰。这时,如果得以发现(一般容易发现,只要一检查作业,只要观察回家时的表情,馅就露了出来),及时教育开导,与老师联系,持真诚欢迎态度,才是挽救孩子的最佳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