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鼓励孩子100金句
22270500000023

第23章 社会实践篇(2)

96.“宝宝很会收拾玩具的,我们一起来好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不喜欢收拾玩具

国明写完作业,书和作业本还未收,又拿出一箱的现玩具,摆了一地,又觉得不好玩,一溜烟跑得不见人影,留在房间的是一桌一地的文具书籍与纸屑,和一些凌乱不堪的玩具,每次妈妈总要扯破喉咙似地把国明喊回来,让他整理这些东西,如果没盯着他收拾,最后还是要妈妈去收尾,这件事令妈妈十分苦恼,她不知该怎样才能改掉国明的这个坏习惯。

案例分析

孩子年龄小时还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因为父母随手就替他们做了。但是当孩子长到5、6岁时,父母会来个“急刹车”,收拾东西成了孩子自己的事。

孩子从一开始就能收拾自己的东西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如果不是这样,那父母就得费点神了。父母可通过教育和鼓励和引导,来使孩子高高兴兴地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宝宝很会收拾玩具的,我们一起来好吗?”用在这里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

父母还可以训练孩子在游戏完毕后收拾玩具,实际上是一个习惯的养成问题。但这个习惯的养成,决不是父母下个指示或发通脾气就能完成的。

对于孩子来讲,以游戏形式出现的劳动是容易接受的。因此,你最好把收拾玩具变成一种游戏,而不是一场劳动。例如,当孩子游戏结束时,你可以提前介入,与他玩一会儿,然后,建议“布娃娃、小熊、小马该睡觉了,我们把它们送到‘床上’去好不好?”接着,便让孩子把玩具一样一样地送上“床”——放到该放的地方;“火车、汽车也应该回到车库里去休息,对不对?”孩子一定会高高兴兴地完成这些任务的。至于象棋子、拼板、雪花片之类大量的小玩艺,可以与孩子一起收拾。有些玩具收拾时需要一点技巧,如积木装入盒子就不能乱堆一气,家长要予以指导。待孩子收拾完毕,应该表示鼓励和肯定。每次游戏结束都应该提出收拾玩具的要求。一般说来,只要你持之以恒,到了孩子4—5岁时,就能养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父母禁语

“再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给你扔掉”

说这样话的父母极有可能已深受“打扫战场”之累了。但“再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给你扔掉”之类的话也太让孩子伤心了吧!试想想,父母要把自己心爱的小白兔、小汽车、手枪……都要扔掉,孩子一定会恨他,认为妈妈是“坏蛋”,你想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坏蛋吗?

的确,维护居室整洁有序十分重要,但孩子那痴于游戏的童心不是更值得我们爱护吗?要知道,玩具是孩子的全部生存意义,玩具是孕育孩子智慧的摇篮。父母如果总是用命令、催促、责备、惩罚的态度来对待儿童的玩耍,往往导致孩子既不想整理玩具,又不想继续有趣的游戏。

亲子沟通心法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97.“噢,破了皮,好心疼哟!不过没关系,爸爸给上点药就会好的!”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在外受到伤害

文文的父母是双职工,工作繁忙劳累,上班地点离家较远,每天下了班回到家里,两人都十分疲惫,甚至连话都不想说了。文文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却懒得听,让他明天到学校找老师解决;文文不小心摔了一跤,磕破了膝盖,妈妈草草给他包扎一下,爸爸则直埋怨他自己不小心。文文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很冷漠,不爱他,他感到很委屈。

案例分析

孩子们不仅是体弱而且感情脆弱也是的,有时他们十分焦急、恐惧和痛苦。此时,需要父母安慰和消除他们的疑虑。同情和安慰是家长和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正常手段,使用得好,不仅能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用特殊的照顾安慰孩子的痛苦,这可只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可以用的,绝不能滥用哟!多表达热爱的感情、给孩子提供新玩具、看新奇的东西、听有趣的故事,或以其它方式安慰孩子的痛苦以及分散他的注意等办法,则是可以经常采用的方法。另外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动,如游戏、旅行等,也是一种安慰的手段。

对待受伤害的孩子

第一,要镇静自若,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减轻恐惧心理,使孩子变得勇敢坚强。让孩子正确地对待痛苦,向他解释痛苦只是暂时的,许多人也经历过类似的痛苦。对孩子说:“噢,破了皮,好心疼哟!不过没关系,爸爸给上点药就会好的!”

第二,帮助孩子消除委屈心理,克服埋怨情绪。孩子生了病,受了伤或者受了惊吓、委屈的时候,都容易产生委屈心理和抱怨情绪,进而引起感情冲动,有的甚至哭个不停。要鼓励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勇敢顽强战胜病痛,把挫折变成锻炼毅力的机会。

第三,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苦恼,父母对他的痛苦是关切的。同情和理解孩子的痛苦过程,不可低估或者缩小,要承认和他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

告诉你的孩子,父母对他的痛苦很难过,他的痛苦同样也使父母亲痛苦。尽可能地用各种方法安慰和帮助你的孩子,例如可以抱住孩子或轻轻地拍拍他。为了获得同情,孩子和成人都愿意表露他们情感上的创伤。在痛苦的时候,请求安慰和援助是带有普遍性的。我们应该成为慷慨的同情者,这是爱孩子的一种重要方式。

父母禁语

“哇,破了那么大一块,还流血了呢,疼死了!”

孩子在外受到伤害,本来心里就不舒服,家长再说:“哇,破了那么大一块,还流血了呢,疼死了!”更增加了孩子的恐惧感,家长朋友们,您愿意让您的孩子雪上加霜吗?

“总是你不好,要不人家怎么跟你打架呢?”

孩子在外受到伤害,希望能在家里得到一线安慰,可父母开口就是一句:“总是你不好,要不人家怎么跟你打架呢?”多让孩子伤心呀!长此下去,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回家也不会说了,或根本不敢与小朋友去争论,因为父母总是说是自己不好,他宁愿当孩子好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容易产生胆小怕事、退缩不前的心理,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亲子沟通心法

同情和安慰孩子,有益于亲子沟通。

98.“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缺乏主见

有些孩子缺乏主见,遇事总是拿不定主意,犹犹豫豫,不知该怎么做,他们往往会去求家长或朋友帮忙。

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也会帮孩子拿主意,但是却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于是本来可以办好的事情反而会一事无成。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注意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拿主意的习惯,这样的父母也不必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也因之得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案例分析

孩子遇事拿不定主意,也就是没有主见,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个性和自信。因此,要想使孩子有主见,还是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吧。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说:“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对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父母禁语

“你看×××做得多好!”

家长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你应该这样!”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或“你应该那样”,让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路子走。孩子像一头牛一样,被父母牵来牵去,有的孩子虽然能够按照父母所指的路子走下去,但自己总是没有主见,遇事还得听大人的。试想想,父母能跟大人一辈子吗?这样的孩子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吗?

亲子沟通心法

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99.“宝贝,自己试试看,你会做得很好的!”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动手能力差

北京大学曾招收了一名高考状元,当然他的学习成绩是顶呱呱的了,而且他的知识很丰富,人也非常聪明。可是,刚入学不到半年,这位状元就3科考试不及格,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被劝退回家。状元的母亲从外地来到京城,了解到原来是孩子自己不会照料自己,经常忘记了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母亲很伤心,苦苦哀求学校再给孩子一次机会。面对母亲的痛哭流涕,学校答应再给半年的时间。孩子的母亲就向单位请了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问房子,专门给儿子洗衣、做饭,提醒孩子准时上课,逐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半年过后,当孩子能初步照料自己后,母亲才离开北京。

案例分析

孩子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与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提供的生活环境有关。有的父母非常能干,做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有的父母过于低估孩子的自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做不了,做不好,甚至担心孩子损坏东西,于是包办一切。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为知识白领,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动手能力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忽视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手巧才能心灵”,孩子的动手能力强还可以使孩子更加自信、勇于探索,在锻烁孩子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责任心、爱心、恒心都能得到培养。因此,家长一定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洗手、洗脸、脱衣等小事情;孩子大一点,可以让他自己打扫房间、洗一些小物品,如手绢等,帮助爸爸、妈妈拿一些较轻的物件;再大一点,负责照料目己喂养的鱼,给花浇水,洗碗、拖地、整理衣服等。孩子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很乐意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如“孩子,你做得很棒!”当孩子不愿意自己动手时,你可说“孩子,自己试试,你会做得很棒的!”当孩子做不好时不要心急,不要自己马上替他做,更不要轻易责怪他,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一些略微有些难度的事情,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指导。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孩子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还可以体会到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的道理。有些孩子可能刚开始对家务事很感兴趣,时间一长,就有些厌烦。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要养成孩子自己做家务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恒心,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禁语

“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事就不用操心了。”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读书,是不惜一切代价。只要看见孩子捧着书本,便会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事就不用操心了。”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读书时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铅笔给削,茶水侍候,果盘备好。父母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支持孩子的学习,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还会重演高考状元的悲剧吗?

“你如果做好这些事,奖你十元钱!”

父母希望用“如果做好这些事,奖你十元钱!”之类的话,来刺激孩子的动手能力,这种方法是不大好的。孩子对钱的认识是从大人那里得到的。他首先知道有了钱才能去买奶喝。爸爸、妈妈上班挣回来的就是钱。而大款的家庭花钱如流水,孩子便会认为钱来得很容易;下岗工人手里攒着的钱就掰着花、算计着花,有时还因为没有钱而苦恼。孩子便认为钱来之不易。

用钱来刺激孩子好好做事或学习,富者、穷者都有,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希望孩子能够更为优秀,但孩子得到了钱,就去花,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可是不利哟。

亲子沟通心法

溺爱反而害了孩子。

100.“遇到问题多思考,从中找出规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不能“举一反三”

有家长反应说,孩子做题总是老师教哪道题他会哪道,不教就不会,从来不去推理想象,本来是同一类型的,只是变换了说法,孩子也不会,这可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一个人,不管其知识功底是深是浅,只要他能够多方向地思考问题,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那么他的头脑就相当灵活,思维就相当活跃,他的创新想法也就会源源不断,汩汩而出。孩子不会举一反三,一定是他没有好思考的吧?

只有不断将思索的方向扩展,在事物间建立起普遍性的联系,才能从一个发明走向另一个发明,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家长试用下面的方法引导您的孩子去认真思考,看看效果如何

1.引导孩子事物的寻找共同点

事物之间总有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联系。孩子们抓住了这些联系点,就是抓住了一张网,可以轻松地捞起丰硕的鱼。常常提醒孩子:“遇到问题多思考,从中找出规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

2.提醒孩子关注事物的不同点

不同点对于事物才是更为重要的,一个事物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事物,关键就在于这个不同点上。孩子们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从一个跳板跳到另一个跳板,不断地向前发展。

3.加强举一反三的训练

例如,做数学题,用一种方法、方式解出了一道题,家长应督促孩子尽快去做相关的题目,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他科目也是同样的道理。

4.肯定孩子的思维跳跃

孩子们常常会有一些奇妙的想法、新奇的创意,他们的思维不是亦步亦趋的,而是跳跃的。这是好事,家长要充分给予肯定。

父母禁语

“这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

作为父母,竟然说自己的孩子笨,还嘲讽他“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孩子的自尊心能不受到伤害吗?你知道“笨”这个字的分量吗?怎么忍心把这个字加在自己孩子头上呢?

亲子沟通心法

嘲讽会让孩子失去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