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22360600000028

第28章 运筹帷幄之策(4)

北魏司空奚斤与夏国平原公赫连定在长安对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想趁夏国后方空虚,进攻夏国的都城统万。于是厉兵袜马,部署将领。刘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五月,拓跋焘从平城出发,命令龙镶将军陆侯统率留在北方的各支部位,镇守大碛,防备柔然汗国的进攻。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五月初九,北魏国主拓跋焘抵达拔邻山,在那里兴筑城堡,留下辎重,然后率领轻骑兵三万人,加速先行进发。朝中随行的文武官员都劝阻他说:“统万城十分坚固,不是一日之内就可以攻克的。如今您率领轻装部队去讨伐,恐怕不能一时攻破,想要退回又没有粮饷及其他军用物资,不如与步兵一道,携带攻城械具进攻统万。”拓跋焘说:“用兵的策略,攻城是最下策;非到万不得已,不可使用。现在我们如果以步兵携攻城械具一起开进,敌人见状,一定会恐惧并坚守城池。如果我们不能按时攻下,粮食吃完,兵士疲劳,城外又没什么可以抢夺的,那时我们就会进退不得,陷入窘境。不如先用骑兵长驱直抵统万城下,敌人见到我们的步兵没有来,一定不太在意。我们再故意装出羸弱不堪的样子,引诱他们出击,他们如果出城迎战,就会被我们生擒。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将士离家二千余里,又隔着一条黄河,这就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啊!三万人的轻骑兵,攻城自然不够,但用来决战,还绰绰有余。”于是率军出发,抵达统万,分出大批兵力埋伏在山谷里,只派少数部队进军城下。夏国的大将狄子玉投降北魏,报告拓跋焘说:“夏王赫连昌听说北魏大军将至,就征召平原公赫连定率军返回。赫连定说:‘统万城十分坚固,不容易被攻破,等我擒获奚斤,再赶赴统万,内外夹击,一定可以成功。’所以赫连昌决定坚守,等待赫连定。”拓跋焘听到后,非常担心,于是撤退示弱。又派遣娥清和永昌王拓跋健率领骑兵五千人到西边抢掠百姓。

北魏军队里有士兵因为犯罪逃走,投降夏军,说魏军的粮草已经用尽,士兵们每天只吃野菜,辎重补给还在后面,步兵也还没到达,应该趁机迅速进攻。赫连昌听从了。六月初二,赫连昌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共三万人出城。北魏的大臣司徒长孙翰等人都说:“夏国的骑、步兵的阵势难以攻破,我们应该避开他的锋锐。”拓跋焘说:“我们远道而来,就是要引诱敌人出城,唯恐他们不出。现在他们既然出城了,我们却避而不打,只能使敌人士气旺盛,我们却被削弱,这不是用兵的好计策!”于是,命令部队集结假装逃走,引诱敌人追赶,使他们疲惫。夏国的军队兵分两路,左右追击包抄,鼓声震天,追了五六里路,就赶上大风雨从东南而来,漫漫尘沙,遮天蔽日。拓跋焘把骑兵分作两队,牵制敌军。北魏国主拓跋焘忽因坐骑失蹄摔倒,掉下马来,几乎被夏国的军卒所抓获。拓跋齐用自己的身体护卫遮挡敌人对拓跋焘的进攻,拼死尽力搏战,夏国围攻的士兵才被打退。北魏国主拓跋焘趁此机会,翻身跳上马背,杀死敌人骑兵十多个人,自己也被流箭射中,但他仍然奋力杀敌,苦战不休,夏国的部队完全崩溃。初三,北魏国主拓跋焘进入统万城,俘虏夏国的亲王、公爵、高级文官、军事将领以及赫连昌的太后太妃皇后嫔妃、姐妹、宫女等数以万计。还缴获马匹三十余万匹,牛羊几千万头,国库中的珍宝、车辆、旌旗,各种精美的器物,多得不可胜数,拓跋焘把它们按等级分别赏赐给自己的将士。

12.檀道济以沙充粮巧退敌

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正月十五日,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等人出兵救援滑台,与魏军交战三十多次,大多取胜。魏军焚烧了刘宋军的粮草,刘宋军不能前行。檀道济使用巧计迷惑了魏军,安全才敌退。

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正月十五日,刘宋檀道济等从清水出兵,救援被北魏军围攻的滑台。北魏叔孙建、长孙道生率军抵抗。十六日,檀道济的军队抵达寿张,与北魏的军队遭遇。檀道济率领部下奋勇抗击魏军,大破北魏军队。二月,刘宋檀道济的军队开进济水,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先后与魏军交战三十多次,而檀道济多半取胜。宋军开到历城,北魏叔孙建等派遣轻骑兵往来截击,出没在大军的前前后后,还纵火焚烧了刘宋军的粮草,檀道济因为军中缺粮,不能前进。所以北魏冠军将军安颉、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等能够以全部力量进攻滑台。拓跋焘又派楚兵将军王慧龙增援。刘宋滑台守将朱之坚守滑台已有几个月之久,城中粮食吃光了,士卒们用烟熏出老鼠,烤熟吃掉。檀道济的大军因为粮尽,只好从历城撤军。军中有逃走投降北魏军的士卒,把刘宋军的困难境遇一一报告给北魏军。于是,北魏军趁机追击刘宋军,刘宋军军心涣散,人人自危,马上就要溃散。檀道济利用夜色的掩护,命令士卒把沙子当作粮食,一斗一斗地量,而且边量边大声地念出数字,然后用军中仅剩的一点谷米覆在沙子上。第二天早晨,北魏看到这种情况,以为檀道济军中的粮食还很充裕,就给那个降卒定了欺军之罪杀掉了。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

檀道济在刘裕朝功绩显著,名声很大。他左右的心腹都是身经百战,几个儿子也很有才气,朝廷对他又是猜疑又是畏惧。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文帝刘义隆病了很久没有好转,将军刘湛劝司徒刘义康,认为:“皇上万一去世,就再也控制不住檀道济了。”正好刘义隆的病情加重,刘义康劝刘义隆召檀道济入京。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对他说:“功勋超过时人,自古以来都被猜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却召你入京,一定有灾祸将要降临了。”檀道济到建康后,在京城留了一个多月。刘义隆的病情稍有起色,就送他回去。已经到了码头,还没有出发,刘义隆的病情又突然加重,刘义康假称是皇帝的诏令,召檀道济回去为他饯行,趁机把他抓了起来。

三月初八,刘义隆下诏,说:“檀道济偷偷散发财物,招集地痞流氓,趁朕病重,图谋不轨。”把檀道济交付廷尉,把他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等十一人,一起诛杀,只宽恕了他年幼的孙子。又杀了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这二人都是檀道济的心腹,勇猛善战,当时的人都把他们比作关羽、张飞。檀道济被捕的时候,极度愤怒,目光灼灼,像火炬一样。他脱下头巾扔在地上,说:“竟然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的消息,高兴地说:“檀道济死了,江南那帮小子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瞭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个地步。”

13.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公元471年即位登基。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决定把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这对于传统势力来讲,是万万不可的,于是孝文帝就亲自导演并主唱了一曲引人入胜的戏剧。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孝文帝召见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对他说:“我准备要做的这件事,确定是很不容易的。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疆土,征服四海,这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呀!”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从平城出发南下。部队到达洛阳时正是秋雨连绵的时节,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十分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文武百官拦住马头叩拜,谏阻南征。拓跋宏说:“朝廷大计,已经决定,大军将继续前进,你们还要说什么?”尚书李冲等说:“今天的南征行动,天下人都不愿干,只有陛下想那样做。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却无法表达出来,所以只有冒死请求。”拓跋宏大怒说:“我正在计划统一天下,而你们这些书生,多次怀疑国家大计,不要再说啦!”说完,扬鞭策马,就要出发。安定王拓跋休等围住了拓跋宏,仍然流着眼泪恳切地劝谏。拓跋宏告诉大家说:“这次发动大军南征,声势不小,可是发动了却没有成效,拿什么向后人交代?我们世世代代住在幽州及北方地带,一直希望南迁中原。如果要我不南征,就应当把首都迁到洛阳,各位王、公以为如何?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南安王拓跋祯进言说:“自古成大事业的人,办事不同群众商量,而今陛下如果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人民的幸福。”文武官员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大计,终于确定下来了。

拓跋宏因为文武官员对迁都的事意见并不一致,于是问征南将军于烈:“你的意见如何?”于烈说:“陛下圣明,计划深远,不是愚昧和目光短浅的人所能看到的。但我心中计算,拥护迁都和怀恋故土的人,正好各占一半。”拓跋宏说:“你既然不唱反调,就是拥护。我感谢你不唱反调对我的帮助。”于是派他回平城留守,并对他说:“留守政府的一切事务,都委托给你了!”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向留城的官员宣布迁都的消息。大家突然听到这一消息,都震惊不安,后经拓跋澄反复开导,才豁然开朗,欣然接受迁都的决策。齐武帝永明十二年(公元494年)十月,拓跋宏亲自到祖庙祭告祖先,命高阳王拓跋雍、镇南将军于烈,恭恭敬敬地捧着皇家神主迁往洛阳,十月十日从平城出发。十一月,拓跋宏抵达洛阳。

如果孝文帝直接提出迁都大计,肯定阻力重重,难以有所作为。但他没有硬来,而是迂回作战,先使出一招南征之计,然后再亮出底牌,让人几乎无力反对。孝文帝的计谋得逞,也是他深谙人的心理使然。

14.李世民退突厥

武德七年秋,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众自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南下。世民率军至豳州(治今陕西彬县),与突厥遭遇,见众寡不敌,乃冒雨率百骑至突厥阵,责其负约,并施反间计,使突利、颉利互相猜疑不战,引兵退去。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八月,突厥的颉利、突利两可汗率领全国兵马进犯,营帐连接,向南进军,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率领军队抵抗。恰好关中地区下雨,下了很久都不停,粮食运输受阻,将士们因行军跋涉而疲惫不堪,兵器锈钝,器械残破,朝廷百官与军中将领都很担忧。

李世民在豳州与突厥相遇,调度军队,准备交战。十二日,突厥可汗率领骑兵一万多人,突然奔到豳州城西面,在五陇阪布阵,唐军将士都很受震动,恐惧不已。李世民对李元吉说:“现在突厥进逼我军,我们不能向他们示弱,应当与他们决一死战,你能和我一起去吗?”李元吉害怕地说:“突厥军队的阵势这么强大,为什么要轻易出击?万一失利,后悔还来得及吗?”李世民说: “既然你不敢出战,我就独自前往,你留在这里观望吧。”

李世民就率领骑兵,驰到突厥阵前对他们说:“我们与可汗和亲,你们为什么违背盟约,深入到我国的领土来?我就是秦王,如果可汗能够战斗,就独自出来与我比试。如果可汗让大家一齐上,我就只用这一百名骑兵抵挡。” 颉利猜不出李世民的用意,只是笑了一笑,没有回答。李世民又向前推进,准备渡过一条河沟。颉利看到李世民轻易出阵,又听到他说盟誓的话,怀疑突利与李世民有阴谋,于是派人阻止李世民,说:“秦王不必渡过河沟,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想与秦王重申并加强盟约而已。”于是,颉利率领兵马稍稍后退。

此后的日子里,大雨仍然下个不停,李世民对众将领说:“突厥兵倚仗的是弓箭,现在雨下个不停,弓上粘筋弦的胶溶化松驰,弓箭不能用了,他们就像飞鸟折断了翅膀一样。我们居住在房屋里,吃的是熟食,兵器锐利,以逸待劳。不趁着这个机会,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于是在夜里偷偷出兵,冒雨前进,突厥军队大惊。李世民又派人向突利陈述利害关系,突利很高兴。听从了。颉利想要出战,突利不答应。颉利就派遣突利和他的堂叔前来拜见李世民,请求和亲,李世民答应了。突利此后主动依托李世民,请求与李世民结拜为兄弟。李世民也以恩义安抚他,与他订下盟约,然后送他离去。

15.郭子仪收复长安雪国耻

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军队进犯泾州,泾州刺史高晖举城投降。于是,高晖为吐蕃军队当向导,引导他们向内地深入。吐蕃军队经过邠州时,代宗才知道这个消息。初二,吐蕃军队进犯奉天、武功,京师大为震惊。代宗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

吐蕃军队进逼中原时,郭子仪闲居京师已久,部下早已离散。郭子仪只得临时招募,征得骑兵二十人启程。到咸阳时,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氏、羌等各族军队二十多万人,漫山遍野,前后达数十里,已经从司竹园渡过渭河,顺着山势向东涌来。郭子仪派遣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请求增兵支援。由于骠骑大将军程元振的阻拦,王延昌竟然没有被代宗召见。初四,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精锐部队二千打败了吐蕃军队。初六,吐蕃军队再次进犯,吕月将再次与敌军拼死作战,士兵全部战死,吕月将也被吐蕃军队擒获。代宗加紧操练军队,这时,吐蕃军队已经跨过便桥。代宗临事仓促,不知所措。初七,代宗逃往陕州。初八,代宗逃到华州,华州官吏都已逃散,无人接待供奉,随从将士不免挨饿受冻,正好观军容使鱼朝恩带领神策军从陕州来迎接,代宗才平安抵达陕州。初九,吐蕃进占长安,高晖和吐蕃大将马重英等人拥立已经去世的邠王李守礼的孙子李承宏为皇帝,更改年号,设置百官,任用前翰林学士于可封为宰相。吐蕃在长安抢掠官府仓库、市里民舍,焚烧房屋,长安城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