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编译:龙俊)
格里芬的反击
文/保罗哈维
格里芬曾经是美国旧金山人气最旺的年轻歌手,他的声音被称为“美国浪漫之声”。全加州的女孩子都盼望能见他一面,为此可以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然而,歌迷们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甚至连照片也没有见过。
格里芬四岁时坚信自己会成为伟大的钢琴家。整个童年他都在演奏各种经典曲目。十几岁时他不得不面对冷酷的现实。当时,生活稳定的音乐人都是有商业头脑的人,而且他们多数致力于流行音乐。没办法,年轻的格里芬放弃了古典音乐,去旧金山KFRC流行乐电台申请做乐手。
电台主管不得不承认来应聘的这个18岁的少年琴弹得很棒。可惜钢琴手的空缺已经有人补上了,他们还缺一个歌手。
“你唱过歌吗?”电台主管问。少年腼腆地说,自己在唱诗班里当过男高音。
“那你就唱首歌吧。”
他唱了。甜美动人的嗓音、宽阔的音域、完美的节奏,听得在场的人如梦如醉。
“太好了,你周一来上班吧!”时光飞逝,很快KFRC电台收到歌迷们热情洋溢的信——所有的信都是写给他这个新来的民谣歌手的。老板看到大好商机,大力宣传。不久,18岁的男高音歌唱家成了大红大紫的“美国浪漫之声”。他就是默文格里芬。
歌迷们的来信越来越多,听过他的歌的女孩子都爱上了那个声音,写信求电台给她们寄一张歌手的签名照。
但是照片是千万不能给的,他很清楚为什么。那样会使他尴尬,更会使歌迷失望。电台的老板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谢绝外界的各种采访,把他藏得密不透风。他金色的声音注定要永远做电波的囚徒——如果不是有一天,一个女歌迷无意中让他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这个女歌迷是他许多个崇拜者中的一个,想方设法混进电台办公楼。女歌迷拦住一名工作人员问路,这人恰恰是他。别误会,接下来发生的不是爱情故事。年轻人满面通红地应付了几句,正准备溜开。却刚巧有个不知内情的同事迎面走过来,喊出了他的名字。女歌迷惊呆了,马上又放声大笑——“美国浪漫之声”竟然是一个体重足有230多斤的肥胖症患者。
听到这件事,电台老板非常生气,打算请律师控告那个女歌迷。多亏年轻人婉言相劝,上告一事才做罢。然而那肆无忌惮的嘲笑声,却久久地在年轻人耳边回荡。他知道,要想事业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减肥。经过刻苦的训练和严格的节食,一个健康挺拔的年轻人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快人们发现他的表演才能远远超过唱歌。36年后,很多歌迷早已忘记了“美国浪漫之声”,但默文·格里芬主持的电视节目却妇孺皆知。
格里芬选择积极地对待嘲笑。他选择了反击,但对象不是嘲笑他的人,而是被人嘲笑的缺点。假使格里芬当年被侮辱和嘲讽打垮,今天的大明星也许就只是个过气的歌手、一个默默无闻的电台职员、一个躲在电波后面不敢面对世人的胆小鬼。
豌豆洒了以后
文/米夏艾尔米斯
妻子去世已经一周了,我带着儿子搬到了一个新住处。
一天,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想在主菜之外再炒一盘豌豆。在剪开豌豆包装袋的时候,一不留神袋子从手中滑落,掉在地上,撒得满地都是豆粒。我取来扫帚,想把散落在地的豌豆扫在一起。没想到,扫帚轻轻一挥,地面上的豌豆就像小弹珠一样,更加向四处滚开来。看着一地的豆子,一时间我手足无措,想起才去世的妻子,我又沮丧又无奈。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弯下腰,用手把地上的豆子聚在一起,重新装回袋子里。
之后的几周里,每当我在厨房干活的时候,总会发现地面上有一两粒没捡起来的豌豆:墙角,桌腿的后面,橱柜底下……到处都有当初捡剩下的豌豆,它们不断出现。甚至到了8个月之后的一天,我把冰箱搬出厨房清洗,又看到冰箱下静静躺着十几粒豌豆。
当我惊讶地看见那十几粒豌豆的时候,我几乎有点兴奋的感觉。当初那种手足无措的状态已不复存在,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在一个丧偶互助机构接触到一个出色的女人。不久,我们结婚了,之前遭到的种种痛苦都已成为过去,生活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但是,我常常想起那一袋撒在地上的豌豆和当时尴尬的处境。妻子不幸去世,我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面对哭闹着要找妈妈的小孩。生活对我来说真像那洒满一地的豌豆,先前通畅的节奏突然被打乱了,变得乱七八糟。
不管怎样,那撒得满地都是的豌豆终于被我一粒一粒地拾干净了。在渐渐地摆脱丧妻之痛、一步步走出生活阴影之后,我发现生活还是那么灿烂,一点都没有改变。
或许,生活就像那一袋豌豆,不一定什么时候它会洒落在地,但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起初,你可以把那些容易找到的豌豆拢到一起,装入口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地发现那些隐身角落、不易寻找的豌豆;最后,你会把几乎所有散落的豌豆收入袋中。痛苦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挫折总会被你一点点儿地克服,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焕然一新,生活仍然美好。
因此,当你所熟知的人突然离你而去,当生活使你沮丧不堪,当你以为自己是世上惟一不幸的人、感到难以撑过艰难时期时,请记住——那只是一堆散落在地的豌豆,破碎的生活只是暂时的,完整的人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你只需振作起来,坚强地继续走下去,犹如俯身将散落的豌豆一粒粒捡起来。
天赐良机
文/保罗哈维
1886年6月25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剧院里气氛紧张。
大幕还没拉开,全场已经完全陷入混乱,跺脚声、叫骂声、口哨声掺杂在一起,不绝于耳。冲突双方是台下的巴西观众和台上的意大利歌剧团。事态之所以发展到这步田地,还要从头说起。
几天前,歌剧团经理加洛·罗希带领这个意大利歌剧团来巴西进行巡回演出。为了吸引观众,罗希聘请了巴西著名的音乐家莱奥波尔多·米盖尔做乐队指挥。但除了指挥外,乐队的其他成员都是意大利人。
剧团首场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浮士德》,这个剧目被当地媒体批得体无完肤。乐队成员抱怨巴西指挥态度傲慢,才能平平,致使演出失败;而巴西的米盖尔也不示弱,第二天就在各大报纸上发表公开信说:“那些外国人(指意大利乐手)自满而懒惰,还对我出言不逊。”这位巴西指挥声明从当日起退出巡回演出活动。
巡演第二场在当天下午举行,剧目是《阿依达》,节目单早已印发,多数巴西人几天前就买好了票。当时,米盖尔在里约热内卢很有威信,当观众听说自己喜爱的指挥愤然辞职时,纷纷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外国人”。意大利人对米盖尔不敬,就是对巴西不敬。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原本温文尔雅的歌剧迷一反常态,嚷着要退票。
按照原计划,乐队指挥的位置由指挥助理代替。助理来到舞台前的乐队池。台下传出沙沙的响声,观众都在翻节目单,找关于他的介绍:“助理指挥,森普蒂……”一个意大利人的名字!
还没等森普蒂站稳,观众席上就响起了刺耳的口哨声。森普蒂气愤地掷下指挥棒,离开了乐池。台下更是群情激愤,气氛更加紧张了。
现在,歌剧团经理罗希只好亲自来指挥。为了缓解气氛,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幕布。又是一阵沙沙声,节目单上写着:“经理,罗希”。还是个意大利名字!罗希也被嘘声淹没,灰溜溜地逃了回去。几分钟后,领唱慢慢向指挥台凑近。观众再次翻开节目单:“合唱领唱,文特里”。怎么又是个意大利人?一片跺脚和口哨声中,文特里也被赶了下来。
同时,在后台,歌剧演员们在哭泣,经理罗希焦躁地走来走去。如果被迫取消这场演出,消息一传开,整个巡回演出都可能泡汤。为了这次巡演,歌剧团投资非常大。如果失败,剧团将濒临破产,全团人马都有失业的危险。但观众情绪失控,愤怒的火山一触即发,退票似乎是惟一安全的选择。
忽然,有个声音说:“让他试试看,节目单上没有他的名字。而且他记得所有歌剧的曲子!”那个“他”只有19岁,是坐在乐队最后排的一个大提琴手。他的位置是如此微不足道,演出前甚至有朋友对他说:“反正你在最后一排,而且只用在合奏时拉几下琴,开个小差没人知道。不如趁机去逛逛里约热内卢的夜景吧。”但出于责任感,他没有溜走。现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大提琴手被推上了指挥台。观众目光集中在这个清瘦的男孩身上。“他是谁?”人们纷纷翻找着,节目单沙沙地响了半天,但演员介绍里根本没他的名字。“找不到,也许是个巴西人吧?”台下的吵闹声减弱了一些。
忽然,男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地合上了面前的乐谱。“什么?他全凭记忆指挥!”观众惊呆了,全场顿时一片安静,随后《阿依达》的前奏在剧场中低沉、缓慢地响起。一个音乐史上的传奇从此诞生。
演出结束后,巴西观众发现这个年轻的指挥其实也是意大利人。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被他的才华深深打动,他的国籍早就不重要了。那场歌剧更令整个音乐界轰动,为了听他指挥的歌剧,很多人甚至从其他国家赶往巴西。不知名的大提琴手一炮打响——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托斯卡尼尼的成功,不仅靠天赋,也不光是好运气,最重要的是他的敬业精神。
永不放弃
文/帕维特拉克里斯南
娜赫玛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马诺哈尔则是一位天才科学家。两人在绘画方面都才华横溢。他们是幸福的一对,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儿。他们到各地旅游,广交朋友。无论在哪里,欢笑都伴随着他们。然而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
车祸使娜赫玛受了重伤,肩部以下终生瘫痪。她不得不服用很多对大脑有损害的药物,忍受感染、褥疮和身体痉挛的折磨,每天24小时离不开人。
然而还没有结束。祸不单行,车祸后不久,马诺哈尔的视力开始变坏,经诊断,他患上了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这种疾病的人视力会逐渐衰退,而人类尚没有找到治疗方法。
虽然娜赫玛、马诺哈尔夫妇很难接受艰难的新生活,但他们没有放弃,相反,他们不离不弃,相互扶持,打开了通向新生活的大门。
30多年如一日,马诺哈尔是妻子忠实的护士和服务员。无论是治疗过程的每个细节,还是把她从汽车里抬出来时轮椅应该倾斜的角度,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为自己推轮椅上楼梯的绝活自豪不已。对他来说,这是了不起的技能,因为他看不到台阶、甚至看不到轮椅,完全凭感觉。
娜赫玛在家里向学生教授英语口语课,同时编写一些儿童读物。她参加了好几个妇女组织,并为数家慈善公司筹款。她不间断地接受治疗,并渐渐学会了用肩膀肌肉写字。
5年前,马诺哈尔成功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书《绿泉年华》,书中,他充满深情地记录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书中精美的插图出自他自己的手笔。他已经失去了颜色感知能力,只能看到常人通过针孔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绘图时,他用特殊的眼药水扩大瞳孔,使用超强的光线和特殊的放大镜,戴着手套,因为强光使他的手出汗,汗水会把画弄脏。他用相机一般精确的记忆力、远远超出常人的毅力,完美地完成了工作。
每年,他们俩都坐一起,制作手工明信片。马诺哈尔负责画图,娜赫玛负责写文字,为他画的大楼、雕塑或者风景作解说。他们出售明信片,销售所得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
他们始终积极地生活着,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钟。他们一起看日升日落,品尝精致的菜肴,欣赏音乐,招待客人,享受骤起的微风带来的清凉。
现在,马诺哈尔已经出版了3本书,正在写第四本。娜赫玛仍然参加慈善团体的筹款工作。
我们的情感都很脆弱,面对困境,我们会痛苦、悲伤甚至怨天尤人;我们都有一颗叛逆的心,面对不公,我们会反抗、拒绝甚至挥拳相向。但马诺哈尔夫妇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力量:接受命运。接受命运不是屈服,不是漫不经心和无精打采。它是一种是结合了理解、谦卑和坚强的力量。它让你把身体的疼痛和心灵的悲伤抛在脑后,关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让你远离懊悔、愤怒和仇恨,享受和珍视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命的每时每刻。
只要我们拥有这种力量,不管命运的暴雨把生命之舟吹到多么荒凉的孤岛,我们都能以主人公的姿态上岸。
咬断后腿的狼
文/帕特森
他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以搜集狼的资料,见证了许多狼的故事。他在非洲草原就曾目睹了一个狼和鬣狗交战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正逢旱季,非洲草原上,每天都有许多动物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去。生活在这里的鬣狗和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狼群外出捕猎时,所有狼统一由狼王指挥,而鬣狗却是一窝蜂地向前冲,鬣狗仗着数量上的优势,常常从猎豹和狮子的嘴里抢夺食物。由于狼和鬣狗都属犬科动物,所以能够相处在同一片区域,甚至共同捕猎。可是在食物不足的季节里,狼和鬣狗也可能发生冲突。这次,为了争抢被狮子吃剩的一头野牛的残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发生了冲突。尽管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数量比狼多得多,很多狼也被鬣狗咬死咬伤。最后,只剩下狼王与5只鬣狗对峙着。
很显然,狼王的力量无法与鬣狗相抗衡,何况狼王还在混战中伤了一条后腿。那条拖拉在后面的后腿,是狼王无法摆脱的巨大负担。面对步步紧逼的鬣狗,狼王突然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迅速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4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惊呆了,都停在原地不敢举步。更加吃惊的是躲在草丛里扛着摄像机的丹尼斯。终于,4只鬣狗放弃了,它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严阵以待的狼王,狼王得救了。
面对危险,狼王毅然决然,咬断自己的后腿,从而让自己毫无牵累地应付强敌,这值得我们深思、学习。人生中,拖我们后腿的东西很多,那就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惊慌失措……如果舍弃不了蝇头微利,就无法获取大的成功;如果承受不了砍去无法救治的后腿的痛苦,那么就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冒 险
文/罗杰道森
汤姆莫纳汉是一家比萨店的店主,店不大,可生意不错。他最崇拜的人是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劳克。几年来,他每月都往麦当劳总部打电话,要求和克劳克先生见上一面,但都被婉言拒绝了。
克劳克当时已经80多岁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终于,莫纳汉只身来到麦当劳总部,对克劳克的助手说,不见到自己的偶像,决不离开。这种执著为莫纳汉换来了15分钟的面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