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曾向世界宣称:“生活方式将成为全世界的头号疾病。”习惯是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表现,某些生活方式一旦被固化下来,就成了习惯,不管是好的或坏的习惯。习惯又最容易被人们忽略,就像我们每天早上起床洗脸,有人会在洗脸时花1分种时间去按摩自己的皮肤,为减少趋纹而注意洗脸的手势是向上不是向下。而有人一辈子洗脸也只是用水擦一下,连眼屎都没洗净就匆匆出门。
有些习惯利于健康,有些习惯有损健康,习惯与健康密切相关。如洗菜,有不少人摘好切好后放到水里去洗,洗好之后放在水里浸泡(其原因是减少农药对蔬菜的污染),这是日常生活中长久积下的习惯。从浸泡角度去看确实有利于健康,而从营养学角度看,却不利于健康,因为在浸泡过程中丢失了菜的营养成分。
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法国科学家乔治说:“一个人的后半辈子是由习惯组成的,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这说明习惯对健康是长期地、持续地起作用的,它伴随着人的一辈子,影响人的一辈子。
该如何认识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呢?
(1)要有一个健康的意识。要认识到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要清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好的,是对健康有益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是对健康无益的,然后将这些不良的习惯改掉。举个例子说洗手,尽管每个人都知道饭前要洗手,但是怎么洗却少有人关心。一般人都这样认为,将手放进盛满水的盆子里,擦擦肥皂,洗完后用毛巾拭净就可以了。不能说这样做错了,至少可以说不科学。正确的做法是,要用流水洗手,如果用盆子洗,手上的污垢就会留在盆子里,当把手抽出来时,难免还是会带有细菌。洗完手后如果用挂在墙上的干布擦,那布上的细菌也会带到手上,手还是不干净。最好采用自然风干的方法或电吹干的方法让手上的水自然烘干。这样也许麻烦,认为是小题大做。假如从一开始就这样做的话,也就不觉得麻烦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会带来健康,不好的习惯会带来疾病,这是常理,是科学。所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对生命健康很重要,习惯并不是立马就可以形成的,它形成或改变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强烈的健康意识。
(2)要有一个主动地学习卫生和健康知识的渴望。有了意识还不够,学习知识才是改变生活质量的关键。广东人习惯饭后立马吃水果,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个好习惯。营养学家却告诫,水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食用为妥。原因是水果中含有大量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阻塞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形成胀气,导致胃部不适。这种不适感还来自水果中的的鞣酸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既影响钙的吸收,又使胃消化能力下降,还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饭后2小时胃已排空一部分,不会出现不适感。
(3)要有一个改变坏习惯的行动。有了健康的意识,就要将这种意识付诸行动。比如:养成淡食的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洗手的习惯,洗脸的习惯,饮水的习惯,保健的习惯等。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吸收和营养均衡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好习惯。还有许多不良习惯,如经常熬夜,经常应酬和经常饮酒,经常坐在电脑前十几小时,经常在外吃快餐。要改变这些坏习惯不容易,尤其是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的行为。
21世纪是健康的时代,健康是资源、是素质、是财富,那么习惯就是创造财富的手,没有了手,即使有更多的财富也是枉然。拥有好的习惯,拥有完美的身体,才能拥有健康,真正地享受财富。
4、如何培养良好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曾对疾病提出新的分类:①遗传性疾病;②先天性疾病;③后天性疾病;④生活方式病。人的躯体在几十万年中并无太大的变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显而易见,近十几年变化又更大。上世纪30年代非洲土著人很少有胖子,而现在却比比皆是。过去,我国饮食以大米、豆腐、青菜为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人不多。现在这类病人年年往上增。位于大西洋南部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过去长期与外界隔绝,几乎没有人患龋齿,后来随着西方人的迁入,糖多了,患龋齿的人也多了。印度的男孩生下后就行包皮环切术,很少有人患阴茎癌;日本人曾喜欢吃生鱼片、吃烟薰火烤的食物,结果寄生虫和消化道肿瘤成倍增长,过后政府行文改变饮食结构和饮食方法,肿瘤患病率才得以下降。
可见,生活习惯与疾病密切相关。现代健康教育中有一项是卫生行为教育,卫生行为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卫生科学中心,曾经调查36928名成人的卫生习惯,调查内容包括:①不吸烟;②不酗酒;③每天睡眼8小时;④吃早餐;⑤不吃零食;⑥参加正常的体力活动;⑦保持适当的体重。9年后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卫生习惯良好的人,死亡率大大低于卫生习惯不良的人。无疑,坚持良好习惯可以健康长寿。
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知道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好习惯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如果不刻意培养好习惯,就会不经意地形成坏习惯。
(1)必须确定目标和内容: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时候该培养什么样的好习惯,一定要心中有数。
(2)要制定完善的可行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
(3)必须有毅力。习惯的养成绝非朝发夕至的事情,必须日积月累地去练,练到一定的程度,“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4)循序渐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从少到多,不要急于求成。对外界环境因素有个适应的过程。
(5)反复坚持:健康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良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或除掉的。改变已巩固的,建立新的,要花大精力,反复坚持,才能成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个道理谁都懂。
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孩子抓起,建议做好8条:
(1)让孩子认识习惯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进行,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2)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知识丰富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兴趣。
(3)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让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怎么重要,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定期对照检查。
(4)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把名人、伟人当成榜样。如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是怎么做到的?原来他每次都将表拨快了10分钟。
(5)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尝试多种方式。一个行为的出现往往要训练一个月以上,这种训练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等。
(6)要及时评估,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
(7)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好的行为,会得到鼓励、支持、欣赏;不良的行为出现了,会受到鄙视、反对,环境对一个人好的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8)老师、父母、同学之间做到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醒。
5、怎样克服不良习惯?
对坏习惯,一定要痛下决心,加以破除,不破不立。否则,坏习惯将贻害终生。保尔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要破除摒弃坏习惯,靠的是态度、意志、毅力、耐心、决心、恒心。除了这些外,心理专家还介绍了一些方法:
(1)内隐致敏法:不良的行为欲望出现时,立即闭上眼睛,进行厌恶性或惩罚性的想象,使想象产生的厌恶性或惩罚性刺激与不良的行为结合起来,导致对这种行为的不愉快的、痛苦的体验,从而最终消除不良的行为。例如具有酒瘾的人当出现饮酒欲望时,立即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或他人过量饮酒后出现的失态行为和强烈呕吐的痛苦后果,就能抑制饮酒的欲望和戒除酒瘾。
(2)厌弃法:俗话说“物极必反”,厌弃法就是将欲破除的习惯有意识地反复去做,直到疲惫厌倦为止。国外有位心理学家,曾有将the写成hte的习惯,他屡思改正,却毫无办法。最后他异想天开,故意将拼错的the写了几百遍,同时想着这是错的,以后不可再如此拼写。从此以后,这个错字果然未在他笔下出现了。
(3)替代法:为了戒除某种不良习惯,可以从积极的培养与这种不良习惯相敌对的优良习惯着手。因为这种敌对性的优良习惯一经形成和巩固之后,自然就对原来的习惯产生种种抑制和替代功效。
(4)改善环境法:人们习惯的养成,与其过去长期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个典故叫“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的故事。若想改掉自己的某种不良习惯,就应设法将环境中的某些不利影响消除掉。比如,如果在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那么就应该尽力去除掉书桌上、周围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影响,如电视、游戏机、小说和招贴画,以免这些东西分散学习注意力。
(5)请人监督法:要戒除某种不良习惯时,不妨把决心告诉亲朋好友,请给予监督。例如,如果要改变早晨懒床不起的习惯,可让家人督促提醒早睡早起。